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
輕薄小巧、滿足辦公文書需求,ECS LIVA Z3 Mini PC開箱簡測
對於遊戲玩家來說,隨著3A大作推陳出新,在電腦的採購上,效能無疑是第一選擇,但如果只是簡單的文書需求,那不僅不需要花太多荷包購買這些中高階設備,基本上一顆入門級的處理器便能應付,也不太需要為了散熱來購買大型散熱器、機殼,甚至目前市面上的一些Mini PC就能滿足需求,體積還遠比自組的PC要輕薄小巧許多。 知名大廠ECS在Mini PC領域上就推出了眾多產品來供不同需求的用戶們選擇,光是LIVA家族當中就分了One、Q、X、Z系列,相信玩家們還記得先前小編開箱過的LIVA Q3 Plus,一手可掌握的大小,真的非常讓人驚艷,而這次也要來為大家開箱這款同樣擁有輕薄小巧尺寸的LIVA Z3 Mini PC。 事實上光是LIVA Z3就有Z3、Z3E、Z3 Plus、Z3E Plus等等成員,主要在於處理器的等級、內外擴充性以及大小等差異,本次開箱的是沒有額外其他代號的LIVA Z3,提供了Intel Pentium Silver N6000或Celeron N5100 / N4500三種處理器規格可選擇。 小編手上的LIVA Z3是最高規的Pentium Silver N6000版本,搭配8GB(4GBx2) DDR4 Ram,最高可支援到雙通道16GB,儲存空間除了本身的128GB eMMC之外,也提供一組M.2槽來擴充SSD;顯示能力方面不僅可透過後方HDMI 2.0、Mini DisplayPort達到雙螢幕顯示,每個輸出埠也都支援到4K解析度,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外觀方面,LIVA Z3實際尺寸為117x128x35mm,雖不到Q系列如此迷你,但扁平度卻是相當出色,寬度更是與小編的初代iPhone SE長度剛好吻合,作為Mini PC已經稱得上是小巧了。 接著簡單來看一下內部硬體,只要把底座四邊角落的螺絲卸除即可拆除底板,過程相當簡單,想要升級Ram、擴充SSD的新手用戶們也能輕鬆完成。 實際來簡單驗證效能吧!首先進到CPU-Z來驗證一輪規格,可以看到搭載的確實是Intel Pentium Silver N6000,屬於低功耗的Jasper Lake家族,採用10nm製程並具備4C/4T的配置,基本時脈為1.1GHz,最大時脈可達3.3GHz,採用ID4E26晶片組主機板,且如剛才內部所看到,搭配了8GB(4GBx2) DDR4-2666 Ram,顯示卡則是處理器內顯Intel UHD Graphics。 接著透過跑分程式測試一輪後,不難發現不管是處理器還是遊戲效能就是非常入門的成績,即便是要玩一些需求較低的電競遊戲勢必依舊會非常吃力,畢竟Pentium Silver N6000本身就是初階入門市場定位,通常不會是遊戲玩家的選擇,但只是普通的文書影音用途是OK沒問題的。 整體使用完一輪後,可以明確的了解LIVA Z3的定位就是完全針對辦公文書需求,配上小巧、扁平的機身,不僅移動上方便,桌面占比也不大,若用戶沒有打Game需求,平常的工作就是單純的文書打字,休閒娛樂則是看劇、看YouTube等等而已,那LIVA Z3就相當的適合,價格上也會較為實惠。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給沉重的主機一臂之力,ROG Herculx顯示卡支撐架開箱
以當今的電腦零組件來說,顯示卡大概是整台主機中最不好伺候的產品了,光是要入手一張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裝上主機後還要擔心顯示卡體積太大、太重,長久下來可能會對主機板造成傷害。 此時就須要裝上一組顯示卡支架來以防萬一了,只是目前多數顯示卡製造商鮮少推出對應支撐架產品,像是近期ROG便推出了ROG Herculx顯示卡支撐架,將要以「信仰之力」來扛起顯卡的重量。 做為信仰週邊的一環,ROG Herculx在設計上自然要毫無保留的展現出自家信仰的特色囉!正面一大片的透明壓克力飾板中除了印上大大的ROG字樣與敗家之眼的商標外,細看背景的部分也是無數細小的ROG字樣組成,並支援自家AURA Sync燈光同步功能,讓支撐架能夠在RGB燈光的照耀下展現出璀璨的流光效果。 安裝上,ROG Herculx是採免工具安裝設計,意即若想獲得穩固的顯卡支撐,除了倚靠支撐架底部的大面積防滑膠墊之外,與顯示卡之間的貼合程度也是至關重要,為此ROG Herculex在腳架本體的頂部藏了一副小腳架,透過轉動一旁的小齒輪來進行伸縮,讓ROG Herculex能夠可以在72~128mm的範圍內靈活且精準的調節高度,輕鬆適應不同尺寸大小的機殼和主機板設計。 此外,ROG Herculx在功能性上也有小巧思,為了保證玩家能夠把支撐架安裝在最適當的位置,支撐架的下方提供了一個紅色的磁吸式氣泡水平儀,只要水平儀內的氣泡落在正中央的位置,就代表支撐架有穩定的安置在平穩的表面,另外也能用來測量顯示卡是否因為支撐架高度太高造成顯卡彎曲。 最後,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ROG Herculx實際組裝起來的樣子吧!小編本次示範使用的是NZXT的H510i機殼,搭配ROG STRIX RTX 3060 Ti顯示卡和ROG STRIX B550-F GAMING(Wi-Fi)主機板,由於H510i機殼本身算是比較緊湊型的設計,ROG Herculx基本上不需要調節任何高度,只要稍微「擠」一下便可完成安裝。 不過玩家的機殼如果更為寬敞的話,需要注意ROG Herculx因為是採免工具固定的關係,安裝的時候切記要在機殼的直立狀態下安裝,以免一個手滑讓整個支架砸在主機板上。 顯示卡支撐架在電腦週邊上並不算是什麼特別獨特罕見的產品,只是目前多數顯示卡廠商大多沒有推出原廠的款式,在顯卡尺寸越做越誇張的今日,ROG也終於回應無數玩家們需求,讓閃閃發亮的ROG Herculx接替單薄的「高科技竹筷」,給予顯卡更穩固的支撐外,也為自己的主機信仰再添幾分姿色。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16:10超窄邊框4K OLED螢幕、創作視野與效能全面進化,GIGABYTE AERO 16筆電開箱體驗
