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就.很.強」!新製程、雙架構攜手開創效能新巔峰,Intel 12代Core i9-12900K、Core i7-12700KF處理器效能實測
讓大家久等了!Intel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終於正式解禁開賣了,本次PCDIY!為大家揭露的處理器可不光只有當中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還特別獨家取得了主流消費等級的Core i7-12700KF,要來與自家上一代(11代)的處理器以及競爭對手AMD的Ryzen 5000系列產品進行實測對比。 究竟這期待已久的第12代處理器能否憑藉著新的製程、新的架構,在效能上能擔起挽救Intel的使命,拯救不斷遭到蠶食的市占和跳水的股價,再一次重新奪回處理器效能王者的寶座呢?就讓小編來親自帶大家見證這關鍵的一戰吧! 如果不健忘的話,早些日子在12代剛發布的時間段裡,站上有針對與12代相關的一些資訊做了整理與露出,而Intel第12代處理器的Alder Lake換上了原本稱為10nm的Intel 7製程,並導入了大核心+小核心的雙重架構設計,其中大核心負責繁雜的運算,官方將它稱之為效能核心「P-Core」,小核心則主要進行較輕度的運算,強調更多的指令吞吐以提高整體運作效率,故稱作效率核心「E-Core」,這樣的架構也帶來了有別於前面版本的效能表現,這部分可以在後面的實測數據中看到。 先來複習一下12代Alder Lake的設計架構吧,這樣的模式除了推進整體的核心數量外,也讓一貫以來僅是只能拿高頻率的單核心作為行銷點的Intel也可以大聲的說,多核心的部分也有長進、不再倒退嚕,至少比圈圈也是有24顆了! 依照處理器等級的不同,P-Core和E-Core的配置數量上也會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其中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KF擁有最多的核心數量,一共配置了8組P-Core(8C/16T)和8組-E-Core(8C/8T),次一階的Core i7-12700K/KF同樣也有8組P-Core,但E-Core的數量就只剩下4顆(4C/4T)。 而大+小核設計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減少日常單純場景,如逛網頁、看影片的功耗需求,同時藉由大核心和小核心分工的概念,也能幫助提升各項任務在不同階段下的處理效率,讓每顆核心發揮最大的應用價值。 根據官方在發表會公布的數據來看,第12代處理器只需要65W功耗就能達到上一代處理器在250W下效能,並且如果選擇把12代處理器功耗堆到241W,效能更是能再勝出50%,由此就能看出大+小核心在電力與效能方面的優勢。 更別說這一次Intel還將處理器的電源限制放寬,讓處理器可以長時間使用PL2的電源定義,也就是允許電源供應器長時間保持在高功率模式,以此來讓處理器能夠更長時間的保持在高時脈運作狀態,不再像過去只能撐短短的幾秒,就受到「功耗牆」的限制而限制時脈的上限。 然而大核+小核的設計最怕的就是有些指令被分配到錯誤的核心上,造成「殺雞用牛刀」或是「一核有難、全核圍觀」的狀況,為此Intel和微軟合作,在Windows 11上導入了「Thread Director Technology」,能夠讓處理器自由調派每個任務所需要的核心,甚至在遇到負載更重的工作時,還可以將原本位於P-Core的工作轉移到閒置的E-Core上,徹底發揮P-Core的完整潛力。 在這樣的加持下,官方號稱第12代處理器是現在「最強的遊戲處理器」,根據Intel的內部測試,Core i9-12900K在遊戲的FPS值表現上最多可以比上一代高出約50%,在一些比較近期推出的遊戲中,如:《刺客任務3》、《極地戰嚎6》、《世紀帝國4》等,則能高出約10~30%的畫面張數。 而若是將比較對象換成已經坐穩一年最強處理器的AMD Ryzen 9 5950X,新出爐的Core i9-12900K依舊不落下風,包含在前面提到的《刺客任務3》、《極地戰嚎6》等新款遊戲上,Core i9-12900K也能勝過對手10~20%左右的成績,有的甚至可以達到30%多! 但這都還不是最誇張,畢竟現在多數3A遊戲對於顯示卡的要求遠大於處理器,反倒是創作軟體對於CPU有更高的依賴,像是在Photoshop、Lightroom等創作軟體中,能夠比上一代快上30%,其中After Effect最為誇張,居然可以讓整體的效率爆增100%!這到底是上一代處理器太弱,還是新一代處理器太強呢?XD 另外利用大核+小核和Thread Director Technology自由分配任務的特性,第12代處理器在同步處理「多個不同程式」的工作時,也能發揮遠超上一代處理器的效能,以遊戲+錄影直播來說,12代處理器能夠比過去多出84%的FPS值,若換成同時用Premiere Pro剪輯和Lightroom修圖上,整體的執行速度也可以快上47%,實現更高效率的全方位體驗。 另外,第12代處理器可不單單是只在效能上做提升而已,本次處理器還大幅度的強化了通道的連接能力,支援了新一代DDR5記憶體和最高16條PCIe 5.0通道與4條PCIe 4.0通道,同時與之對應的Z690晶片組也獲得了PCIe 4.0通道支援能力,能夠一次支援高達12條通道,換算下來,整片主機板光是PCIe 4.0通道的數量就高達16條! 而且因為多數主機板都選擇將PCIe 5.0通道保留給顯示卡使用,代表所有PCIe 4.0通道將可以全部提供給M.2 SSD,等於玩家最高將能夠一口氣安裝4組PCIe 4.0的M.2 SSD,對比上一代只能安裝一組,差異真的是極大。 不光如此,Intel還為DDR5記憶體準備了新的XMP 3.0功能,對比上一代XMP 2.0只能儲存兩組設定檔,XMP 3.0將其一口氣提升到5組,而且其中2組還開放給玩家自由使用,這對於超頻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好消息,因為這代表未來挑戰超頻失敗而重設BIOS後,不必再考驗記憶力重新輸入每個數值,只要測試前先保存參數,便能一鍵找回上一次的設定內容再接再厲。 最後在價格上,台灣的通路商罕見的提早了兩天進行公布,價格從最高18,700元到最低9,150元不等,各位玩家如果在看完接下來的效能測試想要入手的話,小編建議優先選擇具備內顯的K系列,主因是不帶內顯KF系列整體價格只少了500~600元左右,相當沒有誠意,外加現在顯示卡一卡難求,具備內顯的版本在現今的日子裡,使用上還是相對比較有保障一些。(至少顯卡還沒入手前,能頂著用先!) 接下來就是萬眾期盼的處理器效能測試時間!本次要為大家實際測試的處理器分別有Core i9-12900K和Core i7-12700KF這兩顆,搭配的主機板則是微星的MEG Z690 Unify,搭配Kingston Fury DDR5-5200 16GBx2(共32GB),顯示卡則是因為缺卡荒的關係,到現在還搶不到RTX 3080 Ti,所以退而求其次改用RTX 3080,詳細的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Core i7-12700KF 主機板:MSI MEG Z690 Unify 記憶體:Kingston Fury DDR5-5200 16GBx2(共32GB) 顯示卡:MSI RTX 3080 SUPRIM X SSD:WD_BLACK SN850 1TB PCIe 4.0 M.2 SSD 散熱:MSI MEG CORELIQUID S360 電源:Fractal Design Iron GOLD 850 系統版本:Windows 11 22000.282 *註: 先前有做開箱介紹的其他幾款Z690主機板也會分別將搭配CPU的處理器實測成績補在之前文章中。 