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3C Product / 數位商品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中):DIY電腦裝機教學

文.圖/Lucky 2020-05-25 17:00:28
在收到訂購的零件之後,內心可能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吧!喜是迫不急待的想要趕快組裝起來,讓自己的電腦可以煥然一新,憂則是自己不曾DIY組裝過,看著各項零件卻不知該如何下手。


有著這樣煩惱的玩家們不要害怕,小編將會一步步教大家從無到有把一整台電腦組裝起來,並且依照各種主要零件的安裝順序分門別類的進行講解,並列出會需要用到的工具,讓玩家不論是想要從頭打造,還是更新部分零件,都能在這個本篇中一次滿足。


動手之前的注意與準備事項

在開始組裝之前,有一些基本注意事項和準備工作是需要特別留意的,這些事項可以減少玩家在組裝時「卡關」的困擾,或是避免零件在安裝的過中、長期使用之後發生異常或損壞,由於這些故障大多不在保固範圍內,所以組裝時不可不慎。

螺絲對稱鎖,鎖緊別鎖死
組裝電腦的過程中會需要用到大量的螺絲,在用螺絲固定零件的時候,要盡可能的以「斜對角」(Diagonal)的方式來鎖住鎖緊螺絲,同時也不要一次就把螺絲鎖到底,應該先大致固定之後再慢慢調緊,避免壓力全部集中到零件的一側而發生零件變形。

許多電腦機殼都會採用側透玻璃,如果鎖太緊,有的時候可能會因為環境因素而發生破裂。

螺絲安裝與拆卸的順序,要盡可能以斜對角方式來進行。


此外,由於這些零件沒意外的話,會陪伴玩家走過一段不算短的時光,螺絲只要鎖緊即可,不要徹底的鎖死,因為環境溼度、溫度等因素的變化,會對零件造成些許的變化,完全鎖死將造成零件沒有變化的彈性空間,未來玩家可能會難以將其卸下,甚至突然發生破裂。

風扇不可抓軸心
散熱風扇不是指尖陀螺,軸心是千萬不可以抓取和按壓的位置,因為那是整個風扇最為脆弱的部分,有時只要一個重壓整個風扇可能就徹底報銷,在安裝風扇的時候記得避免,以保風扇和錢包的安全。

風扇的軸心是很脆弱的,安裝時要避免去按壓到。


排線抓頭不抓線
相信玩家在許多用電安全的宣導上都看類似提醒,拔插頭的時候要抓著插頭拔,不可以抓著線硬扯下來。電腦零件上的各式排線也是相似的道理,玩家如果硬扯的話,線材很容易就被扯斷使機器故障或異常,因此在安裝與卸下排線的時候應該要捏緊排線的頭,再將其拔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排線例如CPU、PCI-e、主機板等供電排線的頭部會有一個卡扣,拔除的時候也要記得將卡扣按壓開啟後,再以左右搖晃的方式將其拔起,不需要用蠻力與之對抗。

許多排線會有一個卡扣或突起(紅圈處),安裝的時候可以用來作為定位點,拆卸的時候也能夠幫助施力。


一步一步組裝起自己的電腦

考量到不同玩家間對於打造吃飯工具上的需求不同,有的可能是從零開始組裝一整台主機,有的則是單純想要升級部分主機零件,小編會從空機組裝開始,一步一步的進行安裝教學,並以各項零件的安裝方式做為分段的標準,並標註安裝時需要的工具,讓各位玩家能夠更方便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CPU安裝
CPU可以說是一台主機最重要的零件,同時也是在安裝時最需要特別再三注意的零件,不論是AMD還是Intel的處理器,在腳位的設計上都相複雜且密集,如果不小心放錯了,主機板和CPU可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本次小編以華碩為AMD處理器所推的Crossfire Hero VIII (Wi-Fi)作為示範,購買Intel處理器的玩家也不用擔心,小編會將兩者在安裝時會遇到的差異都進行講解。


玩家在插入CPU的第一步,便是先打開CPU的保護蓋,這一步基本上各大主機板廠上的設計都差不多,只要按壓旁邊的扳桿,將它拉起就能將腳位打開(如AMD插槽)或是將保護蓋打開(如Intel插槽)。

安裝前記得先將旁邊的扳桿打開,才能安裝處理器。


接著仔細觀察CPU的正面或背面的四個角落,不論是AMD還是Intel的處理器都會在其中一角標註一個「三角形」記號,如果玩家選購的是Intel的處理器可能還會注意到四個邊上的某些位置上會有凹槽,相似的記號也會出現在主機板CPU插槽的四周,玩家需要找到對應的記號點再將CPU放入。

以ASUS的Crossfire Hero VIII (Wi-Fi)主機板為例,主機板會在CPU的插槽角落刻上一個三角形記號,用以告知CPU的三角形記號需要對齊該位置才能放入,購買Intel的CPU玩家還能夠透過凹槽的挖孔設計來去判別應該放入的方位。

