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Zen 3架構與Vega內顯完美結合的AMD Ryzen 5000G系列降臨,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開箱實測

文.圖/HAMA、Dante 2021-08-03 21:00:30
AMD近年來在處理器市場上的進步相信各位玩家們是有目共睹,尤其於去年底上市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在Zen 3架構的加持下,單核有相當顯著的提升,IPC更提升達19%,在當時直接勝過對手一舉成為處理器霸主,「真香」一詞也坐實了產品的確表現優秀,只不過,在接續先前的Ryzen 3000系列的APU之後,內建顯示核心的版本除了先前只特別供應OEM市場的Ryzen Pro 4000系列的3款版本之外,遲遲未見更新一代的5000系列APU現身,算是許多想升級至最新版本的內顯玩家們所引頸期盼的!

在蓄勢了一段時間之後,如今AMD也確定要推出早已露出型號、搭載內顯的Ryzen 5000G系列,只能說在7nm Zen 3架構與自家Vega內顯的搭配下,真的是香味爆棚啊!而且,這可是非先前Ryzen Pro 4000系列的僅限OEM銷售專用版,可以正式開放單獨零售的Ryzen 5000G APU的推出,相信可以一解玩家們敲碗許久的等待之苦吧!(畢竟目前Ryzen 5000都沒內顯,沒顯卡只有CPU也開不了機QQ)



有別於先前的模式,APU的版本不再只是x400G與x200G這兩款,這次直接從高階的先發,率先派出了Ryzen 7 5700G以及Ryzen 5 5600G來打頭陣,規格方面Ryzen 5700G擁有8C/16T,基礎時脈為3.8GHz、Boost時脈可達4.6GHz,具備4MB L2快取與16MB L3快取,內建8CUs 2.0GHz顯示核心,TDP為65W,屬於高階定位。

而Ryzen 5 5600G擁有6C/12T,基礎時脈為3.9GHz、Boost時脈可達4.4GHz,具備3MB L2快取與16MB L3快取,內建7CUs 1.9GHz顯示核心,TDP為65W,屬於較親民的中階定位。至於後面的還會陸續推出,就先稍安勿躁、先看看這2款先發版本吧!




在實際開箱之前,照慣例,先看看官方怎麼說!據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相比前代Ryzen 5 3400G在各項測試項目均有相當幅度的提升,其中Cinebench R20方面,Ryzen 5 5600G就有2.18倍的進步,Ryzen 7 5700G更是有2.78倍的成長;遊戲性能更可看到在多年來依舊火紅的《League of Legends (英雄聯盟)》上有著相當顯著的進步幅度,Ryzen 5 5600G可來到184 FPS、Ryzen 7 5700G更可來到199 FPS。




除了跟自家的前代相比之外、而與對手同等級比較的話,Ryzen 7 5700G透過自身強大的處理器與內顯的性能在各項遊戲效能與測試程式上的表現均優於Core i7-11700,其中在《Fortnite(要塞英雄)》的表現更是相差到54 FPS之多,3DMark Time Spy項目更是有2.06倍幅度的差距。




不只大哥可以壓制i7-11700、就算是Ryzen 5 5600G的部分也是相比對手Core i5-11600在各項遊戲效能與測試程式的表現都有相對有不小的優勢,其中最大的落差同樣出現在《Fortnite(要塞英雄)》上,相差達59 FPS,3DMark Time Spy項目也有1.91倍的差距。




Ryzen 5000G既然也身為AMD家族的一員,各項自家技術當然也是同樣有支援,包含目前主打的FidelityFX Super Resulotion(FSR)、Smart Access Memory(SAM)等等,讓玩家們在遊戲性能上可獲得更顯著的提升。



透過官方測試數據可以看到Ryzen 7 5700G在FSR Performance模式下於各款遊戲中皆有相當幅度的FPS提升,獲得更流暢的遊戲體驗。



同樣採用了AM4架構,Ryzen 5000G系列處理器支援AMD 400、500晶片組主機板,玩家們只要透過更新BIOS至AGESA 1.2.0.3b以上版本即可,而且官方也推薦使用8GB DDR4-3200 CL16 x2記憶體來做搭配可以獲得更佳的成績表現,另外在散熱方面更會隨附原廠CPU散熱器,對於一般標準使用的玩家們來說,可以不必再掏錢另外購買散熱裝置。



