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用說的嘛也通,Apple商店推出支援HomeKit的恆溫器
除了知名的NEST Thermostat(恆溫器)之外,北美地區還有許多廠商推出類似的產品。早期這些產品都是獨立操作,後來NEST推出可以用智慧型手機來操控,建構出智慧家庭的藍圖,只是這樣的操作方式,只是將遙控器換成手機,仍需以手控操作。那還有沒有更智慧的方式呢? Apple於2014年推出iOS 8時,就有勾勒出HomeKit的智慧家庭平台,將家裡的各類鎖、燈具、相機、門窗、空調、插頭、開關等都串連起來,並可聲控來控制家電。直到2015年6月,終於有智慧插座的產品,在Apple Store(蘋果官方網路商店)上架。 據外電報導,在Apple Store於北美時間7月7日推出ecobee3 Smart Wi-Fi Thermostat,這是第一款支援HomeKit的ecobee3恆溫器(HomeKit-enabled ecobee3)。產品主要的特色就是,可以透過iPhone/iPad/iPod Touch內建的Siri語音助理,來控制空調。例如你可以說 “ecobee請幫我調到22度C” (set my ecobee to 72F),ecobee就會自動幫你把冷氣調整到22度。就算家裡的長輩,也能輕鬆設定空調。 除了主打聲控功能,ecobee3隨附的自動感應器,能偵測家裡是否有人,以自動調節空調溫度來節省電費。這款ecobee3在Apple Store官方網站的售價是249.95美元。而在ecobee的官網則是正在舉辦限時優惠中,只要229美元。而ecobee也提供加購2組感應器(79美元)的優惠,讓用戶可以放在別的房間來做監測。只可惜,這款商品只有在北美流行,台灣只能先乾瞪眼囉!
-
USB行動散熱器,走到哪,涼到哪!
最近天氣非常炎熱,如果你是需要到處趴趴走的業務,或是需要在戶外長時間工作,如果沒做好避免體溫升高,補充水分,很容易就會中暑。日本サンコー株式会社就推出一款隨身散熱器,採用致冷晶片來幫助降溫,使用USB行動電源就可以提供運作電力,最低溫度可達到15度,平均溫度約22度。因為脖子上有大動脈血管通過,因此將散熱器放置在這裡可以達到最好的降溫效果,或者也可以放置在額頭上來幫助降溫,讓腦袋不再熱烘烘。
-
將家用喇叭變無線,TP-LINK藍牙音樂接收器HA100
相信不少玩家已經擁有無線藍牙喇叭,其方便性就是不連接實體端子,透過藍牙訊號傳輸,就能直接播放手機、平板電腦和其他行動裝置上的音樂。不過,卻也導致原先花了幾千元購買的喇叭閒置無用,且大多數的藍牙喇叭考慮到便攜性,外型都不會太大,相對音質也就被限制住。現在透過TP-LINK的藍牙音樂接收器HA100,就能將行動裝置上的音樂訊號,透過藍牙接收後,再利用3.5mm/RCA介面傳送到玩家購買的高音質音響或電腦喇叭,讓玩家可以聽到到音質更好的音樂。 HA100外型相當小巧,體積僅有135x95x70mm,並支援最新的Bluetooth 4.1協定,訊號接收範圍可達20公尺,最多可紀錄8部配對過的藍牙裝置,且HA100還同時還具備了自動配對功能,只要玩家的行動裝置已經內建Bluetooth 4.1,首次配對過後,以後只要裝置靠近HA100就會自動連線,不用再手動進行配對。 除了藍牙之外,HA100也加入最近相當夯的NFC近場通訊功能。只要將內建NFC技術的行動裝置對準HA100上NFC符號,立刻就能進行連接,使用方式甚至比藍牙更簡單。更棒的是,HA100還支援A2DP立體聲音訊號傳輸規範,只要連線雙方均支援A2DP協定,就能以16bits/44.1kHz的品質傳輸聲音訊號,讓玩家購買的高音質喇叭可以獲得最大發揮。
-
8款2TB行動硬碟大車拚
