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威剛 ADATA SE760 512GB」實測開箱,USB 3.2 Gen 2外接式固態硬碟!
隨著SSD已經普及到玩家的桌機與筆電當中,連帶的也開始延伸至外接式的領域,除了價格慢慢的降到玩家比較可以接受的區間帶之外,小巧好攜帶又不怕隨時移動的特性,也漸漸的在市場上站穩腳步,下一波可望取代原本2.5吋小型外接式硬碟的佔有率;這次入手的ADATA威剛SE760外接式SSD,採用了簡約流線造型搭配金屬殼與髮絲紋路設計,走精品質感風格路線,誰說外接式固態硬碟不能效能與時尚兼具! ADATA算是玩家相當熟悉的一個品牌了,除了在M.2與2.5吋SSD上面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績外,外接式SSD方面也陸續地推出了幾款版本,這次推出的SE760就是訴求「極速美學、優雅內斂」主軸的版本,所以在整體的設計上面採用了金屬外殼搭配髮絲紋,以期創造時尚精品質感風格;整體尺寸為122.2x44x14mm(LxWxH)、重量95g,單純以握在手上的大小來看算是有點稍大(相對性、比較其他較小型版本),但是由於整體的設計外觀算堅固型,即便直接插在口袋中也是硬梆梆的不怕壓壞(笑 SE760一共有3種容量:256GB、512GB、1TB,顏色方面則是提供了灰、黑,採用的介面是USB 3.2 Gen2 (10Gb/s),官方標示的讀取速度達1000MB/s,這比起先前常見的2.5吋外接式硬碟來說,快的可不是一點點啊~(號稱讀取速度快上12.5倍以上) 細部設計就來看開箱照吧! 既然是SSD規格,效能上當然是要能夠大勝2.5吋外接式傳統硬碟才行,官方資料標示為1000MB/s讀取速度,那就實機來看看效能表現就一清二楚了!這邊要稍微注意一下,要記得接上有支援到USB 3.2 Gen 2以上規格的USB插孔,否則效能數據會有落差喔! 如果主機端有提供Type-C連接埠的話,就可以直接使用內附的那條C to C的連接線了,一接上去就可以看到側邊的Type-C插孔旁指示燈亮起囉!先透過CrystalDiskInfo看一下SE760的相關資訊,可以看到型號是SX6000LNP,看來SE760裡面採用的就是XPG SX6000 Lite版這一組,那接下來就來檢視一下實際的效能表現吧~ 這裡也簡單透過CrystalDiskMark、TxBENCH、ATTO這三款軟體來檢視一下實際效能數據,在CrystalDiskMark上面的實測成績為1063.52/879.34 MB/s、TxBENCH上頭則是1031.829/872.603 MB/s、ATTO測到的則是1001.47/829.93 MB/s,基本上都超過官方標示的1000MB/s讀取速度,而寫入效能大概都落在800多,也算相當不錯了。 若是以作為隨身使用備份資料來說,SE760算是相當便利的儲存工具,即便是下載了大容量的影片檔案,也能夠輕鬆又快速的備份無虞。 有別於一般常見的方形設計,長條式風格的SE760更容易讓玩家攜帶,效能上的表現搭配USB 3.2 Gen 2介面也可以達到破1000MB/s讀取速度,採用Type-C規格、適用目前主流,除了支援Android、Mac OS以及Windows作業系統外,還能夠支援家用遊戲主機、載入遊戲更快速,加上設計上的洗鍊流線外型與時尚科技風格,算是集結多樣特色於一身的一款外接式SSD了。 題外話:由於設計上採用了金屬材質,所以夏天還蠻冰涼的,小編個人覺得很適合拿來當紓壓工具啊!握著就是冰涼感、夠堅硬所以可以用力掐XD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_DnK0qoe0&feature=emb_logo ▲ADATA SE760 External SSD - SIMPLY FAST 廠商名稱:ADATA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www.adata.com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中):DIY電腦裝機教學
在收到訂購的零件之後,內心可能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吧!喜是迫不急待的想要趕快組裝起來,讓自己的電腦可以煥然一新,憂則是自己不曾DIY組裝過,看著各項零件卻不知該如何下手。 有著這樣煩惱的玩家們不要害怕,小編將會一步步教大家從無到有把一整台電腦組裝起來,並且依照各種主要零件的安裝順序分門別類的進行講解,並列出會需要用到的工具,讓玩家不論是想要從頭打造,還是更新部分零件,都能在這個本篇中一次滿足。 在開始組裝之前,有一些基本注意事項和準備工作是需要特別留意的,這些事項可以減少玩家在組裝時「卡關」的困擾,或是避免零件在安裝的過中、長期使用之後發生異常或損壞,由於這些故障大多不在保固範圍內,所以組裝時不可不慎。 組裝電腦的過程中會需要用到大量的螺絲,在用螺絲固定零件的時候,要盡可能的以「斜對角」(Diagonal)的方式來鎖住鎖緊螺絲,同時也不要一次就把螺絲鎖到底,應該先大致固定之後再慢慢調緊,避免壓力全部集中到零件的一側而發生零件變形。 此外,由於這些零件沒意外的話,會陪伴玩家走過一段不算短的時光,螺絲只要鎖緊即可,不要徹底的鎖死,因為環境溼度、溫度等因素的變化,會對零件造成些許的變化,完全鎖死將造成零件沒有變化的彈性空間,未來玩家可能會難以將其卸下,甚至突然發生破裂。 散熱風扇不是指尖陀螺,軸心是千萬不可以抓取和按壓的位置,因為那是整個風扇最為脆弱的部分,有時只要一個重壓整個風扇可能就徹底報銷,在安裝風扇的時候記得避免,以保風扇和錢包的安全。 相信玩家在許多用電安全的宣導上都看類似提醒,拔插頭的時候要抓著插頭拔,不可以抓著線硬扯下來。電腦零件上的各式排線也是相似的道理,玩家如果硬扯的話,線材很容易就被扯斷使機器故障或異常,因此在安裝與卸下排線的時候應該要捏緊排線的頭,再將其拔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排線例如CPU、PCI-e、主機板等供電排線的頭部會有一個卡扣,拔除的時候也要記得將卡扣按壓開啟後,再以左右搖晃的方式將其拔起,不需要用蠻力與之對抗。 考量到不同玩家間對於打造吃飯工具上的需求不同,有的可能是從零開始組裝一整台主機,有的則是單純想要升級部分主機零件,小編會從空機組裝開始,一步一步的進行安裝教學,並以各項零件的安裝方式做為分段的標準,並標註安裝時需要的工具,讓各位玩家能夠更方便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CPU可以說是一台主機最重要的零件,同時也是在安裝時最需要特別再三注意的零件,不論是AMD還是Intel的處理器,在腳位的設計上都相複雜且密集,如果不小心放錯了,主機板和CPU可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玩家在插入CPU的第一步,便是先打開CPU的保護蓋,這一步基本上各大主機板廠上的設計都差不多,只要按壓旁邊的扳桿,將它拉起就能將腳位打開(如AMD插槽)或是將保護蓋打開(如Intel插槽)。 接著仔細觀察CPU的正面或背面的四個角落,不論是AMD還是Intel的處理器都會在其中一角標註一個「三角形」記號,如果玩家選購的是Intel的處理器可能還會注意到四個邊上的某些位置上會有凹槽,相似的記號也會出現在主機板CPU插槽的四周,玩家需要找到對應的記號點再將CPU放入。 以ASUS的Crossfire Hero VIII (Wi-Fi)主機板為例,主機板會在CPU的插槽角落刻上一個三角形記號,用以告知CPU的三角形記號需要對齊該位置才能放入,購買Intel的CPU玩家還能夠透過凹槽的挖孔設計來去判別應該放入的方位。 在拿取的時候要避免去觸碰底部的腳針與金屬接點,避免手上的髒汙對電子訊號產生干擾,特別是AMD的處理器因為採用大量針腳的設計,在安裝前要先確認針腳是否有無歪斜。 如果玩家擺放的位置正確,放入CPU的瞬間會自動落下,針腳也會順利固定於腳位上(如AMD處理器)或是CPU本體完整卡入插槽內(如Intel處理器),接著可以用手指稍微碰觸CPU上方,以確保處理器有確實卡準、眼睛也可以稍微從側面看一下針腳是不是都有完整進入(如AMD處理器),或是看CPU兩側凹槽是否有卡入插槽內(如Intel處理器),如果發現插入的位置不正確,CPU就被腳位卡住而無法順利插入,此時「絕對不可以」去按壓或嘗試蓋上保護蓋,必須立刻將CPU拿起,重新安裝,並確認是否有對齊插槽腳位。 