在拿取的時候要避免去觸碰底部的腳針與金屬接點,避免手上的髒汙對電子訊號產生干擾,特別是AMD的處理器因為採用大量針腳的設計,在安裝前要先確認針腳是否有無歪斜。

AMD的處理器不論正反面都會有三角形標記,玩家在安裝時一定要將它對齊插槽的三角形標示處(紅圈的位置)。

Intel的處理器除了有三角形標記(紅圈處),還另外設計了凹槽(藍圈處)來分辨。


Intel主機板上的處理器插槽(以最新的LGA 1200為例),插槽會有方向標示(紅圈處)與凹槽(藍圈處),安裝時要特別小心別把針腳弄歪(基本上,過去LGA 1151也是相似一樣的設計)。


如果玩家擺放的位置正確,放入CPU的瞬間會自動落下,針腳也會順利固定於腳位上(如AMD處理器)或是CPU本體完整卡入插槽內(如Intel處理器),接著可以用手指稍微碰觸CPU上方,以確保處理器有確實卡準、眼睛也可以稍微從側面看一下針腳是不是都有完整進入(如AMD處理器),或是看CPU兩側凹槽是否有卡入插槽內(如Intel處理器),如果發現插入的位置不正確,CPU就被腳位卡住而無法順利插入,此時「絕對不可以」去按壓或嘗試蓋上保護蓋,必須立刻將CPU拿起,重新安裝,並確認是否有對齊插槽腳位。

記憶體
由於記憶體的插槽與CPU相當接近,有一些散熱器因為體積較大的緣故,使得如果先安裝散熱器的話,可能會讓記憶體沒有辦法放入,因此建議在安裝CPU風扇之前先將記憶體插入。

在安裝記憶體之前,每個插槽的都會有一個卡扣,記得要先將它向外側撥開才能夠放入記憶體。放入的時候需要注意記憶體的防呆的設計,在金手指的部分會有一格凹口,玩家要將齊對準插槽中凸出部分,並且要均勻施力,確保記憶體的兩邊同時進入插槽,不可以先固定一側之後再固定另一側。同樣的,如果需要更換或重插記憶體,也要兩邊同時施力拔起,避免傷到金手指的部分。

記憶體的插槽因為和CPU的插槽相當接近,一些尺寸較大的CPU散熱器可能會擋到,所以先安裝記憶體再安裝散熱器會比較保險。

記憶體安裝的時候要注意防呆設計,在最終施力前,記得先再三確認。


此外,根據主機板的尺寸和規格不同,主機板上的插槽數量,從入門的2組到工作站級的8組都有,倘若沒有考慮只插入一條或全部插滿的情況下,在安裝的選擇上建議參考主機板手冊,因為每張主機板的設計方式都不相同,有些需要插到1、3排,有些是要插到2、4排,而且記得看一下怎麼安裝才會開啟最多通道數,或可開啟XMP超頻參數,以發揮出最大效能。

CPU散熱器
需要工具:十字螺絲起子或一字螺絲起子、衛生紙數張
在安裝CPU風扇之前,為了確保導熱效率,風扇的與處理器晶片之間的空隙必須用散熱膏填補起來。散熱膏在市面上的種類相當多元,有的比較稀、有的比較濃,為了避免意外,建議玩家先在衛生紙上試擠一下確認濃度,以防一個不小用力過猛而弄得到處都是。

散熱膏的在塗法上面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主要就是以能夠均勻覆蓋在大約80%左右的CPU面積即可,小編個人的習慣是對CPU點4、5個小點,然後用CPU散熱器去擠壓,根據壓扁之後的面積來確認散熱膏塗的量是否足夠。

散熱膏在塗抹上沒有一定的規則,如果不確定應該塗多少,可以先塗少量之後,用散熱器壓開,再視情況追加。


塗完散熱膏之後便是安裝散熱器,由於市面上的散熱器種類相當的多,每一款的安裝方式可能都不相同,實在很難全部一一介紹,考量到本篇主要是組裝一台中高階的主機,使用CPU隨附的風扇基本上能提供足夠的散熱,因此在這邊小編就以AMD和Intel原廠的散熱器做為示範。

AMD散熱器
AMD的風扇在安裝時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工具,一般來說AMD的主機板都會在出廠前就已經為玩家事先將扣具裝上,玩家只需將散熱器兩旁的掛勾勾住扣具,然後將一旁的固定扳手「用力」轉動到另一側即可。玩家過程只需注意兩個掛勾要確實勾住扣具才能轉動扳手,並且在施力的過程中不可去按壓風扇的轉軸,就可以完成安裝。

AMD的原廠散熱器在安裝時需要先確認兩邊的卡扣都有勾住扣具,才可進行固定。


若是要裝水冷散熱器,或是Wraith Stealth這類的風扇,可能要先將主機板CPU兩旁的扣具先取下,然後再將散熱風扇扣上。

像是Ryzen 5 3600以下處理器,其附贈的就是Wraith Stealth風扇,安裝時就得將主機板CPU插槽兩旁的扣具先取下,再將風扇的四個角柱塞入安裝孔中。