近年來,各家廠商對於創作者筆電的注重程度是越來越高,紛紛為其設立了專屬的產品陣容,從主打輕薄便攜到有著媲美桌上主機性能的版本,機種的豐富和吸睛程度可以說是完全不輸給一旁的電競與商務系列。 而要說到「吸睛」,專為高效能創作需求設計並搭載OLED面板帶來絕佳色彩表現的技嘉AERO筆電系列絕對堪稱當中的翹楚之一,相信凡是體驗過的人一定都會對螢幕的鮮明色彩和生動對比念念不忘。 如今配合Intel第12代筆電處理器的到來,技嘉的AERO 16系列也迎來的全新升級,除了延續必備的4K OLED螢幕外,最高還配置了Core i9-12980HK處理器和RTX 3080 Ti顯示卡,更重要的是,本次AERO 16在外型上也以「大自然中最豐富而閃耀的皎潔白光」炫光銀配色進行全方位的重新設計,以下小編也不賣關子了,就讓我們趕快來試看看經過淬鍊進化的AERO 16在外觀和效能的全方位表現吧! AERO 16全機採用一體成型的鋁合金打造,並以細膩的磨砂觸感來襯托皎潔的炫光銀外殼,上蓋略帶些弧形的設計為機身在剛硬方正中帶了些圓潤婉約的細節,加上開蓋後會亮起白光的AERO商標,讓筆電只要放到桌上就能充分展現了藝術創作者的浪漫氣質。 打開筆電,映入眼簾的是AERO系列中最顯著的招牌"4K OLED"螢幕,為了實踐極簡工業美學,技嘉筆電團隊可是對螢幕的裡外設計下足了功夫,四邊超窄邊寬的最小厚度縮小到僅有3mm,螢幕長寬比也從傳統16:9換成顯示面積更大的16:10設計,讓AERO 16能夠在保持15吋機身尺寸的前提下放進16吋面板,為創作者們提供了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操作空間。 當然為了符合創作者對色彩的要求,AERO 16對這方面也是毫不含糊,這塊解析度達3840x2400@60Hz的OLED螢幕最高能夠涵蓋100% DCI-P3色彩空間,且為了確保色彩準確度,每一台筆電在出廠前都通過了校色器大廠X-Rite的校色程序,並獲得色彩權威機構Pantone Validated面板認證,每台機器平均色彩偏離值必須Delta E
-
一機兩用超方便、輕巧攜帶隨身玩,ASUS Vivobook 13 Slate OLED二合一平板電腦開箱
現在都是行動數位化的時代了,相信手邊最常使用的不外乎就是手機、平板,甚至是一台筆電就能應付基本的使用需求,雖然品牌各自有所喜好,但總歸最常使用到的就是這幾項了,不過如果可以將其中的幾項整合在一起,是否可以免去一次攜帶一堆的麻煩呢? 手機看來暫時是難以替代、雖然智慧手錶逐漸普及,但終歸還是未到可以完全取代的時刻,那常用的平板跟筆電呢?來個2合1應該就簡單多了吧!事實上這樣的作法在之前已經有其他廠商推出類似的產品,既是平板、也是筆電,配上一組可拆卸的鍵盤,如果再加入一支數位筆就更完美了,可合、可分,不同用途但卻歸於一組產品,要是螢幕再採用最新的OLED的話,大概就是夢幻逸品了,這樣的期待ASUS聽到了,去年底亮相的Vivobook 13 Slate OLED二合一平板電腦就是這樣的一款設計。 如果要說到2合1平板電腦的話,可能大家腦袋裡會浮現像是微軟的Surface系列,甚至是LG、小米、華為、三星...都有推出類似的設計,再不然還有iPad系列,一台平板加上鍵盤組,就立刻變身成平板電腦了,不過有的是螢幕小、有的則是採用Google Chrome系統(或iOS),想要真的當成電腦來用還是Windows系統會用的順一些,可惜有掛上Windows 10/11的價格可不便宜,想要真的入手一組來當成隨身機使用,可就得好好挑一下。 ASUS新推的Vivobook 13 Slate OLED這一款版本,同樣是隸屬於Vivobook系列,但如果從外觀上來看,可能會以為這是一款"平板電腦",但事實上卻是一機兩用的設計,只要配上專屬鍵盤,立刻就能搖身一變成為輕巧筆電,再搭配上專屬的背面支撐立板設計,當平板也好、作為筆電使用也罷,通通可以解放雙手,追劇、展示、文書作業使用、上網...通通任意擺放。 那就來開箱瞧瞧這款Vivobook 13 Slate OLED吧! 基本上整組Vivobook 13 Slate OLED除了本體之外,還包括了鍵盤、背部支撐板以及ASUS Pen 2.0與外出用的專屬攜行包、變壓器等等,玩家可以依據實際需求作使用上的安排,算是有點延續早期推出變形金剛筆電那時候的設計概念,一般使用可能單獨用平板本體即可,想要追劇還可以放在桌上加支撐架隨意調整角度,處理事務或上網也能透過搭配鍵盤組來搖身一變轉換成筆電模式工作,等於一機可以三用了。 Vivobook 13 Slate OLED在規格面則是採用了Intel Pentium Silver N6000處理器、基礎頻率1.1GHz(最高可達3.3GHz),而顯示螢幕則是採用高規的13.3'' OLED面板、支援1920x1080 FHD、16:9、550 nits、0.2 ms反應時間、1,000,000 : 1超高對比度、100% DCI-P3廣色域、VESA DisplayHDR™ True Black 500認證,記憶體為4GB LPDDR4x,並內建128GB eMMC儲存空間以及Wi-Fi 6/Bluetooth 5.0,作業系統為Windows 11 Home(S mode),另外,不僅提供有500萬像素的前鏡頭、還有1300萬像素的後置鏡頭,再者,也內建有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音效以及2組USB 3.2 Gen 2 Type-C插孔與1組3.5mm耳機插孔/1組microSD讀卡機,只能說該有的通通都有了。 