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PCIe 5.0、DDR5支援確認、外加Windows 11專屬「Thread Director Technology」優化,Intel 正式公布Alder Lake完整核心細節

文.圖/Lucky 2021-08-20 12:05:10
在經過各種爆料洗禮之後,Intel下一代處理器Alder Lake不少基礎相關規格都被揭漏的差不多了,不過處理器這種結構複雜的東西,除了核心、時脈會對性能產生影響之外,許多細節和技術優化都是一大重點,而這種複雜的細節就必須官方人員出來講解才行,而如今Intel在繼COMPUTEX 2021大會上的預告之後,終於公開了Alder Lake各項相關的技術規格與特色了!


如同Intel先前預告的,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將使用Intel 7(原本的10nm+++)製程,並採用大核心+小核心的設計,其中大核心Intel將其命名為P-Core(Performance Core),採Golden Cove架構,支援多線程技術,使用支援多線程技術;小核心則稱之為E-Core(Efficient Core),使用Grace Mount架構,不支援多線程功能。

Alder Lake處理器將使用Intel 7製成,核心改採大核心+小核心的設計。


在核心的數量的配置上,Alder Lake處理器因應主機、筆電、行動裝置等設備在效能和功耗上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多種的組合方案,其中桌上型主機將擁有最高的核心數量,採8C/16T P-Core+8C/8T E-Core的配置;筆電版則是將6C/12T P-Core+ 8C/8T E-Core、行動裝置則為2C/2T P-Core+ 8C/T E-Core設計。

Alder Lake將涵蓋主機、筆電、行動裝置,並因應不同平台使用不同數量的核心配置,其中主機擁有最多核心數量。


官方表示整體而言Alder Lake的整體IPC效能能夠比上一代Rocket Lake高出19%,然而考量到大核心和小核心先天性存在的性能差距,所以效能的比較變得無法直接用核心或線程的數量來做為衡量的依據,加上Alder Lake的P-Core最高數量只有8C/16T,不如AMD的Ryzen達到了16C/32T,所以在效能表現上,Intel吃香的領域可能還是會停留在依靠的單核心的部分。

Alder Lake最高的核心數量來到16C/24T (8C/8T P-Core + 8C/8T E-Core),快取容量則為30MB。

第12代處理器的IPC效能將能比11代高出19%。


核心以外的內在細部設計方面,Alder Lake將配備最高30MB的快取,同時大幅度強化了內部的資料傳輸效率,核心計算通道(Compute Fabric)擁有1000 GB/s的傳輸頻寬、記憶體傳輸通道(Memory Fabric)則來204 GB/s、I/O通道(I/O Fabric)也來到了64 GB/s。

處理器的內部通道頻寬被大幅度的加大,以此來應付下一世代硬體規格的資料傳輸需求。


提供巨大頻寬的目的自然是為了讓Alder Lake能夠支援更高速度的記憶體和PCIe通道囉!Intel在發表會上正式確認處理器能夠原生支援性DDR5-4800、DDR4-3200、LPDDR5-5200、LPDDR4X-4266,此外Alder Lake還能夠支援16條的「PCIe 5.0」,相當於最高可以傳輸高達64 GB/s,是PCIe 4.0的2倍!

Intel正式確認處理器將能原生支援DDR5記憶體。

Alder Lake能夠支援PCIe 5.0x16,64GB/s的通道頻寬是PCIe 4.0的兩倍,另外PCIe 3.0和多數的PCIe 4.0通道則是移到的南僑晶片上。


不過考量到PCIe 5.0的設備在市面上幾乎買不到,因此很可能初期的主機板會是將PCIe 5.0x16拆解成等同PCIe 4.0x32的線路之後分布在各個相關插槽上,讓主機板終於有望插上多組PCIe 4.0 M.2 SSD,而不是像現在的Rocket Lake只能支援一組。

在硬體規格之外,為了配合處理器全新大核+小核的設計,Intel與微軟合作,針對同樣即將推出的Windows 11平台導入了名為「Thread Director Technology」的核心調度功能。

Intel為Alder Lake處理器的核心資源調度導入了「Thread Director Technology」功能。


這項技術除了能夠判斷程式的負載需求來決定工作應該由P-Core還是E-Core來執行外,還能擺脫傳統硬體核心和工作任務是綁定的限制,Alder Lake在偵測到有更耗資源的程式進駐時,能夠自動剖析各個程式的負載消耗狀況,即刻重新評估各個程式在每個指令步驟下所需的效能,將不需高效能的命令從P-Core轉移到E-Core中的,以此來盡可能的讓P-Core去負責絕大多數的高強度運算,發揮大+小核的完整執行效率。

高負載的程式會被派駐到高效能的P-Core中。

一般待機、基礎低負載的任務則是來到省電的E-Core中。

如果在P-Core核心滿載的狀態下,又有更複雜的命令來到時,Alder Lake會通知系統準備進行資源調配。

處理器開始分析,將不需要P-Core高性能核心責的任務轉移到E-Core中,讓P-Core的資源能夠騰出給更複雜的任務。

每個核心的資源分配都能不斷的互相調度,達到更具效率的運算處理。


雖說Alder Lake也是能夠相容Windows 10系統,但畢竟Thread Director Technology是專屬於Windows 11所開發,所以處理器在效能在舊系統上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像,至於影響程度的多寡、會不會發生像手機處理器那樣的「一核有事,全核圍觀」的慘劇?恐怕就只能看Intel在處理器設計功夫和廠商的優化了,等到未來處理器正式上市之後,小編也會入手進行實測,各位玩家還請拭目以待和多多關注PCDIY!本站與粉絲團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PCDIY!玩家FB社團
Instagram頻道:pcdiytw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