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白色力量當道、ROG Strix 850W潮競白80 Plus Gold電源供應器為玩家提供強大火力支援
ASUS在繼先前的ROG Thor系列之後,主流代表性的STRIX系列也加入到電源供應器的產品行列中,目前全部的Power Supply系列也已經有多達6款版本囉!想要充值信仰的玩家可是再多了一顆眼睛可以入手,而除了入門款的550W之外,直接提供玩家較大瓦數的模式在迎來NVIDIA的RTX 3000系列之後也能夠得到解放,此時入手850W以上版本可以為後續更新顯示卡做好熱身準備。 仔細看一下,在一堆黑色外觀的電源供應器中,「ROG STRIX 850W潮競白」這一顆電源供應器顯然就變得很異類,萬黑叢中一點白,對於有想要展現全面性白色力量的朋友倒是個極好的選擇,850W配上80 Plus Gold金牌認證,除了滿足玩家對供電上的需求外,也確保高效率的穩定運作,更不用說在設計與用料上都採用了日製電容與更優異的散熱特色,提供了玩家絕佳的火力支援,就跟著小編來看一下這款具備白色力量的ROG STRIX 850W有怎樣的特點吧! 事實上這款白色版的850W與黑色版的是一樣的設計,這一點從型號上就可以得知,都是ROG-STRIX-850G,白色版則是多了-White(型號標示),在Power Supply的底部也可以看到有標上了ROG STRIX 850W White Edition字樣,而有別於一般白色設計的只有最外層變色,光是從這款版本的外包裝設計就應該可以感受到ASUS的用心,銀白色系的組合,打造完美的白色世界。 另一個重點則是同樣都是榮獲80 Plus Gold金牌認證,內部用料採全日製頂級電容,高效率與可靠度雙重提升,而且提供長達10年的保固,真的是玩家不可或缺的供電零組件好夥伴。 開箱囉!透過剛剛的黑白色系比較,應該更明顯的可以看出這款白色版的獨特魅力了,除了附件中可以看到也是搭配了白色的各式排線外,由於全模組設計,可以看到排線的連接頭也都是同樣的採用白色用料,也提供了包括MB 24/20-pin、CPU 4+4-pin x2、PCI-E 6+2-pin x6、SATA x8、PERIPHERAL x6等各式連接線(可依實際需求安裝、方便理線),正上方可以看到同樣也是白色風扇,採135mm、雙滾珠軸承設計,風扇為ASUS一貫力推的軸向式,能以低轉速維持低溫,同時產生較少的噪音。 尾端的市電插孔除了啟動開關外,還有另設一組0dB Fan的開關,事實上這就是採用了低負載風扇停轉技術,當散熱設計功率(TDP)低於40%時,內建控制器就可以使上頭配置的風扇停止運轉,讓玩家在相對較安靜的環境中享受輕量的遊戲,一但超過40% TDP時,風扇就將會自動再次啟動,以確保散熱的穩定運作。 如果光是看外觀覺得僅僅只有白色,那這款850W潮競白可就不夠突出了,輕鬆的把四周的固定螺絲卸下,可以看到第一層的白色風扇,這裡採用的是ASUS專屬的軸向式風扇設計,透過環形密封環提高向下的風壓,讓散熱性更佳,而且風扇採用了雙滾珠軸承,較一般油封軸承提高2倍的使用壽命可以讓電源供應器的耐用度更為長久,另外,前面有提到的0dB技術也是提供了更安靜的使用環境。 拿開風扇之後就可以看到底下的設計布局,採用主動式PFC+全橋LLC與同步整流、DC to DC設計,並包括有1級/2級 EMI濾波電路(配備專用IC),另外,斗大的ROG敗家之眼的散熱片也相當顯眼(橋式整流器與後面的ROG Thermal Solution散熱片),較傳統體積提升2倍的ROG專屬散熱片讓內部的溫度可以達到有效的控制與降低,散熱性強大。 安全機制的部分除了有提供最基本內建保險絲之外,也有加裝監控晶片(電路板背面),包括OPP(過功率)/OVP(過電壓)/SCP(短路)/OCP(過電流)/OTP(過熱)等多項保護機制,配上官方10年的保固,玩家應該可以放心使用。 事實上,ROG系列的電源供應器是由知名大廠Seasonic海韻電子代工生產,老牌大廠的代工品質與ROG的創新設計與用料要求,再融入了ROG的信仰元素,需要敗家之眼的加持以及白色力量的時尚潮流風格魅力的玩家朋友就肯定不能錯過! 雖然說電源供應器通常在出廠前就已經做過各項測試了(過電流、過電壓...等),但總是在實體產品面前可以有些方式來檢視一下效能表現是比較能體現產品價值的,不過小編手上也沒有昂貴的Chroma 8000這種大機器可以跑(買不起XD),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OCCT來做一下檢測。 這裡也順便列一下作為搭配測試的平台配備一覽: CPU:Intel Core i7-10700K MB:ASUS Prime Z490-A VGA:NVIDIA GeForce RTX 2080 Memory:T.T Tough RAM RGB DDR4-3600 8Gx2 SSD:Seagate FireCuda 510 1TB (M.2) Coolereagate FireCuda 510 1TB (M.2) Cooler:ROG Strix LC360 RGB WaterCooler 透過搭配Intel 10代架構與NVIDIA RTX 2080等較高Loading的組件,以OCCT來做滿負載運作,從截圖的總表中可以看到各部組件的電壓狀態,從電壓的線圖可以看到相當的平穩,有入手的朋友可以自行下載OCCT測試看看。 另外一個要提的是,由於採用了軸向式風扇與0dB技術,加上了內建的ROG Thermal Solution散熱片的獨特效果,這款Power Supply在使用上其實並不會讓玩家感受到電腦尾端經常呈現的那一股股暖意,廢熱迅速被帶走不積熱,有效的風壓不會讓風扇噪音過高,0db Fan的低負載風扇停轉技術讓靜音與效率達到了進一步的平衡,如果不想要跟別人一樣的黑色風格,或許可以考慮一下這款白色版了。 面對更多的機殼不僅僅是提供了白色系、還加上了側透設計,電競風格的興起與RGB的時尚潮流風,白色力量可以說是目前正夯的主流風潮之一,白色水冷、白色主機板、白色記憶體、白色排線,甚至連顯示卡也都有白色外觀造型的了,那顯示在玩家面前的可就差這一款白色風格的電源供應器了,如果您也是白色控一族,也想要有純白風格與白色潮時尚體驗,那話不多說,可以入手這款ROG Strix 850W White Edition潮競白囉! 10年保固還有ROG信仰,想要的朋友別再考慮了~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軍規魂注入、雙M.2搭USB 3.2 Gen 2傳輸,TUF GAMING A520M PLUS主機板開箱評測