兩大配件的加持下,讓Vivobook 13 Slate OLED的功能性大幅增強,不論是鍵盤組或背面支撐板,設計質感都相當不錯,而且重量也都很輕薄,鍵盤重量僅333g、支撐架重量僅269g,就算平常都一起帶出門,加上本體的785g,總重也不到1.4 kg,而鍵盤組的按鍵行程也還不錯,除了少了數字鍵的區塊設計外,整體打起來的手感其實也跟一般筆電沒有差別,觸控板也相當靈敏,甚至本體本身就有支援觸控,操作使用都相當便利。 如果是果粉,那相信iPad Pro或許會是首選,但對於大多數已經習慣使用Windows系統的玩家來說,挑一台同樣具備Windows系統的筆電當然是最佳選擇,但是如果想要既當平板、又能作為筆電使用,大概就是非這款Vivobook 13 Slate OLED莫屬了,透過鍵盤組與支撐架的搭配,輕鬆可以對應玩家的多種需求模式,尤其是採用了OLED的高畫質螢幕,透過13.3"的大尺寸設計其實一點都不遜色於iPad Pro,加上支援Wi-Fi 6的連線速度,不論是一般文書使用或是追劇上網,通通可以順暢不Lag! 熟悉的Windows 11介面更是方便玩家使用,就算出差或是學生上課、工作上班也可以輕鬆達成報告、影像編輯等作業,就連外出邊喝咖啡邊視訊或是追劇看影片也都很方便,而且對於愛用筆的玩家更是可以透過ASUS Pen 2.0的搭配隨意揮灑創作藝術,更不用說還支援長達9.5小時的電池續航力(內建50 Wh電池容量),只能說,這款Vivobook 13 Slate OLED真的是讓玩家可以輕鬆玩、方便用的新變形金剛二合一平板電腦首選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CP值、音質與顏質我都要,Soundcore Life Q35耳罩式主動降噪藍牙耳機開箱試聽
Soundcore為Anker Innovations旗下專為玩家打造聲學產品的品牌,包含藍牙音響、藍牙耳機等等,近年因TWS耳機成為3C主流產品,專門打造音頻產品的Soundcore也在此項領域投注不少心力,以研發Anker Soundcore 藍牙音響的成功經驗,來打造與眾不同的TWS耳機。(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無線藍牙耳機) 本次小編入手了Soundcore最新型耳罩式降噪耳機Life Q35,為其Life Q30的再進化版,除了Hi-Res Audio認證之外,還擁有支援SBC、AAC、LDAC音訊解碼,並以不俗的續航力,為玩家們帶來全天候的聲音饗宴。 Soundcore Life Q35擁有「冰絲墨藍」與「莫蘭迪粉」2種款式,而小編手上這款則為前者,顧名思義,Life Q35冰絲墨藍以墨藍色打底,頭戴金屬片部分以髮絲紋點綴,配合金屬光澤,頗具質感外,還帶有幾分優雅,且還榮獲2021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相信能打動那些以外觀、顏值至上的玩家。 對全罩式耳機來說,配戴舒適度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雖說頭戴部分以金屬片包覆,但實際上Life Q35僅僅只有260公克,輕量化的設計,且具備12段可調式伸縮支臂、以及能夠旋轉調節角度的耳罩設計,包覆感相當合宜,不會因為太緊縮而壓迫頭部,也因此還擁有相當不俗的被動式降噪;耳罩內部以記憶海綿為主,外部則以人造蛋白質耳罩套包覆,不僅貼近肌膚觸感,還具備比皮革耳罩套更強的透氣性,即便長時間配戴也不易造成不適,且方便清潔。 規格方面,Life Q35配載40mm驅動單體,並採用蠶絲複合式振膜,不過在小編對耳機的多篇開箱文中就有提到,驅動單體大小沒辦法完全代表音色好壞,但可以知道的是,Life Q35的低音輸出應該會有相當不錯的潔淨度,而蠶絲振膜這類的生物型振膜,也剛好補足了一些大驅動單體所失去的中高頻。 而在音質上,藍牙耳機雖相較有線耳機還是有那麼丁點些許落差,但在越來越先進技術彌補上,這個距離就越補越近了,Life Q35擁有Hi-Res Audio無損金標認證、Hi-Res Audio Wireless無線金標認證,對比前代Q30來說,Life Q35更多了支援LDAC音頻解碼,即使是透過藍牙連結來聆聽音樂,也可獲得高解析度的音質享受。 而Life Q35除了在機體上所設計的被動式降噪之外,也擁有主動式降噪功能,分作3種模式:降噪、通透、標準,而降噪模式中又細分成:交通、室內、戶外3種更加精細的降噪模式,讓玩家能夠隨著使用環境不同來切換,按壓左耳控制介面上的NC鍵即可切換,而通透模式也能透過長壓右耳罩1至2秒,在聽見Transparency提示音之後來啟動。 Life Q35在續航力也有相當驚人的水準,開啟降噪模式的話,擁有40小時的續航力,但假設不使用降噪、採用標準模式的話,則有60小時的使用時間,而除了亮眼的續航力外,Life Q35還擁有入離耳偵測功能,玩家們只要拿下耳機,Life Q35就會自動暫停播放音樂,再次戴上即恢復播放,節省不必要的耗電量,更支援快速充電,5分鐘充電即可使用4個小時,完全充飽電也只需要2小時,當然也支援Qi無線充電。 