由於記憶體的插槽與CPU相當接近,有一些散熱器因為體積較大的緣故,使得如果先安裝散熱器的話,可能會讓記憶體沒有辦法放入,因此建議在安裝CPU風扇之前先將記憶體插入。 在安裝記憶體之前,每個插槽的都會有一個卡扣,記得要先將它向外側撥開才能夠放入記憶體。放入的時候需要注意記憶體的防呆的設計,在金手指的部分會有一格凹口,玩家要將齊對準插槽中凸出部分,並且要均勻施力,確保記憶體的兩邊同時進入插槽,不可以先固定一側之後再固定另一側。同樣的,如果需要更換或重插記憶體,也要兩邊同時施力拔起,避免傷到金手指的部分。 此外,根據主機板的尺寸和規格不同,主機板上的插槽數量,從入門的2組到工作站級的8組都有,倘若沒有考慮只插入一條或全部插滿的情況下,在安裝的選擇上建議參考主機板手冊,因為每張主機板的設計方式都不相同,有些需要插到1、3排,有些是要插到2、4排,而且記得看一下怎麼安裝才會開啟最多通道數,或可開啟XMP超頻參數,以發揮出最大效能。 在安裝CPU風扇之前,為了確保導熱效率,風扇的與處理器晶片之間的空隙必須用散熱膏填補起來。散熱膏在市面上的種類相當多元,有的比較稀、有的比較濃,為了避免意外,建議玩家先在衛生紙上試擠一下確認濃度,以防一個不小用力過猛而弄得到處都是。 散熱膏的在塗法上面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主要就是以能夠均勻覆蓋在大約80%左右的CPU面積即可,小編個人的習慣是對CPU點4、5個小點,然後用CPU散熱器去擠壓,根據壓扁之後的面積來確認散熱膏塗的量是否足夠。 塗完散熱膏之後便是安裝散熱器,由於市面上的散熱器種類相當的多,每一款的安裝方式可能都不相同,實在很難全部一一介紹,考量到本篇主要是組裝一台中高階的主機,使用CPU隨附的風扇基本上能提供足夠的散熱,因此在這邊小編就以AMD和Intel原廠的散熱器做為示範。 AMD的風扇在安裝時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工具,一般來說AMD的主機板都會在出廠前就已經為玩家事先將扣具裝上,玩家只需將散熱器兩旁的掛勾勾住扣具,然後將一旁的固定扳手「用力」轉動到另一側即可。玩家過程只需注意兩個掛勾要確實勾住扣具才能轉動扳手,並且在施力的過程中不可去按壓風扇的轉軸,就可以完成安裝。 若是要裝水冷散熱器,或是Wraith Stealth這類的風扇,可能要先將主機板CPU兩旁的扣具先取下,然後再將散熱風扇扣上。 Intel的散熱器是將扣具設計在散熱器的四個角柱上,玩家在安裝前需要先用一字起子(或用一元硬幣)將四個扣具順時鐘轉開,接著對準主機板的CPU散熱器安裝孔,將四個扣具推入其中直到聽「喀」一聲,就算完成。 在固定完散熱器之後,玩家還需要將散熱風扇的插頭接到主機板上,根據主機板的設計不同,有一些主機板是有強制要求一定要把風扇的插頭接在指定位置的,否則會造成機器無法正常開機的情況,所以玩家需要特別注意主機板上是否有特別註明CPU風扇的位置。此外,主機板上的風扇針腳一般是設計成4 Pin的,但原廠風扇在設計上則是3 Pin,在這邊玩家不用擔心,「僅有此處」可以放心地直接插入,並且針腳會有防呆設計,方便玩家對準細小的針腳。 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主流儲存裝置傳輸介面規格有兩種:SATA 6Gbps與M.2 (NVMe),然而因為SATA 6Gbps傳輸頻寬的限制,使SSD的速度最高只能到600MB/s上下,相反的,M.2因為速度更快、體積更小、安裝簡便,入門級SSD價格又和SATA 6Gbps幾乎一樣,成為了市場的寵兒,也因此小編在這邊也就僅介紹M.2介面、NVMe協定的SSD安裝方式了。 M.2 NVMe SSD的插槽,根據主機板的尺寸和價位,提供的數量和設計的位置都會有所差異,少部分主機板,特別是ITX尺寸的主機板還可能會將M,2插槽設計在主機板的背面,玩家如果正面找不到相對的插槽,不妨翻到背面看看。 另外,由於M.2 SSD雖然尺寸小速度快,但存取時會產生高熱,所以不少主流以上的主機板都會設計散熱片協助散熱,並且根據不同的主機板廠商,用以固定散熱片的螺絲的樣式可能不同,可能是十字、一字或六角形等,但共同特徵是,使用的螺絲都是比較小型的,如華碩的Crossfire Hero VIII (Wi-Fi)就得使用到PH00規格以下的十字螺絲起子,一般常見尺寸的螺絲起子,可能會沒有辦法轉動這些螺絲,如果手邊沒有小的螺絲起子,可能要跑一趟五金行添購一下了。 值得一提的是,現今不少主機板會提供多組M.2插槽,通常接近CPU的M.2插槽會由CPU來管理,理論上頻寬較大;離CPU較遠的M.2插槽則多是由南橋晶片管理,穩定性會比較好,雖然沒有強制規定,但用來安裝系統的SSD會比較適合安裝在靠CPU的插槽,當一般儲存的SSD則適合在靠南橋晶片的插槽。要注意的是,以安裝SSD為主的M.2插槽,大多共可支援三種長度規格:M.2 2242 (指的是22x42 mm長度的版本)、M.2 2280 (此為主流規格)與M.2 22110 (超長版本,較不普及),因此安裝時要特別注意。此外,有的主機板還會提供一組M.2 Key E插槽(M.2 2230規格),其特色是螺絲的固定孔距離插槽會特別的短,主要是安裝Wi-Fi網卡或是其他通訊模組使用,並不是用來安裝SSD的喔! 打開散熱片、找到插槽之後,便可以對準腳位將SSD插入,M.2 NVMe SSD的腳位只有一個缺口,跟M.2插槽的缺口對上即可。而在插入後發現SSD是翹起來的屬於正常現象,此時玩家翻找一下主機板隨附的螺絲包,找到對應的螺絲將SSD的尾端鎖住即可固定。 最後玩家需要將散熱片背面的黏膠撕開,鎖回主機板上就算完成了,不過如果玩家買的SSD本身就有加裝散熱片,或是其他特殊設計造成SSD太厚,無法將散熱片蓋回,可以不必勉強,將散熱片與螺絲保管好,未來更換其他SSD時候說不定還會派上用場。 在安裝完上述零件之後,就可以將主機板裝入機殼之中了,在拆卸機殼側板的時候,如果玩家購買的機殼有玻璃側板,小編建議先將機殼平放之後再進行拆卸或安裝,比較不會一個手滑造成玻璃碎裂。 打開側板之後,先不要急著將主機板放入,仔細看一下機殼放置主機板的位置四周的銅柱是否和主機板的孔位相對應,若沒有完全對應,玩家可以用扁口鉗重新調整位置,再從機殼隨附的零件包中取出螺絲將主機板固定,鎖螺絲的時候記得以對稱的方式進行固定。 在剛剛使用的各種零件中,不曉得玩家有沒有發現好像漏了什麼?沒有錯,就是顯示卡!顯示卡之所以留到這個步驟才安裝是因為機殼設計的關係,玩家在安裝顯示卡之前需要拆掉機殼後方的擋板,如果在前面的步驟就把顯示卡裝上,主機板可就裝不進機殼裡了… 機殼的檔板根據不同廠商設計,有的是用螺絲固定,可以重複使用;有的則是用手一片片剝下來,依照顯示卡占用的插槽數(主流顯示卡大多是2槽)依序卸下。在確認後方的空間可以完全露出顯示卡所有的I/O輸出埠之後,就能夠將顯示卡插上,並用螺絲將其固定。 由於根據顯示卡的等級不同,體積和重量也會有所差異,一般的橫放式設計對於等級較高的顯示卡會有缺乏支撐,雖說這類顯示卡大多有強化背板設計,但長時間使用也是有可能造成出現顯示卡彎曲,或是PCI-e插槽受損的情況,所以一些機殼廠商會推出可將顯示卡直立的機殼,透過轉接器將顯示卡改為直向的,減低顯示卡因重力帶來的潛在風險,缺點就是會嚴重阻擋主機板下半部空間,讓未來的硬體擴充性受限。 目前具備直立顯示卡功能的機殼在市場上還是相對稀少的,玩家如果真的擔心顯示卡支撐的問題,可以使用「高科技竹筷」!將免洗筷削成適當的長短後放入機殼,以用來支撐顯示卡,當然如果介意外型,願意多花一點小錢的,網路上其實也有顯示卡支撐架可以購買。 來到這一步基本上一台電腦主機所需要的各項零件都安裝完成了,最後需要的就是替它們與電源供應器相連接啦!依照每個人的習慣不同,玩家可以先將排線接到主機板或是電源供應器,但不論是哪一種,請先不要將電源線與插頭相連接,以防漏電,另外考量到安裝完排線之後還有整線的需求,可以先不急著將電源供應器固定在機殼中,增加後期調整的彈性。 玩家如果購買的是模組化的電源供應器,因為所有的線材都以自由插拔,在安裝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每一個插孔所能插入的排線種類,特別是CPU、PCI-e與其他8 Pin和6 Pin設計的排線,插入前一定要多加確認電源供應器上的標示。 