在處理器的基本規格上,Core i9-12900K配置了8顆P-Core + 8顆E-Core (8C/16T+8C/8T),P-Core的最大時脈為5.1 GHz;Core i7-12700KF則是8顆P-Core+ 4顆E-Core (8C/16T+4C/4T),P-Core的最大時脈則為4.9 GHz。 首先在最基本的CPU-Z和CINEBENCH R23上面,這兩顆處理器均拿下相當驚人的高分,Core i7-12700KF在CPU-Z的單核跑分直接脫離600分俱樂部,衝上了777分,而大哥Core i9-12900K更是拿下822分的誇張成績!而且在多核方面,兩顆處理器也完全沒在客氣,Core i9-12900K在CINEBENCH R23中更是直接以27,000以上的高分擊敗了前任多核心王者Ryzen 9 5950X的25,000多分,成功奪下新一代最強消費級桌上型處理器的寶座。 憑藉著這股強勢的跑分,Core i9-12900K和Core i7-12700KF在3D MARK和PCMARK 10中都有著極為亮眼的成績,像是對於針對DX12遊戲內容進行評估的Time Spy就是鮮明的一例,這個測試除了考驗顯卡,也很吃重處理器單核心的表現,讓Core i9-12900K憑藉著極其暴力的單核心效能,拿下了超過1.8萬分的成績,比上一代自家與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還要高出2,000分之多! 至於在看重CPU多核心表現,用以評估DX11內容的Fire Strike,AMD處理器在這部分也同樣沒佔到太多便宜,同級的Ryzen 7 5800X雖然和Core i7-12700KF打成平手,但Ryzen 9 5900X、Ryzen 5950X則雙雙都輸給了Core i9-12900K。 看完了常規基礎跑分,我們接著來進行遊戲實戰表現,看看兩顆12代處理器能否將強勁的跑分數字轉換到實際的體驗上,驗證Intel口中所說的「最強遊戲處理器」是否所言非虛。 本次測試的遊戲依照慣例,全部都設定在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干擾FPS值的選項,倘若遊戲支援光線追蹤、DLSS、FSR功能,則一律開啟並切換至最高畫質模式。 整體而言,Intel的第12代處理器在「特定條件」下,徹底展現出了何謂一支獨秀的強勢表現,在1080P解析度時能夠隨便高出對手AMD Ryzen 5000系列10 FPS以上,甚至在《模擬飛行2020》中,差距還可以達到20 FPS之多,其差距之大,差點讓小編以為自己是在測顯卡而不是處理器了。 然而有趣的是,這樣的差距在隨著解析度提升之後逐漸縮小,像是《戰爭機器5》在1440P的時候,所有處理器就幾乎處在相同的等級,而到了2160P的時候,除了《極地戰嚎6》依然領先10FPS左右外,其餘遊戲的成績表現就幾乎沒有差別。 小編個人猜測這部分的原因除了和遊戲本身的優化設計有關之外,也可能是解析度增加造成處理器的運算負擔暴增,讓12代處理器判定無法使用E-Core來輔助運算,所以改將其全部由P-Core處理器負責,造成處理器可運用的整體資源縮水,也就造成了高解析度環境下無法與其他測試產品拉開差距的現象。 遊戲實戰結束之後,接著來到對處理器依賴性更高的創作者測試,Intel第12代處理器的表現也同樣是大躍進,Core i7-12700KF和Core i9-12900K在Photoshop中分別創下了1480分和1550分的高分紀錄,在Premiere Pro中Core i7-12700KF更是直接徹底逆襲AMD,以989分的成績打敗了AMD Ryzen 9 5950X的977分,讓Intel徹底一雪上一代的恥辱。 然而Intel的第12代處理器也不全然是完美的,該罵的地方還是得罵,特別是在功耗和發熱上,使用AIDA64 Extreme進行燒機測試,在開啟FPU功能導入AVX指令集運算後,即便用上了360mm的水冷,Core i9-12900K的溫度還是可以飆到接近90度!考量到Intel處理器的溫度保護機制設定在100度,這樣的溫度基本已經是沒有多少空間可供額外緩衝或超頻使用,反觀AMD Ryzen 5950X在同樣360mm的水冷下,溫度也僅50度出頭。(感覺相當合適用在即將到來的冬天XDD) 換言之,想要入手Core i9-12900K/KF的玩家,也必須要順手帶一組高階360mm水冷才行,想要省點錢改用240mm或280mm的水冷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了,這點小編還真的在測試期間嘗試過用240mm水冷進行Premiere Pro跑分,結果就是跑到一半處理器就過因為過熱重新開機了…(手上3款240mm水冷的下場都差不多),所以這筆預算恐怕是省不了。 Core i9-12900K高溫的背後當然是壯觀的功耗,使用AIDA64 Extreme在相同測試條件與環境下,程式紀錄到的最高功耗一度來到200W,而這還只是透過軟體偵測到的部分,若把電源供應器的功率轉換給納入的話,實際耗電量將還會需要再追加10%~20%,也就是相當需要大約吃到220W~240W的電力。更別說這一次Intel還放寬的電源供應器的限制,讓處理器的PL1的電力需求可以直接上到241瓦,相形之下,AMD Ryzen 9 5950X在極限狀態下也才只吃140W電力而已,長期下來對於電費也是一筆負擔(雖然能買到這個等級的玩家可能不會介意電費問題就是了...)。 最後小編也簡單的測試了DDR5記憶體的效能,本次使用的Kingston Fury DDR5記憶體在工作時脈的設定上為5,200 MHz,CL值為40-40-40,根據AIDA64 Extreme所測出的數據,讀取/寫入/拷貝的成績能夠高達81,673 /74,180 /74,525 MB/s,作為對比,目前頂級的DDR4-4000記憶體在效能方面約是落在47,000 /28,000 /47,000 MB/s左右,DDR5-5200效能有著接近翻倍的表現。 透過上面的實測數據比較可以清楚得知的是,相較於10代升級11代的"無感"來說,12代的登場顯然很明確且實打實的在效能上震撼也閃光了玩家的眼睛一把,而Intel第12代處理器在換上新的製程和架構之後,整體的表現不論是在單核還是多核上,都極其的讓人滿意,不僅打敗了Ryzen 9 5950X這個最大的對手(原本是座山),更在諸多測試中創下了歷史佳績,讓人見識到了Intel老大哥的強大技術實力,算是一掃從2015年後老是宣稱要掏出新製程新架構新效能的放羊小孩窘境下的紅臉樣貌,這次真的可以大聲的說一句:就.很.強。 各位玩家在看完本次效能測試之後,是不是已經覺得心癢難耐想要入手一顆了呢?現在Intel第12代處理器已經在你/妳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式開賣了,大家的魔法小卡已經可以出動了!但玩家如果不確定要如何選擇用以第12代處理器的主機板與周邊的話,小編在這邊先奉上這次御三家的主力Z690主機板介紹,同時PCDIY!也將會持續為大家開箱與介紹新的相關產品,想要找機會組裝與升級主機的玩家們,還請持續關注與支持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核反應爐、冷氣壓縮機請先準備好! Intel第12代Alder Lake處理器PL1功耗高達241W
