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ing Notebook 電競筆電 / Creator Notebook 創作者筆電 / Gaming Console 電競掌機 / Gaming Desktop 電競桌機
效能足夠、價格犀利、在行動中帶來更多可能,微軟Surface Go 2動手玩
文.圖/Lucky 2020-08-22 19:41:55
隨著手機走向全螢幕設計而越做越大,不少玩家對於平板電腦的需求已不再是為了更大的視覺娛樂,而是期待能為生產力帶來更多的便利,其中微軟所推出的Surface Go因為具備輕巧便攜、價格犀利與完整Windows體驗,而在市場推出後獲得不少的目光,而在時隔兩年之後,微軟帶來了全新的Surface Go 2,與一代相比Surface Go 2有哪些改變?就快跟著小編一起繼續看下去吧!
由於外型沒什麼改變,Surface Go 2在I/O的設計也承襲前代,只提供一個3.5mm耳機孔、一組SD記憶卡插槽和一組能支援最高4K@60FPS的USB 3.2 Gen 1 Type C,考量到目前還是有很多外接裝置採用USB Type A介面,即便只是簡單的文書用途,小編建議還是至少購買一個USB Type A to C的轉接頭以防萬一。
可能有玩家會好奇,既然Surface Go 2是透過窄邊框的設計來加大螢幕,所以機身的三圍沒有出現變化,那是否代表能夠將上一代的配件沿用下來呢?關於這一點的答案是「可以的」!微軟相當佛心的沒有改動配件的連接設計,因此不論是Surface Pen還是1代Surface Go的「Type Cover」鍵盤保護蓋,都無痛轉移到2代的機器上!不過若是舊款的保護蓋因為歲月磨損想更換一組新的,微軟也是有為Surface Go 2準備一系列全新的保護蓋,並且提供了Alcantara麂皮與一般塑膠共兩種不同材質可做選擇。
而在經過兩年的時光,Surface Go 2在處理器方面換成了Intel的Pentium 4425Y或是Intel Core m3-8100Y,搭配最高8GB LPDDR3記憶體,在整體性能方面最高獲得了64%的提升。小編在體驗期間嘗試模擬自己平時的掛網習慣,在開啟5、6個網頁後,即便一邊開著YouTube聽音樂,一邊划著社群網站,整體操作也依然相當穩定,網頁捲動沒有出Lag、觸控反應也很即時,基本上要勝任日常文書工作不是太大的問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開賣的64GB與128GB版本的Surface Go 2,在儲存晶片的採用上是不同的規格,64GB使用的是行動裝置常見的eMMC儲存晶片,而128GB的則是採用NVMe SSD。因此後者會有較佳存取效能。
Surface Go 2提供Intel Pentium 4425Y或Intel Core m3-8100Y兩款CPU可做選擇,小編手中這台使用是Core m3-8100Y的版本,並搭配8GB LPDDR3 1866記憶體。
若相對於行動商務筆電,Surface Go 2在性能上雖不具優勢,但在重量方面可是比多數商務筆電來說,還要來得更加輕巧、更好攜帶,同時在價格方面不到新台幣13,000元的起跳價,比起動輒近3萬的商務筆電要便宜相當多,考量到行動辦公難以執行過於繁重的內容,Surface Go 2的性能,其實也已經足以滿足基礎文書方面的辦公內容。
整體來說,Surface Go 2適合的是以文書與上網為主的行動辦公玩家,這些玩家未必需要強大的效能做後盾,但絕對需要足夠的軟、硬體的搭配,來達到如同在辦公室一般的便利性,免轉換格式,免重新學習軟體,維持既有電腦使用習慣,以不變應萬變。總之,Surface Go 2輕巧的體積、完整的周邊與系統,便是幫這一類的玩家們,所創造出的完整生態組合,提供足夠效能、超犀利價格,以及超長續航力,賦予行動商務人士有更好的選擇,來達成各式應用目標。
連絡電話:(02)3725 3888
官方網頁:https://www.microsoft.com/zh-tw/surface/devices/surface-go-2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https://t.me/PCDIY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https://t.me/PCDIY_Chat
不變的體積、更大的螢幕
乍看之下,Surface Go 2與1代的產品貌似沒有太大的差別,同樣的方正外型、可變的背蓋腳架設計,甚至就連機身的整體的尺寸也與上一代一致,但是Surface Go 2的螢幕藉由縮窄邊框的方式,將尺寸加大到10.5吋,為玩家在行動辦公時帶來更從容的操作空間。由於外型沒什麼改變,Surface Go 2在I/O的設計也承襲前代,只提供一個3.5mm耳機孔、一組SD記憶卡插槽和一組能支援最高4K@60FPS的USB 3.2 Gen 1 Type C,考量到目前還是有很多外接裝置採用USB Type A介面,即便只是簡單的文書用途,小編建議還是至少購買一個USB Type A to C的轉接頭以防萬一。
