CPU / 中央處理器
-
12代處理器筆電版先發、還意外證明了支援DDR5記憶體?! Intel兩枚Alder Lake-P處理器現身跑分網站
Intel打算在第12代處理器開始將筆電、桌機處理器改為相同的製程架構,兩者都會將採用大核心+小核心的混合設計,差別在於不同功耗等級與定位的處理器在和核心配置上會有所刪減,並預計會在年底時正式推出。而隨著時間一步步的接近,也有越來越多相關的測試被意外洩漏,像是這次就有兩顆疑似是為筆電平台設計的Alder Lake-P系列處理器現身在了跑分網站。 首先又又又又…出現在Geekbench上的神祕處理器在配置上是採14C/20T設計,考量到Alder Lake架構下的小核心不具備多線程功能,因此推測處理器實際設計應該是6大核(6C/12T)+8小核(8C/8T),並搭配24MB的L3快取,基礎時脈的部分速度僅有945MHz、爆發時脈則來到4,253MHz,如此巨大的差距可能是因為跑分程是無法區別不同核心的關係。此外相當特別的是,本次跑分測試並不是在使用在Intel自家工程主機板上,而是安裝在HP的產品上。 至於在跑分上,單/多核性能分別為1,258/ 6,831,整體性能大約等於同樣6核心的Ryzen 5 3600X,但考量到該跑分測試時平台的電源管理處在「平衡」模式,這顆處理器的實際效能也許還能再更高,因為先前曾有外媒爆料另一顆相同核心配置的Intel處理器在多核心上能夠取得9,000分以上的高分,勝過Ryzen 5 5600X。 另外一顆處理器則是在上被發現,該處理器核心規格為8C/12T,換算下來可能是4大核(4C/8T)+4小核(4C/4T)的設計,基礎時脈則是被訂在1GHz,整體來說要比前述的處理器要來得更為入門。 值得注意的是,處理器的測試平台的8GB記憶體居然是用兩組SK海力士4GB「DDR5-4800」所組成,意外證實了下一代處理器將能支援DDR5記憶體!最後在跑分上,單核心160分的成績和Ryzen 7 5800X表現接近,不過多核心方面Intel的這顆處理器就被遠遠拋在後頭了,畢竟雖然同是8核心,5800X的每顆可都是「滿血版」的嘛!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ntel第12代i9-12900K QS版測試數據的首發高清流出,性能超越AMD Ryzen 9 5950X?!
根據前陣子的消息,如果沒什麼太大意外的話,Intel第12代Alder Lake處理器應該是在11月登場,第11代Rocket Lake領銜的寶座才坐沒多久,一下子就換人,但這也是早就預料到的事,畢竟11代還在玩14奈米的擠牙膏技術,對於第12代,當然是付諸厚望。 整理一下之前所流出的第12代Alder Lake-S「i9-12900K」的規格,可以發現Intel不玩14奈米、改用10奈米Enhanced SuperFin製程,並具備16核心,分作8個Golden Cove高效能核心(8C16T)、8個Gracemont省電核心(8C8T),且其所支援的DDR5記憶體、與PCIe 5.0x16、PCIe 4.0x4匯流排,也是相當令人期待,腳位也改為LGA 1700,尺寸為37.5 x 45.0 mm,係LGA1200的1.2倍,而i7-12700K與i5-12600K的相關規格也一併被流出。 當然除了規格之外,測試數據被洩漏也是挺正常的事情,日前有網友聲稱自己手上拿了顆i9-12900K的QS版,於CINEBENCH R20中,單核得分超過810分、多核得分則超過11,600分,這成績超越了自己家的第11代處理器與對手AMD現階段最強的Ryzen 9 5950X(哇嗚~),但可惜的是,測試者並沒有將該測試數據存於CINEBENCH R20的公共資料庫中,尚無法確切驗證其真實性。 12900KS QS Non-OCIn water cooler.Cinebench R20.ST: >810MT: >11600— Raichu (@OneRaichu) July 20, 2021 ▲測試者的外流數據,但由於第12代的高功耗,測試者特別註明了以水冷散熱。 但根據這些流出數據顯示,Intel i9-12900K QS版在單核與多核的基準測試上,性能都比AMD Ryzen 9 5950X高26%(單核)、11%(多核),但爆料的測試者也沒有把話說死,他表示,Intel i9-12900雖然成功獲得超越Ryzen 9 5950X的數據,但交換的結果就是功耗太高,Intel i9-12900K在Turbo Boost狀態下的功耗將會超過200W,而這也將成為Intel第12代核心的主要問題之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USB-IF列表上的AMD新CPU資訊,是Zen 2還是Zen 3?