面對即將於11/4晚上解禁Intel 12代處理器的效能數據前,暫時能提及的莫過於產品外觀的開箱以及各家主機板的外觀露出與功能介紹等等,另外就是看看先前發布的簡報等資訊先過過乾癮,不過,如果仔細的看一下Intel在28號的第12代處理器發表會上的資料倒是可以發現到一個特別之處,就是「罕見」的提及處理器的功耗,而從資料中可以看到上面的數據出現了200多W的情況,表示在透過大+小核的設計,只需要65W的的電力達到與上一代處理器在250W下的效能,並在241W的供電下能夠再勝出50%,乍看之下處理器似乎隨著新製程改善了功耗上,但近期確有外媒指出Intel其實又是在PPT上玩文字遊戲。 根據,Core i9-12900K在預設的PL1基礎功耗上直接來到241W!對比AMD Ryzen 5950X的PL1設定值為105W,Intel處理器足足是對手的2.3倍,更別說Ryzen 5900X在極限狀態下的功率也才150W~170W左右,這也解釋了官方為什麼會在簡報中會特意提及新的處理器能夠解開PL2功率限制,讓處理器長時間處在高功率模式了,畢竟光是你的PL1功率就已經足夠誇張了...雖說目前還不知道12代處理器PL2功耗設定值為多少,但無疑的只會更為誇張。 而另外一值得注意的點則是,Intel發表在遊戲效能方面有拿AMD的產品進行比較,可是在數位創作上則僅和自家上一代產品對比,宣稱最高效率能夠提升100%,唯獨沒公開和AMD之間的比較。 文中作者Areej表示,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在這部分的測試中,Intel將處理器部分的PL1設定值改到PL2上,讓12代處理器能夠與上一代在相同的功耗下進行對比,只是在這樣的條件下,Alder Lake的效能表現很可能頂多只和AMD Ryzen 5000打平,甚至還有可能輸給對方,所以也就略過不提及了,更別說整個發表會所使用的系統尚未修正AMD L3快取延遲Bug的初期Windows 11版本,文中的筆者認為整個測試條件完全就是在一個不公平的狀態下進行的。 不過小編個人覺得,對於一般玩家來說,多半都是處理器裝了就直接開始用,不太可能會去刻意進到BIOS設定去特別修改電源參數(更可能不知道要去哪裡調),所以說預設功耗的多寡其實只能算是各家廠商在開發策略上的一環,不過無論公平與否,我們都可以確定的是,Alder Lake在電力的需求上將會一口氣上看241W以上,代表我們的散熱器、電供以及長期電費的支出,都將成為額外的負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上市倒數兩天、各位的魔法小卡準備好,Intel 12代處理器台灣售價公布!
11月4號的晚上9點,Intel第12代處理器將會正式開賣,相信不管是想要看熱鬧的、還是換電腦的,應該都已經迫不及待了,這一次台灣不同以往需要在開賣當下才知道實際價格為何,因為玩家可以從電腦商城店家原價屋看到已經率先公布全系列6款12代處理器的國內售價了! 本次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Intel在發表會的訂價為589美金,而台灣的價格首波則為18,700元,匯率僅約是1:31,可以說是相當佛心(笑),而無內顯的KF版價格則為18,100元,僅僅少了600元台幣而已,相形之下顯得就不是那麼划算了,畢竟能有預算會買到這個等級的處理器,還會跟你在乎這600塊嗎? 接著相信是許多玩家首選目標Core i7-12700K的部分,台灣公布的首波售價為13,200元,無內顯的KF版則為12,700元(這個少了內顯才少500),對應官方409、384美金的價格,匯率大概1:32~1:33之間,算是符合預期的標準定價策略。 最後,Core i5-12600K與KF在價格上就顯得有些過高了,來到了9,700元和9,150元,雙雙突破了9,000元關卡,對比美金289、264美金的開價,匯率直接飆破1:34!以近期美金實際匯率跌破1:28關卡,這樣的價格已經可以稱得上是「鬼島價」了… 整體來說,以小編個人的主觀意見,Core i9-12900K在整個系列中擁有最高的CP值(想不到吧~),而原本預算只想買Core i5建議稍微忍痛一下,多加一點預算直升Core i7吧!畢竟只要多花不到4,000元就能多擁有兩顆效能P-Core大核心,這樣代價所帶來的體驗助益理論上還是相當划算的。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售價公布了,但產品的解禁時間是訂在11/4號的晚上九點,因此目前還只是看得到但訂不到的狀態喔!至於想要先觀望一下效能表現再做最後決定的玩家們,PCDIY!也會在解禁當天同一時間為大家帶來相關測試,還請千萬不要錯過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出師未捷身先死?! Intel取消了Xe-HP伺服器顯卡的上市計畫
Intel從「很久很久」以前就宣布要回頭打造自家Xe獨立顯卡,並依照等級由低至高分為Xe-LP、Xe-HPG、Xe-HP和Xe-HPC,其中目前除了Xe-LP以Iris Xe MAX的身分進到少部分筆電市場外,剩餘的三個系列還只存在於PPT上,確切的上市日期依然是個謎,如今當中為伺服器級主機打造的Xe-HP更是將從上市計畫中移除。 Intel顯示卡部門首席負責人Raja Koduri在推特上表示:「Xe-HP晶片已經用於自家內部基於oneAPI的相關設備中,並會將它用於作為oneAPI和Aurora(Intel自家的超級電腦)的開發工具。我們現階段將不再考慮將Xe-HP晶片進行商業化量產,相關資源將會用於生產遊戲級的Xe-HPG和高效能運算主機的Xe-HPC上。」 We deployed Xe HP in our oneAPI devcloud and leveraged it as a SW development vehicle for oneAPI and Aurora. We currently don’t intend to productize Xe HP commercially, it evolved into HPG and HPC that are on general market production path— Raja Koduri (@Rajaontheedge) October 28, 2021 其實就某些層面上,Intel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並不意外,畢竟Xe-HPG在未來的"某年某月"會推出Intel Arc的消費級顯示卡產品,而Xe-HPG則有代號Ponte Vecchio的產品來提供給工業級高性能運算主機使用,同時Ponte Vecchio還具備模組化設計,可以使用單顆,或是串聯4顆來組成單一主機平台,這也就讓夾在中間為Xe-HP在定位上顯得十分尷尬,官方這一段期間有關Xe的相關介紹也都迴避了Xe-HP的相關內容,現在看到最終結果是"遭到取消",這在某些層面上也算是在預料之內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PNY XLR8 DDR4-3200 32GB LOW PROFILE套裝實測開箱,矮版設計讓空間運用更靈活超頻記憶體模組!