可能有玩家會好奇,既然Surface Go 2是透過窄邊框的設計來加大螢幕,所以機身的三圍沒有出現變化,那是否代表能夠將上一代的配件沿用下來呢?關於這一點的答案是「可以的」!微軟相當佛心的沒有改動配件的連接設計,因此不論是Surface Pen還是1代Surface Go的「Type Cover」鍵盤保護蓋,都無痛轉移到2代的機器上!不過若是舊款的保護蓋因為歲月磨損想更換一組新的,微軟也是有為Surface Go 2準備一系列全新的保護蓋,並且提供了Alcantara麂皮與一般塑膠共兩種不同材質可做選擇。
性能測試
一代的Surface Go最讓人遺憾的地方,莫過於其整體效能表現較不理想,畢竟Surface Go的機身空間相當有限,在需要兼具續航、發熱等條件的狀況下,實在很難向大哥Surface Pro那樣去放入一顆高性能的處理器來支撐起整個Windows系統。而在經過兩年的時光,Surface Go 2在處理器方面換成了Intel的Pentium 4425Y或是Intel Core m3-8100Y,搭配最高8GB LPDDR3記憶體,在整體性能方面最高獲得了64%的提升。小編在體驗期間嘗試模擬自己平時的掛網習慣,在開啟5、6個網頁後,即便一邊開著YouTube聽音樂,一邊划著社群網站,整體操作也依然相當穩定,網頁捲動沒有出Lag、觸控反應也很即時,基本上要勝任日常文書工作不是太大的問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開賣的64GB與128GB版本的Surface Go 2,在儲存晶片的採用上是不同的規格,64GB使用的是行動裝置常見的eMMC儲存晶片,而128GB的則是採用NVMe SSD。因此後者會有較佳存取效能。

為行動而生的Plan B
微軟的Surface Go 2在產品的性能與定位上並不適合做為主力的電腦使用,而是偏向行動裝置的替代解決方案,Surface Go 2在小巧的機身中擁有完整的Windows軟體生態,避免了一般平板電腦在某些使用場合,或是檔案格式方面可能發生的系統相容性問題,以方便電腦使用者也能輕鬆在Surface Go 2處理各式文件與檔案,而不需要因為系統的不同來做格式轉換。若相對於行動商務筆電,Surface Go 2在性能上雖不具優勢,但在重量方面可是比多數商務筆電來說,還要來得更加輕巧、更好攜帶,同時在價格方面不到新台幣13,000元的起跳價,比起動輒近3萬的商務筆電要便宜相當多,考量到行動辦公難以執行過於繁重的內容,Surface Go 2的性能,其實也已經足以滿足基礎文書方面的辦公內容。
整體來說,Surface Go 2適合的是以文書與上網為主的行動辦公玩家,這些玩家未必需要強大的效能做後盾,但絕對需要足夠的軟、硬體的搭配,來達到如同在辦公室一般的便利性,免轉換格式,免重新學習軟體,維持既有電腦使用習慣,以不變應萬變。總之,Surface Go 2輕巧的體積、完整的周邊與系統,便是幫這一類的玩家們,所創造出的完整生態組合,提供足夠效能、超犀利價格,以及超長續航力,賦予行動商務人士有更好的選擇,來達成各式應用目標。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台灣微軟連絡電話:(02)3725 3888
官方網頁:https://www.microsoft.com/zh-tw/surface/devices/surface-go-2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https://t.me/PCDIY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https://t.me/PCDIY_Chat
-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
- TrendForce:高世代面板產線建設帶動,預計2027年OLED筆電滲透率逾5%
- ROG Zephyrus G16 (GA605)螢幕實測,NEBULA霓真技術OLED電競螢幕「色域覆蓋sRGB:達100%,Adobe RGB:達96.5%,DCI P3:達99.2%」ISO 14861:2015色彩準確度:「平均ΔE*00:達0.27,99%百分位 ΔE*00:達0.88」原色重現「測量亮度:70%達182.26cd/m2 100%達396.31cd/m2
- 宇瞻 Apacer PE4430-R 1TB M.2 2230 SSD實測開箱,PCIe Gen4 x4電競掌機容量升級神兵利器固態硬碟!