AMD A520主機板作為入門等級產品,小型文書機或是企業用戶會是其主要著重的目標客群,也因此在一般主流玩家個體戶普遍偏向相對更高階點的B550主機板,A520系列要如何從中吸引一般用戶便是一個考驗。不過好在目前看到的A520陣營產品中,普遍都有額外提供一般玩家在組裝低預算主機或是小型文書機時可以額外利用的功能,算是彌補主機板本身定位的問題。 這波我們看到TUF GAMING推出的A520M PLUS,採用的是Micro ATX尺寸大小,在體積上能夠應對更小的機殼需求,同時也進一步節省成本,加上延續了TUF GAMING系列一貫的堅固耐用性,同時在價格定位上十分親民,在眾多A520主機板選擇中也能脫穎而出。 剛才已經提到A520M PLUS主機板採用的是Micro ATX尺寸大小,相較於一般ATX主機板來說,勢必會有一小部份的功能刪減,不過TUF GAMING仍在規格上給好給滿,在價格帶考量上是誠意十足了。首先,處理器採用AM4佛心腳位自然不必多提,對應的也是現有的Ryzen 3000 (Matisse家族)、Ryzen PRO 4000U (Renoir家族)、以及未來的Ryzen 4000 (Vermeer家族)等處理器,以入門等級來說,AMD本身已經給A520主機板十足的升級彈性。 而回過頭來看A520M PLUS本身,CPU周圍採用8相數位供電,搭配被動式散熱,建議有需要的話可搭配到Ryzen 3 PRO等級左右的處理器具備內顯並搭配原廠風扇較為妥當,同時在安裝和操作上也會更輕鬆些。此外,散熱設計部份另外還有提供全面的風扇控制和多重的溫度監測來源,包含CPU、PCIe裝甲槽等位置皆有配置,風扇部分也提供4針腳PWM / DC風扇針腳,方便玩家可以藉由軟體Fan Xpert 2+監測風扇設定,最後再藉由專用的整合式電路,以確保風扇插座避免過熱或過電流問題產生。 快速上機實測,找來目前Ryzen PRO系列最高階的Ryzen 7 PRO 4750G CPU來上機,其他的零組件則是常見的老面孔了,包含原廠的Wraith PRISM風扇、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和CORSAIR MP600 Gen 4 SSD 2TB等等。 ◆處理器:AMD Ryzen 7 PRO 4750G ◆散熱器:AMD Wraith PRISM ◆主機板:TUF GAMING A520M PLUS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AMD Radeon Software 20.8.2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TUF GAMING系列一向就主打堅固耐用的設計形象,搭配外觀硬派的線條質感,這次在TUF GAMING A520M PLUS下,即便作為一般入門級主機板,質感上仍舊不馬虎,除了維持一貫的設計語言外,給出8相數位供電和雙M.2插槽,賦予充足的儲存空間,且預留了Wi-Fi擴充,也是不錯的選項,且在有線網路方面也給了GbE LAN等級,作為企業用戶或是一般入門玩家來說,也是十分足夠使用的了。 再者,主機板本身搭配高效的Ryzen 7 PRO 4750G處理器下,測試過程中效能表現穩定,即便高壓效能轟炸、燒機測試期間溫度也並未飆高,平均75度的效果算是非常穩定,何況A520等級主機板鎖定客群,本就不是著重在極致效能的玩家,整體來說TUF GAMING A520M PLUS確實幫玩家把預算扎實的花在刀口上。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繼續使用7nm一整年?!AMD 2021年的部分CPU產品規劃流出:Warhol、Van Gogh、Cezanne
掐指一算,AMD下一代Zen 3系列處理器應該就快要發布,只不過目前已經知道訊息也僅有Zen 3會繼續使用7nm製程,其中一般桌機類CPU開發代號為「Vermeer」,而為伺服器市場設計的EPYC處理器則叫做「Milan」,然後可能會在命名上跳過Ryzen 4000系列,改為Ryzen 5000而已。不過就在不久前有網友洩漏一份資料,將AMD明年處理器開發代號、支援規格的資料流出,甚至還涵蓋到部分2022年的產品。 根據洩漏的資訊來看,AMD的至少會在2021年上半年推出三種不同開發代號的處理器,分別為:Warhol(安迪·沃荷)、Van Gogh(梵谷)、Cezanne(塞尚,台灣熟知的屈臣氏裡也有這個名字的化妝品牌XD)。其中Van Gogh會延續現有的Zen 2架構,考量到洩漏的資料中提到該處理器系列支援LPDDR5與LPDDR4X,因此可以推測應該是為行動裝置所推出的處理器。 至於Warhol、Cezanne則是採用Zen 3架構的處理器產品,Cezanne因為具備Vega 7內顯與LPDDR4X的支援能力,因此沒意外的話,Cezanne是用來接替現行的Renoir APU,成為下一代AMD筆電的處理器。 然而Warhol的情況就比較尷尬一些,作為桌機版處理器的Warhol,在推出順序上是接在Vermeer之後,但若從目前洩漏的資料來看,Vermeer和Warhol兩者幾乎沒有區別,同樣都是Zen 3架構、7nm製程、支援PCIe 4.0,這兩款處理器系列究竟差異在哪,可能就得等到正式發表才會知道了(小編個人猜測應該DDR5記憶體的支援差異)。 