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龐大通道支援性、雙南橋晶片原來這樣玩,AMD 600晶片組主機板通道規格曝光
AMD為下一代Ryzen 7000處理器準備了新的600晶片組主機版,並分為X670E、X670和B650三種型號,其中X670E、X670是採用雙晶片設計,雖然可想而知是為了提供更為強大的通道支援性,但官方並未明說實際的差異為何,於是乎近期就有外媒揭露了Ryzen 7000與600晶片組的通道支援功能。 根據TechPowerUP取得的資訊,Ryzen 7000處理器本身將會提供28條PCIe 5.0通道,其中4條用於和晶片組連接,因此實際可以使用的數量為24條。這24條中,有16條是用於PCIe插槽上,支援X16或X8/X8的通道分配模式。 剩餘的8條則支援General Purpose,也就是能夠讓主機板廠自由運用,可以選擇直接做成M.2 SSD插槽,也就說玩家將能夠期待新一代主機板可以直接安裝2組PCIe 5.0 M.2 SSD,或是將其運用在USB4、Thunderbolt4上。 此外,處理器本身可以直接掌管4組USB 3.2 Gen 2、1組USB 2.0,其中有3組USB 3.2 Gen2可以支援DP Alt Mode,也就是能夠做成USB Type C介面來支援視訊輸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處理器最高支援4組的HDMI/DP/DVI視訊輸出介面,除了提供單獨的HDMI、DP埠之外,板廠也可以將多的視訊通道與USB 3.2 Gen 2一同合併使用。 600晶片組的設計上,AMD選擇與控制晶片大廠ASMedia合作打造了代號為「Promontory 21」的B650晶片組,並透過兩顆串聯的方式組合成X670或X670E晶片組。 Promontory 21晶片提供12條PCIe 4.0通道,值得留意的是,X670、X670E只有主晶片使用4條PCIe通道來與CPU相連,並另外再分出4條PCIe 4.0通道來與副晶片連接,簡單來說,B650可用的PCIe 4.0通道數量為8條,X670、X670E則是4+8,共計12條。 另外,每顆Promontory 21還能夠支援4條PCIe 3.0通道,且可以轉換為SATA 6Gbps模式,等於B650主機板可以原生支援4組SATA介面的硬碟,而X670、X670E則翻倍到8組。 USB支援性的部分,Promontory 21提供6組USB 2.0和6組USB 3.2 Gen 2,同時允許將其中兩組的USB 3.2 Gen 2進行合併為USB 3.2 Gen 2X2。 綜合下來,光是B650主機板最高將能擁有2組PCIe 5.0 M.2 SSD插槽、2組PCIe 4.0 M.2插槽與高達17組(5+12)的USB連接埠;而X670、X670E則可以安裝2組PCIe 5.0 M.2 SSD、3組PCIe 4.0 M.2 SSD以及誇張的29組(5+12+12)的USB連結埠,這樣的擴充性真的恐怖。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比「笑能」還要更悲劇的圖形表現,AMD Mendocino處理器的內顯只有2個CU執行核心
AMD在COMPUTEX 2022上,除了公布Zen 4架構處理器的進一步資訊外,還宣布要在第四季推出代號為Mendocino的APU,主攻教育與Chromebook筆電等市場,並主打擁有RDNA2的內顯,只是從流出的爆料內容來看,我們還是不要因此對效能抱有太高期待。 根據Twitter網友@Olrak29_所提供的簡報資料來看,Mendocino所配置的RDNA2內顯只擁有2個CU核心,做為對比,AMD Ryzen 6000筆電處理器的Radeon 680M為12個CU,尚能夠在1080P解析度下以最低畫質遊玩不少3A遊戲,次一階的Radeon 660M則還有剩下6個CU,能夠以720P解析度滿足遊戲需求,相形之下Mendocino只有2個CU,換算下來,實際的效能表現可能只夠應付顯示器畫面的輸出,遊戲什麼就別多想了。 另外,Mendocino本身可以支援最大單條32GB的記憶體,但只限定是LPDDR5版本,換句或說,未來正式上市後的產品在這部分應該都是焊死的,一般玩家事後恐怕很難額外進行擴充。 不過考量到Mendocino本身只是面向低功耗的入門使用市場,所以在效能與擴充的需求上確實使也不用到特別高,在一定層面上主要還是要來填補在自家產品上在極入門市場的缺口,好來與Intel的Pentium、Celeron等級處理器競爭。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一砍再砍、入門顯卡戰況混亂,AMD Radeon RX 6300即將登場?