基於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雖然前陣子晶片短缺造成各種缺貨,長達半年之久,但最近供貨狀態似乎有回穩的跡象,咱們台灣通路商已經宣布,Ryzen 5000系列已開始零售、不用再受綁機銷售的困擾了,但其中高階的Ryzen 9 5900X還是要再等等。 除了桌上型處理器以外,基於Zen3架構的相關產品,還有Mobile與Pro系列來接替上一代Zen 2架構的位置。雖說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已是時下市場最熱門的CPU之一,但神秘的是,在USB開發者論壇(USB-IF)上,發現了3款尚未發布的新產品,分別為A1版本的Athlon Gold 4100GE、Ryzen 5 4500、Ryzen 3 4100。 稍微來推測一下,以命名模式來看的話,目前已知的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採用的都是7奈米製程的Zen 2架構,然而Zen 3為AMD目前最強大的核心架構,基本上對應所有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因此看到這3款Athlon Gold 4100GE、Ryzen 5 4500、Ryzen 3 4100來看,有可能還是會採用7奈米製程的Zen 2架構。 而Athlon Gold 4100GE,相信就是面向OEM的Athlon Gold 3150GE的下一個接棒者,而Ryzen 5 4500、Ryzen 3 4100對應上一代型號的話,應該是Ryzen 5 3500與Ryzen 3 3100,雖說作為接替者,但看看AMD的過往作法,這3款未知新產品,在規格上,與前代或許會大同小異,但在時脈頻率的調整可能會比較高一點。 除上述USB-IF的資訊與站上的推測之外,上市時間、售價、規格以外的資訊都沒有,不過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名為「Pamir」?!搭載AMD RDNA2架構的三星Exynos 2200代號曝光
隨著7月已經過了一半,據傳將會在這個月發布的三星Exynos SoC處理器消息已經滿天飛,而近期網友「i冰宇宙」再度透(爆)漏(料)了相關消息,表示一款名為Exynos 2200的三星處理器將採用4nm製程,代號為「Pamir」,沒有明確表明是由台積電還是三星來量產,不過現在台積電已經訂單大爆滿,忙得不可開交,應該很難挪出產能給Exynos 2200,猜測應該會使用三星自家的4LPP(4nm Low Power Plus)製程。 另外三星與AMD所合作的GPU代號名為「Voyager」,相信Exynos 2200何時問世是不少用戶關注的焦點之一,畢竟根據先前的情報表示,Exynos SoC在搭載與PS5、XSX/S、RX6000系列顯卡相同的AMD RDNA2架構下圖形效能大幅提升,雖然還是測試版本但已經打趴目前高通旗艦Snapdragon S888,更是贏過搭載A14 Bionic的iPhone 12,並且支援光線追蹤與VRS可變速率著色技術,可以說是抗衡對手的神兵利器。 Exclusive: Samsung is testing the AMD GPU in the new Exynos, and the Wild Life test on the 3D Mark has scored 8134 points.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CPU in this test is A77 architecture, for reference only. Each test has different results, we need to wait for more results. pic.twitter.com/Rej9vqyP6s— Ice universe (@UniverseIce) June 29, 2021 目前各方猜測Exynos SoC將會直接搭載於Galaxy S旗艦機種系列上,沒意外應該就是Galaxy S22,不過對手高通的Snapdragon S895以及年尾還有搭載A15 Bionic的iPhone 13問世,勢必會帶著更強大的性能而來,究竟三星的Exynos SoC能否繼續保持著優勢,實在是不太好說。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最高5.3 GHz,效能超越Ryzen 9 5950X?!Intel Core i9-12900K跑分數據洩漏