Intel散熱器
Intel的散熱器是將扣具設計在散熱器的四個角柱上,玩家在安裝前需要先用一字起子(或用一元硬幣)將四個扣具順時鐘轉開,接著對準主機板的CPU散熱器安裝孔,將四個扣具推入其中直到聽「喀」一聲,就算完成。

Intel的原廠散熱風扇是將四角的扣具推入之後,即完成固定。


在固定完散熱器之後,玩家還需要將散熱風扇的插頭接到主機板上,根據主機板的設計不同,有一些主機板是有強制要求一定要把風扇的插頭接在指定位置的,否則會造成機器無法正常開機的情況,所以玩家需要特別注意主機板上是否有特別註明CPU風扇的位置。此外,主機板上的風扇針腳一般是設計成4 Pin的,但原廠風扇在設計上則是3 Pin,在這邊玩家不用擔心,「僅有此處」可以放心地直接插入,並且針腳會有防呆設計,方便玩家對準細小的針腳。

有一些主機板會特別要求CPU風扇必須插到有標示「CPU_FAN」的位置上。


SSD安裝
需要工具:PH00尺寸十字起子或六腳螺絲起子、主機板的螺絲工具包
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主流儲存裝置傳輸介面規格有兩種:SATA 6Gbps與M.2 (NVMe),然而因為SATA 6Gbps傳輸頻寬的限制,使SSD的速度最高只能到600MB/s上下,相反的,M.2因為速度更快、體積更小、安裝簡便,入門級SSD價格又和SATA 6Gbps幾乎一樣,成為了市場的寵兒,也因此小編在這邊也就僅介紹M.2介面、NVMe協定的SSD安裝方式了。

M.2 NVMe SSD的插槽,根據主機板的尺寸和價位,提供的數量和設計的位置都會有所差異,少部分主機板,特別是ITX尺寸的主機板還可能會將M,2插槽設計在主機板的背面,玩家如果正面找不到相對的插槽,不妨翻到背面看看。

另外,由於M.2 SSD雖然尺寸小速度快,但存取時會產生高熱,所以不少主流以上的主機板都會設計散熱片協助散熱,並且根據不同的主機板廠商,用以固定散熱片的螺絲的樣式可能不同,可能是十字、一字或六角形等,但共同特徵是,使用的螺絲都是比較小型的,如華碩的Crossfire Hero VIII (Wi-Fi)就得使用到PH00規格以下的十字螺絲起子,一般常見尺寸的螺絲起子,可能會沒有辦法轉動這些螺絲,如果手邊沒有小的螺絲起子,可能要跑一趟五金行添購一下了。

值得一提的是,現今不少主機板會提供多組M.2插槽,通常接近CPU的M.2插槽會由CPU來管理,理論上頻寬較大;離CPU較遠的M.2插槽則多是由南橋晶片管理,穩定性會比較好,雖然沒有強制規定,但用來安裝系統的SSD會比較適合安裝在靠CPU的插槽,當一般儲存的SSD則適合在靠南橋晶片的插槽。要注意的是,以安裝SSD為主的M.2插槽,大多共可支援三種長度規格:M.2 2242 (指的是22x42 mm長度的版本)、M.2 2280 (此為主流規格)與M.2 22110 (超長版本,較不普及),因此安裝時要特別注意。此外,有的主機板還會提供一組M.2 Key E插槽(M.2 2230規格),其特色是螺絲的固定孔距離插槽會特別的短,主要是安裝Wi-Fi網卡或是其他通訊模組使用,並不是用來安裝SSD的喔!

主機板的M.2散熱片所使用的螺絲尺寸偏小,樣式也比較不統一,玩家如果需要為此跑一趟五金行的話需要多加留意。


打開散熱片、找到插槽之後,便可以對準腳位將SSD插入,M.2 NVMe SSD的腳位只有一個缺口,跟M.2插槽的缺口對上即可。而在插入後發現SSD是翹起來的屬於正常現象,此時玩家翻找一下主機板隨附的螺絲包,找到對應的螺絲將SSD的尾端鎖住即可固定。

打開散熱片之後就會看到M.2的插槽,在設計上一樣會有防呆設計。


最後玩家需要將散熱片背面的黏膠撕開,鎖回主機板上就算完成了,不過如果玩家買的SSD本身就有加裝散熱片,或是其他特殊設計造成SSD太厚,無法將散熱片蓋回,可以不必勉強,將散熱片與螺絲保管好,未來更換其他SSD時候說不定還會派上用場。

比較常見的M.2 SSD的外觀多是採類似圖中的設計,玩家可以輕易的將主機板的散熱片蓋上。

有一些M.2 SSD有設計散熱片或其他元素,讓SSD厚度較厚,玩家可以不必強求一定要將主機板散熱片蓋回去。


顯示卡、主機板電源排線安裝
需要工具:扁口鉗、螺絲起子
在安裝完上述零件之後,就可以將主機板裝入機殼之中了,在拆卸機殼側板的時候,如果玩家購買的機殼有玻璃側板,小編建議先將機殼平放之後再進行拆卸或安裝,比較不會一個手滑造成玻璃碎裂。