最後爆料者除了將AMD 2021年的產品規劃洩漏出來外,也順便偷渡了一些2022年的相關資料,只是這部分資料就相當稀少了,只能稍微看出接替Warhol的處理器產品將會叫做Raphael(拉斐爾),而且可能具備Navi繪圖核心。而筆電端則會推出Rembrandt(林布蘭) APU來接替Cezanne,且似乎也會將原本的Vega繪圖核心換成Navi。 考量到AMD已經確認Zen 3架構會是7nm製程,因此除非Zen 4架構提早推出,或是AMD打算像Intel那樣把比較新的製程技術優先下放到筆電處理器,否則沒意外的話,AMD 2021年的處理器市場依然會是滿滿7nm最佳化的一年,也許照Intel的叫法,應該就是7nm+製程了吧!(對AMD來說,或許用7nm+來打Intel已經夠了,5nm留著2022年再來用也不遲啊XD! )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生日快樂!Windows 95已經25歲囉!微軟釋出GUI演進短片
微軟第一套獨立視窗作業系統-Windows 95,至今已滿25歲囉!自1995年8月24日(北美時間)發表,Windows 95是第一套將全GUI (圖形使用介面)的使用體驗,帶給PC使用者的作業系統。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在螢幕下方導入工作列的設計,搭配左下角的「開始」(Start)按鈕,成為當今Windows家族的主要圖騰,至今25年不改變。 雖說微軟曾一度想在Windows 8裡面將Start按鈕廢掉,但到後來還是不敵市場需求,索性又在Windows 10裡面將Start鈕放回去。因此,Start鈕可說是Windows平台的主要靈魂。如今想要看到Windows 95,可能一些公家機關單位的嵌入式電腦還有機會看到,這些電腦不一定有網路連線,其也只提供基本的操作需求,不擔心病毒之類的問題,就只擔心電腦硬體壞掉之後,新的電腦已不能再使用Windows 95並搭配現有的軟體來運作了。XD 距離上次,已經又5年囉!時間過得真快!2015年的時候Windows 10才剛上市,如今一轉眼Windows 95已經要過25歲生日了,而Windows 10也算滿5年。 為此,微軟在Windows Insider Program的YouTube帳號中,釋出了,以紀念Windows 95滿25週歲。影片裡面從最早的Icon Style慢慢演進到如今Windows 10的流線造型Icon Style,讓玩家回味Windows的版本演進過程。主要還是以Windows 95、Windows XP、Windows 7,以及最新Windows 10的Start鈕改變沿革,以及其桌面的Icon演進。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ZVyQtFx_U ▲微軟釋出Helping Windows Start since 95的短片,以紀念Windows 95滿25週歲 網路上也有高手,將Windows 95整個作業系統包成一個App,讓現有Windows 7/8/10、macOS或Linux的玩家,也能。 如今該Windows 95 App已經進展到2.2.2版本,裡面有更多值得回味的應用程式,可以把玩一下,玩家們可以到來下載,把玩一翻囉!不過這是英文版的就是了! 若真的想玩中文版的話,那麼可以透過VirtualBox、VMware或是Hyper-V等虛擬機,來安裝一套Windows 95中文版,建構自己的16/32位元Windows軟體使用環境囉!(要的話,也可以喔!XD)
-
Power廠全面備戰NV新一代12pin PCIe接頭、想上RTX 30系列必換
昨天我們有跟大家報導過,同時也跟大家提到新一代公版顯示卡對比目前的RTX 20系列在體積上大了約1.5倍,尤其RTX 3090部分更是採用3-slot設計(對於機殼來說著實是一大考驗R~),不過機殼事小、Power事大,新一代的12pin接頭也已經陸續曝光,昨天看到的Seasonic 12-pin PCIe Molex Micro-Fit 3.0接頭只是個前奏,更多的PSU廠商將會陸續推出採用該接頭的顯示卡以便應付NV的怪獸級功耗。 不過除了我們昨天看到的12-pin PCIe線確認確實有該連接線存在以外,今天也看到更多關於這條接頭的照片量出,其中比較特別的一點是,從流出的連接線設計來看,新的RTX 30系列顯示卡有可能只會採用單一12-pin接頭設計,畢竟目前看來是因為新顯卡採用新接頭,所以才會有這種雙8轉單12的轉接線推出。此外,考量到該轉接線是由兩個傳統8-pin接頭接出、並轉成單12-pin接頭,由於單8-pin的功耗輸出大約為150W,因此顯示卡總功耗有可能上看300W之多!(想上3000、必備金牌輸出了) 而在外觀上,如果拿來和目前的8-pin PCIe接口對比,新的12-pin接口大小反而更小了一些,同時其設計也和原本的接孔不同,因此玩家可別天真的把12-pin接頭分成兩組6-pin插到插座裡R~ 未來新一代PSU預計都會提供這種雙8轉單12的供電接頭給有購買RTX 3000系列的玩家使用,不過如果是現有的PSU就需要額外購買類似的轉接線使用囉!同時,隨著NV發表新品的時間越來越近,相信會有更多的消息浮上檯面,玩家們可以持續關注。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假入門真中階?GIGABYTE A520 AORUS ELITE主機板搭Ryzen 7 PRO 4750G開箱評測