隨著今年已經過了一大半,距離Intel Alder Lake 12代處理器的發布時程也越來越接近,相信不少玩家們對於採用全新Golden Cove+Gracemont大小核架構與10nm製程(終於要跟14nm+++說掰掰)的新一代Intel處理器多少都抱著期許。 而在這資訊相當流通的時代,這些新產品的相關規格消息總是會在官方上市前就被各方大神們給洩漏,Alder Lake當然也不例外,近期已經有合格樣品的相關規格傳開。 據爆料網友的資料來看,搭載16核心(8大+8小)的旗艦級Core i9-12900K時脈最高可達5.3 GHz,而Core i7-12700K的配置為12核心(8大+4小),Core i5-12600K則是擁有10核心(6大+4小)。 另外該網友依據ES2版本的R20跑分(9300+)加上QS版本的頻率來推算出Alder Lake各版本大約的R20多核跑分數據: ◆Core i9-12900K (ES2): 9300+ ◆Core i9-12900K (QS calculated): 11300+ ◆Core i7-12700K (QS?): 9500+ ◆Core i5-12600K (QS?): 7400+ 其中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就是i9-12900K多核跑分來到了11300+,該成績甚至勝過了16C/32T的AMD Ryzen 9 5950X(約10400分),要知道Intel即便目前11代處理器再度從Ryzen 5000系列奪回最強單核寶座,但在多核上依然是毫無招架之力(更別提11代旗艦還從10C/20T縮水至8C/16T),而12代的16核雖然是大小核架構,不過看來Gracemont這個小核心的性能也是不容小看,就連爆料的網友也表示小核心在性能上幾乎緊追同頻率的SunnyCove。 整體看下來是不是對於Alder Lake更加期待了呢?不過有另外消息指出為了讓大小核架構的Alder Lake能完整發揮性能,系統得需使用最新Windows 11(變相強迫當BUG測試員XD?)。 pic.twitter.com/zlZJeIb6VW— 结城安穗-YuuKi_AnS (@yuuki_ans) July 11, 2021 不管如何,這些消息都只是網友們之間的猜測,畢竟也沒有任何數據截圖,Alder Lake預計今年Q4推出,Intel這次是否真的豁出去而不再只是一點一點的擠牙膏?等產品問世就能見真章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又一個不小心就自報,Intel不小心洩漏了Raptor Lake的存在
目前多數媒體和玩家已經多把Intel處理器產品目光放在第12代的Alder Lake和第14代Meteor Lake上,畢竟一個是自家首款採用10nm製程的桌上型處理器、另一個更可能會是跨進7nm領域,至於處在中間的第13代Raptor Lake則是位在一個曖昧不明的狀態,甚至連是否真的存在都是一個謎,至少在Intel官方自報之前是這樣… 據外媒VideoCardz所截錄到的流出畫面,Intel一個不小心把一系列有關Alder Lake和Raptor Lake的未解禁的資料公諸於官網之上,讓Raptor Lake的存在被「直接」的獲得確認,但官方也很快將這些內容從官網上撤除,所以尚無法得知這些文件的主體內容為何,只能從網頁標題判斷,這些意外公布的內容主要是針對處理器在相容性、除錯方面的技術指導手冊。 無獨有偶,Intel近期還向SATA-IO組織提交了一個全新型號的平台控制器(Platform Controller Hub,PCH)的驗證報告,同時在該控制器的對應型號列表中,出現了「Alder-Raptor Lake」的字樣,代表Raptor Lake不僅存在,且基本上和Alder Lake使用相同的PCH控制器。 除此之外,從文件中表示產品涵蓋ID包含了7AB0到7ACB,以及7A30到7A4B兩個系列來看,處理器產品的系列型號規劃已經在Intel內部完成,而這些編號通常是用來方便系統與程式編碼管理,代表同時未來如果又有相關的技術文件洩漏的話,我們也許就能從這些編號推算出產品命名邏輯與實際型號。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這樣的表現有點母湯,疑似 Intel Sapphire Rapids Xeon處理器的跑分現身於Geekbench 4