連結方面,除了採用Bluetooth 5.0規範之外,還支援NFC雙重連結模式,同時連結2台設備,無縫切換裝置相當方便,還不必重置耳機設定,當然也支援3.5mm音源連結,盒內隨附就提供了1條3.5mm音源線、以及飛機專用轉接頭,能在不同的場所與裝置搭配使用。 既然都採用Bluetooth 5.0規範了,Life Q35的連結方式也相當簡單,在左耳罩上的開機鍵長按5秒直到藍色指示燈閃爍,便可打開裝置的藍牙與之連線,相當便捷,但小編還是建議玩家們在裝置上下載Soundcore App來加強聆聽體驗,App中提供高達22種EQ等化器給玩家們選用,此外還有助眠功能來混用環境音來改善睡眠品質。 由於Life Q35擁有Hi-Res金標認證,音質表現的確相當不俗,尤其在聽Lo-Fi低傳真音樂時,有著讓人料想不到的好表現,不過立體聲的呈現就稍嫌不足,但三頻表現頗具水準,中頻如小號、木吉他彈奏等等的樂器演出,都掌握地相當不錯,音色溫和且圓潤,高頻方面則中規中矩,一些樂器泛音類的呈現都拿捏地十足恰當,沒有逸散或分岔的情況,不過在低頻的表現,相較中高頻就有點那麼不美滿,雖說依舊層次分明,但在一些低頻Gain值比較大的曲目中,就有點糊糊的感覺,並不是那麼粒粒分明,但如果考量整體價位來說,這樣的表現也算超乎原本預期的優秀了。 至於降噪功能,雖說標準模式與通透模式的區分並不明顯,但降噪功能中的交通、室內、戶外3種模式則表現得相當不錯,戶外的低頻與室內的中頻噪音都切除得相當徹底,其所配置的複合式ANC消音技術,在啟動時能明顯感受耳朵對環境與空間的聲音收縮感,但在長時間配戴時並沒有造成耳朵太大的負擔。 耳罩式的主動式降噪耳機,普遍來說,那個價格都讓人望之卻步,不過Soundcore Life Q35的售價卻是令人吃驚地親民,不用4,000塊就能入手具備3種降噪模式,且還擁有Hi-Res認證、並支援LDAC解碼的耳罩式耳機,在CP值方面幾乎是無話可說,且降噪模式下竟仍有40小時的續航力,令人嘖嘖稱奇之外,還不禁讓人有些心動,有意想買耳罩式藍牙耳機的玩家,相信Soundcore Life Q35能夠更加紓緩你的年後購買清單。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搭載高通核心、外星飛船再度來襲,TP-Link Archer AX72 AX5400雙頻Wi-Fi 6路由器開箱體驗
網路科技、智慧裝置的發達,不僅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其帶來的便利性也成為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包括像是手上的智慧型手機、家中的電腦、遊戲機、3C產品甚至智慧家電等等都需要網路才能上網、串連,特別是透過Wi-Fi來建構便利的智慧家庭,可以說Wi-Fi路由器絕對是現今家中重要的設備之一。 尤其近年來串流影音平台崛起,試著想想當爸媽在看4K、8K影音、姐姐看Youtube、弟弟看Twitch,自己要看劇、打Game,這一切全靠Wi-Fi訊號,若家裡網路都牽到300、500M甚至1G以上,卻因為Wi-Fi路由器老舊而不夠力、掉速、Lag甚至斷線,豈不是尷尬至極又白白浪費如此好的網路環境。在路由器市場深耕多年且玩家耳熟能詳的品牌大廠TP-Link,在最新Wi-Fi 6路由器的產品陣容可以說是相當齊全,一般用戶也能以親民實惠的價格入手,這次就來體驗一下小編收到的Archer AX72 AX5400雙頻Wi-Fi 6路由器,看看無線魅力有多強大吧! 先從外盒來看,採用了TP-Link代表性的藍綠色塗裝,四周都清楚標示著Archer AX72各項特色,Archer AX72採用最新Wi-Fi 6技術,5G頻段支援4串流160Hz,速度高達4804Mbps搭配最高可達574Mbps速度的2.4G頻段,讓整體傳輸速度達到驚人的5378 Mbps,此外Archer AX72更搭載了高通(Qualcomm) 1 GHz雙核心CPU,配合OFDMA、4x4MU-MIMO,高速傳輸、連接多設備、穩定效能一舉兼得。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或許對於規格比較不太了解,對此,貼心的TP-Link盒子上直接標註了推薦使用環境,可以看到Archer AX72適用於最高連接設備80台上下,網路頻寬介於0~1000Mbps的3房家庭用戶,這樣的效能別說普通家庭,甚至一些小企業的辦公室也沒問題。 老實說,光從名稱來看,就不免讓人感到似曾相似,畢竟Archer AX72就與前陣子開箱過的Archer AX73如出一轍,充滿禪意的東方菱格散熱孔,Archer家族上常見的黑釉和風不對稱鏡面板,搭配6根固定式波束成型高效能天線,彷彿艘外星太空船的造型特色Archer AX72根本完美承襲於一身,兩者除了處理器之外,要從外觀分辨,除了底部的標籤不然還真的認不出來。 高達5400 Mbps的傳輸速度有多快?大約已經比Wi-Fi 5路由器快上164%,基本上同時觀看串流影音、下載、打Game都不是問題,甚至是8K影音都不會遇到延遲、緩衝窘境。 高速穩定的效能之外,Wi-Fi路由器的訊號覆蓋率也是不少用戶的考量之一,對此,除了剛才所見的6根固定式波束成型高效能天線,Archer AX72更搭配4T4R結構以及內建的高功率FEM晶片,為的就是要確保訊號可覆蓋整個家中。 當然,對於一些大家庭或是透天的用戶來說,依舊是需要兩台以上機子才能完整確保各角落能維持良好訊號,而Archer AX72也支援了OneMesh功能,與對應Mesh機種搭配,不僅可統一訊號,在移動時也不會因為切換訊號而造成死角,還能統一管理所有裝置,甚至能將訊號延伸,讓各個角落始終維持滿格全速狀態,躲在角落打Game都不怕被網路Gank(笑)。 