AMD終於在近期推出500系列晶片組最入門等級A520主機板,首波消息一出、一眾板卡廠產品也紛紛到位,A520這次主要目的是為了取代先前的A320和B450系列,同時在內部的規格中也導入USB 3.2 Gen 2連接埠,為入門等級的文書主機、小電腦可以擁有更快速的輸出彈性,部分板廠甚至也會提供更快的RJ-45網路埠和Wi-Fi支援等等。至於在處理器部分則是支援現有的AMD Ryzen 3000處理器、Ryzen PRO 4000G系列處理器,以及未來的桌上型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同時主機板平均價格也壓在2,500元以下,現時和未來支援性都是不錯的選擇。 而在眾A520「板海」中,GIGABYTE針對A520晶片組同樣推出了一系列產品線對應,其中最高階的版本是這次小編手上收到的A520 AORUS ELITE、也就是技嘉的「菁英」產品線,馬上帶大家來看看這款主機板的過人之處吧! 雖說A520本身在AMD的晶片組定位中是屬於入門等級,但技嘉卻在A520 AORUS ELITE主機板中展現了中階主機板才有的設計質感,第一眼印象最直接的感覺自然是採用標準的ATX尺寸規格,保留了兩組PCIe插槽和四組DDR4記憶體支援,同時在南橋晶片保護蓋部分也有大面積的散熱蓋,I/O也做了一體式的檔板,這些在目前看到的A520主機板中都是滿少見的設計。外觀上也延續了許多在B550、甚至X570高階主機板上才會出現的元素,包含大面積的散熱片、金屬裝甲保護和高階音效電容設計等等。 一個一個來看吧!處理器腳位部分採用的自然是AM4腳位,可對應現有的Ryzen 3000、Ryzen PRO 4000G和未來的Ryzen 4000等系列處理器,周圍則是有5+3相數位供電穩定,搭配低電阻式電晶體,確保玩家即使有超頻或是需要處理高耗電工作環境時,也能有充足且穩定的電力使用,同時也強化系統效能和硬體相容性。 實測的部分我們找了目前較高階的Ryzen 7 PRO 4750G處理器做搭配,雖說以A520的定位來說,其實更入門等級的Ryzen 5 PRO 4650G和Ryzen 3 PRO 4350G是比較適合的選項,但藉由Ryzen 7 PRO 4750G直接將效能拉到最高看看主機板本身能不能Hold得住,玩家藉此來理解另外兩顆處理器和主機板之間的搭配就會更加容易了解了。以下先附上這次的測試平台規格: ◆處理器:AMD Ryzen 7 PRO 4750G ◆散熱器:AMD Wraith PRISM ◆主機板:GIGABYTE A520 AORUS ELITE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AMD Radeon Software 20.8.2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值得注意的幾點是,雖然不管是處理器還是主機板本身都並無法滿足Corsair MP600這條Gen 4 SSD的頻寬,但因為小編AMD的測試軟體和遊戲全都已預先安裝在該SSD裡了,所以就直接順手拿來上機測囉!另一方面,在散熱器的部分其實AMD針對Ryzen PRO 4000系列處理器是有獨立專屬的小型散熱風扇,不過為求測試的方便還是直接用上原廠的信仰Wraith PRISM風扇搭配了。 整體來說,這次技嘉推出的A520 AORUS ELITE可說是顛覆了玩家對於「入門主機板」的概念,在扎實的外觀用料設計下,用上了8相數位供電以及多達4組的DDR4插槽,讓入門等級主機板也可擁有媲美中高階主機板的彈性擴充和穩定性。此外,得益於整體採用ATX尺寸規格的優勢,在南橋和CPU部分的散熱都有明顯的效果,同時也提供了兩組PCIe插槽,彈性布局再下一城。 雖然M.2 SSD僅一組是在所難免的設定,但在I/O部分的全方位支援可說是瑕不掩瑜,看在目前A520陣營中幾乎都僅支援DVI-D、D-Sub等企業用戶常用的影像輸出,A520 AORUS ELITE還額外提供了新的HDMI 2.1規格,更是降低了一般主流入門用戶的入手門檻,從許多方面來看都是一張媲美中高階主機板的入門產品,搭配Ryzen PRO 4000G系列搭載內顯晶片的處理器可說是絕配,預算較少或僅需要文書機上網使用的玩家絕對可以作為購買參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NVIDIA x 台灣大推出「GeForce NOW 聯盟Taiwan Mobile」,5G雲端遊戲平台正式發表,現場直擊與QA
台灣大哥大「超5G應用」再拋市場震撼彈,今(24)日正式宣布與全球GPU顯示晶片巨擘NVIDIA共同打造的「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在台灣及港澳玩家的引頸期盼下正式發表,並開啟搶先體驗階段,台灣大哥大5G用戶將獨家免費試玩。台灣大哥大與NVIDIA強強聯手,將最高規格的GPU及遊戲串流技術引進台灣大雲端機房,猶如在任何筆電、Mac或Android手機加上高規虛擬顯卡一般,讓玩家Open Possible能所不能,即使沒有高端電競電腦設備,也能透過5G連線隨時隨地開打,暢玩3A級PC遊戲大作。「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將帶領玩家體驗不限裝置、不限時間、不限地點,感受真正的雲端遊戲新世界。 台灣大哥大同步公開為5G遊戲玩家量身打造的「GFN Premium白金方案5G用戶優惠」,提供台灣大5G用戶(599~1,199元以及1,399(含)元以上兩大資費級距)獨家優惠體驗方案。以月租1,399元的5G用戶為例,玩家最多可享6個月「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的獨家免費體驗,以及3個月市場最低月租費149元(原價299元)的優惠,同時更享有「最優先的連線服務」、「無上限的登入次數」及「長達6小時的上線時間」等三大尊榮遊戲體驗。免費體驗期間,台灣大哥大嚴選在全台最受歡迎、超過百款以上的強檔PC遊戲,如《天命2》、《戰艦世界》,更推出具有RTX光線追蹤技術的遊戲,包含《古墓奇兵:暗影 決定版》和《機甲爭霸戰5:傭兵》等3A大作,不管使用什麼裝置,都能感受身歷其境般的逼真影像渲染效果,隨時暢玩、說打就打! 