「記憶體」是PC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之一,尤其隨著各項軟體、遊戲對效能的需求越來越高之下,記憶體規格的標準也逐漸提高,別的不說,光是各位經常瀏覽網頁所使用Chrome,就是一個驚人的大食怪(笑),而隨著DDR4時代開始邁入交接之際,不管在速度還是容量上的技術都已經相當成熟,市面上可選擇的產品也相當豐富。 近期小編為了準備升級記憶體而在物色產品時,相中了這組由知名大廠PNY所推出的XLR8 DDR4 3200MHz Low Profile,究竟它的獨特之處在哪呢?一起跟著小編看下去就知道囉! 現今市面上清一色記憶體為了壓制高速效能所帶來的廢熱,通常都會搭載各種較為浮誇的散熱鰭片,尤其隨著電競風潮興起,RGB燈條更是不能少,雖說帥歸帥、潮歸潮,但也造就記憶體整體的高度、厚度都變得有一定的份量,對於一些裝備高階大塔扇的玩家們來說,若想插好插滿,就有可能出現直接卡到的情況。 不過PNY這組XLR8 DDR4 3200 Low Profile走的是不一樣的步調,如同名稱Low Profile所示,XLR8 DDR4 3200 Low Profile為矮版設計,並可以發現記憶體搭配的是較薄的鰭片並且沒有任何RGB燈效,實際尺寸僅有133.3x32x6.3mm,不管是高度與厚度幾乎與沒有裝鰭片的裸記憶體大小差不了太多,對於經常接觸厚實散熱鰭片記憶體的小編來說,第一次拿到XLR8 DDR4 Low Profile的印象就是兩個字「輕薄」。 或許會有玩家看到這邊已經開始顧慮散熱問題,但不用太緊張,雖然是薄型鰭片,不過在散熱效能上官方也是下足功夫,看到鰭片上如柵欄般的白色線條了嗎?那可不單單只是單純的造型,而是能幫助散熱的高光細微凹槽,加上本身薄型化設計,更容易導入風流,讓沒有大型散熱鰭片的XLR8 DDR4 3200 Low Profile也能有足夠的散熱效能。 外觀看完一輪後,不免俗的還是要來上機簡單實測一下,平台方面本次小編選擇AMD平台的X570S,詳細規格也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那麼首先進入Thaiphoon Burner以及CPU-Z驗證記憶體規格,可以發現XLR8 DDR4 3200MHz Low Profile內部使用的是南亞科技NT5AD1024M8A3-HR顆粒,採雙列各8顆1024Mb顆粒設計組成單條16GB容量,而只要透過XMP即可將頻率自動調整至3200。 主機板:MSI MPG X570S CARBON MAX WIFI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 SSD:SP US70 PCIe Gen4x4 SSD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60 Ti Founders Edition 電源:T.T 1275W 實際跑分就透過AIDA64 Cache&Memory Benchmark與MaxxMem來驗證,先從最基本的DDR4-2666開始,可以發現在DDR4-2666時,CL值會自動調為19-19-19-43,以至於在延遲上會有點偏高,不過讀取與寫入都有破40000 MB/s的表現,複製也有38869 MB/s的成績,算是還不錯的表現,MaxxMem也有接近38 GB/s的總成績。 而當開啟XMP讓頻率來到DDR4-3200之後,整體速度一舉提升,在AIDA64讀取、寫入、複製分別都來到了49196、48200、46556 MB/s的成績,也因為CL值自動條至16-18-18-38的緣故,延遲降到了67.5ns,MaxxMem則獲得了43.34 GB/s的高分。 當然,除了基本XMP之外,小編也簡單在不更動CL值的情況下,繼續手動簡單超頻上去來驗證看看這組記憶體的體質表現,經過小編慢慢上調頻率後,發現手上這組XLR8 DDR4 3200MHz Low Profile可超到DDR4-3466,再上去就會遇到Win10系統崩潰的狀況,那麼就實際在DDR4-3466測試,可以發現AIDA64各項成績都突破了50000 MB/s大關,延遲也降得更低來到64.9ns,MaxxMem也突破了45 GB/s門檻,以DDR4-3200 16GBx2的記憶體來說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表現。 雖說DDR5世代已經到來,不過也只是剛起步的階段,況且要直上目前也只有Intel的12代+600系列主機板才支援DDR5,除非玩家們本身就打算一次全面更新,不然以單純升級記憶體的角度來說勢必還是得選DDR4。 而這組XLR8 DDR4 3200MHz Low Profile對於機殼空間有限、或是只有雙槽的小主機板來擴充容量,都是再適合不過,而效能上若DDR4-3200還無法滿足,玩家們還可選擇更高的DDR4-3600版本,反之,若沒有需要用到DDR4-3200的效能,倒也是可以選擇最基本的DDR4-2666版本就好;玩家們若是需要一組低調、輕薄小巧並帶有散熱鰭片能維持高效能的記憶體,PNY XLR8 DDR4 Low Profile系列無疑就會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官方網站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120 FPS相機連拍能力、未來還有8K@60FPS錄影功能,Nikon發表旗艦級Z9無反單眼相機