因為製程進展不順的關係,一下說要加速供貨、一下又說要延期的10nm製程Intel Sapphire Rapids Xeon處理器至今還是只存在於PPT上,距離何時才要推出依舊成為了一大謎題,不過近期有人意外發現Geekbench 4跑分榜上出現了一顆Intel的神祕處理器,依照過往的慣例,或許是在暗示新的Xeon處理器距離正式推出已經不遠了吧! 從跑分的截圖來看,這顆處理器因為還是工程版的關係,所以型號是呈現亂碼,且比較特別的是跑分是由兩顆處理器協同運算的,每一顆處理器的核心配置為20C/40T、搭配高達75 MB的L3快取、時脈則可能是因為工程版的關係被訂在1.5GHz,就以上整體規格和特性來看,基本可以確定是Xeon家族的產品。 至於在測試成績上,1,340分的單核、31,666分多核成績老實說並不理想,對比AMD使用單顆64C/128T的Threadripper 3990X跑分,單核心表現就已經動輒5,000分以上,多核更是超過6萬分,而Intel用上兩顆處理器還看不到單顆處理器的車尾燈,這樣的表現確實令人擔憂。 當然這很有可能是因為這顆處理器在定位上是相對「入門」的款式,畢竟從過往的爆料上來看,Sapphire Rapids Xeon處理器的最大核心配置可以達到56核,更會配置採用HBM2e的快取並支援DDR5記憶體、PCIe 5.0傳輸通道,因此本次的洩漏搞不好只是前菜,真正的大招說不定還在後頭呢!(所以Intel大哥你何時才要擠出來啊~)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全新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誕生、A+A+A強大規格與效能完美融合,打造玩家視覺體驗新感受!feat.ROG G15
通常大家在選購筆電的時候,除了會從外觀上去確定該具備怎樣的設(好)計(看)感、能吸引聚焦目光之外,尺寸規格當然也是入手考量的一大重點,需求性、功能面、效能表現等等,都是在選購時會影響挑選哪一款下手的原因,而一般除了盡量選擇搭載新一代的處理器之外,配備何種規格的顯示晶片、以及採用的面板規格及尺寸大小,相信也會是玩家的購買選項條件! 而隨著前一波搭載AMD最新行動版Ryzen 5000系列的筆電問世之後,第二波則是配套上了自家的新顯示晶片,直接提升原本的筆電的整體效能,透過新推出的「AMD Advantage」設計框架來樹立效能上的新標竿,那到底這個「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是甚麼呢? 在落幕不久的Computex 2021大會上,蘇媽公布了這項設計標準,事實上也是導因於RDNA 2行動版顯示晶片的正式發布,讓AMD Advantage的筆電設計框架成形,而透過搭載最新版Radeon RX 6000M系列顯示晶片的強化下,可以提供使用者高達1.5倍的效能提升以及功耗降低達43%的省電效益(相比RDNA架構),並且導入了AMD Infinity Cache和DirectX Raytracing(DXR)、SmartShift、Radeon Chill等先進技術,大幅度的提升了玩家在遊戲中的整體效能增益感受。 事實上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的A+A+A架構,其實並不只是涵蓋了從主機板、處理器到顯示卡的3A模式而已,透過更一步的Amplified Performance、Premium Displays、Built To Game三大主軸,才是創造出新一代筆電需要擁有的特色:在1080P解析度下要能夠達成100FPS性能表現、必須要搭載144Hz更新率以上的顯示螢幕、透過NVMe的加持可以具備高達3倍速的儲存效能,以及能夠具備大於10小時以上的續航力等。 