在發表會現場,NVIDIA亞太區技術行銷總監嚴永信以及特別到現場的電競實況主小葵,與前台灣CS:GO射擊遊戲選手-瘋臉CrazyFace,分別透過連線台灣大哥大5G行動網路的手機、MacBook以及文書筆電(無獨立顯卡)等搭載不同系統的三種裝置,即時登入「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上線組隊,大玩近來超受歡迎的《超能競地 Hyper Scape》大逃殺遊戲,三人小隊流暢的在遊戲中的城市穿梭殺敵,現場也被遊戲的大動畫特效場景及刺激的打鬥過程炒熱氣氛,看得在場貴賓目不轉睛、精彩萬分。而透過實際的開打,也直接展示了「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不受裝置限制、隨時與不同玩家共玩遊戲大作的最大特色。 台灣大哥大林之晨總經理在發表會表示,在5G正式商轉後,相關應用開始發展落地,而「雲端遊戲」正是最能讓用戶快速直接感受5G高速大頻寬、低延遲的應用之一,透過5G網路切片技術,遊戲產業的巨大改革也將隨之啟動。此次能與全球GPU產業的王者NVIDIA,共同打造「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台灣大再次以最強助攻「阿福」的身分出動,延續「℗」Open Possible的概念,透過台灣大的5G行動網路、雲端技術以及平台服務,結合myfone門市實體通路的優勢及天賦,讓玩家在「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感受遊戲中的能所不能! 林之晨進一步說,延續「在家用Wi-Fi 、出門用5G」的概念,透過台灣大「好速成双 5G+Wi-Fi 6」旗艦版,讓台灣「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的玩家無論出外在家,都能享有最佳暢玩的網路環境。不僅如此,台灣大自去年啟動遊戲代理事業,率先布局紮根遊戲產業,持續與國際領先遊戲開發巨頭Riot Games合作,前後推出卡牌遊戲《符文大地傳說》、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特戰英豪》。未來也將深耕遊戲代理商的角色、擴大雲端遊戲策略聯盟,帶給台灣大及更多玩家截然不同的服務。 NVIDIA全球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邱麗孟表示:「我們在2019年推出GeForce NOW聯盟計畫,讓全球的電信商可以運用NVIDIA RTX伺服器及我們的雲端遊戲軟體,將優異的雲端遊戲體驗提供給廣大的玩家。台灣大哥大無論在5G的佈局以及對電競遊戲的投資上皆深具遠見,我們很樂見台灣大哥大成為GeForce NOW聯盟在台港澳區的合作夥伴,與我們一起推動雲端遊戲的發展!」。 邱麗孟說明,最佳的雲端遊戲體驗需要高效能顯示卡搭配高速、固網和5G行動寬頻網路以達到低延遲且穩定的服務品質。因此NVIDIA透過與全球各大電信業者合作,將高效能的雲端遊戲透過在地化的GeForce NOW串流遊戲平台結合5G服務提供給廣泛的玩家,而台灣大哥大正是在台灣地區的不二首選。 「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讓玩家擁有在雲端上遊戲的能力,即便使用不具高效能的裝置,玩家也能如同將GeForce顯示卡虛擬地加入任何筆電、Mac或Android手機上,讓這些裝置搖身一變成為強悍的電競主機,隨時隨地皆可暢玩自己喜愛的PC遊戲。更重要的是,「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可以即時連接上玩家在數位遊戲商店(如STEAM、EPIC、ORIGIN、Wargaming等)中已擁有的PC遊戲或是多款熱門的免費暢玩遊戲,隨時可以呼朋引伴參與PC社群並與成千上萬的玩家連線。 「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也將深化與不同遊戲的個別合作,推出讓玩家最有感的行銷活動,自9月1日起至9月27日,加入GeForce NOW 聯盟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服務,即有機會取得獨家《超能競地》專屬虛寶包,超能玩家們千萬不要錯過。 「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正式官網: 《超能競地》超能補給活動: 台灣大GFN Premium白金方案 5G用戶優惠: ● 免費體驗期間:2020年8月24日至10月31日 (體驗結束日期台灣大保留調整彈性) (A) 5G 資費 $599~$1,199: 前3個月搶先免費體驗,第4~9個月享半價$149元優惠,第10個月起恢復原價$299元。 (B) 5G 資費 $1,399(含) 以上: 前6個月搶先免費體驗,第7~9個月享半價$149元優惠,第10個月起恢復原價$299元。 GeForce NOW聯盟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服務(下稱本服務): 1. 本服務目前為公開測試版,透過公開測試及資訊反饋,以提供更完善服務。 2. 需搭配5G 1,399型(含)以上資費指定方案,始享有6個月免費優惠,第7~9個月未主動取消本服務者,仍享有半價149元優惠,第10個月起恢復原價(299元)續用,若於6個月內取消本服務視為放棄優惠,不得要求遞延使用、折給現金或轉換成其他優惠;搭配5G 599~1199型資費指定方案,享有3個月免費優惠,第4~9個月未主動取消本服務者,仍享有半價149元優惠,第10個月起恢復原價(299元)續用,若於3個月內取消本服務視為放棄優惠,不得要求遞延使用、折給現金或轉換成其他優惠。 3. 本服務僅提供雲端遊戲平台使用權利,用戶須自行準備遊戲,並透過本服務平台所支援的線上數位遊戲平台進行會員帳號綁定後,始可於本服務平台上遊玩免付費、已購買或新購買且本服務所支援的遊戲。本服務將持續更新,實際內容以本服務官網與遊戲平台為主。 