打開側板之後,先不要急著將主機板放入,仔細看一下機殼放置主機板的位置四周的銅柱是否和主機板的孔位相對應,若沒有完全對應,玩家可以用扁口鉗重新調整位置,再從機殼隨附的零件包中取出螺絲將主機板固定,鎖螺絲的時候記得以對稱的方式進行固定。

機殼內會有數根銅柱(紅圈處),玩家需要依照主機板的尺寸規格將其移動到相對應的位置上。

銅柱可能因為運送和環境的關係,不容易用手卸下,此時可以出動老虎鉗來協助。

銅柱與主機板對齊之後的外觀看起來會像這樣,在用螺絲的固定的時候記得要盡可能的以對角線的方式進行。


在剛剛使用的各種零件中,不曉得玩家有沒有發現好像漏了什麼?沒有錯,就是顯示卡!顯示卡之所以留到這個步驟才安裝是因為機殼設計的關係,玩家在安裝顯示卡之前需要拆掉機殼後方的擋板,如果在前面的步驟就把顯示卡裝上,主機板可就裝不進機殼裡了…

在安裝顯示卡的時候,記得要先拆除機殼後方的擋板,確保顯示卡的I/O能夠全部露出。


機殼的檔板根據不同廠商設計,有的是用螺絲固定,可以重複使用;有的則是用手一片片剝下來,依照顯示卡占用的插槽數(主流顯示卡大多是2槽)依序卸下。在確認後方的空間可以完全露出顯示卡所有的I/O輸出埠之後,就能夠將顯示卡插上,並用螺絲將其固定。

由於根據顯示卡的等級不同,體積和重量也會有所差異,一般的橫放式設計對於等級較高的顯示卡會有缺乏支撐,雖說這類顯示卡大多有強化背板設計,但長時間使用也是有可能造成出現顯示卡彎曲,或是PCI-e插槽受損的情況,所以一些機殼廠商會推出可將顯示卡直立的機殼,透過轉接器將顯示卡改為直向的,減低顯示卡因重力帶來的潛在風險,缺點就是會嚴重阻擋主機板下半部空間,讓未來的硬體擴充性受限。

目前具備直立顯示卡功能的機殼在市場上還是相對稀少的,玩家如果真的擔心顯示卡支撐的問題,可以使用「高科技竹筷」!將免洗筷削成適當的長短後放入機殼,以用來支撐顯示卡,當然如果介意外型,願意多花一點小錢的,網路上其實也有顯示卡支撐架可以購買。

在固定顯示卡的時候要注意所有的I/O孔是否有被擋到。


來到這一步基本上一台電腦主機所需要的各項零件都安裝完成了,最後需要的就是替它們與電源供應器相連接啦!依照每個人的習慣不同,玩家可以先將排線接到主機板或是電源供應器,但不論是哪一種,請先不要將電源線與插頭相連接,以防漏電,另外考量到安裝完排線之後還有整線的需求,可以先不急著將電源供應器固定在機殼中,增加後期調整的彈性。

玩家如果購買的是模組化的電源供應器,因為所有的線材都以自由插拔,在安裝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每一個插孔所能插入的排線種類,特別是CPU、PCI-e與其他8 Pin和6 Pin設計的排線,插入前一定要多加確認電源供應器上的標示。

目前許多廠商都會事先將電源控應器的插孔做出標示和分類,增加整線便利性之餘,也減少插錯的可能性。

小編在這邊位各位整理主要排線會需要插入的相對應位置,需要注意主機板上不會有PCI-e的電源插槽,而是在插入的零件上。


在眾多排線中,最醒目的應該是24 Pin主機板電源供電線,體積最大,也最容易辨認,但也不是所有的排線都如此容易辨認,像是PCI-e和CPU的排線,兩者在外觀上非常相似,在電源供應器上甚至是可以使用相同的插孔,可是在主機板上則不能共用。

主機板的供電插孔體積巨大,算是最不容易弄錯的種類。


為了避免玩家將這兩種排線混淆,有的排線會在上面特別標註是CPU或PCI-e,而在外型上,CPU的8 Pin腳位一般可以拆開成4+4 Pin,而PCI-e則為6+2 Pin的設計,玩家的排線若是沒有標註功能,則可以從這個部分來最區分。

圖左可以6+2分的為PCI-e的排線,右邊4+4分的則是CPU的排線,雖然在許多電源供應器上用的是相通的孔,但是在主機板上可不能插錯。


一般來說,主機板的CPU電源插孔會設計在左上角,而且可能還會發現除了8 Pin的插孔旁邊還有一個4 Pin或6 Pin插槽,更高階的主機板甚至是8+8 Pin的設計,以現今的主機板供電設計來說,額外的插槽功能主要是輔助性質,目的是讓CPU供電能夠更穩定,可以的話當然是建議全部插滿,只是市場上有許多電源供應器已經沒有額外提供4 Pin或6 Pin的電源排線了,所以倘若只能插滿一個8 Pin也不需要太過緊張。