再加上同時發布的(FSR),透過空間放大技術、將4K解析度的FPS提高2.5倍並維持高畫質的遊戲呈現與使用體驗,這也促使全新的「A+A+A」筆電架構在新的3A聯合之下,可以創造更為強大的高效能筆電動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好像隔壁棚的也是有在推類似的筆電平台架構(對、就是那個EVO),AMD這次推的Advantage在涵蓋面上或許更勝一籌,除了自家的Ryzen 5000系列行動處理器具備有極佳的效能表現外,新加入的Radeon RX 6000M系列顯示晶片也採用最新的RDNA 2架構,再搭配上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FSR)技術的加持下,對玩家在使用筆電時可以獲得最佳的遊戲體驗。 再者,AMD內建的Smart Access Memory(SAM)與SmartShift技術也不是吃素的,這些特色全部匯聚在最新一代的筆電架構下,如果不選AMD陣營的話,那不就聞不到香味了嗎? 既然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也正式登場了,那實機的部分當然也有對應的版本推出囉!先前蘇媽揭露的首波支援名單中,這款由ASUS推出的「ROG Strix G15」就是優先首發的版本,搭載了Ryzen 5000系列行動處理器、Radeon RX 6000M系列行動顯示晶片、Radeon專屬軟體、AMD SmartShift/Smart Access Memory技術、高速NVMe儲存架構、FreeSync Premium認證顯示器以及先進散熱設計等等諸多特色,打造超一流的玩家使用體驗,提供最高水準的遊戲性能與各項作業能力。 基本上就是前述所提到的,能提供就算是在最高負載的遊戲中也能具備超過100 FPS的表現、擁有144Hz以上的高更新率、搭載300尼特以上且生動明亮螢幕面板、並且還能提供玩家超過10小時以上的影片播放使用需求等等;而因應這樣設計推出的ROG Strix G15到底有多令人激賞的特色呢?那就透過實機來瞧瞧吧! 其實在先前AMD Ryzen 500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推出時,就已經有推出這款搭配新U的Strix G15了,只不過當時搭載的並非是採用RDNA 2架構的Radeon RX 6000M系列顯示晶片,在對應了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之後,也推出了新款的G15 Advantage Edition版本,透過Ryzen 9 5900HX行動版處理器與Radeon RX 6800M顯示晶片以及AMD多項智慧技術的聯手結合之下,創造強大的遊戲效能表現,下面就來開箱這款ROG Strix G15 Advantage Edition筆電囉! 維持ROG的特色風格,Strix G系列一向具備極佳的設計質感,光從外箱就可以看到官方的用心之處了,而事實上這款版本的型號是G513系列(G513QY),G15表示為15.6吋螢幕、另外也有G17等其他版本可供選擇,相較於原有的2021年版、除了顯示晶片更換成自家最新最強的RX 6800M之外,變壓器也從原本的240W小幅提升至280W版本,而Strix G系列的獨特設計與配色,也讓人大概在第一眼看到時就已經愛上了! 附件裡頭的額外2組定制版的軸承飾蓋(鉸鏈蓋)可以提供玩家自行按照心情、偏好等來自行更換,配上專屬的螢幕主題桌布,的確是把AMD Advantage Edition的特別版精神發揮到極致啊! 外觀採用的Strix G系列風格,除了斗大的ROG敗家之眼(誤)的Logo外,低調內斂的啞光黑塗裝、配上非對稱式斜切一角的ROG Strix G紋飾設計,承繼了ROG點陣風格,再搭配鮮紅色鉸鏈蓋更是突顯了「紅水、黑大扮」的俗話印證,上蓋一角的AMD Logo更是有畫龍點睛的濃厚宣示性意味存在。 