一般使用者在進行大型資料存取時,多是使用硬碟來當作主要儲存裝置,尤其對小型電腦、筆電的用戶來說,由於擴充硬碟不易,因此大多選擇使用2.5吋外接式行動硬碟,因為這類2.5吋的USB行動硬碟,容量已經達到2TB,甚至更高容量的已經出現,使用者不需外接電源,只要將行動硬碟插入電腦、筆電、平板的USB 3.0連接埠,就可以進行資料的大量存取或資料備份。因此,行動硬碟已是存放個人資訊寶藏的集散地。本專題蒐集了市售3,000元上下的各式行動硬碟,並分析各產品的特色,以協助讀者選購到自己心目中的好硬碟! 為了追求高品質的數位影音視聽享受,電腦多媒體資料已從早期的DVD等級,晉升到藍光(Full HD)的主流等級,甚至邁入4K (Ultra HD)的超高解析度境界,這意味著資料量正以倍速等級的速度在成長,就像飢渴的洪流猛獸般地佔據你的硬碟空間。由於超高解析度的照片、4K遊戲、影片、音樂等多媒體的資料量都很龐大,再加上許多應用程式、手機App、系統備份、檔案備份的程式與資料量也越來越多,對使用者來說,往往會讓人發現就算買了500GB、1TB的行動硬碟,還是一下子就不夠用,需要再買更多顆行動硬碟來存放這些資料。這樣一來,常常造成消費者手上就可能有數顆行動硬碟,要找資料時還得一一接上電腦來看一下,不僅增加麻煩,整理起來也不太方便。因此許多硬碟廠商也紛紛推出更大容量的行動硬碟,以滿足需要超大硬碟空間的消費者需求。 雖說SSD已越來越普及,但其價位仍然偏高,若拿來存放超大的備份資料或冷資料時,常常顯得殺機焉用牛刀。因為以3,000元上下的價位來說,目前大概只能買到256GB等級的SSD,若改買行動硬碟,就已經可以買到2TB的容量,是SSD的8倍容量,可以存放更多許多照片、影片、音樂、遊戲資料,不需要外接電源,只要插入電腦、筆電、平板的USB 3.0連接埠,就可以使用。尤其當今行動硬碟存取速度越做越快,外型越做越炫,且體積輕巧、方便攜帶,甚至有軍規等級提供可抗震、抗摔、防水、防塵等特色,並提供安全加密功能。因此,行動硬碟可說是每位電腦使用者必備的資訊儲存利器。 (欲知完整內文,請參閱PC DIY!雜誌7月號/2015 第221期)
-
雲端應用再進化,4-Bay NAS 精銳盡出
數位檔案所需的儲存空間越來越多,使用者對於硬碟的儲存空間需求越來越大,而網路磁碟機,俗稱NAS,不僅具備儲存空間大與即時備份的優點,還可以透過行動裝置或電腦,利用網路隨時隨地存取資料與觀看照片、影音、聆聽音樂,所以有越來越多人使用網路磁碟機來儲存個人資料。隨著硬體規格不斷進化,CPU 效能不斷提升,NAS 廠商也努力為產品新增更多附加功能,NAS 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儲存裝置,除了可以支援串流影音播放,還能直接連接電視,播放照片、影片、音樂,甚至還可以執行虛擬系統,安裝Windows、Linux 軟體。 數位照片像素不斷提升,檔案越來越大,數位影片也邁向Full HD、4K UHD 超高解析度發展,要想保存這些數位資料,您需要的不僅是大容量硬碟,還要能提供即時備份與方便分享功能的設備。NAS 網路磁碟機就能滿足這樣的需求。NAS 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儲存資料,如果具備2-Bay 或是4-bay 以上的硬碟槽,還可以安裝多顆硬碟,設定RAID 磁碟陣列,藉由RAID 1 或RAID 5 就可以提 供資料即時備份功能,就算硬碟掛掉,也還有機會救回檔案。所以對於使用者來說,NAS 就像是儲 存數位資料的保險箱,可以提供安全保障。雖然說外接硬碟也可以用來備份,部分特殊的外接硬碟也支援RAID,但NAS 比外接硬碟更好用的地方就是,不限於單一電腦存取,透過區域網路不僅可以分享給家中或辦公室裡的所有電腦、行動裝置、網路家電使用,甚至還可以透過網際網路跟遠在國外的親友分享。 所謂的公有雲指的就是由雲端服務廠商所提供的雲端儲存空間,例如Dropbox、Google Drive、iCloud、Amazon S3、Box、百度雲等。私有雲指的則是使用NAS所架設的網路儲存空間,僅供您自己或家人使用。許多使用者都會使用這些公有雲空間來儲存行動裝置拍攝的照片、影片,私有雲則用來儲存重要或機密的個人檔案。為了讓資料存取更方便,現在許多NAS 都支援公有雲同步功能,也就是說,可以設定讓NAS 與Dropbox、Google Drive 這些雲端儲存空間同步,手機上傳的照片也可以透過Dropbox 即時同步到家裡的NAS。對於使用者來說,無論是想要存取公有雲或是私有雲中的檔案,都只要連線到家裡的NAS 就能存取,使用上變得更方便。你再也不需要在電腦上安裝各家雲端空間的同步軟體,存取檔案時也不用一一到各家的雲端空間存取,只要連線到NAS就搞定。這也是NAS 所帶來的方便之處。 (欲知完整內文,請參閱PC DIY!雜誌7月號/2015 第221期)
-
Intel預載Ubuntu的降價版智慧電視棒,7/10即將上市!