在眾多排線中,最醒目的應該是24 Pin主機板電源供電線,體積最大,也最容易辨認,但也不是所有的排線都如此容易辨認,像是PCI-e和CPU的排線,兩者在外觀上非常相似,在電源供應器上甚至是可以使用相同的插孔,可是在主機板上則不能共用。 為了避免玩家將這兩種排線混淆,有的排線會在上面特別標註是CPU或PCI-e,而在外型上,CPU的8 Pin腳位一般可以拆開成4+4 Pin,而PCI-e則為6+2 Pin的設計,玩家的排線若是沒有標註功能,則可以從這個部分來最區分。 一般來說,主機板的CPU電源插孔會設計在左上角,而且可能還會發現除了8 Pin的插孔旁邊還有一個4 Pin或6 Pin插槽,更高階的主機板甚至是8+8 Pin的設計,以現今的主機板供電設計來說,額外的插槽功能主要是輔助性質,目的是讓CPU供電能夠更穩定,可以的話當然是建議全部插滿,只是市場上有許多電源供應器已經沒有額外提供4 Pin或6 Pin的電源排線了,所以倘若只能插滿一個8 Pin也不需要太過緊張。 至於顯示卡所需要PCI-e排線就不同了,顯示卡因為等級不同,耗電量也有差異,從免插電到用到8+8 Pin排線的都有,但不論顯示卡的電源Pin腳有多少,都一定要完全插滿,以小編示範的NVIDAI RTX 2070 Super為例,它需要插入8+6 Pin的PCI-e電源排線,就絕對不可以只插其中的8 Pin或6 Pin,此外如果空間和排線長度允許,建議讓排線從上方拉出,如此可以替顯示卡提供額外的支撐力道,降低彎曲的風險。 在安裝完各個主要零件的電源排線之後,接下來只要將機殼的主要排線接上,讓機殼風扇以及前置面板的USB孔/燈號/音源孔/電源鍵/重置鍵等等,都能夠正常啟用,一台電腦的組裝就算是差不多大功告成了。 雖然距離安裝完成已經不遠,但還是不可以輕忽大意,因為在機殼隨附的各種排線中,有許多排線的種類長相是非常相似的,如果插錯了很可能就會造成主機板的損壞而功虧一簣。 說到長相相似的排線,前端I/O的音源與USB數據排線可以說是最容易混淆的,它們在外觀上都是9 Pin的設計,使得最大的差異僅僅在於「腳位」的順序不同,玩家一定要看仔細,將它們插入相對應位置上。一般來說,USB的插槽數量會有偶數個(例如2、4個),並且會用塑膠圈將每個插槽區分開來,至於音源的插槽則多會坐落於音效晶片(外觀尺寸約一塊拇指大小的晶片)的旁邊,通常會設計在主機板左下角的位置處。 此外新的主機板,也會提供USB3的排線插座,能連接到新款機殼前置面板的高速USB3接孔,讓使用者可以安裝高速的外接式儲存裝置。這部份因為採用的是9-pin設計,且有防呆機制,由於線材比較硬,在安裝時記得插好,理線時也別弄鬆脫囉! 另外一個容易混淆的則是機殼風扇的插頭,由於市面上有很多機殼會主打五光十色的RGB燈光功能,使得一個風扇的會有兩個插頭:一個是風扇,另一個則是RGB燈光。風扇插頭的設計基本上和CPU風扇的插頭是一樣,玩家只要就近尋找相對應的孔位插入即可。 但是RGB燈光就不同了,目前電腦的RGB燈光設計有傳統單區單色的RGB和可分區調整的ARGB兩種,前者使用的4 Pin腳位,後者則是3 Pin的腳位,兩者取用的電壓不同,「絕對不可」混插。另外為了方便玩家更快找到主機板的RGB插槽,多會特意將其底部塗成白色以供辨識。 此外一些比較花俏的機殼因為擁有比較多的RGB燈光元素,可能造成主機板的插槽不夠用,或是純粹貼心的想替玩家節省安裝的麻煩,會在機殼上設計RGB的集線Hub,將大多數的RGB排線集中到此處。 這一類型的設計會在Hub的其中一端找到電源排線,玩家需要將它接到電源供應器上才能享受到五光十色的RGB燈光,此時如果玩家發現線材太短或是找不到與電源供應器相對應的插孔,可以翻找一下電源供應器隨附的線材包,目前多數的RGB Hub所使用的排線接頭規格多為外觀呈扁平狀的SATA介面。 風扇與機殼前方的I/O都完成之後,就只剩下所有排線中難度最高的機殼按鈕排線了,這些排線的接頭通常是被設計在主機板的右下方,針腳細小且密集,安裝的時候會比較考驗的手指的靈活度,各位玩家如果插不進去還請沉住氣、深呼吸。 在動手安裝,玩家可以先看一下這一束「排線」,除了印有像是LED、Power SW等字樣外,還可以發現有的是1 Pin,有的是2 Pin,並且有的標註+/-極,有的則沒有,玩家在安裝的時候不僅需要依照主機板上的標示將與之對應的插頭接上,有標示+/-極還不可以插顛倒,不然可能造成機殼的按鍵功能錯置或是毫無功能。 以華碩的Crossfire Hero VIII (Wi-Fi)的設計為例,插槽上半排的設計由左至右依序為:+ PWR LED -、PWR_BTN,在安裝時,玩家就要依序將Power LED+、Power LED-、Power SW插入。 下排插槽的部分由左至右則依序為:+ HDD_LED -、RESET,在安裝上玩家會需要區分HDD LED的+/-極才能插入,此時可以將插頭翻至背面,其中有用三角形標註的那一側便是代表「+」極。 再來值得注意的就是,有些機殼有提供4-pin的SPEAKER接頭,可讓PC發出基本聲音,可在開機期間發出聲響以警示錯誤訊息之外,早期的遊戲也是透過這個小蜂鳴器來提供可怕的音效(笑!)。但由於近20年來PC都已全面內建音效卡,再加上高階一點的主機板已都提供Debug顯示功能或指示燈功能了,可以輕鬆診斷出電腦開機時的問題。因此,SPEAKER接頭現階段來說,其實可以不用裝,甚至大多機殼也已不提供SPEAKER接頭了。 線材的部份大致就這些了,只要將上述所有的線材全部插入之後,玩家便可以接上插座電源進行測試,只要各項零件在按下電源開關之後都會開始動作,若SPEAKER沒發出奇怪的警報聲,整台電腦在零件安裝的部分就算是完成了。 如果玩家個性跟小編一樣大而化之,只要把電源供應器鎖上後,多出來的線材塞一塞,側板一蓋便可收工,不過對於講求盡善盡美的玩家來說,美是要「由內而外」的,即便看不到也不可以隨便放過。 一般來說,整線主要有三大原則:「能藏則藏」、「能塞就塞」、「截彎取直」,機殼的背面在設計的時候會在四邊留有溝槽,目的就是要讓玩家將附近的線材藏到裡面去。 只是有的時候線材的數量比較多或是特別的粗的時候,想要藏進去就不是那麼容易,此時玩家可以束帶、魔鬼氈、鐵絲等工具,配合溝槽旁邊固定孔,讓玩家可以更容易的把線材藏進溝槽裡。 倘若有些線材真的太粗無法塞進溝槽,或是像主機板的電源排線、顯示卡的PCI-e電源排線因為距離的關係剛好會從機殼中間竄出,既然無法強求隱藏,那也就只能利用各種綑綁工具,盡可能讓整體的線條能夠呈現出筆直的美感。 主要走線固定完成之後,玩家便可以將電源供應器用螺絲進行固定,在固定時候玩家可納悶供應器應該朝上還是朝下擺放。此時玩家可以稍微注意一下電源供應器四個螺絲孔位,應該會發現只有其中兩個會剛好對稱的在角落上,而機殼也必然會有相對應的孔位,玩家可以此做為電源供應器擺放的依據。 固定住電源供應器之後,只要將剩下多出的線材往底部剩餘的空間塞,一個比較簡易的整線工作就算是完成了,記得在蓋上側板之前,再進行一次開機測試,確認所有的線材沒有在整線的過程中脫落。 最後組裝之後剩餘的各式零件、螺絲和保固說明書,玩家可以依照不同的零件用夾鏈袋分門別類的裝入,並用標籤紙或奇異筆標註購入日期和保固到期日,再將它們全部收納成一盒,此外某些產品有提供延長保固服務,別忘了在完成主機的系統與軟體之後到官網進行登記喔! 這邊也提供初次組機或是目前無方向的玩家可以有個簡單的搭配菜單方向,因此針對處理器、顯示卡、主機板、記憶體、SSD和IPCAM等領域提供另外的介紹搭配,方便玩家可以更加輕鬆的組裝。 如何選到一顆效能中上、又兼具超值,且符合未來3~5年的工作與娛樂需求。這裡我們推薦的是AMD的Ryzen 5 3600處理器!因為這顆處理器算是5至6千元市場價格帶裡面最棒的選擇,可以兼顧上述各玩家的所有需求。 Ryzen 5 3600隸屬於AMD第三代Ryzen家族的中階處理器,擁有6核心12執行緒,基礎時脈為3.6GHz、爆發時脈達4.2GHz,其內建384KB L1快取、3MB L2快取,以及32MB L3快取,實測效能方面,在CineBench R20的多核心可以輕鬆突破3500 cb以上,在執行各式創作類軟體或是多工應用工作時,都能游刃有餘,順暢執行、不拖泥帶水,效能幾乎能與競爭對手i7等級的處理器打成平手。搭配遊戲的話,也只要中階顯示卡,就能流暢的玩各式遊戲。