相機大廠Nikon旗下的無反光鏡單眼Z系列,自誕生以來,一直都沒有推出類似SONY A1、Canon R3那樣專為頂級專業用戶打造的怪物級旗艦機種,也讓自家在相機技術上能力或多或少的受到質疑,如今Nikon要用全新發表Z9來打破市場的各種猜疑和八卦。 Nikon Z9在機身設計上做出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那便是取消實體機械快門,整個相機在拍攝上全部都是使用電子快門,是目前市場唯一不具實體快門的旗艦級單眼相機。而這麼做的好處就是讓Z9有著高達1/32,000的快門速度和1/200的閃光燈同步能力。 至於核心的感光元件則是用上了一片全新45.7MP的堆疊式全篇幅感光元件,藉由在感光元件底下整合一層記憶體來大幅度提升影像的存取效率,Z9能夠有著高達20 FPS 全畫素RAW檔、30 FPS JPG檔的連拍,配合自家新開的「Highe Efficiency★」模式,還能夠實現連續拍攝1,000張不卡彈的超強紀錄能力,但如果還想要快上加快的話,將解析度下調為11MP,還能達到驚人的全時段對焦120FPS的拍攝能力! 與此同時,Z9也強化了對焦的性能,導入了AI運算來實現多種拍攝物體的辨識功能,從人類、動物的眼睛,到追蹤飛機、火車、自行車等物體都不是問題,更重要的是,所有辨識功能都是「自動」的,不需要特別調整任何選單設定(雖然選單也是提供手動的選項啦)。 此外過去被視為Nikon相機弱點的錄影能力,在Z9也獲得極大幅度的強化,甚至說是目前錄影規格最強的單眼相機也一點不為過,能夠以10 Bit色深紀錄4K@120 FPS、8K@30FPS影片,更支援H.265、ProRes 422 HQ等編碼格式,並且官方表示即使連續錄製2個小時以上的高採樣率4K@30FPS影片也不會發生過熱的問題。 不光如此,Nikon還加入的全新的N-RAW影片格式,該格式的體積只有標準RAW影片的1/3,除了能夠減少記憶卡的消耗帶來更長時間的拍攝外,更小的體積也意味著更少的寫入頻寬占用,讓Z9在未來可以透過系統新獲得12 Bit 8K@60FPS的錄影選項! 細部機體規格的部分,Z9的觀景窗為369萬點的OLED螢幕,LCD螢幕支援垂直和水平兩種角度翻轉,但無法翻轉成自拍角度(反正這個等級定位也不是拿來自拍的…),配備雙 CFexpress Type B(與XQD相容)來滿足高寫入量的頻寬與容量需求,電池則是用上容量更大的EN-EL18d,在使用LCD螢幕的狀態下,可以拍攝700張,使用OLED觀景窗為740張。單機身的售價則訂在5,500美元,約是17萬台幣。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將以「元宇宙」為發展核心,Facebook宣布改名Meta!
沒錯,根據,Facebook果然改名了,只不過新公司名稱猜錯方向,Mark Zuckerberg於稍早公布了新公司名稱:Meta。其取名來源取自Mark Zuckerberg為未來新公司發展方向—Metaverse中的Meta,源於希臘語前置詞與前綴,帶有「之後、之外、之上」的意思。 根據Mark Zuckerberg的說法,Metaverse(元宇宙)將會是一個讓人們能夠透過VR裝置、AR眼鏡、智慧型手機等等,融合網路世界、擴增實境,將現實世界與虛擬空間進行連結,創造出Metaverse的世界,人們能夠在Metaverse裡進行與現實世界一樣的交流互動,甚至能夠建構「元宇宙經濟」,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就是真實上演電影《一級玩家》裡面的情節。 而本次改名,即使與當初Google和Alphabet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未來的Meta公司將會以Metaverse(元宇宙)為主軸,並非用來延續Facebook,除此之外,當然也不是只有改公司名稱這麼簡單,Mark Zuckerberg強調,Metaverse(元宇宙)將會為玩家們帶來新的平台與社群體驗、從中尋找並創立一個全新的品牌形象。 為此,在建構Metaverse(元宇宙)的同時,Mark Zuckerberg也預告了將在明年推出更多能夠立基於Metaverse的產品,包含新一代Oculus頭戴裝置、AR眼鏡、以及AR平台、NFT開發工具等等,Mark Zuckerberg甚至還透漏目前Rockstar Games正在透過Oculus Quest 2開發《俠盜獵車手:聖安地列斯》。 相信各位玩家在使用Instagram或是操作Oculus Quest時,都會遇到問你要不要登入臉書帳號,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玩家們猶豫、混亂,甚至會出現如果沒使用臉書的人,是否能夠登入其他Meta公司的平台等等疑問,因此,在整合了許多社群平台之後的Meta,Mark Zuckerberg也表示將會整合帳號,意即用一個帳號即可登入Meta底下所有平台。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官方公布實測數據、比上一代效能暴漲50%,Intel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將於11/4正式開賣
等待即將結束,Intel終於在28號的時候正式宣告自家的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將於11月4號正式開賣,將為消費級PC平台帶來首款Intel 7製程、大+小核的混合架構處理器產品,同時Intel也信誓旦旦在發表會上表示,第12代處理器將會是「最強遊戲處理器」(好像每一次都這麼說)! 12代處理器的首發陣容將會有6款型號,涵蓋了Core i9、i7、i5三大等級,並且一律都是不鎖倍頻的K/KF版,其中Core i9-12900K/KF配備最多的核心數量,擁有8個P-Core大核心+8個E-Core小核心;次一階的Core i7-12700K/KF的核心數量則縮減為8+4核心配置,沒有再像上一代一樣與Core i9採相同的核心數量;最後最入門的Core i5-12600K/KF則是再向下砍成6+4核心。 售價方面,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為589美金,換算台幣約是1.7萬,但畢竟台灣還有「鬼島稅」,所以無法保證實際報價能否低於2萬就是了…,而最便宜的Core i5-12600KF則是264美金,在不考慮鬼島稅的情況下,換算下來不到8,000元台幣,對於手邊有顯示卡又想體驗升級感受的玩家來說,相對上是個可入手試試又不太傷荷包的選擇標的。 而在效能表現上,這一次Intel「難得」把功耗也納入了比較的條件之一,多虧於Intel 7製程和雙架構核心的幫忙,Core i9-12900K僅需要65W的電力就達到上一代Core i9-11900K在250W下的表現!同時若將電力瓦數往上提升,Core i9-12900K也只需要241W的功耗就能比上一代多出50%的效能表現。 