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再見了CU計算單位、你好MCM膠水拼接,AMD RDNA 3 Navi31、32、33部分設計資料現身

文.圖/Lucky 2021-08-16 11:00:19
在AMD推出了RDNA 2架構的RX 6000系列的顯示卡後不久,坊間就開始謠傳下一代的RDNA 3架構的相關設計,其中一個比較特別的是將導入「MCM」多晶片串接技術,將多個小晶片合併組成一個大晶片,概念上可能會與自家處理器的Chiplet小晶片類似;此外近期還有謠傳過去Radeon顯示卡的核心計算單位CU(Computer Unit)也將在下一代顯示卡走入歷史,如今從網友的爆料出的資料來看,上述的兩點似乎都獲得了證實。


網友@Olrak在推特發表兩張可能是用於下一代RX 7000系列顯示卡的Navi 31、32、33圖像晶片核心架構圖,從設計上晶片一共由六個等級結構組裝而成,其中最初級的結構不再是CU(Computer Unit),而是由「SIMD32」取代,其中每個SIMD32都是由32組ALU基礎邏輯單元組成。

第二級結構稱為「WGP(Work Group Processors)」,每一組WGP係由8顆SIMD32構成;然後第三級結構便是由五組WGP構成的「Shader Array(暫譯:著色陣列)」;第四級結構則是再將Shader Array倆倆並成一組,稱之為「Shader Engine(暫譯:著色引擎)」

最後第五級結構依照晶片等級的不同,將不同數量的Shader Engine封裝成一顆GCD(Graphics Core Die,暫譯:圖像晶片),像是可能運用在中階顯卡上的Navi 32、33便是由4組Shader Engine組成一個GDC,而高階的Navi 31則是6組形成一個GDC。

RDNA 3架構的封裝層級順序。

Navi 33的核心架構圖,整塊晶片是由2組Shader Array組成,並搭配256GB的Infinity Cache。


然而比較特別是Navi 31、32是由兩塊GDC所拼接而成的,為了銜接兩塊晶片,AMD為其加入了第六級結構,稱之為「MCD (Multi-Cache Die,暫譯:多層快取晶片)」,該晶片除了用以串接兩塊GDC之外,也具備了Infinity Cache的功能大容量高速快取的功能,能夠大幅度提升運算效率,其中Navi 31的容量更是高達512 MB,比現任RX 6900 XT的128MB還要多出4倍!至於Navi 32也不惶多讓,容量也達到了384 MB,同樣勝過RX 6900 XT。

Navi 32由兩組GDC組成,並由384MB的MCD串接在一起。

Navi 31的核心非常巨大,兩組GDC各試由3組Shader Array組成,還擁有512 MB的MCD,整體的性能應該相當值得期待。


而除了核心的設計被爆料之外,也有網友在AMD的開發工具ROCm OpenGPU平台中發現了Navi 31、Navi 33、可能是Zen 3+的Rembrandt、入門低電壓處理器的Van Gogh也都出現在其中,理論上這表示相關產品的早期開發工具,甚至是測試產品都很可能已經開始送到開發者手中,究竟下一代產品表現會如何,就讓我們期待各路大神後續的爆料吧!

網友@ Komachi發現AMD的ROCm OpenGPU出現了許多未上市產品的相關開發代號。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PCDIY!玩家FB社團
Instagram頻道:pcdiytw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