面板的部分,採用了15.6吋的IPS FHD,具備300Hz超高螢幕更新率以及3ms反應速度,而且也提供高達300nits(尼特)的螢幕亮度與100% sRGB色域(也有另一款QHD/165Hz/100%DCI-P3螢幕規格可選用),搭配上內建的FreeSync Premium技術,玩家可以拋開玩遊戲/看影片時鬼影或殘影的魔咒了;而由於2021版本的Strix G系列較前代在整體的尺寸縮小更為緊湊的情況下,螢幕的邊框設計也採用了4.5mm超窄邊框的設計,具備更大的85%屏占比可以讓視覺感受更加舒適,不過如果仔細看應該會發現沒有攝影機(WebCam)的設置,有需求的玩家須自行添置。 I/O的部分則是設計在左側以及背後,移開一般右側的插孔配置可以讓大多數玩家在搭配滑鼠時可以更為自在(無障礙物),左側的I/O提供有2組Type A USB以及1組3.5mm音效插孔,至於背面則是額外提供了1組Type A與1組Type C(可支援Display Port與100W PD充電)之外,連同HDMI、RJ45網路與AC電源接孔都設置於此,大概常用的需求都滿足、除非特定需求否則應該不用再外接擴充Dock了。 附件的定制版軸承飾蓋可以讓玩家依需求更換,可卸除原本配置的紅色版、更換上銀色或灰色半透明版本,整體的視覺感就又是另一番風味了,玩家也可以透過上自定義和3D打印自己專屬的飾蓋,打造獨一無二的ROG Strix G15。 C座也就是鍵盤區的部分,其實顯目的可以看到左下的AMD Ryzen 9 5000系列以及AMD Radeon Graphics標示貼紙了,G15 Advantage Edition採用了Ryzen 9 5900HX以及Radeon RX 6800M,至於右下則是有WiFi 6的標示貼紙;鍵盤區的配置除了右上角的電源按鈕之外,也在左上角配置了專用的熱鍵區,可以快速地針對音量/麥克風靜音控制、運作模式及Armoury Crate,讓玩家無須移動守臂或透過握滑鼠的右手就能輕鬆操控,至於鍵盤區則是同樣採4區RGB背光設計(可同步Aura Sync),常用的WASD這4科案件則採用半透明鍵帽。玩家可以清楚辨識。 鍵盤下方的觸控板尺寸上較前幾代增大許多,對於實際使用上的舒適度提升不少,除了提升精度與方便玩家使用外,由於塗有啞光飾面,除了視覺感一體性之外也較不易沾染指紋,並增加了使用強度與手指在上頭的滑動感,輕壓就可以觸發左右鍵。 最後來看看底部的配置,除了可以看到採用了斜線交叉設計的點陣散熱孔外,在橡膠止滑墊的設計上也用了許多巧思,除了加長止滑墊尺寸外,也是有著跟正面同樣的配色設計,還特別標上有FOR THOSE WHO DARE與BACL ON TOP等字樣,配上前端環繞的RGB燈條,跟著玩家使用時的燈效躍動,怎麼說都是賞心悅目啊! G15 Advantage Edition在散熱上也是做了許多用心的設計,除了在內部的CPU與GPU上採用了Thermal Grizzly的液態金屬外(可將組件溫度降低最高達14度),另外也首次採用了Vapor Chamber均溫板的散熱設計,協助CPU、GPU以及相關電源組建提供了多達48.6%的熱覆蓋率,總共佔據了354x259mm的面積,相較於舊式的熱管設計,均溫板可以將熱量散熱在整個表面以創造更大的散熱區域,能夠快速且有效的降低空間內的溫度,而且,還可以搭配使用AMD SmartShift功能的同時提高熱效率,此外,在均溫板上面還可以看到有各元件位置的雷雕,實在是相當獨特。 另外,散熱部分還有搭載4組的散熱片(0.1mm超薄銅鰭片)以及新一代的Arc Flow風扇,其具備的84片扇葉可提升氣流多達5%、並且噪音降低多達3dB。 在ASUS筆電上面的操控軟體也是自家極為獨特的一環,G15也搭載了ROG Armoury Crate這項可以設定許多功能的軟體,除了可以自行調整是否要以高速模式運作外(dB噪音值也會提升),對於CPU、GPU、轉速等許多設定都可以透過Armoury Crate來達成,而如果切換到Turbo極速模式下也會讓整個風扇轉速與噪音值拉高,玩家可以依據實際使用狀態隨時調整(一共提供有windows預設、靜音、性能、Turbo以及手動等模式)。一般建議採用性能模式即可;另外當然也可以透過AURA Sync來調整燈效模式,至於AMD Radeon軟體與ASUS自家的MyASUS也可以依照玩家篇好來自行做設定。 集合了眾多優勢於一身的G15 Advantage Edition版本到底可以提供玩家怎樣的效能表現呢?透過實測來驗證一下就知道囉! 