本來以為AMD Radeon RX 64000會是系列最初階入門卡,但早在前陣子就已傳出還會有一款RX 6300的消息,且將在RX 6400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閹割規格(誤),且問世之日也即將到來。 不過詳細規格還無法確認,也沒有比較準確的爆料資訊流出,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AMD尚有RX 6300M正在服役中,具備768個串流處理器、8 MB Infinity Cache、遊戲核心頻率為1,512MHz,功耗方面最高25W;若以此來作推論,並以RX 6400為基礎的話,RX 6300將可能採用Navi 24 GPU核心、串流處理器或許一樣維持768個、以及8 MB Infinity Cache,或許將會在核心頻率、遊戲頻率上動刀。 那對比NVIDIA推出GTX系列的1630入門顯示卡的話,規格為12nm Turing GPU核心,具備512個 CUDA,記憶體則配置64bit GDDR6 4GB、速率為12Gbps,TDP則為75W;兩者相比,可能會有相差無幾的性能,但RX 6300的功耗肯定更低。 還以為NVIDIA GTX 1630即將對壘RX 6400,但想不到的是AMD還有一張RX 6300,即使主打入門初階款,價格方面肯定相當迷人,可問題是,一再閹割之下的性能,是否會令人懷疑AMD也步上了NVIDIA的老路呢?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書本尺寸體積超迷你、輕鬆打造專屬的Mini PC,ECS LIVA ONE A300準系統迷你電腦動手玩
製程技術不斷的進步下,硬體效能也不斷的提升,若需求僅是以文書辦公、輕度創作為主,偶爾看個劇或打打LOL(英雄聯盟)之類沒那麼吃效能的遊戲,這樣還需要再組一台份量不小的PC嗎?除非有打算未來要再額外升級(如加張獨立顯示卡),不然以現今的消費級市場來說,這些需求靠CPU以及內顯就能搞定,主機甚至不用組到ITX規格,更輕盈小巧的Mini PC就能應付,還能有更多工作空間可以運用。 知名大廠ECS在就相當專注於Mini PC領域上,依照用戶各類需求,推出了相當眾多的產品來讓用戶們選擇,其中LIVA家族更是有著One、Q、X、Z系列,而在先前小編也有開箱介紹過Q3 Plus以及Z3,這次更是收到了One系列當中的ECS LIVA ONE A300 Mini PC,馬上來看看它的特色與先前的成員有什麼不同吧! 既然身為Mini PC,小尺寸當然就是它的一大特色,LIVA ONE A300僅205x176x33mm的尺寸,顯得非常的輕薄,整個體積也是比一般ITX小主機還要來的迷你許多,大概就是一本書的大小而已,而黑色磨砂質感帶條紋的造型設計,則增添了不少質感元素。 LIVA ONE A300與先前開箱的成員不同,它是屬於準系統,因此才會看到CPU散熱器並沒有預裝上機而是隨附,CPU、RAM以及硬碟的部分玩家們也得再自行購入,不過在這小小的身軀內,LIVA ONE A300可以說是有著相當大的潛力。 為何這樣說呢?因為它的支援度可以說是相當廣泛,CPU只要是AM4腳位、65W以下且帶有內顯的AMD Ryzen、Athlon系列皆能支援,意味著要裝上最新的Ryzen 7 5700G都不是問題,RAM最高也可上兩組SO-DIMM DDR4-3200 最大支援64GB容量,儲存裝置提供了一組2.5吋SATA HDD/SSD以及1組M.2 2280 SATA/PCIe Gen 3 SSD,對於日常非重度遊戲的使用需求來說絕對是相當夠用。 不過要注意的是,LIVA ONE A300有分35W以及65W的版本,小編這次收到的為65W版本,若是35W版本,那麼處理器就僅能最高支援到35W TDP,兩者之間不僅在主機外觀上有些不同,隨附的CPU散熱器以及電源供應器瓦數也不同。 CPU、RAM、SSD都上機後,當然還是要來簡單測試一下囉!這裡小編CPU挑了最新的AMD Ryzen 5 5600G,RAM則是用Samsung的DDR4-3200來搭配,詳細規格列於下給各位參考。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G 記憶體:Samsung DDR4-3200 16GB(8GBx2) SSD:SP廣穎PCIe Gen4x4 US70 1TB 作業系統:Windows 10 令人驚豔的是,即便只是Mini PC,但LIVA ONE A300的BIOS介面有精心設計過,不僅同樣有分為簡易、進階介面,更有繁體中文可選擇,讓用戶可以一目瞭然。 