4. 除了免付費遊戲外,付費遊戲必須預先至合作的數位遊戲商店平台購買,始可於遊戲平台使用。 5. 視個別遊戲支援限制,某些遊戲可能無法支援Android 作業系統或遊戲控制器。 6. 使用遊戲平台所產生之傳輸費,將依選用之行動上網費率計費;國際漫遊另計。本服務詳情可上GeForce NOW官網查詢。 7. 台灣大哥大保留審核、終止、變更活動內容之權利。 針對上述方案,相信消費者有很多問題想詢問更多這類的服務細節,以下小編就以Q&A方式,來幫大家詢問囉! Q: 目前想玩GeForce Now,要怎麼申請? A: 只要加入台灣大哥大5G行動資費方案,如上述的599~1199元方案,就能免費測試GeForce Now 3個月,若申請1399元方案,就能免費測試GeForce Now 6個月 (測試期間過了之後,GeForce Now就恢復原價!) Q: 一定要申請5G ,才能玩GeForce Now嗎?我能直接向NVIDIA申請嗎? A: 目前台灣大哥大率先引進GeForce Now「雲端服務」,亦即台灣大就是營運方,而NVIDIA則是技術支援單位(協助台灣大建構GPU伺服器與技術服務),因此玩家目前想玩GeForce Now,就只能向台灣大哥大各門市去申請5G資費方案,或將既有4G門號升級至5G,然後台灣大就會給你GeForce Now的eBeta帳號。 Q: 我還沒買5G手機,能用4G或是固網來玩GeForce Now嗎? A: 只要您有台灣大哥大5G門號,就能申請GeForce Now帳號。一旦你有GeForce Now帳號之後,您就可以使用各種可以上網的方式(4G帳號、固網、Wi-Fi)來連線至您的GeForce Now帳號來玩遊戲了。 Q: 我有台灣大固網,可以申請GeForce Now嗎? A: 雖說台灣大固網同屬台灣大集團,但由於目前各大電信業者都在推廣5G,因此目前應該是申請台灣大哥大5G資費,才能取得GeForce Now帳號。至於日後是否台灣大固網也開放,就要看該公司日後的公告了! Q: 頻寬至少要多少才給玩?解析度多少? A: 依目前來說,至少要15Mbps才行,並最高可以提供到Full HD (1920x1080)、60Hz的解析度與螢幕更新率。因此其實在某些收訊好的地方時,4G也是可以玩GeForce Now的,但考量4G的延遲率比較高,可能玩對戰遊戲因為你Lag就被打死了,因此還是「極建議」使用 5G來玩GeForce Now,因為5G的低延遲特色,非常適合雲端遊戲串流應用。 Q: 哪些裝置支援GeForce Now呢? A: 目前GeForce Now支援Windows PC平台、Mac平台,以及Android平台! (iOS果粉哭哭!) Q: 能玩哪些遊戲?有什麼限制? A: 目前GeForce Now支援各家遊戲平台,包含Steam、Uplay、EpicGames,未來還會支援其他遊戲平台。除了免費的遊戲之外,若您要玩一些市面上的3A遊戲大作,您還是得先購買該套遊戲,才能透過GeForce Now來玩那套遊戲。例如,您想要玩GTA V,您必須先在Steam購買該遊戲,然後在登入GeForce Now之後,會要求您輸入您在各家遊戲平台的帳號,讓GeForce Now找出您所有購買的、且適合在GeForce Now平台上玩的3A遊戲,並會製作成一個遊戲列表,然後您就可以點進去玩了。目前支援GeForce Now的遊戲列表,可。 Q: 我是其他電信業者的帳號,不能玩GeForce Now嗎? A: 也是可以,前面說過,您目前取得GeForce Now帳號的唯一途徑,就是申請台灣大哥大5G門號,因此,若您朋友有GeForce Now帳號的話,且願意借你的話,您也是可以用您其他業者的4G或5G網路,來登入GeForce Now (當然優先權和ping值就沒有直接透過台哥大5G那樣優了XD)。 Q: 目前GeForce Now的遊戲畫質如何?有支援光追嗎? A: 目前GeForce Now裡面遊戲的畫質,都可以設定到最高,且開啟硬體光追,或是DLSS等功能,讓您的手機畫面也能享有GeForce RTX 2080等級的超優質畫面。前面說過,解析度受限於1920x1080 60Hz,因此拿來玩一些3A大作是非常享受的,若對於螢幕更新率很講究的專業電競玩家,可能60Hz不太夠,當現代新的電競手機紛紛支援到120Hz或更高螢幕更新率的情況下,也許未來GeForce Now會根據這類玩家的需求,推出更高等級的遊戲串流服務(例如2K 120Hz),當然您的網路頻寬也要跟著升級就是! Q: 玩遊戲過程中,有沒有什麼限制?可否掛網? A: 目前GeForce Now一次連線可玩6小時,其實這樣玩下來,差不多手機也沒電了!此外,台哥大總經理林之晨也說,玩6小時應該也夠了,讓眼睛可以獲得休息,也希望大家除了玩遊戲之外,也能把時間浪費在其他美好事物上! Q: 可否簡單算一下,若我要用GeForce Now來玩GTA V,到底要付哪些費用?比買獨顯划算嗎? A: 好! 若您沒有5G手機,也是可以透過4G、固網,搭配一般文書級電腦來玩GeForce Now的,那些成本先不算的話,您至少要申請到599元的台哥大5G門號(月結),還有GTA V遊戲的費用990元。遊戲費用是一次收的,因此第一個月您只要先花990元的遊戲費用,一個月後,就是要599元的5G電信費用,付三個月599元之後,由於GeForce Now可以免費用3個月,因此到第四個月至第九個月之後,還要再付GeForce Now月費半價149元,到第10個月之後,GeForce Now月費就恢復原價299元。當然這樣一整年下來,可能就要花快1萬元(參考下表)。當然你享受到的不只是5G門號的快速傳輸,也享受到了隨處可玩的特色,比起買一張RTX 2080動輒3、4萬元來說,雲端遊戲也算是有其優勢的,值不值得就看個人囉! ▼以最低5G資費,搭GeForce Now,來玩GTA V,一年下來費用如下: 更多與GeForce Now相關的問答,可以。
-
NVIDIA GeForce RTX 3090專用12-pin接頭亮相?! 買卡皇記得換Power?!