網路威脅的防範也是做好做滿,TP-Link HomeShield技術與知名防毒軟體公司Avira合作,透過不間斷的資料庫更新,能確保即時防護網路上的各種新式威脅,且能辨識包含攝影機、語音助理等IoT設備中的潛在的安全性漏洞,還能記錄異常的網路傳輸流量,並且可阻止未知的設備自動連結路由器,防止DDoS攻擊,家長們也能透過HomeShield管理上網時間,阻止孩子們瀏覽到不當內容網頁。 在這現今幾乎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許多較新周邊設備的設定、安裝方式也已經可透過手機來完成,就如這部Archer AX72,以小編常用的IOS系統為例,只要掃外盒上的QR碼或是直接上App Store搜尋下載「TP-Link Tether」App即可開始來初次設定Archer AX72,整體說明詳細,操作介面也是非常直覺,不到幾分鐘的時間就便能設定完成。 一切設定完成就緒後,小編透過手邊裝置以及常見的Speedtest、HiNet測速軟體來驗證Archer AX72的真實力,網路環境為中華電信光世代500/250M。 首先第一位實測對象為小編正在使用的測試平台上的Z690主機板,不僅是高階定位,更內建了Wi-Fi 6E網卡,在約1~2公尺的距離下,實測後不難發現,Wi-Fi 6的極緻速度幾乎是與有線連接時不相上下,甚至可能還有機會高出一些,這點在HiNet測速軟體同樣可以驗證,最令人讚賞的是即便是無線網路的Ping值也得到2ms的超低延遲表現,即便遊玩即時操作遊戲也絲毫不會有Lag問題。 不過既然是Wi-Fi還是會較注重於行動裝置上,於是第二位選手就派出同樣搭載Wi-Fi 6網卡的MSI CROSSHAIR 15筆電來好好驗證,結果在1~2公尺距離下,5G頻段上,整體速度同樣與有線不分軒輊,Ping值也只多了1ms,表現相當卓越,而透過2.4G實測就可以知道兩者的差距真的是不小,不過Ping值倒是維持在3ms的低延遲表現,純粹拿來打Game是沒問題的。 當然,既然都用無線網路,這類行動裝置總不可能都時時在路由器一旁,小編也找了個離路由器約4~5公尺的辦公室角落來測一輪,中間沒有其餘障礙物,實際結果顯示,在5G頻段下載速度依舊還有接近490M的表現,上傳跟Ping值更是不為所動,維持最佳表現,倒是2.4G頻段的調速就明顯了不少,就連Ping值也來到了5ms。 而對於一些較舊的Wi-Fi 5裝置,Archer AX72同樣也可相容完全沒問題,不過速度上當然就不會那麼亮眼,小編就拿手上的不死神機初代iPhone SE簡單小測一下便可清晰明瞭,5G頻段測得231/188M,2.4G更是僅在40M左右,但低延遲的表現依舊是相當亮眼,拿來玩手遊完全足以。 體驗一整輪後,不難發現Archer AX72與先前的Archer AX73有眾多相似之處,強勁的Wi-Fi 6、5400 Mbps傳輸速度、6根固定式波束成型高效能天線搭配4T4R結構以及高功率FEM晶片結合帶來的訊號強度,還有注重散熱效能又不失特色的菱格紋散熱孔,所有特色幾乎都一併承襲。 而做為Archer AX73的兄弟,Archer AX72換上Qualcomm 1.0 GHz CPU後有什麼特別之處?以小編針對家庭用戶需求的簡單測試上,真的是很難感覺出差異,兩者幾乎同樣出色,就如外盒所示,要應付6~7人的三房家庭,Archer AX72真的是綽綽有餘,甚至媲美一些高階旗艦級產品,以4張小朋友有找的價位來說,CP值真的不錯! 廠商名稱:TP-Link Taiwan - 聯洲國際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8953-2001 廠商網址:
-
「王牌在手、金色我有」頂階極致的代表,MSI MEG Z690 ACE開箱體驗
延續先前打破世界紀錄的MEG Z390 Godlike血統,MSI在Z690晶片組上也推出了同樣位列MEG系列的ACE這一款版本,維持MEG系列著重的出色硬體設計風格,可以說將產品的用料拉到極致,不僅用上了24K金箔加工散熱片,MEG、龍魂圖騰都可見其金光閃閃的樣貌令人炫目,加大的E-ATX尺寸設計也比一般標準的規格要略大一些,倒底在這樣用好、用滿的設計概念下,MEG Z690 ACE可以帶給玩家怎樣的使用體驗?那就跟著小編來開箱瞧瞧吧! 同樣隸屬頂階MEG系列的Z690 ACE算是頂規GODLIKE下的二頭目了,光從外包裝上採用的黑底套金的低調奢華風格中,不難猜測其定位上想要主打的風格,光是一打開包裝就可以看到的金色龍魂圖騰就已經宣告這款MEG Z690 ACE的等級是相當尊爵不凡,同樣支援最新的12代Intel處理器、LGA1700腳位架構,當然也是對應最新DDR5記憶體的規格,並且支援最高達6666+MHz(OC)頻率,具備19+1+2極致數位電源供電設計、提升30%效率的鈦金電感III、105A智慧型功率模組、日本製造的鋁芯Solid CAP,而且在散熱上面也設計有十分齊全的解決方案,看看這配得滿滿的散熱片跟底下的熱導管,真的是用料一點都不馬虎。 光是開箱就可以看到除了主機板之外的附件可以說相當的豐富,包括滿滿的說明書、文件手冊、信仰貼紙、龍魂鐵牌、擦拭布、螺絲起子、刷子、隨身碟、M.2固定螺絲、無線網路天線、SATA排線、感溫組、RGB線材、快接線、mini DP連接線等等,大概想擺在一起拍張合照都很勉強,從豐富配件中不難體會官方對這款版本的重視程度;主角MEG Z690 Ace主機板本本體也跟彩盒上的照片一樣,採用了黑+金色的風格搭配,不僅斗大的龍魂Logo出現在一體式I/O埠上方、連帶的也有多處位置放上了MEG、ACE字樣以及頂級金箔24K加持,只能說是金光閃閃啊! 