HDMI電視棒的產品很多,身為CPU大廠的Intel,先前也有推出Intel Computer Stick的產品,屬於一款電視棒大小的迷你電腦,採用x86架構,預載Windows作業系統。體積大約是大一號的Dongle,可以直接插在電視或顯示器的HDMI輸入埠,再搭配microUSB成為電源,即可開機成為一部多媒體電腦,直接在電視上看照片/影片、聽音樂、玩遊戲,也可以執行各式Windows 8.1的軟體,亦可直接插入一般的桌上型顯示器,來執行Office等辦公室應用軟體。 Intel Computer Stick (型號STCK1A32WFC)內建2GB單通道DDR3L-1333記憶體(1.35V),搭配32GB eMMC儲存空間,並提供microSDXC v3.0 (支援UHS-I)擴充槽,可支援到128GB,以存放更多資料。採用Intel Atom Z3735F處理器,內建802.11bgn無線網路、藍牙4.0、1組USB 2.0埠,電源才用microUSB介面(5V/2A)。預裝作業系統為Windows 8.1 with Bing,建議售價為149美元。而台灣Lemel(聯強)也有推出這款智慧電視棒,建議售價為NT$4,990元。 不過,就在Windows 10即將上市的前夕,Intel又推出了較為廉價的版本的Computer Stick(型號STCK1A8LFC),改採內建1GB記憶體與8GB eMMC,作業系統改成預載Ubuntu 14.04 LTS 64位元,在Newegg上架,於7/10正式開賣,建議售價為99美元。 據外電報導,其實兩種版本的Intel Computer Stick是一樣的,差別在於記憶體與eMMC的容量與作業系統的不同罷了!新的1GB/8GB版本,在出貨時已預裝Linux,並解決顯示卡與無線網卡驅動程式的問題。若要先前2GB/32GB的版本來安裝Ubuntu也是可行,只是必須再從01.org下載最新顯示驅動程式,並向Realtek(瑞昱電子)詢求Ubuntu的無線網卡驅動程式。 屆時1GB/8GB/US$99的版本出現之後,網路上會有人嘗試改裝成Windows 10也說不定。 (1)
-
Braswell核心的Pentium整合型主機板上市!
除了高階的Core系列主機板之外,Intel在中低價位的處理器,有Bay Trail-D與Braswell等產品線,採用SoC (系統單晶片)設計,將CPU直接做在主機板上,這些Atom家族的處理器,市場標示成Celeron與Pentium來銷售。 Bay Trail有依照用途,區分為: Bay Trail-D (D= Desktop,桌機) Bay Trail-M (M= Mobile,筆電) Bay Trail-T (T= Tablet,平板) Bay Trail-I (I= Industrial,工業用,如嵌入式系統、車用電子) 而Bay Trail的繼任者,也就是Braswell,採用14nm製程,CPU效能更強,支援SATA 6Gb/s,內顯提供4K解碼,支援H.265,記憶體可插2條8GB,上16GB。Intel在3月底發表了Braswell處理器,主要鎖定在入門級的Android、Chrome OS等裝置。然而等不到使用Braswell的Android裝置或Chromebook等系統產品出現之前,市場上卻已經有使用Braswell的電腦週邊出現了。 據外電報導,Asrock的N3700M主機板已在最近的日本秋葉元店頭市場上架了,建議售價為14,680日元(約新台幣3750元),可安裝Windows 7/8/8.1/10等64位元作業系統。華擎N3700M採用MicroATX規格設計,主機板內建Intel 四核心Pentium (Braswell) N3700 CPU (基本1.6GHz、最高2.4GHz),提供兩組SO-DIMM記憶體插槽,支援DDR3/DDR3L 1600記憶體(最大2x8=16GB)。在I/O部份,有1組PCIe 2.0 x16、2組PCIe 2.0 x1。視訊輸出部份,支援D-Sub、DVI、HDMI。其他I/O部份,有Gigabit網卡、兩組SATA 6Gbps埠、USB 3.0共4組(後2前2設計)、USB 2.0兩組,以及7.1聲道喇叭等等,適合拿來當文書機、媒體播放機、辦公用桌機。 至於台灣何時上市,只能說再等等了! (1)
-
SAMSUNG推出儲存容量高達2TB的家用SSD 850 Pro以及850 Evo