此外,Intel又再一次的放寬處理器的電源限制,讓處理器可以長時間使用PL2的功率定義,在預設值下就能利用Maximum Turbo Power拉長高功率模式的使用時常,換言之就是能夠讓處理器維持在更高的運作時脈,但相對這部分也會相當考驗玩家的散熱器配置就是了。 既然號稱最強遊戲處理器,那我們就來看看遊戲實戰的表現。根據Intel的內部測試,Core i9-12900K在遊戲的FPS值表現上最多可以比上一代高出約50%,在一些比較近期推出的遊戲中,如:《刺客任務3》、《極地戰嚎6》、《世紀帝國4》等,則能高出約10~30%的畫面張數。 但我們知道上一代處理器在眾多方面都不盡人意(笑),所以Intel這次也與對手AMD的Ryzen 9 5950X進行對比倒是令人感到訝異,從官方數據的圖表中可以發現,在前面提到的《刺客任務3》、《極地戰嚎6》等新款遊戲上,Core i9-12900K也能勝過對手10~20%左右的成績,有的甚至可以達到30%多!看來12代的確給予Intel相當強大的信心啊~ 不過處理器畢竟不光只是拿來打遊戲,生產力同樣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尤其是數位創作更是效能再高都不嫌少,關於這一點Intel表示第12代處理器在Photoshop、Lightroom等創作軟體中,能夠比上一代快上30%,其中After Effect最為誇張,居然可以讓整體的效率爆增100%! 然而我們的電腦生活往往都不是只專注在單一程式中,更多的時候是在多個程式中不斷切換,像是我們玩遊戲需要開直播,剪輯影片需要搭配修圖程式等,在這種情況下,12代處理器發揮了高效率的多工特性,在遊戲+錄影直播的狀態下,FPS的表現可以比上一代提升84%,若換成影片+修圖則可省下47%的時間!可以看出Intel在大小核心之間調用安排做得十分到位。 當然以上的內容都是官方自行測出的數據,等到11/4號正式開賣與效能解禁的時候才算是真的見真章,目前站上也已經在著手進行第12代的相關測試,屆時將會為大家帶來第一手測試報導,還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更多12代與600晶片組相關資訊與文章,請密切關注PCDIY!報導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全覆蓋重型裝甲、支撐12代效能的強力後盾,GIGABYTE Z690 AORUS MASTER主機板外觀動眼看(更新:效能實測)
Intel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能夠支援速度更快的DDR5記憶體、頻寬更高的PCIe 5.0通道,相信不少頂級玩家已經躍躍欲試了,不過更高的性能、更快的傳輸速度也意味要面臨更棘手的發熱問題,勢必就得出動份量更大的散讓零件來進行壓制,這些都無疑的是對一款主機板的嚴峻考驗,為此板卡大廠技嘉這次推出的Z690 AORUS MASTER就將產品的重電傾注在散熱、支撐上,給予玩家的主機最結實穩固的基礎。 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想要向上蓋大樓,就必須先挖出足夠深的地基,同樣的概念用來形容Z690 AORUS MASTER可說是一點也不為過,板子的尺寸來到E-ATX,但捧在手上的重量卻依然比小編手上其他的E-ATX還要再更重一些,足以說明Z690 AORUS MASTER在用料上絕對是下足了「重本」。 首先來看看主機板上半部,瞧瞧這霸氣十足超大片的MOSFET散熱罩,不光是厚度驚人,就連加工都格外用心,讓上面的佈滿了有著奈米碳塗層的高密度散熱鰭片,使其能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能夠最大化,因為在這散熱器下的,是高達20+1+2相的CPU供電模組,且其中的20+1相能夠承受105A的超高電流,另外的2相也有70A之譜,整體密度和功率都是AORUS主機板歷來之最。 不光如此,AORUS主打的「超耐久」設計也同樣在Z690 AORUS MASTER上發揮的淋漓盡致,4組DDR5記憶體插槽全部都用上了不鏽鋼材質的鋼鐵鎧甲來強化支撐,能夠使記憶體插槽的抗彎折力大幅提升130%,讓玩家即使未來安裝了有著巨型散熱片的DDR5記憶體,也不用擔心會把主機板壓垮。 此外,Z690 AORUS MASTER還在BIOS加入了「DDR5 Auto Boost」自動超頻功能,開啟後就可以使記憶體能夠自動地獲得更高時脈,例如DDR5-4800的記憶體在開啟自動超頻功能後,主機板就會自動進行加速至DDR-5000,讓即使不懂超頻的玩家,也能輕鬆地獲得更好效能。至於擅長超頻的玩家,主機板能夠支援8,000Hz以上的記憶體頻率,並支援了XMP 3.0功能,允許玩家手動保存2組設定參數,方便玩家能夠更快地進行設定調整。 看完了主機板的上半部,接著來看看同樣也非常精彩的下半部,有鑑於現在的顯示卡尺寸一張比一張誇張,Z690 AROUS MASTER為三組PCIe x16插槽全部套上了超耐久金屬強化鎧甲,在耐重性上有著1.6倍增長。當然12代處理器的主打PCIe 5.0通道的功能也是沒有缺席的,但須要注意的是,主機板將16組PCIe 5.0通道全部給了第一組PCIe x16插槽,剩下的2組的通道則全部都是PCIe3.0x4,這點在組裝設備的時候需要多加留意。 而在SSD的擴充性方面,Z690 AORUS MASTER最高能支援5組M.2 SSD,其中4組均支援PCIe 4.0通道,不僅如此,為了讓傳輸速度可達7,000 MB/s的SSD能有穩定表現,主機板全部都使用巨型散熱片進行覆蓋,尤其是第一組M.2插槽的散熱片更是誇張,這壯觀的厚度已經幾乎和一旁的MOSFET散熱片等高了呢! 最後在主機板後端I/O配置上,主機板提供了4組的USB 3.2 Gen1 Type A、5組USB 3.2 Gen 2 Type A、1組USB 3.2 Gen 2 Type C和1組USB 3.2 Gen2X2,網路連接的部分能夠支援傳輸頻寬更高的Wi-Fi 6E通訊標準,以及極速「10G有線網路傳輸」,是小編目前上手的主機板中,唯一配有10G網路孔的Z690主機板產品! 12代處理器效能解禁開賣囉!如此下重本的Z690 AORUS MASTER,想必大家很好奇在效能的表現吧?