照慣例的列了有關CPU-Z、GPU-Z等資訊,採用AMD Ryzen 9 5900HX以及AMD Radeon RX 6800M、記憶體則是DDR4-3200 16GB,從CPU-Z中可以看到是7nm、Cezanne核心、具備8C/16T,顯示核心則是可以從GPU-Z中看到除了內顯外,搭配的Radeon RX 6800M一樣是7nm、Navi 22核心、內建2560個渲染核心、高達12GB的GDDR6記憶體,GPU時脈為2116/2390 MHz、Resizeable BAR為啟用狀態。 在標準常測試的3DMark系列當中,分別透過Time Spy、Fire Strike以及Port Royal來驗證實際跑分成績,另外也測試了光追方面DirectX Raytracking feature test,從各項得分上可以看到整體的表現除光追外都相當不錯,如果再透過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FSR)技術強化,對玩家來說就算開啟光追玩遊戲也能體驗流暢FPS的快感了。 現階段 RX 6800M 對於光追效能偏弱,只能期待 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技術問世。 至於整合式的PCMark 10測試,則是測得有7116的高分,這對於玩家在一般使用上(包括文書、上網瀏覽網頁、影像內容創作/相片編輯等)是完全沒問題的,至於玩家關心的電池續航力方面,在標準模式下(亮度50%、WiFi開啟、RGB開啟)的實測還可以達到9小時54分,幾乎與AMD Advantage的10小時無甚差異,若是調成省電模式應該一舉突破10小時大關是絕對沒問題的,這對於玩家長時間使用的情況下,即便在未充電下也能擁有相當長效的使用時間,另外,透過背面的Type C連接PD充電(100W)也能慢速充電,隨身攜帶一顆PD充電頭就可以在外使用一整天不用擔心電力問題了。 至於在配上了RX 6800M之後的遊戲效能表現上其實也相當不錯,這裡也選了6款遊戲來測試一下實際的FPS可以達到多少,測試皆開啟最高畫質設定以及關閉垂直同步,從下面的FPS平均表現數據來看,基本上就算碰上3A大作也不用擔心,唯一僅平均30 FPS的《看門狗:自由軍團》則是因為開啟光追的緣故,而這部份則可以透過有支援FSR技術來加以優化。 目前已開放支援FSR的遊戲初步為7款,後續將會有更多遊戲加入這項技術的支援,這裡也透過《GodFall眾神殞落》與《The Riftbreaker》這兩款已支援的遊戲來驗證一下關閉/開啟FSR技術的差異有多大,兩者都打開光追以及畫質設定到史詩(或最高),在啟用FSR的4種模式設定下的效能表現,可以從長條圖中看到,平均FPS在借助FSR技術下不斷的提升,即便原本僅60多FPS的情況下也可以一舉提高至100多FPS的幀數,這對於需要更高流暢度的玩家來說,無疑是一項極為優異的解決方案。 如果要從外觀上來看待這款ROG Strix G15 Advantage Edition的話,相信在造型以及配色上會是許多玩家喜愛的設計,保有Strix G的獨特風格與ROG定位的強大功能,再加上是A+A+A的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下的首發版本,Ryzen 9 5900HX與Radeon RX 6800M這兩大雙種優勢下,配上包括螢幕、顯示以及超高長效的續航力,以及強大的遊戲性能表現,說這款G15 Advantage Edition是目前AMD純血版的最強自家筆電也不為過,除了具備SmartShift與Smart Access Memory技術加持外,FSR的登場也讓原本的些微弱勢得以補足。 這次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的登場,也將帶領筆記型電腦的重新定位,而作為首發的先行版本,相信在面對誘人的規格、設計外觀、效能極佳的一般使用體驗與高FPS遊戲性能的多向優勢下,再加上獨特純血AMD信仰,採用最新AMD Advantage架構的ROG Strix G15,絕對會是玩家手中的新好夥伴,正式版本即將推出,請密切期待!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Sa1bJPhzek ▲AMD Advantage官方影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淘寶無奇不有,用在新一代Intel處理器的LGA 1700腳位插槽現身