進系統後先來到CPU-Z、GPU-Z驗證規格,可以看到小編選擇的這顆AMD Ryzen 5 5600G具備6C/12T,屬於Cazanne家族Max TDP為65W因此很適合LIVA ONE A300,這顆處理器更是搭載了代號C9的Vega內顯,主機板型號也如剛才拆機所看到的為A300-SF110。 接著在Cinebench R23以及CPU-Z Bench來單獨測試一下CPU效能,結果顯示在Cinebecnch R23得到1433/8724分,CPU-Z則是獲得609.4/4052.9分,或許是主機板的緣故,多核成績似乎沒發揮到5600G應有的水準,單核則是比較沒問題,而這樣的成績對於一部拿來辦公、看劇、輕度剪輯來說也完全足以應付。 記憶體效能方面藉由AIDA64 Cache & Memory實測得到了讀/寫/複製的成績為46940/42717/41555 MB/s,以DDR4-3200 8GBx2這樣的規格來說,表現已經相當不錯,日常應用甚至打Game都已經相當夠用。 AMD Vega內顯實力有多猛?透過3DMark實測便能明瞭,可以看到在Time Spy、Fire Strike、Wild Life、Night Raid各獲得了1433/3718/7704/15120分,以內顯的表現來說已經是相當優秀,這成績雖說要玩3A大作是很有難度,但如小編剛才提到的《英雄聯盟》甚至其他一些較不吃效能電競類作品相信是沒問題的。 而整體的表現究竟如何呢?我們在PCMark 10便能找到答案,結果獲得6224分算是優秀的表現,細看項目主要在於數位創作分書低了一些,畢竟只是內顯而已,但是對於修照片等輕度創作已經是綽綽有餘。 SSD的部分由於LIVA ONE A300僅支援PCIe Gen 3,因此3464.35/3449.04 MB/s的讀寫表現已經相當優秀,對一般日常需求上來說也是相當夠用了。 這小小的LIVA ONE A300 Mini PC究竟能否打Game?最後小編也實際就用《英雄聯盟》來驗證,設定上畫質特效一律開到最高,解析度更是拉到4K,打了整整一場下來,平均FPS測得86 FPS的順暢表現,即便是較多特效的多人會戰,FPS大概也降到53 FPS左右,對於內顯來說表現已經相當漂亮,證明平常工作完想打打Game也能有流暢的遊戲體驗。 經過一輪體驗後,可以感受到ECS這台LIVA ONE A300 Mini PC確實潛力無窮,宛如一本書本大小的小巧體積,內在效能要應付日常、辦公用途不僅完全沒問題,甚至要修修照片、打打Game也OK,當然,別忘記他是一台準系統,小編這次測試只是盡量發揮了他的最大能耐,若這樣的效能還覺得不夠,別忘了AMD 65W帶內顯的Ryzen 5000家族除了5600G之外還有一位大哥5700G,而如果有預算上的考量,並沒有一定需要弄到可以打Game,也可以選擇較低階的處理器,基本上配法相當自由,用戶們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來打造一台專屬於自己的LIVA ONE A300。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功耗上限略為提高、無須超頻直上5.5GHz,AMD闡述更多有關Ryzen 7000的相關細節
在23號的發表會上,AMD預告了下一代Ryzen 7000處理器在單核性能將能提升15%、多核超越對手31%,更親自展示在《東京:鬼線》的遊戲中,處理器的時脈可以達到5.5GHz!而在發表會後的專訪中,AMD的工程團隊為大家講解更多Ryzen 7000處理器的一些核心細節。 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Ryzen 7000將需要搭配全新的AM5腳位,透過全新的腳位設計,一些原本在AM4腳位上受到限制的規格也因此能得到解放。AMD表示,Ryzen 7000的TDP功耗將從過去的105W提升到了125W,核心總功耗(PPT)則放寬到170W,對比AM4的142W限制要多出約30W。 當然這並不代表所有的Ryzen 7000處理器都會吃上170W,只是放寬功耗上限之後,核心相對就必較不容易遇到功耗瓶頸,多核心的性能也能因此獲得更高的成長,這對於喜愛超頻的玩家來說反而是一大好消息。 另一個好消息是,這一次600晶片不論是哪一個系列都有保留了超頻選項,代表玩家即便使用B650晶片組主機版,也一樣可以為處理器進行超頻,這點比起對手陣營的B系列只能超頻記憶體來說,顯得更具誠意。 然而對於沒有超頻需求的玩家來說,在得知處理器功耗上升的情況下,可能會擔心自己的散熱設備是否會因此跟不上?