對應主機板的身分地位,本次使用的處理器自然是當中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配上RTX 3080顯示卡(缺卡荒,搶不到RTX 3080Ti ...QAQ),完整的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 記憶體:Kingston Fury DDR5-5200 16GBx2(共32GB) 顯示卡:MSI RTX 3080 SUPRIM X SSD:WD_BLACK SN850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 在基本處跑分上,Core i9-12900K的單核和多核的表現都相當強大,單核心可以在CPU-Z中創下820分以上的誇張高分,同時在CINEBENCH R23中的多核表現也能達到2.7分以上。 3D MARK是用以測試評估遊戲的圖形性能,其中Time Spy是為DX12所設計,並且注重單核心的效能表現;Fire Strike則是針對DX11遊戲,對於多核心的效能要求較高;Port Royal是為光追遊戲所打造,基本不受處理器的效能影響。整體而言,Core i9-12900K與Z690 AORUS MASTER的結核讓整體的成績表現都相當出色,理論上能夠負荷不少3A大作在4K解析度下的需求。 基礎跑分結束後,來到遊戲實戰,所有的遊戲均設定在最高畫質,同時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影響FPS跑分的項目,倘若遊戲支援光追、DLSS、FSR功能,則一律調整為畫質優先模式。 整體來說,Z690 AORUS MASTER在各項遊戲數值上都可圈可點,不少遊戲即使在2160P解析度下,平均FPS也能達到60以上,少數像《看門狗:自由軍團》的遊戲距離60 FPS也只差一點點,選擇稍微調整畫質或是將DLSS模式改為效能模式,就能輕鬆享受到更為穩定流暢的畫面體驗。 最後來看一下創作者方面的成績,憑藉著Core i9-12900K強大的單核心效能,Photoshop的跑分達到了1,558分的高分,同時比上一代大幅強化的多核心,讓其在Premiere Pro中也能拿下1,050分的優秀成績,整體不論是修圖或是4K影片剪輯都是相當流暢快速。 Z690 AORUS MASTER在整體的設計概念上真的可以用暴力來形容,從CPU供電到SSD的散熱,反正只要是能夠堆料的,就一定要給它塞好塞滿,可以的話,甚至塞到爆都沒關係,目的就是徹底滿足高階族群對產品規格上的各項要求,讓口袋夠深的玩家,能夠不留任何懸念的一次性獲得全部想要的一切。 廠商名稱:技嘉科技 產品網頁: 連絡電話:0800-079-800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12代火力加持、滿滿信仰爆棚演出,ROG Maximus Z690 Hero無懼信仰大禮包開箱(更新:效能實測)
眼看Intel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處理器進入發售倒數,各家板卡廠商無不開始卯起來備戰自家的主機板新品,特別是象徵自家技術實力的高階主機板,更是要想辦法弄得越吸睛越好,可以的話,最好是光從包裹外箱就能感受到產品十足的魄力,像是ROG這一次就直接寄送了一個「巨型」禮包到小編的辦公桌上,這誇張陣仗和氣勢相信不管是誰都會受寵若驚,所以這邊也不多廢話,趕快來開箱吧! 去掉醜醜的郵寄用紙箱後,大禮包在最外面有捲上了一層黑色的紙套,配上紅色的信仰之眼LOGO,相當具有ROG一貫的神祕質感。只是包裹的尺寸都這麼大了,再怎麼裝神祕看起來還是很高調,果不其然,一撕掉外層紙套,外盒也就不再隱藏下去了,以紅色壓克力片製作而成的巨型ROG之眼便展現在眼前,霸氣的程度讓整個辦公室的同仁們都驚呼連連。 打開上蓋,箱子發出讓人無法直視的耀眼信仰光芒(華碩OS:並沒有、不要瞎掰),裡面躺著一片為12代處理器所打造的ROG Maximus Z690 Hero主機板,是的,這一次新的主機板「不叫」Maximus XIV Hero,而是改以晶片組的型號來進行命名,看來官方最終還是放棄了獨家的產品世代命名方式,理論上對於DIY市場比較不熟悉的玩家,能夠更容易分辨產品世代之間的差異,減少買錯的風險。 將主機板整組拿起來之後,禮包底層居然印有印著一排「But Wait! There’s more…Take a look inside(等等,還有更多驚喜在裡面呢!)」字樣,原來是為了配合第12代處理器加入了DDR5記憶體的支援,在禮盒的小夾層中提供了一組海盜船的Vengeance DDR5-5200 16GBx2(共32GB)記憶體! 當然禮包的內容可不僅是這樣而已,畢竟新的12代處理器可是不光記憶體換新、連同散熱器都無法沿用,為了怕上機測試時沒有散熱器可以使用,因此在箱子第二層附上了一組360mm的一體式水冷,而且產品型號還是自家最新、最高階的Ryujin II 360,這樣才能配合Maximus Z690 Hero主機板等級,凸顯一整套ROG信仰的尊爵不凡嘛! 看完了禮包內容,該來細看這塊最新的ROG Maximus Z690 Hero主機板了,隨著本次產品的命名邏輯更改,主機板在整體的視覺上也做出了相當大改變,相較於前幾代走比較低調風格,Maximus Z690 Hero這次在主機板的I/O遮罩中導入名為「Polymo Lighting」的燈效設計,在一整塊鏡面的I/O遮罩之下排滿了RGB燈珠,只要一開機,以像素風格呈現的ROG LOGO就會閃耀著七彩光芒,讓整個主機有著猶如90年代科幻電影的霓虹視覺效果,炫炮程度一流。 不過酷炫RGB燈效只是基本,沒在手軟的高檔用料才是高階主機板的精髓,看看這又、又、又長大MOSFET散熱片就知道底下供電模組又向上提升到了新到境界,CPU供電數目從去年的14+2相堆到了20+1相,且每一個供電模組都能承載90A的電流,給予新一代處理器更完整的效能釋放空間和超頻潛力。 另外高階主機板必不可缺的實體電源按鈕在Maximus Z690 Hero上也有做出些許的改動,過去Maximus Hero系列主機板的按鍵配置為一個電源按鈕和一個可自定義的FlexKey,但ROG考量到多數玩家都將FlexKey設定為Retry鍵,所以官方這次直接將Reset鍵獨立出來,如此一來FlexKey就能用來安排做為其他功能使用,為玩家帶來更高的便利性,是不是相當貼心啊! 先不急著感動,因為更貼心的還在後頭呢!,相信大家都知道現在的顯示卡的尺寸越做越誇張,外加PCIe 4.0的M.2 SSD因為速度更快、發熱量更高,主機板提供給M.2 SSD的散熱片也相應的越長越高,結果造成PCIe x16安裝卡榫被困在兩座「高山」之間,變得非常難以按壓。 