前日才在針對近期流出新一代Intel處理器上的LGA-17XX/LGA-18XX字樣是否還會有LGA 1700以外的新腳位而討論得沸沸揚揚,今天已經有網友發現整個LGA 1700的插槽與保護蓋已經有人拿到淘寶上販售。 從外觀上來看,插槽相較於目前的LGA 1200腳位,LGA 1700改為長方形設計,不過LGA 1700的外貌也不是什麼大秘密,早在先前就有工程版的處理器照片流出,甚至外媒Igor's LAB在前日直接曝光LGA 1700整體設計細節。 根據目前所有流傳的消息來看,LGA 1700除了大小改變外,對玩家們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散熱器孔距也與LGA 1200不同,意味著現款散熱器都需要搭配新的扣具才有辦法安裝(又要多花$$了)。 除了插槽以外,前日流出的保護蓋也同樣可以在商城上看到全貌,並且確實印著LGA-17XX/LGA-18XX字樣,但到底是給Meteor Lake還是Xeon-W用,只能等大神或官方的消息了。 話說回來這種處理器插槽通常是作為維修的更換零件,除非本身有能力DIY更換,不然一般人應該是不會去買,但畢竟這是還沒發佈的產品,現在買下來能拍個片、開個箱、做成鑰匙圈之類的裝飾品來收藏或許也不錯,不過原本一組只要35人民幣,但現在小編去看已經漲到88人民幣(這也要漲?!),有興趣的玩家們可能得趕緊手刀下單,畢竟流出的數量應該不多。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猜猜新的主機板能用幾年呢? Intel新一代CPU保護蓋出現新的LGA-18XX腳位
Intel將在下一代Alder Lake處理器將「僅」用2年的LGA 1200腳位換成的新的LGA 1700腳位,同時因為處理器變長、插槽高度降低關係,現有的LGA 115X/1200的散熱器也將無法共用,但以上這都不算什麼,因為從近期流出的下一世代主機板CPU保護蓋來看,Intel似乎在腳位上還有其他準備 網友@momomo_us在推特爆料了一張疑似Intel下一世代主機板CPU保護蓋的圖片,上面印刷的字樣大大的寫著「LGA-17XX/LGA-18XX」,前者毫無疑問的就是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所對應的腳位,至於後者就顯得格外耐人尋味了。 關於這個神祕的LGA-18XX腳位有兩種推測,比較樂觀(?)的想法是認為可能會是Intel第14代處理器Meteor Lake,也就是那個傳說中的7nm製程的處理器,只不過按照Intel的歷來大約每兩年換一次腳位和製程的時間推算,這樣的規劃似乎有一點太早了(自家的7nm工廠都還不確定是否來得及完工咧)。 所以另一派的人則認為LGA-18XX可能只是對應下一代Xeon-W工作產處理器的腳位,畢竟Xeon-W處理器雖然已經從消費級市場撤出已久了,但卻一直和Core i採用相同腳位,造成有門路的玩家在入手處理器之後,不選擇購買專屬(貴死人)的W系列晶片組主機板,而是改用價格更實在的Z、B系列主機板來替代,所以Intel出招把處理器腳位改為互不相容,好讓自己與廠商能從主機板中多賺個兩手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洋垃圾戰神,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2683v3神器級處理器!
- SUPERMICRO SUPERO M12SWA-TF伺服器主機板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實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為究極效能而生!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非K超頻」3.3GHz狂飆4.4GHz!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