NVIDIA即將於北美時間9月1日正式發表Ampere家族顯示卡,已傳出最高檔的GeForce RTX 3090旗艦版,將配置24GB GDDR6X記憶體,售價將從1399美元(約NT$42,000._)!且3090卡的體積比2080 大了約1.5倍,採用3-Slot設計,機殼長度若沒超過30cm可能裝不下。另外更傳出新的3090將採用新的12-pin接頭,比傳統的8-pin更吃電囉! 由於RTX 3090效能強勁,功耗預計將往上飆高,因此其PCIe電源接孔,也改用新6-pin + 6-pin的標準。然由於當今一般遊戲顯示卡採用的是雙6+2-pin的設計,因此已有PSU廠商推出轉換線,讓既有的雙8-pin PCIe接頭,轉換成12-pin的NVIDIA專用接頭。 據傳,只有RTX 30 Founder Edition的型號才會使用NVIDIA 12-pin的電源聯接器,,為雙8-pin轉至單12-pin的電源線,長度為75cm。上面的品牌為Seasonic (海韻),該公司聲稱這條線目前僅用於測試,還沒說是專為3090所設計的,由於該公司跟NVIDIA沒有所謂的NDA限制,所以先曬出來,讓大家知道一下有這條線。 這款轉換線,當然只適合Seasonic的電源供應器,據悉已有不少媒體(如)收到RTX 3090的測試樣品,同時也收到了Seasonic的這條12-pin轉換線。總之,想要買3090顯示卡皇的玩家們,記得Power也要更新一下就是囉!
-
效能足夠、價格犀利、在行動中帶來更多可能,微軟Surface Go 2動手玩
隨著手機走向全螢幕設計而越做越大,不少玩家對於平板電腦的需求已不再是為了更大的視覺娛樂,而是期待能為生產力帶來更多的便利,其中微軟所推出的Surface Go因為具備輕巧便攜、價格犀利與完整Windows體驗,而在市場推出後獲得不少的目光,而在時隔兩年之後,微軟帶來了全新的Surface Go 2,與一代相比Surface Go 2有哪些改變?就快跟著小編一起繼續看下去吧! 乍看之下,Surface Go 2與1代的產品貌似沒有太大的差別,同樣的方正外型、可變的背蓋腳架設計,甚至就連機身的整體的尺寸也與上一代一致,但是Surface Go 2的螢幕藉由縮窄邊框的方式,將尺寸加大到10.5吋,為玩家在行動辦公時帶來更從容的操作空間。 由於外型沒什麼改變,Surface Go 2在I/O的設計也承襲前代,只提供一個3.5mm耳機孔、一組SD記憶卡插槽和一組能支援最高4K@60FPS的USB 3.2 Gen 1 Type C,考量到目前還是有很多外接裝置採用USB Type A介面,即便只是簡單的文書用途,小編建議還是至少購買一個USB Type A to C的轉接頭以防萬一。 可能有玩家會好奇,既然Surface Go 2是透過窄邊框的設計來加大螢幕,所以機身的三圍沒有出現變化,那是否代表能夠將上一代的配件沿用下來呢?關於這一點的答案是「可以的」!微軟相當佛心的沒有改動配件的連接設計,因此不論是Surface Pen還是1代Surface Go的「Type Cover」鍵盤保護蓋,都無痛轉移到2代的機器上!不過若是舊款的保護蓋因為歲月磨損想更換一組新的,微軟也是有為Surface Go 2準備一系列全新的保護蓋,並且提供了Alcantara麂皮與一般塑膠共兩種不同材質可做選擇。 一代的Surface Go最讓人遺憾的地方,莫過於其整體效能表現較不理想,畢竟Surface Go的機身空間相當有限,在需要兼具續航、發熱等條件的狀況下,實在很難向大哥Surface Pro那樣去放入一顆高性能的處理器來支撐起整個Windows系統。 而在經過兩年的時光,Surface Go 2在處理器方面換成了Intel的Pentium 4425Y或是Intel Core m3-8100Y,搭配最高8GB LPDDR3記憶體,在整體性能方面最高獲得了64%的提升。小編在體驗期間嘗試模擬自己平時的掛網習慣,在開啟5、6個網頁後,即便一邊開著YouTube聽音樂,一邊划著社群網站,整體操作也依然相當穩定,網頁捲動沒有出Lag、觸控反應也很即時,基本上要勝任日常文書工作不是太大的問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開賣的64GB與128GB版本的Surface Go 2,在儲存晶片的採用上是不同的規格,64GB使用的是行動裝置常見的eMMC儲存晶片,而128GB的則是採用NVMe SSD。因此後者會有較佳存取效能。 微軟的Surface Go 2在產品的性能與定位上並不適合做為主力的電腦使用,而是偏向行動裝置的替代解決方案,Surface Go 2在小巧的機身中擁有完整的Windows軟體生態,避免了一般平板電腦在某些使用場合,或是檔案格式方面可能發生的系統相容性問題,以方便電腦使用者也能輕鬆在Surface Go 2處理各式文件與檔案,而不需要因為系統的不同來做格式轉換。 若相對於行動商務筆電,Surface Go 2在性能上雖不具優勢,但在重量方面可是比多數商務筆電來說,還要來得更加輕巧、更好攜帶,同時在價格方面不到新台幣13,000元的起跳價,比起動輒近3萬的商務筆電要便宜相當多,考量到行動辦公難以執行過於繁重的內容,Surface Go 2的性能,其實也已經足以滿足基礎文書方面的辦公內容。 整體來說,Surface Go 2適合的是以文書與上網為主的行動辦公玩家,這些玩家未必需要強大的效能做後盾,但絕對需要足夠的軟、硬體的搭配,來達到如同在辦公室一般的便利性,免轉換格式,免重新學習軟體,維持既有電腦使用習慣,以不變應萬變。總之,Surface Go 2輕巧的體積、完整的周邊與系統,便是幫這一類的玩家們,所創造出的完整生態組合,提供足夠效能、超犀利價格,以及超長續航力,賦予行動商務人士有更好的選擇,來達成各式應用目標。 廠商名稱:台灣微軟 連絡電話:(02)3725 3888 官方網頁: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D-Link DIR-X5460 AX5400無線路由器開箱,享受Wi-Fi 6無延遲的飆速快感不用花大錢!