Ryzen 7 5700G & Ryzen 5 5600G預計將於8月5日正式上市,官方售價為359/259美金起,台灣售價雖還沒公佈,不過前者約落在Ryzen 7 5800X(449美金)與Ryzen 5 5600X(299美金)之間,後者比Ryzen 5 5600G(299美金)還便宜,大概可以推估兩款處理器的價格定位。



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規格、售價一覽。


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開箱
經過一整輪完整官方資料介紹後,相信各位玩家們已經對於本次AMD 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這兩顆處理器的規格、效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這都只是在紙上談兵,身為實務派的小編當然就是要來好好開箱、實測一輪啦!

首先在外盒設計上,AMD 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承襲了Ryzen 5000系列一貫的設計風格,從正面看過去基本上只能從右下角的等級字樣來分別,甚至右上角沒有特別標示「內置顯卡」可能還會跟無內顯的Ryzen 5000處理器搞混呢XD!

不過實際拿起來就與5600X一樣特別的有「實感」,畢竟這兩款處理器歸功於65W TDP功耗所帶來較低的發熱量,加上這類具備內顯的APU相當適合搭載在Mini-ATX、ITX或一些可自行DIY的Mini PC等等這類空間有限的小PC上,所以兩款處理器原廠都隨附了一組Wraith Stealth散熱器。

AMD 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外盒一覽。

這次Ryzen 5000G系列兩款打頭陣的處理器皆隨附Wraith Stealth散熱器。


處理器本體設計上其實就如同外包裝一樣,都是非常標準的Ryzen 5000系列塗裝,基本上只能從上方的名稱才能一眼分辨出來,不過小編發現有個小進步的地方,可以看到在左下角用來對正處理器方向用的金色小箭頭相比一般無內顯的Ryzen 5000系列明顯不少,如此一來更能防止玩家們裝錯方向造成悲劇發生。

Ryzen 7 5700G本尊一覽,可以發現左下角的金色小箭頭更加明顯易判別。

佛心的AM4腳位,只要透過BIOS更新即可對應AMD 400、500晶片組主機板。

Ryzen 5 5600G正面一覽,也是Ryzen 5000系列一貫風格,基本上只能從上方名稱來分辨型號。

同樣也是佛心的AM4腳位。


上機實測
紙上談兵完了、本體一覽也開箱來看了,現在該實務派上場啦,小編這邊準備了一連串的測試,包含了5700G、5600G的基本盤CPU測試、AMD Radeon Graphics內顯測試、以及接上RTX 3070 Ti之後的實際效能,看看是否能再拉抬一點RTX 3070 TI的實力,當然遊戲測試也有,各位請別擔心,而主機板部分,令人爽快的是,5700G、5600G依舊使用AM4腳位,因此小編選用了MSI MAG B550M MORTAR,只要更新BIOS就能繼續使用舊版,話不多說,馬上來看看這次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的實際威力吧!

本次測試平台規格:
主機板:MSI MAG B550M MORTAR
處理器:AMD Ryzen 7 5700G、Ryzen 5 5600G
顯示卡:AMD Radeon Graphics、ROG STRIX RTX 3070Ti O8G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200 8Gx2
SSD:SP US70 PCIe 4.0 1TB M.2 SSD

首先來看看Ryzen 7 5700G透過CPU-Z所偵測的機體資訊,從中可確認,Ryzen 7 5700G為7奈米製程、並採用AM4腳位、以及擁有8C/16T核心、4MB L2快取與16MB L3;而Ryzen 5 5600G也是一樣7奈米製程、AM4腳位,而核心則是擁有6C/12T,看到快取欄位,也能發現5600G具備3MB L2快取與16MB L3快取,然而這邊有個值得注意的點,5700G與5600G的Radeon Graphics內顯,其修訂版本依為C9,係5600G所搭載、一為C8,則是裝在5700G上,根據修訂版本的不同,在性能上或多或少也會有差異,這方面,小編就留待後面測試來跟各位說明。