主機板整體採用了E-ATX尺寸,玩家如果選用的話除了裸機較不需考慮空間外,若想放入機殼中最好先確認一下機殼是否能支援(有些Middle-Tower的機殼可能會放不下),另外從主機板上面的散熱性強化設計可以發現官方花了許多精神,包括整片主機板的正反面都有蠻厚實的散熱片協助散熱,連同鋁合金上蓋、VRM上導熱管式的延伸散熱片、7W/mK Mosfet導熱管與散熱墊、鈦金電感上方、雙面M.2 Shield Frozr(M.2插槽位置)、背面的鋁合金背板等等通通有特別配置足夠的散熱裝置,可以說把散熱這一塊能考量的都納進去了。 MEG Z690 Ace也採用了8層設計,包括使用了IT-170伺服器等級的PCB材質以及2oz厚度銅,讓傳輸速度可以更加優化與訊號穩定,在官方的介紹中也特別標註了幾大特色除了採用的是支援12代的LGA1700腳位之外,DDR5記憶體、前置USB 3.2 Gen2x2、5組的M.2插槽、雙2.5G LAN、雙Thunderbolt 4、Wi-Fi 6E、PCIe Gen5等等,對使用者來說,這款MEG Z690 Ace就是極致傳輸的代名詞。 下面就來看板子上的各項細部特色吧! 既然都用上了高貴的24K了,那除了用料之外,相信在效能表現上也應該具備同等級的好成績才是,既然是Z690版本,那就透過Core i9-12900KF來驗證一下吧,測試平台列述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F 記憶體:Crucial DDR5-4800 16GB(8GBx2) 顯示卡:MSI RTX 3080 SUPRIM X SSD:SP PCIe Gen4x4 US70 SSD 1TB 開測前先來看看這款的BIOS設定,基本上仍是熟悉的龍魂介面,同樣可以透過EZ Mode來做簡單調校,想要進階設定的當然可以透過各項細部調整選單來自行操作。 照慣例的貼上CPU-Z的偵測資訊,不得不說,想要12代高階處理器可以完整發揮,那挑選Z690版本會是最佳選擇。 先來看一下CPU-Z的Bench以及Cinebench R23的成績,可以發現到其實都有展現出12代Core i9-12900KF的強大效能,CPU-Z下的Bench單核心高達836.5、多核心高達11538.4,R23則是單核破2000、多核心則是高達27852的高分。 標準的3DMark測試也有不錯成績,配上RTX 3080的表現,都有不錯的成績。 遊戲方面則是簡單的挑選了3款來做測試,可以看到在Z690搭配上RTX 3080以及DDR5的情況下,不論是1080p、1440p以及2160p的FPS都相當不錯。 最後也來瞧瞧在PCMark 10下的實測,也有8687的高分,顯示出這款MEG Z690 Ace的效能的確相當優異。 如果想要搭配Intel最新的12代Alder Lake處理器,那肯定最新一代的Z690晶片組是不二之選,尤其是追求效能表現的玩家在入手高階的Core i9/i7的時候,選擇一款功能齊備、效能表現優異的Z690主機板更是不可或缺的選擇,以MSI的工藝品質、配上MEG系列的產品用料與特色,ACE這一款版本當然是玩家可以入手的版本之一,不僅具備精緻美學設計的黑色風格與24K金箔散熱片完美搭配,極致供電的19+1+2相數位電源與105A智慧功率模組及鈦金電感 III的高品質元件,還有全面覆蓋的各式散熱解決方案,只能說這片MEG Z690 Ace的確是主機板工藝的極致呈現。 大概唯一要考慮的就是價格了,如果玩家的預算OK、又想擁有完美的功能與對12代處理器的完美效能釋放,那當然是要將這片MEG Z690 Ace納入手中好好體驗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唯一的AMD三風扇入門級顯卡報到,GIGABYTE Radeon RX 6500 XT GAMING OC 4G開箱小測
RX 6500XT算是AMD現階段桌上型顯示卡中具備光追特色裡頭最為入門的一款版本了,功耗也只需要單個6 Pin就能搞定,因此幾乎各家版本推出的RX 6500XT在外型設計上皆一面倒的全都是採用雙風扇設計,但當中還是有例外的,那便是技嘉所推出的Radeon RX 6500 XT GAMING OC 4G這一款了,究竟採用三風扇設計的魅力會不會讓顯示卡更加分呢,就讓小編為大家開箱細看吧! 做為市場上目前唯一一張配備三風扇的RX 6500XT顯示卡,這款GIGABYTE Radeon RX 6500 XT GAMING OC 4G自然是繼承了技嘉的眾多招牌散熱特色,不僅風扇用上刻有立體導流溝槽的刀鋒扇葉能夠協助將風流引入散熱器中,加上配合「正逆正」旋轉的方式還能避免氣流互相干擾,以創造更強的風壓,達到更好的氣流交換。 同時為了避免三顆風扇的運作時產生過多的噪音,三顆風扇的軸心都塗上了奈米石磨烯潤滑油,能夠協助更為平穩的運轉,還能獲得比傳統液壓軸承高2.1倍的使用壽命,幫玩家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此外,顯卡內部也沒有因為RX 6500 XT功耗較低而減低該有的配置,針對GPU這個主要發熱源,技嘉將兩根直觸式純銅熱導管緊貼在晶片之上,以更大的面積接觸面積來加快熱量的傳導速率,防止廢熱的屯積。 由於Radeon RX 6500 XT GAMING OC 4G是款配置三風扇的顯示卡,因此散熱器的尺寸比其他雙風扇的產品更長,代表卡片有更多的散熱鰭片來與空氣進行熱量交換,外加卡片尾端加入Screen Cooling的開孔設計,協助吸收熱量的風流可以順勢直接帶離顯卡,達到防止熱量逆流的功效,創造更具效率的散熱效果。 看完設計外觀之後,接著就是顯示卡最重要的效能驗證時間,配合RX 6500 XT等級定位,自然是要派出同樣來自AMD的Ryzen 5 5600X處理器以及技嘉的B550 AORUS MASTER主機板來組成3A平台囉!