為此ROG的主機板團隊為第一組PCIe X16插槽加入了「Q-Release」按鍵,這個按鍵的原理機制非常簡單,就是用絆線(牽引線)來連接PCIex16的卡榫與Q-Release按鍵,當按下按鈕時,絆線就會拉扯卡榫來釋放PCIex16插槽上的裝置,如此一來我們就不必拿一字起子在狹縫裡玩戳戳樂,只要輕輕一壓就能取下顯卡設備,對於小編這種經常需要頻繁切換各種主機設備的用戶來說,這樣的設計真的是超級實用的啦! 既然提到了PCIe插槽,那我們接著就來看看主機板下半部的安排,Maximus Z690 Hero一共備有三組PCIe x16插槽,其中有使用鋼鐵鎧甲包覆的兩組插槽能夠支援PCIe 5.0通道(Single x16、Duel X8),而第三組在「一般狀況」下則是走PCIe 4.0x4。 在講解這個「一般狀況」之前,小編要先向各位介紹本次隨附於Maximus Z690 Hero的全新配件,「ROG Hyper M.2擴充卡」!從名字不難理解這張卡片的功能就是用來讓玩家來額外擴充容量的,因此卡片內部準備了兩組M.2插槽,最高能夠支援2組PCIe 4.0或是1組PCIe 5.0的M.2 SSD,但須要注意的是,安裝不同版本、數量的硬碟,會需要插在指定插槽上才能讓其正常運作。 以現今還買不到的PCIe 5.0 M.2 SSD來說,擴充卡必須安裝在第一組PCIe x16插槽才能夠正常執行,但若是選擇只安裝1支PCIe 4.0的硬碟,則所有的插槽都能隨意使用,至於裝上2支PCIe 4.0 SSD的話,那就限定安裝於「一般情況」下只有4條PCIe 4.0通道的第三組PCIex16插槽了。 看到這邊,算得精的玩家們應該注意到了,一支PCIe 4.0 M.2 SSD本身就要吃掉4條PCIe 4.0通道,結果2支SSD裝在只支援4條PCIe 4.0通道的插槽上,那豈不是要分流了嗎?關於這點ROG團隊當然也有注意到了,所以特別安排了「特殊情況」,只要當ROG Hyper M.2插入第三組插槽,通道數量就會自動擴增為8條,如此一來兩支SSD就能擁有完整的通道支援,不必擔心分流! 不過如果玩家覺得自己沒有那麼高的容量需求,用不到擴充卡也沒關係,主機板本身也備有三組M.2插槽,當中除了M.2_2,也就是位於主機板左下角的插槽是走PCIe 3.0通道外,另外兩組均能支援PCIe 4.0通道,對比上一代只能安裝一組PCIe 4.0 SSD,新的Maximus Z690 Hero在硬碟安排的靈活度有著顯著的提升。 最後來看看主機板在後端I/O的配置,Maximus Z690 Hero備有2組USB 2.0 Type A、6組USB 3.2 Gen 2 Type A,以及高達3組的USB Type C,其中一組的傳輸標準為USB 3.2 Gen 2,另外兩組則是擁有40 GB/s傳輸效能的Thunderbolt 4,還能支援100 W充電、8K影像輸出,相信能夠提供不俗的周邊連接能力。 只是對比整體主機板在各方面都有相當的進化,網路部分就是比較遺憾的地方了,主機板的RJ45網路孔從上一代的2組縮減為1組,而且速度也依然為2.5G,沒有提升到10G,估計是認為Thunderbolt 4速度更快、支援性更全面的關係才做出此決定,好在無線網路的部分依然能夠支援Wi-Fi 6E通訊協議,以現在生活萬物不離Wi-Fi的趨勢,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基本不會有太大的折損。 12代處理器開賣囉!小編也趕快連夜的為大家進行了主機板的效能實測,對應高階的信仰,使用的處理器自然是當中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囉!究竟新的處理器威力如何,就趕快看下去吧!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 記憶體:海盜船 Vengeance DDR5-5200 16GBx2(共32GB) 顯示卡:MSI RTX 3080 SUPRIM X SSD:WD_BLACK SN850 1TB PCIe 4.0 M.2 SSD 散熱: ROG RYUJIN II 360 電源: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 在基本的CPU-Z和CINEBENCH R23的跑分上,Core i9-12900K展現強大的單核與多核性能,在CPU-Z的單核成績直接突破了800分大關,CINEBENCH R23也高達2.7萬分,成績相當亮眼。 而在3DMARK中,處理器的效能也對圖像運算有著相當的助益,讓注重單核心表現,用以評估DX12內容的Time Spy能夠跑出1.8萬分的高分;同時吃重多核心,測試DX11遊戲的Fire Strike更是高達3.8萬分,逼近4萬大關。 遊戲實戰的部分,所有遊戲均設定在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干擾FPS數值的設定,同時如果遊戲支援光追、DLSS、FSR功能,則一律把選項設定在畫質優先模式,以下分別是《看門狗:自由軍團》、《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極地戰嚎6》的遊戲跑分結果。 接下來換到了創作者測試環節,新世代的硬體配置在這部分也同樣不讓人失望,Photoshop跑分可以高達驚人的1,500分以上,Premiere Pro也能突破1,000分大關,讓玩家不論是修圖還是剪輯4K影片都能流暢愉快。 做為新一代頂級主機板代表,各種上等的用料和規格對各家板廠來說都只是最基本的功課,而ROG Maximus Z690 Hero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它在堆料的過程中,還注意到了「體驗」上的需要,為產品加入多種貼心小功能,包含從上一代導入的Q-Latch免螺絲SSD固定工具,以及本次新增的Q-Release按鍵、Flex Key+Retry按鈕組合等,都能在組裝電腦的時候增添更多的便利,就好像是這塊主機板是為自己量身打造一般顯得格外親切,讓我們不自覺的就被這徹底被這樣的的細心與用心征服,成為貢獻信仰之力的一員~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