為了改善過去Wi-Fi會因為連接裝置過多而出現延遲過高的問題,並且同時也加快無線網路傳輸速度,Wi-Fi聯盟在2018年初推出了新一代的Wi-Fi 6連接標準,只要換上對應的路由器與連接裝置,即使有大量裝置在同時使用網路,也不用擔心網路延遲的問題,這對於高度講究網路流暢與穩定的電競玩家,可以說是一大福音。新標準發表至今已兩年過去了,市場也開始有越來越多行動裝置或相關的網通產品陸續搭載Wi-Fi 6。然而,新技術的代價往往就是高昂的替換成本,特別是當一個產品又與「電競」一詞搭上時,價格更是容易三級跳! 不過隨著今年支援Wi-Fi 6周邊裝置越來越多,Wi-Fi 6路由器價格也開始逐漸親民化,像是路由器大廠D-Link (友訊)就推出DIR-X5460 AX5400 Wi-Fi 6路由器,主打要讓大家能用實惠的價格,享受到新世代網路的極速體驗,究竟這款路由器的表現是否能夠征服玩家們的房間?就讓小編來親自開箱實測給玩家看吧! D-Link新推出的DIR-X5460 AX5400 Wi-Fi 6路由器(下稱DIR-X5460)在機身設計上相當的霸氣,大量的銳利折角線條搭配五角形的散熱開孔,讓機器呈現出剛硬強悍的視覺效果,再搭配高達6根的高增益天線,讓路由器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台高科技宇宙戰艦,滿載著尊爵不凡的氣息。 與霸氣機身搭配的自然還有豐富的I/O,DIR-X5460將所有I/O設計機身尾端,並提供1組1,000Mbps傳輸速度的INTERNET埠,與4組1,000Mbps的乙太網路埠(ETHERNET),讓連接在有線網路的電腦都能能發揮極速。此外也提供1組USB 2.0和1組USB 3.2 Gen.1 Type A孔,讓玩家能連接儲存裝置,當成簡易版的NAS,以方便與其他的家庭成員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來共享或備份檔案資料。 至於在連接能力上,DIR-X5460除了具備Wi-Fi 6先天的「OFDMA」與「MU-MIMO」技術,能夠同時替多個裝置傳輸多類型封包,達到減少傳輸延遲的效果之外,DIR-X5460還擁有1024-QAM調變技術與智慧型頻段導引功能,以此提升訊號傳輸的最大頻寬達25%,並根據用戶的使用場景自動調配2.4GHz與5GHz的信號,確保家中的網路頻寬能夠獲得最適當的發揮。 另外對於環境充斥的各種無線信號,DIR-X5460利用「BSS訊號著色機制」來避免訊號干擾的問題,這項機制就好比替路由器發送的Wi-Fi訊號做上特定「標記」,讓DIR-X5460的信號如同萬綠叢中的一點紅,使裝置能夠更容易辨識信號來源,搭配波束成形技術與WPA3網路加密技術,為玩家帶來更廣、更穩以及更安全的網路環境。 DIR-X5460是一款主打親民路線的高性能Wi-Fi 6路由器,因此在連線設定方面設計的相當的友善,玩家只要先將路由器接上電源與網路線後,在手機上安裝並開啟「D-Link Wi-Fi」App,掃描機器底部或是安裝資訊卡上的QR Code,就能立即完成與主機的連線配對,不需要像其他廠牌的路由器需要在App與手機Wi-Fi設定中反覆橫跳,相當的簡便。 D-Link針對最新的Wi-Fi 6標準所推出DIR-X5460路由器,帥氣外觀提供充足與多元的連接埠,搭配6根高增益天線與多元的設定機制,針對Wi-Fi訊號傳輸所會遇上到各種問題進行了解決,為玩家提供高速且穩定的網路環境。 此外,簡單易用的App功能能夠讓玩家省略掉過往麻煩的網路設定,只要拿起手機對準QR Code輕輕一掃,就能快速完成所有的配對設定,加上相較於同級競品動輒萬元上下的價格,DIR-X5460的售價只要5,000元不到,使這款產品可以說是「從裡到外」都相當的親民,讓所有玩家都能有機會享受到Wi-Fi 6所帶來的低延遲網路生活,值得想要升級到更快更低延遲無線網路環境的玩家們選購。 廠商名稱:D-Link 友訊科技 連絡電話:(02)6600-0123 官方網站: 建議售價:NT$4,799._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