目前有許多電源供應器只會提供一個8 Pin CPU排線,玩家若沒有超頻需求,大可不必太擔心。


至於顯示卡所需要PCI-e排線就不同了,顯示卡因為等級不同,耗電量也有差異,從免插電到用到8+8 Pin排線的都有,但不論顯示卡的電源Pin腳有多少,都一定要完全插滿,以小編示範的NVIDAI RTX 2070 Super為例,它需要插入8+6 Pin的PCI-e電源排線,就絕對不可以只插其中的8 Pin或6 Pin,此外如果空間和排線長度允許,建議讓排線從上方拉出,如此可以替顯示卡提供額外的支撐力道,降低彎曲的風險。

不同等級的顯示卡所需要的插入排線數量都不同,但都一定要全部插滿。


機殼前置面板排線安裝
在安裝完各個主要零件的電源排線之後,接下來只要將機殼的主要排線接上,讓機殼風扇以及前置面板的USB孔/燈號/音源孔/電源鍵/重置鍵等等,都能夠正常啟用,一台電腦的組裝就算是差不多大功告成了。

雖然距離安裝完成已經不遠,但還是不可以輕忽大意,因為在機殼隨附的各種排線中,有許多排線的種類長相是非常相似的,如果插錯了很可能就會造成主機板的損壞而功虧一簣。

說到長相相似的排線,前端I/O的音源與USB數據排線可以說是最容易混淆的,它們在外觀上都是9 Pin的設計,使得最大的差異僅僅在於「腳位」的順序不同,玩家一定要看仔細,將它們插入相對應位置上。一般來說,USB的插槽數量會有偶數個(例如2、4個),並且會用塑膠圈將每個插槽區分開來,至於音源的插槽則多會坐落於音效晶片(外觀尺寸約一塊拇指大小的晶片)的旁邊,通常會設計在主機板左下角的位置處。

此外新的主機板,也會提供USB3的排線插座,能連接到新款機殼前置面板的高速USB3接孔,讓使用者可以安裝高速的外接式儲存裝置。這部份因為採用的是9-pin設計,且有防呆機制,由於線材比較硬,在安裝時記得插好,理線時也別弄鬆脫囉!

左邊是音源的排線(下方有HD AUDIO的字樣),而右邊則是USB的排線(下方有USB的字樣),兩者長相極度相近,千萬別插錯了喔!

USB的插槽會有一圈塑膠外框區隔,此外主機板可能會給予偶數個槽位。

音源的插槽(紅圈處)通常會在主機板的左下角。


USB3的插頭與USB2的9pin不一樣,通常是20pin的設計。左邊紅色的是USB 3.2 Gen.1 (SS5)的寬版20pin插座與機殼前置面板連接線;右邊藍色則是新一代主機板提供USB 3.2 Gen. 2 (SS10)的窄版20pin插座,可與新一代有提供USB-C機殼的前置面板連接線連接。


另外一個容易混淆的則是機殼風扇的插頭,由於市面上有很多機殼會主打五光十色的RGB燈光功能,使得一個風扇的會有兩個插頭:一個是風扇,另一個則是RGB燈光。風扇插頭的設計基本上和CPU風扇的插頭是一樣,玩家只要就近尋找相對應的孔位插入即可。

但是RGB燈光就不同了,目前電腦的RGB燈光設計有傳統單區單色的RGB和可分區調整的ARGB兩種,前者使用的4 Pin腳位,後者則是3 Pin的腳位,兩者取用的電壓不同,「絕對不可」混插。另外為了方便玩家更快找到主機板的RGB插槽,多會特意將其底部塗成白色以供辨識。

許多風扇會像圖中有兩條排線,右邊是風扇的電源線,左邊的則RGB燈光線,可能是3 Pin或4 Pin,兩者無法共用。

為了方便區分,廠商大多會將RGB燈光插槽的底部做成白色的。


此外一些比較花俏的機殼因為擁有比較多的RGB燈光元素,可能造成主機板的插槽不夠用,或是純粹貼心的想替玩家節省安裝的麻煩,會在機殼上設計RGB的集線Hub,將大多數的RGB排線集中到此處。

有些機殼會設有RGB燈光集線器,同樣也是有針腳限制的。


這一類型的設計會在Hub的其中一端找到電源排線,玩家需要將它接到電源供應器上才能享受到五光十色的RGB燈光,此時如果玩家發現線材太短或是找不到與電源供應器相對應的插孔,可以翻找一下電源供應器隨附的線材包,目前多數的RGB Hub所使用的排線接頭規格多為外觀呈扁平狀的SATA介面。

風扇與機殼前方的I/O都完成之後,就只剩下所有排線中難度最高的機殼按鈕排線了,這些排線的接頭通常是被設計在主機板的右下方,針腳細小且密集,安裝的時候會比較考驗的手指的靈活度,各位玩家如果插不進去還請沉住氣、深呼吸。