關於這一點從AMD在實驗室的測試結果來看,應該是不用太擔心。 AMD發表會展示的16核心Ryzen 7000是他們在4月底所做出的原型產品,在進行效能測試的時候,團隊使用的是280mm的ASETEK水冷,就是由兩顆140mm風扇負責水冷排散熱的中階產品來替處理器散熱。 在這樣條件下,處理器在遊戲或高負載工作中,核心的瞬間最高頻率可以直接落在5.2~5.5GHz之間,換言之,我們在發表會看到的5.5GHz時脈就是處理器預設的爆發時脈,「完全沒有額外超頻」,對比Intel必須出動頂級360mm水冷才能在不過熱的前提下保持相同的頻率,看起來AMD的Ryzen 7000在發熱問題上應該是沒什麼好擔心的才是。 此外,在新增的通道支援性方面,Ryzen 7000本身將能夠支援28條PCIe 5.0通道,不過實際可使用的通道數量為24條,剩餘的四條官方沒有說明用途,但估計是作為I/O通道,供應給USB 4使用。 而DDR5記憶體的部分,Ryzen 7000也號稱透過自家的Infinity Fabric技術實現與DDR5記憶體1:1對頻,理論上這代表處理器能夠支援更好的記憶體超頻功能,也減少記憶體速度過高發生錯誤造成的突發性當機的問題,但官方並沒有表示所能支援1:1頻率的上限是多少就是了。 再來是本次Ryzen 7000將全面性的加入RDNA 2架構內顯,打破過去Ryzen家族只有少部分型號才有內顯,且通道還被閹割的悲慘顯限制。更重要的是,比起那個因為閹割掉了影像編碼功能而被嫌棄到爆RX 6500 XT,Ryzen 7000的內顯在這部分將會完整保留,就連最新的AV1編碼也能正常進行轉檔輸出呢! 最後就是AMD為Ryzen 7000處理器所加入的Smart Access Storage(SAS)功能,它可以讓處理器直接讀取SSD內的資料,省去過往需要先將資料轉移到系統記憶體RAM中的步驟,大幅度提升遊戲的載入和讀取效率,讓PC能夠如同Xbox Series X/S利用Direct Storage來實現高速啟動遊戲的功能。 事實上SAS本身就是以微軟的Direct Storage所延伸而來的,SAS甚至是直接照搬相同的演算法和API,但差別是,Direct Storage本身只能算是一個軟體驅動功能,而SAS則是存在於處理器內,這代表SAS在功能上有著更高的優先層級,受到其他硬體或系統的干擾因素更低,能夠帶來更低的讀取延遲和提供更好的效能表現。 此外,AMD也知道PC主機的環境不像Xbox那樣是走單一硬體規格,所以SAS技術本身在設計上也是遵循AMD一貫的高度相容性與開放作風,所以並沒有打算特別設計專數API,只是單純的在玩家如果擁有AMD硬體設備的前提下,能夠額外獲得比Direct Storage更好的功能效益,而非是要做出技術獨佔,確保玩家能夠保有更高的硬體搭配自由度。 然而即便如此,SAS技術還是有一定的限制存在,玩家使用的SSD硬碟必須是PCIe 4.0或PCIe 5.0通道版本,且對速度有著一定的基本要求,目前官方還沒有正式對外公布實際的標準為何,只有說明未來會提供相容性的硬體清單,可能也代表未來會有相關的SSD認證計畫也說不定。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索尼確認新版PlayStation Plus升級方案存在技術錯誤,緊急調整後升級不再需要補回折扣差額
新版PlayStation Plus正式登場後可以說是鬧得沸沸揚揚,就如小編先前所說,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針對先前已經包了好幾年的玩家,若要升級需一次補齊方案剩餘天數內的所有差價,而通常會包這麼久的時間,無疑是因為PS Plus有特價優惠或是要準備漲價,但令人相當不解的部分是這些以特價購入PS Plus會員的玩家們居然需要再補齊先前的折扣差額,可以說是對於死忠老玩家們非常不友善而引發不滿。 對此,索尼於今日(5/26)在官方推特Ask PlayStation說明該狀況為技術性錯誤,已緊急修復調整,若曾經是特價購入PS Plus會員的玩家,現在升級不再需要額外補回原價差額,僅需支付各層級之間的價差即可,而對於先前受影響的玩家們也會退款加收的差額,另外網頁價格標示錯誤的問題也一併修復完成。 