- ROG Zephyrus G16 (GA605)效能實測,16吋大螢幕 1.85KG重量輕 又有超強CPU+GPU 實力超群 戰鬥力表現強悍 精品級電競筆電!
- ROG Zephyrus G16 (GA605)實機開箱,史上最輕薄西風之神「搭載AMD Ryzen AI 9 HX 370 CPU 配備NVIDIA GeForce RTX 4060 GPU」制霸遊戲戰場16吋240Hz OLED精品級電競筆電!
- 「《黑神話:悟空》特效全開」最強電競筆電挑戰!華碩ROG STRIX SCAR 17 X3D G733PYV效能實測,16核心32執行緒 3D V-Cache火力加持「AMD Ryzen 9 7945HX3D」配上最強GPU「NVIDIA GeForce RTX 4090」克敵致勝 制霸遊戲戰場!
- 華碩ROG STRIX SCAR 17 X3D G733PYV效能實測,A+N最強CPU+GPU遊戲黃金組合 AMD Ryzen 9 7945HX3D配上NVIDIA GeForce RTX 4090 展現超凡入聖性能 實現絕強至猛戰鬥力!
- 華碩ROG STRIX SCAR 17 X3D G733PYV實機開箱,史上最強搭載AMD 3D V-Cache技術Ryzen 9 7945HX3D遊戲行動處理器 配備GeForce RTX 4090 17.3吋2K 240Hz螢幕 旗艦電競筆電!
- MSI Claw正式開賣!微星推出全球首款搭載Intel Core Ultra處理器的電競掌機,享受隨時隨地玩遊戲的樂趣!
- 「MSIology 微星筆電20週年特展」現場直擊,來看看微星如何攻城掠地 用奢華美學、極致效能、創新科技 成為電競筆電之王!
- 技嘉2024 AI電競筆電報到!「AORUS 16X」強勢登場,引領升級人工智慧功能「整合AI Nexus次世代Wi-Fi 7遊戲筆電」
- 「MSIology 微星筆電20週年特展」現場直擊,「2023/12/15(五) - 2023/12/17(日) - 松山文創園區 - 二號倉庫」一起來去朝聖吧!
最多人點閱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體積小巧照樣能征服全場、文書/追劇/創作/打Game通通OK,技嘉BRIX S BRR7H-4800開箱實測
- 4K OLED螢幕加持、全方位筆電的代名詞,ASUS ZenBook Pro Duo 15 OLED(UX582)開箱評測
- 華碩ROG電競筆電2020展望:雙螢幕Zephyrus Duo 15、主打女性市場與eSports之Zephyrus M和ROG STRIX G15相繼報到
- GIGABYTE AERO 15 OLED筆電開箱動眼看,OLED面板搭15.6吋4K螢幕 X-Rite Pantone專業校色認證
- 浩鑫Shuttle XPC nano NC01U實測開箱,僅0.5公升迷你電腦!
- Intel NUC5i5RYH實測開箱,Broadwell迷你電腦中的資優生!
- 17吋電競筆電之王,MSI GT73VR 6RF TITAN PRO重裝上陣!
- 躍上神壇的秘密武器、AMD Ryzen 7 PRO 4750G強力加持ASRock Deskmini A300效能狂升
- 純正電競元素延續、XPG首款電競筆電XENIA 15開箱評測,高質感外觀搭配高效能硬體
- ROG Zephyrus M「無懼.西風之神」效能實測,高規格又輕薄的電競筆電
- 二合一翻轉觸控、是筆電也是超強平板,Lenovo Yoga 9i開箱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