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華碩ROG玩家共和國針對GeForce RTX 2070 SUPER推出自家的ROG Strix GeForce RTX 2070 SUPER O8G顯示卡,整體設計上,顯示卡本身具備五層架構,分別是最外層的風扇殼、散熱片、強化框架、PCB板以及保護背蓋,整體的大小是採用2.7插槽的設計,也是為了增加散熱器的表面積所設計,額外的散熱空間也能為超頻帶來更多潛力。 在外觀設計上採用ROG系列顯示卡常見的三風扇設計,同時這次的風扇也採用ROG最新一代專為其高階顯示卡所設計的軸向式風扇,採用更小的風扇殼來容納更長的扇葉,並且用環形密封環提高向下氣壓,同時也強化性能、速度以及功率。另外,該風扇也支援0dB技術,可以讓顯示卡的核心溫度維持在55度以下時,完全停止軸向式風扇運轉,減少玩家在遊戲中減少聽到噪音的可能,溫度上升時風扇會自動重新啟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是對應先前AMD 7nm熱潮下推出的ROG主機板,也是作為ROG陣營中X570系列主機板的高階代表之一,具備無線網路模組提升使用彈性。在外觀上有著低調簡潔的設計,正面從左上延續至右下的銀色斜紋貫串,也增添了一股神祕的精品氣息。除了整體採黑色主色系外,I/O保護蓋上方的「CROSSHAIR VIII HERO」字樣可隨著Aura Sync燈效軟體調整燈光,PCIe插槽旁的保護蓋也有髮絲紋設計,讓整體的外型設計更加有高階精品的質感。 處理器腳位採AM4,可支援AND第三代和前兩代Ryzen處理器,記憶體部分最高可支援到64GB DDR4-4600+模式,超頻彈性和儲存空間都是足夠一般玩家使用的,而在PCIe插槽部分提供三條,皆為PCIe 4.0介面,其中兩條為x16通道、另一條則是x4通道。儲存空間的部分提供兩組PCIe 4.0 x4 M.2插槽,一組最高支援到Type 22110、一組則是支援到Type 2280,且兩組皆有散熱片保護。SATA 6Gb/s插槽部分則是共提供8組。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Intel針對新一代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推出對應的Z490主機板,作為主機板大廠之一的華碩ROG這一次自然也沒缺席,推出ROG Z490 MAXIMUS XII HERO (WI-FI)對應,HERO系列做為ROG主機板產品線,一向擁有不錯的口碑,主打主流玩家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玩家的所有需求。 內部硬體規格設計方面,畢竟屬於MAXIMUS高階系列,Z490 HERO這次也是給好給滿,包含14+2相數位VRM供電和8+4 pin PROCOOL II處理器供電孔給好給滿,散熱部分除了在VRM MOSFET上採用獨立的散熱片輔助,加上大面積熱導管強化廢熱排出,另外在處理器下方的部分也加大了VRM散熱片大小進一步強化。而M.2散熱盔甲則是三條插槽給好給滿,全數提供散熱效果輔助,最後在Z490晶片組上也提供獨立的散熱片做加強,整張主機板搭載多處風扇接頭,並且也為水冷做好準備,以全方面發揮出Intel第10代處理器的極致效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挑選DIY所需的零件時,記憶體算是一個很容易讓人選擇困難症爆發的產品類別,光是外型就五花八門,若還要考量到效能與CP值,那可真的會看到暈頭轉向,為此小編在這邊替玩家推薦KLEVV(科賦)的BOLT X DDR4 3600供玩家做參考。 BOLT X DDR4 3600記憶體為了保證效能與穩定,每一顆記憶體的顆粒需要通過一道道的檢驗與嚴格篩選,唯有體質優良的「優等生」才能夠被製成BOLT X記憶體模組。除此之外,為了使記憶體能夠長時間的穩定工作,讓玩家即使在家中處理繁雜的項目內容也能游刃有餘,科賦對於BOLT X記憶體的外型與散熱也是相當的考究,使用純度高達99.5%的純鋁做為記憶體的散熱片,使其擁有絕佳的散熱表現,同時配上獨特壓紋設計,進一步增添玩家在電腦組裝後的整體品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在儲存空間領域來說可說是滿有口碑的代表之一了,旗下針對主流和高端玩家的藍標、黑標SSD更是玩家選購時的一大選擇,不過近年來說到Western Digital,勢必有許多玩家都對2018年推出的WD Black NVMe SSD印象深刻,標榜黑標頂級讀寫速度和穩定性。近期再度針對黑標SSD推出WD Black SN750 NVMe SSD,並具備有散熱片與無散熱片兩種版本,確保玩家在感受速度快的同時,還能享有穩定的SSD效能表現。 規格方面採用TLC架構,確保速度和穩定性,容量空間的部分則是提供250GB到2TB的容量選擇,尤其2TB版本更是現階段居家工作期間最適合的大容量SSD選擇。至於硬體部分,主控晶片是採用自家SanDisk控制器,也同樣是64層3D TLC NAND Flash,官方提供的讀寫速度分別達到3470 / 3000 MB/s,比前一代產品更快一些,在現階段PCIe 3.0 x4介面中可說是速度上的佼佼者。MTTF達到1750萬小時,Western Digital也另外提供五年保固,確保玩家長時間能夠安心使用。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SSD的製作技術越來越成熟,但因為市場應用導向,廠商也紛紛推出不同等級的產品,來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然而使用者要如何在琳瑯滿目的SSD市場中,挑選出一台兼顧「穩定性」、「效能性」與「安裝便利性」的SSD呢?科賦(KLEVV)其實早就幫消費者們設想周到了。其推出的CRAS C710 SSD M.2 2280 PCIe NVMe系列 (下稱CRAS C710),便可滿足上述的需求。 「穩定性」部份,CRAS 710透過多樣的讀寫防護技術,來延長SSD的使用壽命,為減少每一個記憶體區塊的消耗和防止寫入出錯,導入了LDPC ECC錯誤校正技術,和全域平均抹寫技術(Global Wear Leveling),讓SSD每一個儲存單位都能平均使用到,可減少SSD出現壞區和寫入失敗的問題,從而降低資料的耗損。「效能性」方面,CRAS C710 SSD全系列採用3D TLC快閃記憶體,比起不少他牌採用QLC顆粒的SSD,有著更高的耐用度,此外科賦也使用到智慧型SLC快取演算技術,來提升性能和讀寫效率。以1TB機種為例,其循序讀寫效能可達2100 / 1650 MB/s,足以滿足絕大多數用戶們的使用需求。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因為不定時甚至是突發性的召回,家中的事物反而又變得難以照顧,臨時出門,就怕已經養成的習慣一時之間難以改變,造成忘東忘西,或是家中的小孩、寵物發現家裡沒大人,開始趁機搗亂,此時若是剛好進到玩家的房間中偷玩電腦,造成工作到一半的資料遺失或損毀,那可真的是會欲哭無淚。 面對家中的小惡魔們,玩家可以透過EZVIZ螢石所推出的球型IPCAM C6CN(1080P)來隨時監控家中的狀況,玩家只要將攝影機與家中的2.4GHz Wi-Fi連接,或透過其RJ45有線網路連接之後,便可以透過手機近端(Wi-Fi)或遠端(3G/4G行動網路)的方式,來觀看家中的所有畫面,該攝影機支援360度旋轉鏡頭支援紅外線夜視功能,讓玩家能在手機上直接遙控,不分日夜、清楚觀看房間中的每一個角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在把所有零件組裝完成之後,想必玩家一定迫不急待的想要趕快體驗新電腦的在辦公上所帶來的表現,但是按下開機鍵之後才發現,自己的電腦還沒有灌系統!因此下一篇將會向各位玩家講解如何進行BIOS基本設定與系統安裝,與玩家一起完成組裝電腦的最後一哩路。 (本篇)
-
給您Refresh好味道:AMD擬推Matisse Refresh之Ryzen 3000XT系列處理器(含R9 3900XT、R7 3800XT、R5 3600XT)與Navi10 Refresh顯示卡,另RDNA2的Navi 20亦即將發表!