以下是完整的主機平台規格: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X 主機板:B550 AORUS MASTER 記憶體:XPG SPECTRIX DDR4-3600 8GBx2(共16GB) SSD:Crucial P5 Plus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W 從GPU-Z上頭的偵測資訊可以看到Radeon RX 6500 XT GAMING OC 4G的晶片代號為Navi 24,採用RDNA 2架構的核心架構,擁有16個計算單元和16個光追加速器,因此能夠支援硬體光追的運算功能,記憶體容量則為4GB GDDR6。 遊戲實戰上,先來看看地圖內容較為單純的《戰爭機器5》,在最高畫質設定並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等選項下,顯示卡以58FPS恰巧滿足1080P的解析度需求。 接著在開放式地圖的《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這款遊戲在最高畫質設定下的顯示記憶體需求已經遠遠超出4GB,使得顯示卡在1080P解析度下只有31FPS,不過玩家只要將畫質改為中畫質就能提升到60FPS以上。 《極地戰嚎6》同時擁有光追和開放式地圖兩大考驗顯示效能的元素,由於RX 6500XT對於光追的運算能力有限,在開啟FSR最高畫質模式後,整體的表現均不理想,需要關閉光追才可以在1080P解析度下享受遊戲。 看完遊戲,來簡單看看用於創作者方面,Photoshop因為較不吃重顯示卡的關係,跑分輕鬆突破了1,000分,能夠應付高解析度照片的修圖,但是Premiere Pro就不同了,RX 6500XT因為不支援H.264、H.265、HEVC等編碼的關係,在影片轉檔方面相對弱勢,最終取得400分出頭的成績,只適合用於較為基礎的1080P影片剪輯。 Radeon RX 6500 XT GAMING OC 4G身為同級中唯一一張配備三風扇設計顯示卡,在外觀和用料上自然要比雙風扇的設計要來豪邁霸氣不少,同時也代表著產品在散熱方面也會更為出色,為長久使用做出更好的保障,效能上要應付1080P解析度下的輕度娛樂也還算OK,對於預算較少的入門級玩家、簡易辦公主機、學生主機等久久才有辦法換一次且不需要高強度的用途的場合,Radeon RX 6500 XT GAMING OC 4G在整體配置和設計上會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小主機的顯示效能救星,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50 Twin Edge OC開箱測試
做為新一波入門卡的RTX 3050,得利於功耗的大幅下降,顯卡可以被控制在更為合理的尺寸,而以擅長打造小尺寸顯卡的ZOTAC也把握機會推出了長度僅22.4cm的RTX 3050 Twin Edge OC,讓迷你小主機擺脫只能用處理器內顯的宿命,接續前幾款這一波的兩大陣營入門級顯示卡,小編也入手了這款小巧體積的RTX 3050,廢話不多說,來開箱瞧瞧。 雖然整體設計採小巧體積尺寸,但這款RTX 3050 Twin Edge OC的外觀仍維持著ZOTAC產品一貫的全灰色系的造型,後端上長下短的收尾設計讓整張顯示卡看起來像是一把「短刀」,充分展現出ZOTAC在短小精悍上面的訴求。 為了讓小卡片也能有發揮完整的效能,ZOTAC在這款顯卡上也採用了自家的IceStorm 2.0散熱技術,兩顆幾乎快要超出卡片外框的巨大11片扇葉風扇,不光與小卡片本體構成鮮明對比,還讓氣流能夠更完整覆蓋整張卡片,帶來比上一代技術高出10%的風流。 另外,顧慮到小型機殼可能在風流導引的設計上比較特殊,玩家可以依照需求透過ZOTAC Gaming FireStorm系統中的Active Fan Contorl去獨立調整兩顆風扇的轉速,從而調配出最適合自身主機的散熱方式。 而在顯示卡內部的散熱構造上,RTX 3050 Twin Edge OC以直觸式的方法將均熱板和晶片直接貼合,讓產生的發熱能在第一時間被即刻傳導,同時為了將盡可能在將散熱面積最大化,ZOTAC特意將三根熱導管彎成「U字型」,讓導管與散熱鰭片成垂直排列,讓顯示卡獲得更效率的散熱表現來面對高負載的使用情境。 RTX 3050做為NVIDIA最入門定位的顯示卡型號,加上此等級的顯示卡在購買上都是「中階機以上組裝限定」,所以在平台的選擇上,小編使用最近價格開始跳水的AMD的Ryzen 5 5600X處理器,搭配B550系列的主機板與16GB(8GBx2)的DDR4記憶體,完整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X 主機板:B550 AORUS MASTER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600 8GBx2(共16GB) SSD:Crucial P5 Plus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 顯示卡必測的3DMARK中,Time Spy是針對DX12的遊戲所打造,得分在6,300分左右;Fire Strike是用以評估DX11的內容,顯卡在這部分得到近1.4萬分的成績;Porr Royal是評估光線追蹤內容的表現,此環節得分約3,500分。 遊戲實戰方面,在主打封閉式地圖對戰,內容較為單純的《戰爭機器5》中,ZOTAC RTX 3050 Twin Edge OC可以在最高畫質設定、關閉垂直同步與動態解析度縮放的前提下,於1080P解析度中獲得67 FPS的表現,滿足最低的基本娛樂體驗。 