CPU-Z偵測資訊Part 1。(5700G)

CPU-Z偵測資訊Part 2。(5700G)

CPU-Z偵測資訊Part 3。(5600G)

CPU-Z偵測資訊Part 4。(5600G)

CPU-Z偵測資訊Part 5。


看到專門測驗CPU效能的Cinebench程式上,小編這次採用了R20與R23兩個版本來實驗,在對手方面,由於小編手上只有Intel i7-11700K,因此只能用較高效能的K版來評比,雖K版的效能會比無詞綴的11700還來得高,但仍然具有參考價值。

無論是Cinebench R20或是R23,都可以5700G的單核分數有不輸11700K的成績,在遊戲運行效能方面或許會有相對性的提升,但不能說死,依然還是得看顯卡的算力才能判斷,R20版本:5600G單核分數為561pts、5700G為583pts、11700K則為593pts;R23版本:5600G單核分數為1,442pts、5700G為1,490pts、11700K則為1,570pts。

而在多核測試上,5600G與5700G的差距就顯現出來了,但仍然表現不錯,只是從根本來說,所擁有的核心數就不一樣,這樣比起來,倒是小編有失公平了,而為8C/16T的5700G,雖與同是8C/16T的11700K有約莫1到2成的落差,但仍緊咬不放,可以預期本次5700G對於創作者來說,應該能算作是新一代的助力,R20版本:5600G多核分數為4,207pts、5700G為5,463pts、11700K為5,725pts;R23版本:5600G多核分數為10,806pts、5700G為13,871pts、11700K為14,384pts。

Cinebench R20、R23測試圖表。


現在我們加上AMD Radeon Graphics內顯來一同測試,首先來到3DMARK與PCMARK10上,在針對DirectX 12的Time Spy系列上,5600G僅有1,342分、5700G也差不多,獲得1,450分,而DirectX 11的Fire Strike上,就稍微好了一些,分別是,5600G獲得3,426分、5700G則有3,622分,大作或許不能用內顯玩,但一些基本的線上遊戲、或是比較不吃資源的遊戲還是足夠的;而在PCMARK 10上,5600G的綜合得分獲得了6,372分、5700G拿到6,608分,表現還算優良。

GPU-Z偵測資訊。(左為5600G、右為5700G)

3DMARK與PCMARK 10測試。(AMD Radeon Graphics)


既然說到可以用AMD Radeon Graphics內顯玩一部份的遊戲,那麼總該來測試看看到底跑不跑得動吧,小編這邊選了歷久彌新的《英雄聯盟》、《絕對武力:全球攻勢》、《銀河破裂者》、《古墓奇兵:暗影》。

基本上,《英雄聯盟》與《絕對武力:全球攻勢》這兩款遊戲,在還沒評測之前,就可以想像絕對能玩了,即便使用文書機的玩家們,在入手5600G或5700G之後,工作之餘還能上線與全球玩家對戰,只是比較意外的是,雖然知道《英雄聯盟》不太吃資源,但沒想到成績竟然這麼好(哈);至於銀河破裂者的部分,小編分別在5600G上獲得了47.81 FPS、5700G上則有53.15 FPS的成績,而這是小編在沒有開啟FSR功能的前提之下,可以想見,假設開起來之後,FSR對於內顯的效果,還是頗具效力;而《古墓奇兵:暗影》則是小編拿來測試AMD Radeon Graphics的極限,在FHD解析度之下,適當調整遊戲內畫質之後,雖然分別都只獲得了20至30區間的FPS,分別都勉強還有20至30FPS的成績,假設玩家們夠那個心臟,也可以以最低畫質來執行遊戲。(哈)

AMD Radeon Graphics內顯遊戲測試。(FHD解析度)