因應Intel十代U(代號Comet Lake-S)已於5/20正式開賣,AMD才在5月7日推出其Matisse家族的入門級Ryzen 3處理器,包含Ryzen 3 3300X與3100,以準備進攻7nm入門電腦市場,然而在中高階部份,AMD也有自己的計畫,那就是CPU方面會推出新的Ryzen 3000XT系列!此外,在GPU也有新的Navi計畫即將公開! 就說AMD去(2019)年也是7月7日正式開賣其7nm的Ryzen 3000家族,那麼今(2020)年的7月7日剛好是7nm CPU開賣一週年,AMD怎可能沒有新的U上市呢?據傳AMD將在當天推出Matisse Refresh版本的Ryzen 3000系列,將命名為Ryzen 9 3900XT、Ryzen 7 3800XT與Ryzen 5 3600XT,以與Intel的Comet Lake-S家族對打! ● AMD Ryzen 9 3900XT (以取代3900X) ● AMD Ryzen 7 3800XT (以取代3800X) ● AMD Ryzen 5 3600XT (以取代3600X) 以下直接來看表,以得知這幾個新款CPU的定位(紅字部份)。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代號Matisse與Matisse Refresh)處理器規格比較 由於新的XT系列,用途就是用來取代掉現有的X系列,因此預計將會是多了時脈,但價格不變。也就是R9 3900XT、R7 3800XT、R5 3600XT的建議售價應該維持跟先前X的價格一樣,但時脈大約提升個200~300MHz (有點類似NVIDIA推出SUPER系列一樣),因此預計其效能將可以再往上飆升,以與Intel的Core i5-10600K、i7-10700K和i9-10900K來相抗衡! 不過話說回來,顯示卡一樣,這次AMD也XT來代表該產品的最高性能版本,就跟NVIDIA喜歡用Ti或是新的SUPER來代表其更高性能版本一樣。再看Intel的產品,大概就只能從後面是不是有K來看出其產品的更高性能版本了! 在CPU有新的Matisse Refresh家族,當然在GPU市場也要有新的產品出現,否則7月7日拿什麼來跟玩家交待呢?繼去(2019)年7月7日推出7nm、RDNA架構、PCIe 4.0的Radeon RX 5700 XT與5700 (代號Navi 10)顯示卡之後,AMD除了後續推出了5600 XT與5500 XT、5500之後,今(2020)年也應該有一些新的產品亮相才是! 由於NVIDIA現有Turing架構的GeForce RTX 20家族與GTX 16家族,稱霸整個玩家圈,而前陣子又發表了Ampere架構的A100主打B2B專用的資料中心、嵌入式專用GPU,讓其又稱霸整個HPC圈。雖說AMD也有其GPU的產品發展藍圖,但似乎再不端出一些新玩意,大概就快要被市場吞沒了! 由於AMD已於2020年承諾會推出7nm、RDNA 2的Navi 2X GPU,就目前已知的消息,最高階的Navi 21,晶圓大小達505mm²,因此又被叫做Big Navi,將內建高達80 CU (運算單元),總計5120顆GPU運算核心,且每瓦效能比上世代提升50%。 由於發表日尚未確立,很有可能在第三季會先發表。不過新的GPU已有洩漏出PCI ID了,從這些資料,可以猜出這次Navi 21高階顯示卡的規劃: ● Navi 21 XTX (PCI ID: 0x731F:D0) → 類似RX 5700 XT 50週年版的最高等級 ● Navi 21 XT (PCI ID: 0x731F:D1) → 類似RX 5700 XT ● Navi 21 XL (PCI ID: 0x731F:D3) → 類似RX 5700 ● Navi 21 XLE (PCI ID: 0x731F:DF) → 類似RX 5600 XT 此外,在Radeon Pro版本的部份,大概可以猜出如下: ● Navi 21 XT (PCI ID: 0x731F:10) → 類似Radeon Pro WX 5700X ● Navi 21 XL (PCI ID: 0x731F:12) → 類似Radeon Pro WX 5700 對,還有Apple系列啊!因為現在新的iMac與Mac Pro都用AMD顯示卡了,因此還有下列幾個型號: ● Navi 21 XTA (PCI ID: 0x731F:50) → 可能給iMac/iMac Pro Refresh採用 ● Navi 21 XLA (PCI ID: 0x731F:51) → 可能給iMac/iMac Pro Refresh採用 ● Navi 21 Pro-XTA (PCI ID: 0x731F:11) → 可能給Mac Pro採用 ● Navi 21 Pro-XLA (PCI ID: 0x731F:13) → 可能給Mac Pro採用 上述的都是高階卡,至於比較中階主流的部份,是的!一樣會有Refresh版本!跟上述Matisse Refresh一樣,這次Navi10 Refresh,預計會有3款版本如下: ● Navi 10 XT+ (PCI ID: 0x731F:E1) → 用以取代Radeon RX 5700 XT ● Navi 10 XM+ (PCI ID: 0x731F:E3) → 用以取代Radeon RX 5600M ● Navi 10 XTE+ (PCI ID: 0x731F:E7) → 用以取代Radeon RX 5600 XT 所以從上面可以看出,除了CPU有三款Matisse Refresh,在GPU也會有三款Navi10 Refresh,只是到時候後者這三款顯示卡,是要叫做什麼會比較好呢? (總不能叫Radeon RX 5700 XT SUPER吧? 笑!) 相信大概7/7左右就知道了! 除了Navi 21這個大塊Big Navi晶片之外,另還有Navi22和Navi23這些小晶片,這些GPU的PCI ID也有洩漏出來了!這些顯示卡將可能規劃出下世代的顯示卡系列。以下是這三款GPU的晶片大小比較。 ● AMD Navi 21 (505mm²) ● AMD Navi 22 (340mm²) ● AMD Navi 23 (240mm²) 除了效能比上一代快50%,RDNA 2也將具備硬體光追(Ray-Tracing)技術,可支援微軟的DXR 1.1 (DirectX 12 Ultimate),在記憶體方面可能採用GDDR6 (主流卡)和HBM2 (高階卡)的配置,讓其顯示卡在4K遊戲下,也能有機會跑得順!總之,就等下半年AMD的正式公佈了!
-
慶祝《小精靈》40週年,NVIDIA研究人員發表GameGAN之人工智慧應用,重現經典電玩遊戲
NVIDIA與Bandai Namco合作,利用其AI訓練能力,將5萬局人類手動玩《小精靈》遊戲的玩樂過程與鍵盤輸入資料,餵給AI進行訓練,結果會發生什麼事情? 這就是GameGAN (遊戲版生成對抗網路)的成果,以下讓我們來看看。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Yt6r8z6pUY ▲ 慶祝《小精靈》推出40週年,NVIDIA讓該遊戲進入AI世代 相信老玩家都知道《小精靈》這套大街小巷的經典級遊戲,該遊戲不僅可說是動作類遊戲的始祖,受到後來不少遊戲的仿效,甚至被改成電影上映。簡單的遊戲內容與玩法,可以玩出千萬種變化,如今也被重製成各種平台的版本,讓人可以回味! 由於電腦本身並不會了解遊戲的規則,但在經由AI訓練之後,AI就可以慢慢推論出該遊戲的玩法。在經過深度訓練之後,再讓AI自己去玩小精靈遊戲,結果發生了奇妙的結果,也就是遊戲裡面的小精靈(Pac-Man),會知道有點點(Dot)要吃、遇到鬼時要趕快吃大力丸(Power Pellets),當鬼變成藍色狀時,也會自己跑開,以免被吃掉等等。等於是在沒有遊戲引擎支援的情況下,重現小精靈的經典遊戲體驗。更厲害的是,能夠自動描繪出該遊戲的迷宮是長什麼樣子,就跟原版的迷宮一模一樣!這就是GameGAN的訓練成果。 以下就是透過簡報,來看看這次NVIDIA GameGAN在Pac-Man遊戲的訓練結果。 當然GameGAN功能也不只這樣,它還可以產生出連它自己也沒見過的遊戲關卡(Level),也就是說,它可以幫助遊戲關卡開發師來自己建立合於邏輯的遊戲關卡,加速遊戲開發進度,甚至是遊戲的創意發想過程。為讓遊戲內容更豐富,GameGAN的遊戲場景甚至可以從單純的2D迷宮,變成3D立體迷宮(類似Doom遊戲那樣的場景),就連裡面的背景也可以更換,甚至遊戲角色也都可以換成別人,例如換成Mario (馬力歐)等等。GameGAN可讓傳統復古遊戲,在加入AI之後,變得更加有趣。 GameGAN賦予經典遊戲有新的玩法,可說是AI領域的有趣應用,未來也可應用在自動場域,包含自動化工廠的機器人、無人載送機等等。GameGAN初步的研究成果可說是非常令人讚嘆。有關於GameGAN更多研究報告與成果,可。 NVIDIA會在今年下半年於自家AI Playground網頁中,正式推出這款加入AI的遊戲,讓大家都能親自體驗其研究內容。以下是NVIDIA原始新聞稿。 40年前首次出現在日本的街機台上,隨之在全球各地大受歡迎的Pac-Man《小精靈》遊戲,在人工智慧 (AI) 的協助下,這款經典復古遊戲如今得以重新誕生在世人面前。 透過五萬局《小精靈》遊戲所訓練出的全新強大 AI 模型 NVIDIA GameGAN,可以在沒有底層遊戲引擎的支援下,產生出一個功能完整的《小精靈》遊戲。這意味著即使不明白遊戲的基本規則,AI 也能重現令人信服的遊戲效果。 GameGAN 是第一個利用模仿電腦遊戲引擎的神經網路模型,由一個生成器和一個鑑別器組成,這兩個神經網路相互競爭,學習如何建立出讓原生信服的全新內容。 NVIDIA 研究員、同時也是本項研究的主要作者 Seung-Wook Kim 表示:「這是第一項使用生成對抗神經網路來模擬遊戲引擎的研究項目。我們原先想看看人工智慧是不是能只靠著看代理程式在遊戲中移動的劇本,就能掌握其環境規則,而它確實做到了。」 當人工代理程式遊玩由生成對抗網路產生的遊戲時,GameGAN 會對代理程式的動作做出反應,即時生成新的遊戲環境框架。如果使用有著多個關卡或版本的遊戲劇本來訓練神經網路,GameGAN 甚至能產生出它自己也沒見過的遊戲佈局。 遊戲開發人員可以透過這項功能自動生成新的遊戲關卡,AI 研究人員也能藉此更方便地開發用於訓練自主機器的模擬器系統。 