所有排線最難安裝的,莫過於一根一根細小的機殼前端按鈕的排線。


在動手安裝,玩家可以先看一下這一束「排線」,除了印有像是LED、Power SW等字樣外,還可以發現有的是1 Pin,有的是2 Pin,並且有的標註+/-極,有的則沒有,玩家在安裝的時候不僅需要依照主機板上的標示將與之對應的插頭接上,有標示+/-極還不可以插顛倒,不然可能造成機殼的按鍵功能錯置或是毫無功能。

在將每一個排線插入時,要記得注意+/-極的順序,另外若覺得主機板的字實在太小,可以找一下主機板的盒裝說明書,或是用相機拍照後放大。


以華碩的Crossfire Hero VIII (Wi-Fi)的設計為例,插槽上半排的設計由左至右依序為:+ PWR LED -、PWR_BTN,在安裝時,玩家就要依序將Power LED+、Power LED-、Power SW插入。

下排插槽的部分由左至右則依序為:+ HDD_LED -、RESET,在安裝上玩家會需要區分HDD LED的+/-極才能插入,此時可以將插頭翻至背面,其中有用三角形標註的那一側便是代表「+」極。

再來值得注意的就是,有些機殼有提供4-pin的SPEAKER接頭,可讓PC發出基本聲音,可在開機期間發出聲響以警示錯誤訊息之外,早期的遊戲也是透過這個小蜂鳴器來提供可怕的音效(笑!)。但由於近20年來PC都已全面內建音效卡,再加上高階一點的主機板已都提供Debug顯示功能或指示燈功能了,可以輕鬆診斷出電腦開機時的問題。因此,SPEAKER接頭現階段來說,其實可以不用裝,甚至大多機殼也已不提供SPEAKER接頭了。

主機板大多還保留4-pin的SPEAKER接頭,用以連接傳統的PC蜂鳴器,以做為開機錯誤訊息聲響警示,或是當早期PC遊戲的音效。因有音效卡了,所以這個可以不用接


線材的部份大致就這些了,只要將上述所有的線材全部插入之後,玩家便可以接上插座電源進行測試,只要各項零件在按下電源開關之後都會開始動作,若SPEAKER沒發出奇怪的警報聲,整台電腦在零件安裝的部分就算是完成了。

整線與善後
需要工具:束線帶、魔鬼氈、細鐵絲、剪刀
如果玩家個性跟小編一樣大而化之,只要把電源供應器鎖上後,多出來的線材塞一塞,側板一蓋便可收工,不過對於講求盡善盡美的玩家來說,美是要「由內而外」的,即便看不到也不可以隨便放過。

一般來說,整線主要有三大原則:「能藏則藏」、「能塞就塞」、「截彎取直」,機殼的背面在設計的時候會在四邊留有溝槽,目的就是要讓玩家將附近的線材藏到裡面去。

只是有的時候線材的數量比較多或是特別的粗的時候,想要藏進去就不是那麼容易,此時玩家可以束帶、魔鬼氈、鐵絲等工具,配合溝槽旁邊固定孔,讓玩家可以更容易的把線材藏進溝槽裡。

倘若有些線材真的太粗無法塞進溝槽,或是像主機板的電源排線、顯示卡的PCI-e電源排線因為距離的關係剛好會從機殼中間竄出,既然無法強求隱藏,那也就只能利用各種綑綁工具,盡可能讓整體的線條能夠呈現出筆直的美感。

主要走線固定完成之後,玩家便可以將電源供應器用螺絲進行固定,在固定時候玩家可納悶供應器應該朝上還是朝下擺放。此時玩家可以稍微注意一下電源供應器四個螺絲孔位,應該會發現只有其中兩個會剛好對稱的在角落上,而機殼也必然會有相對應的孔位,玩家可以此做為電源供應器擺放的依據。

電源供應器的固定孔位中,會恰巧有兩個剛好在角落上(紅圈處),玩家可以此做為機殼固定上的依據。


固定住電源供應器之後,只要將剩下多出的線材往底部剩餘的空間塞,一個比較簡易的整線工作就算是完成了,記得在蓋上側板之前,再進行一次開機測試,確認所有的線材沒有在整線的過程中脫落。

讓玩家看一下經過簡易整線後的樣子,是不是清爽很多啊!(雖然側板蓋起來之後看不到就是了...)


最後組裝之後剩餘的各式零件、螺絲和保固說明書,玩家可以依照不同的零件用夾鏈袋分門別類的裝入,並用標籤紙或奇異筆標註購入日期和保固到期日,再將它們全部收納成一盒,此外某些產品有提供延長保固服務,別忘了在完成主機的系統與軟體之後到官網進行登記喔!

按下開關的瞬間看到五光十色的RGB燈光,是不是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呢?