SAMSUNG在昨天正式將旗下的固態硬碟產品,SSD 850 Pro以及SSD 850 Evo的儲存容量再往上提升到了2TB,成了目前消費市場上儲存容量最大的家用SSD產品。不過這兩款SSD的售價並不便宜,SSD 850 Pro建議售價為1,000美元(約新台幣31,162元),SSD 850 Evo建議售價為800美元(約新台幣24,929元);和去年推出的SSD 850 Pro 1TB相比,價格高了將近10%(建議售價93.99美元)。 全新的SSD可提供高達100K的IOPS,最高讀取效能可到559MBps、最高寫入速度可達543MBps。至於保固部分,SAMSUNG官方為850 Pro提供了10年保固,以及300TB的寫入保證,850 Evo則是5年保固。 早些時候,國外媒體InformationWeek引述了Germane Systems副總Jim OReilly的預測:2016年的時候,SSD與HDD的單位價格比將來到1:1,也就是說,消費者可以用1TB HDD的價格買到同等容量的SSD。按照現在SSD容量的進步速度是有很可能的,不過價格的話,應該要等到2017年才能明朗化。
-
Intel Skylake處理器上市時間曝光,8月5日發表?!
Intel 第六代Core系列處理器,核心代號為Skylake,在Intel的CPU發展藍圖中,是屬於Tick-Tock發展策略中變化較大的,核心架構改變,腳位也將改為LGA1151,製程為14nm,並且支援DDR4與DDR3記憶體,搭配的主機板晶片組則是Intel最新的100系列晶片組。現在外傳Intel將在德國科隆遊戲大展中發表Skylake-S處理器,預計將發表Core i7-6700K、Core i5-6600K,Z170主機板也將隨之上市。想升級的話,可以準備開始存錢囉!
-
NVIDIA GeForce GTX 980Ti實測開箱,旗艦級顯示卡王者再臨!
4K螢幕越來越便宜,想要在家裡用4K解析度玩遊戲已經不是件難事,比較困難的反而是得有一張可以順暢執行4K遊戲的顯示卡,雖然NVIDIA之前就有推出一張頂級的遊戲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但市場行情至少得要35000元,比買一台入門級4K電視還要貴。針對4K遊戲玩家的需求,NVIDIA後來又推出了另一款旗艦級顯示卡:GeForce GTX 980 Ti顯示卡,市場行情大約是在23900~24990元之間,雖然還是不便宜,但已經比Titan X便宜許多。 這款顯示卡從型號來看就可以看出是GTX 980的強化版本,同樣採用最新的Maxwell架構,在硬體規格上,搭載了2816個CUDA核心,比GTX 980的2048 CUDA核心還要多,但少於TITAN X的3072 CUDA核心。基礎時脈為1000MHz,Boost時脈則為1075MHz,並搭載6GB的GDDR5記憶體,大容量的記憶體更能滿足遊戲在4K解析度時的需求。記憶體匯流排寬度和TITAN X同樣都是384-bit,因此具備比GTX 980更大的記憶體頻寬。NVIDIA認為未來的遊戲趨勢主要有三個發展方向,分別是DX12、4K、VR。而最新推出的GeForce GTX 980 Ti當然也能滿足這些未來遊戲的需求。GTX 980 Ti支援DX12_1,能夠支援DX12關鍵的幾項3D技術,等到Windows 10推出之後,搭配支援DX12的遊戲,玩家就能享受DX12遊戲的畫質特效與效能。在4K解析度下也能提供順暢的執行效能,並且也支援VR遊戲所需的影像畫面變形校正等技術。目前對遊戲玩家來說,能立即享受到的就是4K遊戲的超精細畫面與流暢感,絕對比用Full HD或2K解析度玩遊戲的爽度還要高上許多。另外,這張顯示卡也支援NVIDIA推出的G-Sync技術,搭配支援G-Sync技術的螢幕或筆電,就能減少遊戲畫面撕裂,與改善殘影問題,讓遊戲更順暢,而且開啟G-Sync功能後,不會對遊戲的順暢度造成影響。 此次測試使用的是NVIDIA提供的公版顯示卡,顯示卡外盒採用綠黑配色的經典設計,打開外盒即可看到公版顯示卡本體。整體設計大致上與GTX 980相同。雖然預設時脈比GTX 980低,但因為具備更多的CUDA核心,因此GTX 980 Ti的繪圖卡功率和TITAN X一樣,都是250W。輸出端子則提供1個DVI、1個HDMI 2.0與3個DisplayPort 1.2接頭,連接HDMI 2.0或DisplayPort螢幕都可以支援4K解析度60Hz輸出。 針對效能部分,編輯使用的測試軟體為3DMARK,以及Thief俠盜與Sniper Elite 3狙擊精英3、GTA 5三款遊戲。