提供《小精靈》的遊戲資料來訓練 GameGAN 的遊戲開發商萬代南夢宮娛樂,其旗下研發公司 BANDAI NAMCO Research Inc. 的 Koichiro Tsutsumi 表示:「我們對這個結果感到驚訝不已,不敢相信人工智慧可以在沒有遊戲引擎支援的情況下重現《小精靈》的經典遊戲體驗。這個研究成果開創出讓人期待的可能性,有助於遊戲開發人員加快開發新的關卡、角色,甚至是遊戲的創意發想過程。」 我們會在今年下半年於推出這款加入 AI 的遊戲,大家都能在此親自體驗我們的研究內容。 從前《小精靈》的遊戲迷們必須拿著零錢,走到最近的街機台來玩這個經典的迷宮追逐遊戲。在彈珠台左轉,繼續直走經過空氣曲棍球桌,跟著《小精靈》再清楚不過的背景音樂,狼吞虎嚥吃著點點、閃躲著 Inky (藍色幽靈)、Pinky (粉紅色幽靈)、Blinky (紅色幽靈) 及 Clyde (橙色幽靈)。 美國人光是在 1981 年,就投入了數十億個 25 分錢硬幣、花了 7.5 萬個小時在玩與《小精靈》一樣的投幣式遊戲。而在此之後的幾十年裡,這款熱門遊戲已經出現了可以在 PC、遊戲機和手機上遊玩的版本。 GameGAN 版本的《小精靈》靠著神經網路,而非過去的遊戲引擎來生成遊戲環境。AI 會不斷追蹤虛擬世界、記住已產生的內容,以保持每個畫面在視覺上的一致性。 無論是哪一款遊戲,GAN 可以透過過去遊戲中的畫面紀錄和代理程式按鍵的資料,來學習其規則。遊戲開發人員可以利用這樣的工具,以原始關卡的劇本當成訓練資料,自動為現有遊戲設計新的關卡。 Kim 和他在NVIDIA 多倫多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的合作對象,利用 BANDAI NAMCO Research 提供的五萬局《小精靈》遊戲資料 (共有數百萬個畫面),並結合 AI 代理程式玩遊戲的按鍵資料,在上訓練神經網路。 接著,經過訓練的 GameGAN 模型產生出環境中的靜態元素,像是一致的迷宮形狀、點點和無敵藥丸 (Power Pellets),再加上敵隊的幽靈和小精靈本身等會移動的元素。 它學習了遊戲裡無論是簡單還是複雜的重要規則。GameGAN 版本的《小精靈》跟原版遊戲裡的規則一樣,小精靈不能穿越迷宮的牆壁、走動時會吃掉點點,還有在吃到一個無敵藥丸時,幽靈會變成藍色並逃走。當小精靈從一邊走出迷宮時,會被傳送到另一邊,要是遇到幽靈,畫面會閃爍,而遊戲便結束了。 既然 GameGAN 模型可以將背景與移動中的角色區分開來,就有可能將遊戲重新設定為在室外的籬笆迷宮中進行,或者把小精靈換成你喜歡的表情符號。因此,開發人員便可以利用這項功能來嘗試新的角色創意或遊戲主題。 通常我們使用模擬器來訓練機器人,AI 可以先在模擬器中學習環境規則,再與現實世界中的物體進行互動。然而對於開發人員而言,創建模擬器相當耗時,開發人員必須編寫關於物體之間如何相互交流,以及光線如何在環境中運行的規則。 我們使用模擬器來開發各種自主機器,像是學習如何抓取和移動物件的倉庫機器人,或者是必須在人行道上運送食物或藥品的送貨機器人。 GameGAN 提出了一種可能性,也就是有一天能藉由簡單的訓練神經網路,取代費時的編寫模擬器工作。 假設你在汽車上裝了一台攝影機,它可以記錄下道路環境的樣子,或是駕駛轉動方向盤或踩油門等行為。這些資料可以用來訓練一個深度學習模型,預測萬一人類駕駛員或是自動駕駛車出現猛踩煞車等動作時,在現實環境中可能會發生的情況。 主任 Sanja Fidler 表示:「我們可能最終會出現一個人工智慧,只要透過觀看影片和觀察代理程式在環境中採取的動作,就能模仿駕駛規則和學習物理定律。而 GameGAN 是實現此目標所跨出的第一步。」 NVIDIA Research 在全球各地擁有 200 多名科學家,專注於 AI、電腦視覺、自動駕駛車、機器人及繪圖等領域。 GameGAN 由 Fidler、Kim、NVIDIA 研究員 Jonah Philion、多倫多大學學生 Yuhao Zhou 及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Antonio Torralba 共同編寫完成。該論文將在六月舉行的著名 CVPR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大會上發表。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
隨著AMD於5/7日正式推出Zen 2架構、7nm製程Ryzen 3000家族的入門款處理器-Ryzen 3 3300X與3100之後,AMD的Matisse家族算是從高階到入門款都全面備齊了! 至於在搭配的主機板方面,如果玩家們想買Ryzen 3等級的處理器,然後搭配一般中階顯示卡,以及SSD的話,其實是不需要選到X570等級或是B550的板子,退而求其次只要選B450等級的同樣可以完美支援,其效能表現也不錯!對於想要組裝小型電競桌機的玩家,更可以選擇ITX等級的主機板來組裝。而在眾多B450的ITX主機板中,能提供Wi-Fi、電競燈效、雙M.2 SSD插槽,且支援超頻功能者,目前可選的絕佳主機板,就是華碩的ROG STRIX B450-I GAMING囉!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代號Matisse)處理器規格比較 華碩的ROG STRIX B450-I GAMING主機板,在外觀方面,第一眼的印象就是其採用了mini-ITX規格設計,在17x17公分的主機板尺寸下,塞入了所有玩家想要的功能,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產品採用黑白兩色為主色,搭配主機板底部的RGB燈效,讓想組裝小電競桌機的玩家也可以組出自己的風格! ROG STRIX B450-I GAMING主機板採用AM4插槽,可支援AMD Ryzen 1000/2000/3000處理器,就算下世代Ryzen 4000處理器也在支援列表在內。在記憶體方面,則支援兩槽DDR4記憶體,能支援到DDR4 3600MHz。在主機板的最左方還提供一組PCIe 3.0 x16的插槽,搭配SafeSlot設計,再厚再重的顯示卡也能支撐,讓您搭配各階顯示卡來玩3A遊戲大作。 在儲存裝置方面,除了提供4組SATA 6Gbps插槽,以安裝傳統SATA SSD或HDD,當然也另外提供2組M.2插槽。在主機板正面的ROG Logo與標語的散熱片底下,可以看到一組M.2 2280插槽,可安裝PCIe 3.0 x4的SSD (當然要裝PCIe 4.0 x4也行,就是會以PCIe 3.0 x4的模式來運作),適合用來安裝系統碟,而背面M.2插槽則可以用來安裝資料碟。 至於在周邊連接方面,則提供4組USB 3.2 Gen. 1埠(SS5),以及2組USB 3.2 Gen. 2埠(SS10),方便玩家連接各種裝置。在網路方面,則提供1組Intel Gigabit有線網路埠,以及內建2x2 802.11ac Wi-Fi無線網路,接上隨附的天線座,即可可支援MU-MIMO,可設定成網路基地台讓多人一同上網,或是與家裡的Router進行無線連線,以免除需要拉網路線的困擾。 在燈效方面,主機板底部本身有RGB燈效,另提供兩組燈效插座,可安裝各式燈條,搭配其Aura Sync軟體,來讓電腦燈效同步,展現出個人的電競風格。 這款ROG STRIX B450-I GAMING主機板,挾其本身就擁有強大的CPU與記憶體支援能力,讓玩家安裝方便且超頻輕鬆不費力。在組裝上也遵循DIY Friendly的精神,方便玩家輕鬆組裝迷你電競桌機。以下我們就來看看其效能表現吧! ● 測試配備: (1) 處理器:AMD Ryzen 3 3300X (4C8T) @ 3.8~4.3GHz (NT$3,670) (2)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B450-I GAMING (NT$4,390) (3) 顯示卡:ASUS ROG-STRIX-RX5600XT-O6G-GAMING (NT$10,990) (4) 記憶體:G.Skill FlareX F4-3200C 16GB (8GB ×2) (NT$4,490) (5)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 (NT$5,250) (6)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雖然選用的是入門級的Ryzen 3 3300X處理器,但在搭配中階的Radeon RX 5600 XT顯示卡之後,讓這樣的電腦平台可以發揮到主流電競平台的水準,不僅各種3A遊戲大作都能順暢的玩,就連一般的內容創作軟體也能輕鬆使用。讓使用者對小巧主機的效能改觀,且由於小巧主機因為體積也比較小,可以直接放置在桌上,連接各式周邊也方便,不需要像一般大型桌機因為通常會放地上,因此在連接一些高速周邊時,可能面臨必須蹲到地上摸來摸去的窘境。 除了節省空間之外,也節省組裝費用,像上述這樣小巧的電競主機,大概預算只要3萬元左右就可以組好,而效能幾乎能與4~5萬元的高階大塊頭電腦相媲美!可說是小主機玩家們的優勢選擇。此外,該有的RGB特效、完整周邊I/O埠也都具備,當然若未來有需要時,也只要透過升級BIOS至最新版本,就能支援到下世代的AMD處理器,讓這部小主機也能升級到更強悍的高效能,成為高階電競桌機。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各大廠AMD最新B550主機板亮相!最具C/P值的PCIe 4.0新選擇