絕妙搭配輕鬆組
這邊也提供初次組機或是目前無方向的玩家可以有個簡單的搭配菜單方向,因此針對處理器、顯示卡、主機板、記憶體、SSD和IPCAM等領域提供另外的介紹搭配,方便玩家可以更加輕鬆的組裝。

絕妙搭配:AMD Ryzen 5 3600 處理器
如何選到一顆效能中上、又兼具超值,且符合未來3~5年的工作與娛樂需求。這裡我們推薦的是AMD的Ryzen 5 3600處理器!因為這顆處理器算是5至6千元市場價格帶裡面最棒的選擇,可以兼顧上述各玩家的所有需求。

Ryzen 5 3600隸屬於AMD第三代Ryzen家族的中階處理器,擁有6核心12執行緒,基礎時脈為3.6GHz、爆發時脈達4.2GHz,其內建384KB L1快取、3MB L2快取,以及32MB L3快取,實測效能方面,在CineBench R20的多核心可以輕鬆突破3500 cb以上,在執行各式創作類軟體或是多工應用工作時,都能游刃有餘,順暢執行、不拖泥帶水,效能幾乎能與競爭對手i7等級的處理器打成平手。搭配遊戲的話,也只要中階顯示卡,就能流暢的玩各式遊戲。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1) 處理器:AMD Ryzen 5 3600

絕妙搭配:ROG Strix GeForce RTX 2070 SUPER O8G顯示卡
華碩ROG玩家共和國針對GeForce RTX 2070 SUPER推出自家的ROG Strix GeForce RTX 2070 SUPER O8G顯示卡,整體設計上,顯示卡本身具備五層架構,分別是最外層的風扇殼、散熱片、強化框架、PCB板以及保護背蓋,整體的大小是採用2.7插槽的設計,也是為了增加散熱器的表面積所設計,額外的散熱空間也能為超頻帶來更多潛力。

在外觀設計上採用ROG系列顯示卡常見的三風扇設計,同時這次的風扇也採用ROG最新一代專為其高階顯示卡所設計的軸向式風扇,採用更小的風扇殼來容納更長的扇葉,並且用環形密封環提高向下氣壓,同時也強化性能、速度以及功率。另外,該風扇也支援0dB技術,可以讓顯示卡的核心溫度維持在55度以下時,完全停止軸向式風扇運轉,減少玩家在遊戲中減少聽到噪音的可能,溫度上升時風扇會自動重新啟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2) 顯示卡:ROG Strix GeForce RTX 2070 SUPER O8G

絕妙搭配: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主機板
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是對應先前AMD 7nm熱潮下推出的ROG主機板,也是作為ROG陣營中X570系列主機板的高階代表之一,具備無線網路模組提升使用彈性。在外觀上有著低調簡潔的設計,正面從左上延續至右下的銀色斜紋貫串,也增添了一股神祕的精品氣息。除了整體採黑色主色系外,I/O保護蓋上方的「CROSSHAIR VIII HERO」字樣可隨著Aura Sync燈效軟體調整燈光,PCIe插槽旁的保護蓋也有髮絲紋設計,讓整體的外型設計更加有高階精品的質感。

處理器腳位採AM4,可支援AND第三代和前兩代Ryzen處理器,記憶體部分最高可支援到64GB DDR4-4600+模式,超頻彈性和儲存空間都是足夠一般玩家使用的,而在PCIe插槽部分提供三條,皆為PCIe 4.0介面,其中兩條為x16通道、另一條則是x4通道。儲存空間的部分提供兩組PCIe 4.0 x4 M.2插槽,一組最高支援到Type 22110、一組則是支援到Type 2280,且兩組皆有散熱片保護。SATA 6Gb/s插槽部分則是共提供8組。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3) 主機板: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

絕妙搭配:ROG Z490 MAXIMUS XII HERO (WI-FI)主機板
Intel針對新一代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推出對應的Z490主機板,作為主機板大廠之一的華碩ROG這一次自然也沒缺席,推出ROG Z490 MAXIMUS XII HERO (WI-FI)對應,HERO系列做為ROG主機板產品線,一向擁有不錯的口碑,主打主流玩家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玩家的所有需求。

內部硬體規格設計方面,畢竟屬於MAXIMUS高階系列,Z490 HERO這次也是給好給滿,包含14+2相數位VRM供電和8+4 pin PROCOOL II處理器供電孔給好給滿,散熱部分除了在VRM MOSFET上採用獨立的散熱片輔助,加上大面積熱導管強化廢熱排出,另外在處理器下方的部分也加大了VRM散熱片大小進一步強化。而M.2散熱盔甲則是三條插槽給好給滿,全數提供散熱效果輔助,最後在Z490晶片組上也提供獨立的散熱片做加強,整張主機板搭載多處風扇接頭,並且也為水冷做好準備,以全方面發揮出Intel第10代處理器的極致效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4) 主機板:ROG Z490 MAXIMUS XII HERO (WI-FI)

絕妙搭配:KLEVV 科賦 BOLT X DDR4 3600 8G 桌上型記憶體
挑選DIY所需的零件時,記憶體算是一個很容易讓人選擇困難症爆發的產品類別,光是外型就五花八門,若還要考量到效能與CP值,那可真的會看到暈頭轉向,為此小編在這邊替玩家推薦KLEVV(科賦)的BOLT X DDR4 3600供玩家做參考。