Due to a technical error, players in Asia who have previously purchased a PlayStation Plus membership at a discount have been incorrectly charged for their upgrade pricing. This error has been fixed and impacted players will receive a credit. We 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Ask PlayStation (@AskPlayStation) May 25, 2022 官方聽見玩家心聲能盡速修復改正是好事,畢竟升級需要收回原本的折扣真的是非常不合理,但比較可惜的是,針對已經包了數年的玩家,升級依舊是需要一次補齊方案剩餘天數內差價,官方目前尚未對此說明或者提出其他補差價方案,建議這類玩家們若不急著升級PS Plus不妨再等等也不遲。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加速 ARM架構轉型與AI訓練做準備,微軟端出了Project Volterra ARM架構迷你主機
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在ARM架構的市場發展上一直都稱不上順利,態度也是相當的曖昧不明,不過看著對手蘋果在轉到ARM架構後,透過M1晶片家族過得有聲有色,微軟也似乎打算加碼投資Windows On ARM,在今年Build大會上端出了專為開者設計的Project Volterra迷你主機。 Project Volterra的黑色外殼看似金屬,其實是用回收後的海洋塑膠所製成,並且扁平的機身能夠讓開發者將多台機器進行堆疊,方便開發者進行多種程式的同步開發。 機器的內在使用的是高通所設計的「NPU」晶片,代表除了基礎的數據和圖像運算之外,主機也具備AI運算的能力,微軟的首席產品長Panos Panay表示,他們可以預見未來的處理器產品中,都會加入AI加速的相關功能,因此做為系統商,微軟有義務提供更好的開發環境,為此系統本身也已經針對Windows、Visual Studio 2022、Windows Terminal等開發軟體最好對應,讓開發者能夠直接在主機上進行原生ARM架構應用的研發。 目前關於Project Volterra的更多細節還不明確,只是從宣傳預告來看,機身在I/O的設計方面相當的奇特,正面的部分只有一枚電源指示燈,開機鍵、重設鍵(?)以及2組USB Type C則是放置機器的左側,從宣傳圖來看,應該是具備視訊輸出功能,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機身後方的位置只配有1組RJ45網路孔、3組USB Type A和1個Mini DisplayPort,但沒有沒有額外的HDMI和3.5mm音源輸出埠的原因。 ▲微軟官方的產品形象影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為消滅延遲而存在,NVIDIA與ROG聯手打造500Hz更新率的電競螢幕
現在120Hz更新率以上的螢幕已經是屢見不鮮了,電競廠商也因此不斷努力的在不斷的將更新率表現往上疊,像是2020年的時候,就已經有更新率360Hz的螢幕出現,而在今年,NVIDIA和ROG合作,一舉將更新率提升到了500Hz! NVIDIA為了強調自家NVIDIA Reflex硬體低輸入延遲技術,在COMPUTEX 2022 與華碩推出了ROG Swift 500Hz電競螢幕,支援 NVIDIA G-SYNC電競模式並整合NVIDIA Reflex Analyzer功能,配合指定的滑鼠,能夠讓玩家在螢幕上即時觀看遊戲的延遲狀態。 NVIDIA表示利用500 Hz的超高更新率,將能畫面的反應速度更為及時,實現最大的動態清晰度,也因為更高更新率意味著畫面的變化程度能夠變得更為精細,500Hz更新率也代表能夠讓玩家能夠實現更為精準操作。 ▲NVIDIA講解500Hz對於電競的優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款ROG Swift 500Hz所使用的面板材質並非Fast IPS,而是使用TN面板,官方稱之為「ESport TN(E-TN)」,且面板尺寸只有24吋,解析度更是僅有1080P。考慮到TN面板的先天優勢就是更快的反應速度,但色彩表現遠不及IPS,這款螢幕鎖定的客戶族群可能就只限定於電競專精的玩家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Seagate IronWolf Pro 2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兼具高速與容量平衡需求的優質選擇!