礙於COVID-19疫情,使得2020年大家規劃的新產品上市計畫都延遲了。首先是Intel選擇於4/30公佈Comet Lake-S 第10代桌機處理器以及搭配的Z490/B460主機板等資訊,並於5/20正式發表效能數據,然後5/27正式開賣,此時B460的測試數據也可以公佈。這次Intel終於催生其新的「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只是,聰明的玩家已都知道這次的10代U,仍是14nm+++製程,搭配PCIe 3.0規格,雖說旗艦版本最高可以跑到5.3GHz,但沒有好的顯示卡也是白搭。再加上其溫度實在,且下世代的產品早就已Ready,因此有不少玩家呈現觀望的態度! 至於AMD這邊,當然也不是純看好戲,先前在5/7正式推出Ryzen 3 3300X與3100處理器,正式把。然而當對手B460中階主機板推出之際,AMD預計於6/16正式開賣的中階B550主機板,也提早與各大板卡廠商共同曬一下最新主機板,讓大家可以提早存錢,然後直接無視牙膏新品,進入到真香的懷抱! 說到Ryzen 4000處理器,其實要是沒有COVID-19疫情的話,AMD預計是要在Computex 2020時發表的 (去年的Ryzen 3000就是在Computex 2019發表),但因為疫情緣故,使得大家的產品都至少拖延一季以上。因此,若沒有意外的話,Ryzen 4000處理器應該最早9月時,就可以看到了! ▼ AMD各AM4插槽之晶片組功能 至於晶片組/主機板部份,由於B系列主打中階市場,從上表可看到,現有的B450跟接下來要上市的B550相比,除了後者直接支援到PCIe 4.0之外,其USB 3.2 Gen. 2和Gen. 1的數量也各增加兩組,SATA 6Gbps也增加2組。因此對於需要連接更多周邊裝置,且要裝Ryzen 3000/4000處理器且搭配PCIe 4.0 SSD的玩家來說,可以直接買新的B550主機板,而且還支援雙顯示卡喔! 當然,如果玩家現有X470或B450主機板,而顯示卡(或是SSD)還在使用PCIe 3.0規格的話,當然還是可以選擇便宜的B450繼續使用。而到第四季Zen 3架構的Vermeer (Ryzen 4000)處理器推出後,這兩款主機板只要更新BIOS,也是可以支援的!不用像Intel那樣可能要換主機板。 至於入門晶片組部份,先前有A320,但沒看到A420啊!不過AMD也表示,將會推出A520晶片組,能支援最新Ryzen 3000/4000處理器,可說是最入門級的PCIe 4.0主機板。 主機板大廠華碩(ASUS),目前規劃推出10款以上的,有ROG Strix產品線、TUF Gaming產品線,以及PRIME產品線。目前第一批的主機板型號也已經亮相如下: ● ● ● ● ● ● ● ● ● ● ● ● ● ● 同是主機板大廠技嘉(GIGABYTE),也規劃推出7款以上的,有AORUS系列,以及GIGABYTE產品線。目前第一批的主機板型號也已經亮相如下: ● ● ● ● ● ● ● ● ● ● 至於微星(MSI)方面,也是規劃推出10款以上的,有分成MPG、MAG系列,另有B550開頭的入門系列。目前第一批的主機板型號也已經亮相如下: ● ● ● ● ● ● ● ● MAG B550 BAZOOKA ● ● B550M PRO-VDH WIFI 接下來,看看同樣是主機板大廠的華擎(ASRock),他們則是規劃推出高達12款以上的,有Taichi、Extreme、Steel Legend、Phantom Gaming等系列,產品多到琳瑯滿目。由於華擎主推AMD家的顯示卡,因此多捧場AMD主機板似乎也沒錯啦!目前第一批的主機板型號也已經亮相如下: ● ● ● ● ● ● ● ● ● ● ● ● 最後來看看最近非常積極推廣品牌市場的主機板廠映泰(BIOSTAR),他們目前先規劃2款,跟Intel的B460命名法類似,有GTA與GTQ等款式。目前第一批的主機板型號也已經亮相如下: ● ● 自去(2019)年7月7日開始,AMD首先開賣7nm的Ryzen 3000處理器,搭配X570主機板,正式開啟7nm電腦元年,在高階主流的Ryzen 9、7、5系列先布局完成之後,今(2020)年5月再推出入門的Ryzen 3系列,再搭配6月16日即將上市的中階B550主機板,看來今年上半年,將是7nm的Ryzen 3000系列與14nm+++的Comet Lake-S (Core ix-10xx0)系列的電腦平台互相對打。 玩家現在想先入手嗎?還是要再等等呢?因為預計最快9月,AMD下世代的Ryzen 4000處理器也即將亮相,可搭配計有的高階X570主機板,或是本文提到的B550中階主機板,也許A520入門主機板也會發表,屆時將提供更快效能,以及更具C/P值的優勢,讓玩家們買單。 再看Intel部份,雖然5月底正式推出Comet Lake-S搭配Intel 400系列主機板,而下一代的Rocket Lake-S (可能叫Core ix-11xx0)也許最快能在10月左右發表,雖然終於支援到PCIe 4.0,但還是14nm+++製程,可能旗艦級的Core i9-11900K還會更熱,而且現在市售的Z490、B460主機板,不一定有通過PCIe 4.0的驗證,到時候玩家可能還要換板子(例如叫Z495之類的),難道玩家還要忍受每一代都要換主機板、而且今年內還都是14nm的產品嗎? 組裝電腦就是要精打細算,不管選擇如何,就看玩家們囉! ● ● ● ● ● ●
-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上):DIY組裝下單手把手教學
自從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已過了將近半年的時間,時序開始進入夏季,病毒本身的活動力似乎也開始轉弱,加上好在台灣自己的防疫機制快速,且國人的衛教意識強大,也讓我國的疫情控制的非常好,截至截稿期間已超過一個月未有本土疫情案例了,實在是可喜可賀。 話說回來,這一波疫情的影響也確實讓國人的工作型態開始轉變,除了因為自主隔離或遠距工作的玩家以外,另外也還有人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出不了門,只好乖乖待在家裡「自主學習」,也算是讓玩家可以花時間提升自我的好時機。 但另一方面,在電腦圈中,由於近期剛好Intel和AMD雙方陣營都陸續推出處理器和主機板,加上下半年NVIDIA也將和AMD共同較勁顯示卡市場,這也使得屆時將會是一個不錯的自組電腦DIY時機,有鑑於此,加上大家在家也出不去,不如教教大家如何「從零到有」,自組一台DIY電腦吧! 接下來將會手把手的教大家如何下單自組電腦,首先,在購買任何東西以前,最重要的一點當然就是要先了解自己購買的目的,是為了打game?還是為了一般文書工作用?甚至是為了做為專業創作者的高階工作台?不同的使用目的,都會影響到硬體產品的採購準則擇,因此玩家必須先了解這一點,才能防止買錯零組件,減少多花錢的可能。 舉例來說,如果玩家組裝電腦是想要用來打game的話,最重要的零組件自然就是「顯示卡」這部分,另外「SSD」的儲存空間容量也不能太小(建議直接上1TB,才能裝多一點遊戲XD),這樣一來,才能組裝一次到位,以主流1080p解析度遊玩體驗來說,基本上,就可以選NVIDIA的GeForce RTX 2060 SUPER,或是AMD的Radeon RX 5600 XT這兩款為主,玩家可自行根據自己的喜好去下單。 以現階段防疫期間來說,為減少玩家出門的必要,同時做好居家防疫,最方便的下單方法,自然就是從網路下單了,這邊如果是以前就有固定好夥伴在電腦零組件門市工作的話,可自行去溝通~但如果是第一次下單的話,網路上有許多在玩家圈當中非常知名的商店,可以做為玩家購買時的參考。 在電商方面,第一個自然就是許多玩家都知道的「原價屋」囉!身為台灣電腦零組件連鎖門市之一,在市場上擁有不錯的口碑,玩家只要透過其「線上估價」單下好零組件的配單以後,就能夠選擇預先幫玩家安裝好送機、或是玩家自組也行! 不過,這邊藉由原價屋的組裝原則,也順帶跟玩家們提供一個基本觀念,不管玩家未來是要和原價屋交流,還是其他任何後續可能會討論到的線上商店,甚至是私底下在網路上和其他網友求單,通常都會有最基本的6大組機元件要提供,分別如下: 1.「處理器」 (CPU或Processor) 2.「主機板」 (Motherboard或Mainboard) 3.「顯示卡」 (VGA Card、Graphics Card或Display Card) 4.「記憶體」 (Memory或Memory Module) 5.「儲存裝置」 (Storage Device,一般包含SSD或HDD) 6.「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 Unit,或簡稱PSU、電供) 一般組裝電腦時,最容易影響整台電腦問題的原因,也都出在這6大項目中,所以不管是求單還是求救,提供這6大元件是滿基本的概念。 話題回到剛剛原價屋網站,以這樣的邏輯來下單的話,如果是要以打game作為目的組裝電腦的話,可以簡單配置出如下的菜單: 這邊我們選擇C/P值較高的AMD陣營,作為下單示範,這裡主要目的只是想要以簡單的1080p就能玩主流遊戲,因此採購預算要優先投入在「顯示卡」上,這裡是選Radeon RX 5600 XT,而「處理器」則是選擇性價比頗高的Ryzen 3300X處理器,搭配B450M「主機板」,在「記憶體」與「儲存裝置」則以基本DDR4-2666 8GB x2 (買兩條)和1TB SSD搭配,為求基本的穩定度,在「電源供應器」方面則選650W金牌。這樣整體來說,價格還有機會再壓得更低,不過畢竟這只是示範,並非要求玩家直接跟著下單(當然要也行啦XD!)。 菜單配置完畢以後,直接點選下方的「我想買」/「聯絡我們」即可,待提供完連絡電話和Email信箱以後,就算完成網路配單了,後續電商這邊會有工作人員電話聯絡,確認零組件是否完整,以及有沒有其他組件要補齊,以這個示範菜單來說,工作人員會額外詢問,是否要購買「散熱器」(若購買的處理器版本沒有提供原廠風扇時)以及是否需要搭配「機殼」一同配置,最後也會詢問玩家,是否需要事先幫忙「安裝」上機,還有是否要購買Windows 10「作業系統」等等以便幫您作業系統都一併安裝到好,總之,在回答完店家的問題,並確認付款資訊和聯絡地址等等,之後就可以等待時間到來,然後安心遊玩了。(第一次自行組裝的話可參考後文的教學) 這邊也另外提供幾個在玩家圈中知名的網路商店,包含像是欣亞3C排排購、紐頓e世界等等,基本上下單邏輯和原價屋相似,就不特別做步驟教學了。 上述推薦的都是以電腦元件銷售為主的電腦電商或門市,然而當今一般電商也兼營3C產品的銷售,包含像是PCHome線上購物、Yahoo購物、Momo購物,或是其他線上通路...等等,因此玩家除了從上述的電腦電商下單之外,也滿常到這些3C電商購買產品。嚴格來說,其實並無不可,只是玩家們需要注意以下幾件小事情。 第一就是,網路通路商在下單前後的購買保障需要先確保,當物品到貨收件以後,要馬上確認內容物是否包裝完整、有無碰撞瑕疵等等,畢竟這些零組件並不是常見的飾品小物,而是非常怕碰撞的物品之一,運送過程中,難保送件人員是否有小心對待,因此收到物件以後一定要先注意內容物完整性!