只不過,即使大部分玩家選購了APU,但還是會加裝顯卡,沒錯吧,因此小編也加入了前陣子大放異彩的RTX 3070 Ti,來與我們這次實測的5600G、5700G作搭檔,不過之前站上已經為各位開箱過許多RTX 3070 Ti,小編這邊就不多介紹,就看看GPU-Z的偵測資訊吧,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去站上搜尋RTX 3070 Ti的開箱文囉。

GPU-偵測資訊:ROG STRIX RTX 3070Ti O8G。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次3DMARK與PCMARK 10的評測,這次也加上i7-11700K來作比較,雖然整體還是略輸一些,但5700G替RTX 3070 Ti所拉抬的表現,可以說是相當優秀了,但值得注意的是5600G,相當令人意外的是,只有Time Spy與Fire Strike上稍微落後一點,但在更具壓力的Extreme、Ultra模式下,可以看見與5700G的差距有明顯縮小;而PCMARK 10的話,唯一有較大波動的就是Digital Content Creation這項目上了,雖說這是因為加裝了顯卡的緣故,但以10,000分作門檻來說,這兩兄弟都頗具水準。

3DMARK與PCMARK 10測試。(RTX 3070 Ti)


遊戲測試部分,當然也能拿一些大作來試試了,FHD解析度算是最低門檻,小編這裡就略過不說。先扣除11700K體質所帶來的性能助益,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在4K解析度上,5600G、5700G與相愛相殺的11700K為RTX 3070 Ti啟動的性能,並沒有太大落差,看到2K方面,即使RTX 3070 Ti是敵手陣營,但5600G與5700G並沒有排外,為RTX 3070 Ti做了最佳後盾,這點也可以放到擁有光追功能的遊戲上來看,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可以從5600G與5700G的數據上發現,在2K解析度上可以明顯看出CPU所帶來的性能差距,小編可以清楚明白地說,2K解析度將會是未來的電競主戰場。

遊戲測試Part 1。

遊戲測試Part 2。

遊戲測試Part 3。

遊戲測試Part 4。(開光追)

遊戲測試Part 5。(開光追)

遊戲測試Part 6。(開光追)


那麼創作者部分呢?別急,這不就來了嗎?相較遊戲來說,或許創作者更需要的是處理器的效能,以Adobe Photoshop Benchmark 1,000分作為基準點,5600G與5700G都有不俗的表現,至於Premiere的話,從數據可以發現,或許選擇5700G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其實Premiere相當嚴苛,假設有獲得400分以上數據,其實已經算是中上等級的了;接著看看Blender,所獲得的數據(秒數)越短,意味著處理器的運算效率越好,小編對照過Blender的Date Base,以5600G來說,處於該資料庫的前30%「好學生」行列、而5700G則是前2成的資優生,這種說法,應該比看數據更加簡潔明瞭吧。(笑)

Photoshop、Premiere測試。

Blender測試。


結語
小編以自己的實際測試數據來說話好了,嚴格說起來,這其實是一件相當矛盾的事,會使用內顯的玩家,基本上就是有預算及用途考量,目前5600G與5700G的售價,分別為359美金259美金,以鬼島商人的尿性來說,5600G賣破9,000元台幣也不是不可能、5700G或許會破台幣1萬1,因此對文書機玩家來說,使用比較高貴一點擁有內顯的CPU,可能就會爆預算了,即便5600G與5700G的內顯表現相當優異;但加上顯卡的話,對於電競玩家來說,預算可以拉高,以這兩顆CPU的價位屬於中價位的模式來看,可說是相當迷人,至於創作者部分,假設是靜態攝影、平面設計之類的玩家,那麼5600G對你而言,是最剛好的幫手,而動態攝影、剪片類的玩家,或許就可以選擇5700G,更有趣的是,AMD官方所釋出的數據,所預設的對手是11700,但小編卻用了更高階的11700K,竟然發現可以緊緊跟在在車尾燈後,某方面來說,這可算是意外之喜啊。(哈)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PCDIY!玩家FB社團
Instagram頻道:pcdiytw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