使用的測試平台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7-5960X @ 4.0 GHz/4.4GHz (Turbo) 主機板:ASUS X99-A USB 3.1:Rev. 1.0 BIOS:( 09/01/2014 )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2133 @ 2133 4GB × 4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顯示卡 顯示器:ASUS PB278Q SSD:OCZ Vector 150 240GB(系統)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Windows 8.1專業版 x64 驅動程式: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353.30 測試Thief遊戲效能時,主要是將解析度設定為2560x1440與3840x2160,畫質設定則設為very high。 測試Sniper Elite 3狙擊精英3遊戲效能時,同樣是將解析度設定為2560x1440與3840x2160,畫質設定則設為Ultra。 此次也使用了GTA 5進行測試,此遊戲提供的效能測試功能是選取5個遊戲場景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則會記錄成文件檔。以下僅列出4K解析度下的遊戲場景測試截圖。測試條件為預設畫質,並啟用FXAA,由於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 具備6GB RAM,雖然預設並未開啟MSAA,但實際使用可以支援到MSAA X8。以下截圖僅顯示4K解析度下的場景FPS,編輯也另外測試了Full HD與2560x1440解析度下的FPS表現,將彙整在最後的效能測試表格。 耗電部分則使用Furmark進行燒機,並使用松下變電家量測待機時與燒機時的整體平台耗電變化。在待機時,整體平台耗電量約為79W,GPU溫度為49度,燒機20分鐘後,溫度上升為84度,整機平台耗電量為312W,執行GTA5時,耗電量則上升為347W。 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是NVIDIA除了TITAN X之外,在市場最頂級的顯示卡,光華店家報價約為22900~24900元之間,原本在此價位帶並沒有競爭對手。但最近AMD推出了最新的R300系列顯示卡,其中最頂級的AMD Radeon R9 FURY X的顯示卡價位為25990元,效能也與GTX 980 Ti差不多,因此這兩張顯示卡可說是直接槓上。PCDIY!最近正好也測試過AMD Radeon R9 FURY X顯示卡,就效能來看,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的效能R9 FURY X還要強一些,但基本上在伯仲之間,如果AMD可以做好驅動程式最佳化的工作,也許還能逼出更多R9 FURY X的效能,但驅動程式一向是AMD令使用者不滿意的地方,希望AMD能多加加油。 至於在耗電量與溫度表現方面,耗電量表現基本上兩張顯示卡都差不多,GeForce GTX 980 Ti略低一些,這從TDP規格也能看出,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是250W,AMD Radeon R9 FURY X是275W。而在GPU溫度方面,Radeon R9 FURY X顯示卡採用的一體式水冷散熱系統表現非常優異,長時間燒機都可以把GPU溫度控制在70度以下,而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公版顯示卡則是採用傳統風冷散熱設計,因此相較之下就比較弱勢。整體而言,若就目前的C/P值來看,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顯示卡值得推薦,驅動程式也比較成熟與穩定,但AMD Radeon R9 FURY X顯示卡則具備散熱強,未來發展潛力大的優點,若能改善驅動程式問題,價格再稍微降一些的話,就滿值得推薦購買。 →更多的【PCDIY!顯示卡】: →更多的【PCDIY!顯示器】: →更多的【PCDIY!主機板】: →更多的【PCDIY!機殼/電源供應器/散熱器】: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