不要等收到貨過了7天鑑賞期之後才打開來看,要是壞了,想退貨都難囉! 再來則是,購買的零組件型號是否和原先購買的目標相同,尤其玩家如果若要撿便宜,經常會在二手通路上,甚或在私人社團交易的話,都必須要小心謹慎這一點。另外則是要注意產品的保固問題,新品購入後要確認是否全新,有無保固貼紙,並且擁有完整保固期限,以及是否有提供完整的保固說明等等,如果有需要上網進行產品註冊的話,也要確保各項說明手冊都還有留存或提供。此外,購買明細與發票也要保存好,因為產品線上註冊或保固維修都可能會用到。若沒有發票的話,也最好要索取收據,以確保雙方有買賣行為的成立,當有需要產品後續的服務時,才有依據能向賣方行使權益。 這其中,最重要的售後可說是保固問題,畢竟網路上詐騙百百種,玩家進行網路交易時一定要非常小心,加上零組件的單價普遍來說都不便宜,購買時絕對要確保物品的完整,同時也要確認後續潛在的維修問題是否都有原廠保固。 其實不管怎麼樣,在這個大家都盡量待在家裡的時期,任何時候、任何舉動都還是要小心為上,不只是網路通路,其實即便是原價屋、欣亞、紐頓這種已經有口碑的網路商店,在購買時也都還是要注意上述事項,確保個人權益有保障,這樣一來購物才能夠安心使用! 當玩家收到下訂好的零組件產品以後,如果已經預先請店家幫忙組裝,就可以直接上機接電開始使用,但如果玩家想要趁著疫情宅在家這段時間,投資一下自己的話,接下來,我們將會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一步一步自行來組裝電腦,宅在家期間可以順便學習,並藉由組機過程獲得到樂趣,請大家敬請期待囉! (本篇)
-
假帳號領一波(x)?!又一免費神作、Epic Games Store送《文明帝國6》
Epic Games Store最近可說是「大動作」頻繁阿!之前才因為推出免費的《俠盜獵車手5》讓自己的服務頁面當機(大家還是領得很爽XD?),今天又宣布策略型回合制神作《文明帝國6》今起至5/28 11:00免費送,玩家們如果還沒玩過的話不妨載來試玩看看,畢竟這種原先都要破1,500元以上的遊戲老實說不領白不領XD! 當然小編也是知道有些玩家會擔心Epic Games個資問題,要不然的話就只好正版遊戲支持起來(荷包君:#&$*@&)!(謎之聲:小編個人的荷包君是「已哭」啦XD!) 不過話說回來,先前《GTA V》會搞到伺服器頁面爆掉也確實算是出乎意料,Epic Games Store掛了近8小時才恢復..XD!雖然說《GTA V》其實早在2013年就已經推出,加上又是現在最賣座遊戲排行榜第二名(第一名是《Minecraft》)!,很難想像有這麼多玩家還沒玩過...(傻爆眼) 而這次的《文明帝國6》雖然同樣也已經是推出多年的遊戲了(2016年推出),但到現在都還持續有推出更新,開發商Firaxis Games也表示將會繼續追加至少8種文明,確保玩家們的新鮮感。(但看來7代還要再等等惹~)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下世代Tiger Lake內建的Xe GPU,效能為Ice Lake兩倍以上,可望超越AMD Renoir
Intel在CES 2020宣示將於年中推出Tiger Lake筆電平台,首度內建自家Xe GPU核心,效能比起Ice Lake的Iris Plus GPU家族快一倍!甚至有望挑戰AMD的Renoir家族。 Intel終於展現其「十」代力量,推出一系列的「第十代」處理器產品。像是剛在5/20正式推出Comet Lake-S桌機處理器,搭配其Intel 400系列晶片組,以及提供單核高達5.3GHz的時脈,來鞏固既有桌機王者的地位。至於筆電部份,先前早在高效能版本,與Comet Lake-U低功耗版本。只是這些14nm+++的製程架構,都只內建UHD Graphics等級的GPU,基本上繪圖效能只能算普普!玩不了3A遊戲大作。 至於另一個「真十代」力量,則是Ice Lake家族,搭配其Intel 495系列晶片組,來提供全新的筆電新體驗,Ice Lake家族採用Sunny Cove架構,搭配10nm製程,並內建其Gen.11的Iris Plus GPU家族,。 那麼,下世代的Tiger Lake,則是Intel在筆電的重要發展里程碑,其採用Willow Cove架構、10nm製程設計,預計將搭配Intel 500系列晶片組,可支援到PCIe 4.0規格。而在內顯方面,整合了Gen.12的Xe GPU,繪圖效能將再往上提升,屆時Intel將推出針對Xe GPU優化的驅動程式,同時搭配其與遊戲廠商合作一同測試其DG1獨立顯示卡的功能與效能,以讓該平台在正式上市後,就。 由於Tiger Lake平台採用PCIe 4.0架構,且又內建Xe GPU內顯,因此整體效能應該比Comet Lake-S (PCIe 3.0架構)搭配DG1獨顯的表現還要強悍。根據德國初步公佈的資料,其表示他們早收到了Tiger Lake-U筆電樣本的測試跑分了,並有簡單的效能測試結果。 在比較的平台方面,主要都是以TDP 15W的低功耗產品為主,分別是Ice Lake i3 Iris Plus G4 (即Core i3-1000G4,GPU擁有48 EU)、Ice Lake i7 Iris Plus G7 (即Core i7-1065G7,GPU擁有64 EU),以及Tiger Lake i3 (內建Xe GPU,擁有48 EU的版本)、Tiger Lake i5 (內建Xe GPU,擁有80 EU的版本),以及Tiger Lake i7 (內建Xe GPU,擁有96 EU的版本)的15W版本與提升到28W版本。總共有6組平台。 ▼表 主流筆電平台的規格比較 至於效能表現方面,其以3DMark Fire Strike (DX11)場景為主,並將Ice Lake i3 (48 EU)的跑分當成基準(1分),以比較出其他平台的效能提升幅度。先看Ice Lake i7 (96 EU)的部份大約是前者的1.5倍。至於Tiger Lake部份,則最基本的Tiger Lake i3 (48 EU)的分數,就是Ice Lake i3 (48 EU)的兩倍了,而i5 (80 EU)則快要其3倍的等級,至於Tiger Lake i7 (96 EU)則快了3倍以上,大約是同級Ice Lake i7 (64 EU)的2倍多,若是28W版本,則又能提升約15%的效能,整體表現相當於Ice Lake i3 (48 EU)的3.5倍以上。 ▼表 各平台在3DMark的成績 (原始數據/NotebookCheck,重製/PCDIY!) 若以AMD Renoir的同級Ryzen 7 4800U (同樣是15W,內建Vega 8)效能為例,其3D效能大約是Ice Lake i7的大約1.5倍來看,那麼Intel下世代的Tiger Lake平台,搭配其內建的PCIe 4.0、Xe GPU與LPDDR5的效能,應該是會超過Renoir的效能的。也許要等到AMD下世代推出,內建RDNA架構的Navi繪圖晶片,才有機會與Tiger Lake相抗衡! 當然上述指的是在3D Fire Strike方面的成績,是以DX11為基準,相較於當今新一代遊戲紛紛以DX12、Vulkan為開發方向來看,這些15W級內顯是否能跑得動這新一代3D遊戲,可能還有得拼!總之,就看真正產品上市後,這兩大家的APU (AMD的稱法),或內建GPU的CPU (Intel的稱法),在軟體效能的優化上,是否能將其產品效能發揮至極致,以取得筆電玩家們的青睞囉!
-
美光Crucial Ballistix D4 3600超頻記憶體大降1200元!還可以抽AirPods和Gogoro!
蝦米啊!記憶體大廠Micron美光調降電競記憶體的市場價格,再加上同時舉辦的登錄抽獎活動,消費者等於是撿到2次好康,最近要組裝、升級電腦的朋友們真的很有福氣,小編瞄到就趕快來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 Micron美光近期更新旗下品牌策略,超頻電競記憶體將原先Ballistix併入通路品牌Crucial旗下,並改稱為Crucial Ballistix。趁著調整品牌策略期間,順便也更新一下DDR4記憶體產品,新版產品仍舊提供XMP一鍵超頻之外,更強調低時序16-18-18特色(迷之音:比另外1家韓系廠商更低……),同時相容Intel與AMD處理器平台。 趁著調整Crucial Ballistix記憶體品牌策略期間,推出新版DDR4記憶體,提供DDR4-2400~DDR4-3600速度,4GB x 2~32GB x 2容量,UDIMM版本還有紅、白、黑3色散熱片以及RGB版本可供選擇。 Crucial Ballistix MAX則為頂級款式,容量和速度分別從8GB x 2和DDR4-4000起跳,也提供RGB版本。 這次價格下殺的款式為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速度版本,容量是比較多人選擇的8GB x 2和16GB x 2雙通道款式,紅、白、黑3色散熱片均加入特價行列,無論玩家的電腦主機為何種風格,都可以挑選到適合的產品。 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8GB x 2雙通道版本套裝原價為新台幣2,699元,16GB x 2雙通道版本套裝原價為新台幣5,399元,目前可以看到不少通路分別下殺至新台幣2,099元和4,199元。如果玩家原本就想插滿主機板4條記憶體插槽,4條16GB差價就是2,400元,省下來的錢就能夠讓其它零組件再往上跳一級! 原價屋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紅、白、黑3色散熱片版本價格下殺,8GB x 2雙通道為新台幣2,099元,16GB x 2雙通道為新台幣4,199元,而且用料都是有著超頻社群口碑保證的E-die啊! 另外一家欣亞也買同樣的價格,DDR4-3600為低時序版本16-18-18,看來這次是全實體通路調降,玩家可以尋找比較方便購買的管道。 購買便宜的記憶體,也別忘記索取統一發票,除了可以幫助國家增加財政稅收,你自己也可以參加美光Micron的抽獎活動,能夠抽到AirPods或是Gogoro電動機車,最近還真是買記憶體的好時機啊!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