BOLT X DDR4 3600記憶體為了保證效能與穩定,每一顆記憶體的顆粒需要通過一道道的檢驗與嚴格篩選,唯有體質優良的「優等生」才能夠被製成BOLT X記憶體模組。除此之外,為了使記憶體能夠長時間的穩定工作,讓玩家即使在家中處理繁雜的項目內容也能游刃有餘,科賦對於BOLT X記憶體的外型與散熱也是相當的考究,使用純度高達99.5%的純鋁做為記憶體的散熱片,使其擁有絕佳的散熱表現,同時配上獨特壓紋設計,進一步增添玩家在電腦組裝後的整體品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5) 記憶體:KLEVV 科賦 BOLT X DDR4 3600 8G

絕妙搭配:WD Black SN750 NVMe SSDWestern Digital
在儲存空間領域來說可說是滿有口碑的代表之一了,旗下針對主流和高端玩家的藍標、黑標SSD更是玩家選購時的一大選擇,不過近年來說到Western Digital,勢必有許多玩家都對2018年推出的WD Black NVMe SSD印象深刻,標榜黑標頂級讀寫速度和穩定性。近期再度針對黑標SSD推出WD Black SN750 NVMe SSD,並具備有散熱片與無散熱片兩種版本,確保玩家在感受速度快的同時,還能享有穩定的SSD效能表現。

規格方面採用TLC架構,確保速度和穩定性,容量空間的部分則是提供250GB到2TB的容量選擇,尤其2TB版本更是現階段居家工作期間最適合的大容量SSD選擇。至於硬體部分,主控晶片是採用自家SanDisk控制器,也同樣是64層3D TLC NAND Flash,官方提供的讀寫速度分別達到3470 / 3000 MB/s,比前一代產品更快一些,在現階段PCIe 3.0 x4介面中可說是速度上的佼佼者。MTTF達到1750萬小時,Western Digital也另外提供五年保固,確保玩家長時間能夠安心使用。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6) SSD:WD Black SN750 NVMe SSD

絕妙搭配:KLEVV 科賦 CRAS C710 SSD M.2 2280 PCIe NVMe 256GB
SSD的製作技術越來越成熟,但因為市場應用導向,廠商也紛紛推出不同等級的產品,來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然而使用者要如何在琳瑯滿目的SSD市場中,挑選出一台兼顧「穩定性」、「效能性」與「安裝便利性」的SSD呢?科賦(KLEVV)其實早就幫消費者們設想周到了。其推出的CRAS C710 SSD M.2 2280 PCIe NVMe系列 (下稱CRAS C710),便可滿足上述的需求。

「穩定性」部份,CRAS 710透過多樣的讀寫防護技術,來延長SSD的使用壽命,為減少每一個記憶體區塊的消耗和防止寫入出錯,導入了LDPC ECC錯誤校正技術,和全域平均抹寫技術(Global Wear Leveling),讓SSD每一個儲存單位都能平均使用到,可減少SSD出現壞區和寫入失敗的問題,從而降低資料的耗損。「效能性」方面,CRAS C710 SSD全系列採用3D TLC快閃記憶體,比起不少他牌採用QLC顆粒的SSD,有著更高的耐用度,此外科賦也使用到智慧型SLC快取演算技術,來提升性能和讀寫效率。以1TB機種為例,其循序讀寫效能可達2100 / 1650 MB/s,足以滿足絕大多數用戶們的使用需求。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7) SSD:KLEVV 科賦 CRAS C710 SSD M.2 2280 PCIe NVMe 256GB

絕妙搭配:EZVIZ 螢石 球型 IPCAM C6CN(1080P)
因為不定時甚至是突發性的召回,家中的事物反而又變得難以照顧,臨時出門,就怕已經養成的習慣一時之間難以改變,造成忘東忘西,或是家中的小孩、寵物發現家裡沒大人,開始趁機搗亂,此時若是剛好進到玩家的房間中偷玩電腦,造成工作到一半的資料遺失或損毀,那可真的是會欲哭無淚。

面對家中的小惡魔們,玩家可以透過EZVIZ螢石所推出的球型IPCAM C6CN(1080P)來隨時監控家中的狀況,玩家只要將攝影機與家中的2.4GHz Wi-Fi連接,或透過其RJ45有線網路連接之後,便可以透過手機近端(Wi-Fi)或遠端(3G/4G行動網路)的方式,來觀看家中的所有畫面,該攝影機支援360度旋轉鏡頭支援紅外線夜視功能,讓玩家能在手機上直接遙控,不分日夜、清楚觀看房間中的每一個角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8) IPCAM:EZVIZ 螢石 球型 IPCAM C6CN(1080P)

組裝完硬體,還有系統與軟體
在把所有零件組裝完成之後,想必玩家一定迫不急待的想要趕快體驗新電腦的在辦公上所帶來的表現,但是按下開機鍵之後才發現,自己的電腦還沒有灌系統!因此下一篇將會向各位玩家講解如何進行BIOS基本設定與系統安裝,與玩家一起完成組裝電腦的最後一哩路。

疫情組機延伸閱讀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上):DIY組裝下單手把手教學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中):DIY電腦裝機教學 (本篇)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下):DIY電腦BIOS輕鬆設定與Windows安裝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