知名開放世界系列作《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雖沒有加入光線追蹤的功能,但對於硬體的要求仍不容小覷,在最高畫質設定下,顯示卡只能在1080P解析度下取得57 FPS的成績,算是勉強落在可順利遊玩的邊緣上。 《極地戰嚎6》開啟最高畫質設定和光線追蹤後,只要配合FSR最高畫質模式,顯示卡可以輕鬆滿足1080P解析度的順暢度需求,就算進一步開到1440P解析度也還有56 FPS的表現,讓玩家可以淺嚐更高畫質的視覺效果。 創作者的部分,Photoshop本身對顯示卡的依賴性較低,在這部分輕鬆取得了1,000分以上的成績,可以滿足高解度的照片修圖需求;Premiere Pro相對更吃重CPU和GPU整體表現,此環節獲得650分,足夠勝任1080P的影片剪輯。 ZOTAC RTX 3050 Twin Edge OC在不犧牲應有的散熱表現下,有著比其他同級的顯示卡更為短小輕薄構造,讓整體能夠更輕鬆的擠進一些空間規劃比較侷促的ITX或是NUC主機之中,從而獲得更好的圖像效能的提升,擺脫處理器內顯下各種的限制,不僅讓小主機也能畫質全開體驗3A級大作,在影片剪輯一類的生產力創作上也能獲得更好的效率,成為預算、空間、效能三者平衡的新選擇。
-
AMD入門級顯卡登場、雙風扇硬派設計,ASUS TUF Gaming Radeon RX 6500 XT OC Edition 4GB GDDR6入手開箱
年前的兩波入門級顯示卡登場算是稍稍的緩解了一下向來因空氣顯卡只能看卻摸不到的玩家期待,想要了解更多有關這兩波入門級顯示卡可以查看一下站上的文章嚕,而這次小編則是來開箱一下其中AMD陣營的Radeon RX 6500XT家族的一款版本,身為御三家之一的ASUS在RX 6500XT上也推出了DUAL以及TUF Gaming系列,本次小編收到的是較高階的TUF Gaming Radeon RX 6500XT OC Edition 4GB GDDR6。 即便RX 6500XT是目前AMD最入門的遊戲顯示卡,但光從外觀上來看就不難發現,在TUF Gaming的加持下,依舊展現其獨一無二的硬派電競風格,尤其是在散熱能力上,即便保持雙風扇設計,但採用的軸向式風扇具備較小的風扇以及較長的葉片,再搭配阻隔還可提高風壓來提升整體散熱能力。 另外風扇在顯示卡溫度50℃以下時會自動停轉,直到溫度達到57℃才會重新開啟,確保電腦在閒置、低負載狀態下的寧靜度。 散熱能力的升級,可不單單只有風扇,整體散熱鰭片更加厚至2.7 SLOT,讓僅有雙風扇的TUF Gaming Radeon RX 6500 XT依舊可維持不輸對手的散熱效能。 而Radeon RX 6500XT實際上由於使用短PCB板設計緣故,雙風扇的散熱器基本上都會比PCB板還要來的長,而TUF Gaming Radeon RX 6500 XT不僅採用金屬強化背板來提升整體耐用度,更在尾端設計寬大的通風散熱口,讓廢熱可直接排出至機殼排風扇上,在散熱效率上也有不少加分。 配合RX 6500XT的入門定位以及市場現階段搭機銷售的組裝規定須為中階以上的配置,小編也選擇使用AMD Ryzen 5 5600X處理器與B550主機板做為本次測試平台的基準,完整的規格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x 主機板:B550 AORUS MASTER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600 8GBx2 (共16GB) SSD:Crucial P5 Plus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W 在最基本的3DMARK跑分測試中,Time Spy是針對DX12的遊戲內容所設計,顯示卡在這部分取得5,259分;Fire Strike是為DX11的內容所打造,得分13,434分;Port Royal是測試光線追蹤的表現,RX 6500XT顯示這部分僅有547分,在表現上只能算是「有支援」而已。 遊戲實戰中,《戰爭機器5》屬於對戰類型遊戲,地圖整體尺寸較小也較為單純,在以最高畫質並關閉垂直同步的前提下,TUF Gaming Radeon RX 6500 XT以58.2 FPS的成績勉強足夠應付遊玩需求。 開放式地圖的《刺客教條:維京紀元》在最高畫質下對顯示記憶體的要求非常高,光是1080P就已經吃光了4GB記憶體,因此TUF Gaming Radeon RX 6500 XT不足以撐起畫面的流暢度需求,需切換到中畫質之後,才能夠獲得足夠穩定的體驗。 考量到RX 6500XT對於光追的運算效能十分有限,在《極地戰嚎6》中小編選擇在關閉光追功能下進行測試,並開啟FSR的最高畫質模式,在這樣的條件下,玩家能夠在1080P解析度下體驗最高畫質的遊戲視覺效果。 最後在創作者方面,Photoshop因為較不依賴顯示卡的關係,在跑分上可以獲得1,000分以上成績;Premiere Pro則相對吃重顯示卡的編碼功能的關係,缺乏這部分功能支援的RX 6500XT的發揮就比較受限制,跑分約400分出頭,只適合用以較輕度的剪輯工作。 這款TUF Gaming Radeon RX 6500 XT在整體的用料上相當的扎實且有份量,外型也承襲著TUF Gaming的硬派風格,沒有因為卡片定位為入門級而忽略應有的品質和做工,在效能表現上雖然因為4GB GDDR6的關係而有所影響,但若是以輕度遊玩的角度來看,也足夠應付絕大多數1080P解析度下的需求,玩家如果遇到家中小朋友吵著要用壓歲錢升級電腦的話,TUF Gaming Radeon RX 6500 XT會是能夠剛剛好滿足需求效能和日常使用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