目前PCIe規格不斷提升,作為高速儲存主力要角的SSD固態硬碟也受到玩家的普遍採用,雖然容量也逐步提升至500GB、1TB的大小,但對於大量儲存資料使用來說,仍舊不如傳統的HDD來的容量一次到位,以目前已邁入20TB的HDD來說,作為NAS使用的好幫手無疑就是HDD了,在使用年限上與價格方面顯然會比採用SSD要來的更加具備CP值。 身為目前兩大硬碟龍頭廠商之一的Seagate,其實早在去年底就已經推出容量達20TB的IronWolf Pro與Exos X20這兩款版本,這次就來試試其中的IronWolf Pro 20TB這顆HDD吧! 雖說手上這顆是20TB的超大容量版本,但其實先前在站上就已經介紹過IronWolf Pro的其他容量版本了(),主要特色的部分也是適用於NAS這樣的儲存模式,當然如果玩家只打算買一顆當成電腦的儲存碟來使用的話也是沒問題,同樣都是採SATA III介面,買一顆就抵好幾顆4TB、6TB了。 外觀上面與之前此系列的並無不同,斗大的Seagate Logo以及IronWolf那顆狼頭標示(那嘶狼)也清楚宣告了這款系列的歸屬,3.5吋尺寸、SATA III介面、7,200 rpm、256MB快取、氦氣密封鍛造技術、雙平衡馬達、獨家AgileArray聰敏陣列技術、內建省電/休眠模式進階電源管理、RV旋轉震動感應技術、獨家硬碟校測-IHM那嘶狼健康管理(IronWolf Health Management)、Rescue Data Recovery Services資料救援計畫3年服務、5年保固,只能說如果玩家要入手NAS的話,那這顆能支撐24x7全年無休還高達20TB超大容量的IronWolf Pro就是最佳首選了。 那就來看看產品美照吧! 相較於前一版的18TB來說,這款20TB的版本其實就是多了一片2TB的碟片,設計上仍舊屬於CMR(Conventional Magnetic Recording),至於官方標示的最大285 MB/s傳輸速度就透過實際測試來驗證吧! 照慣例就先透過CrystalDiskInfo來檢視一下相關資訊,可以看到這款IronWolf Pro 20TB的型號為ST20000NE000,常態工作溫度落在30度C左右;先採用CrystalDiskMark來驗證一下讀寫速度,不難發現可以測到283.03/268.80 MB/s算極為接近官方標示上限了,雖然沒有SSD那麼猛,但不論是作為NAS資料備份或是安裝在個人電腦中做為檔案存放來說,應該都能輕鬆讓玩家無壓力的盡情儲存囉! 改換ATTO來測試的話,在4KB時就幾乎讀寫速度都拉上200 MB/s了,讀寫最大速度也有達到270.49與266.67 MB/s,從8KB開始就差不多是穩定速度狀態了,另外也透過HD Tune來檢視一下讀取表現,最大有達到276.8 MB/s、平均也有214.9 MB/s。 透過幾款實測也顯示出這顆IronWolf Pro 20TB的表現相當平穩,算是有維持IronWolf Pro這系列的高水準表現。 對於檔案大小越來越膨脹的現在,連SSD都已經普遍邁入1、2TB的容量,作為專門提供儲存空間的HDD來說,玩家的入手基本款也逐步地由原先的4TB、6TB容量往10TB以上的版本移動,早先入手8TB、10TB甚至12TB的玩家,或許面對20TB的登場之後可以考慮更換一輪,除了速度更進一步的提升之外,清一色20TB所帶來的好處就是總容量也直接大幅提升,再者,Seagate還提供有5年保固以及3年的資料救援服務,換一換就能容量加倍、何樂而不為!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全新PlayStation Plus方案正式登場,但對老玩家們似乎不太友善
因應市場變化,全新的PlayStation Plus於今日在包含台灣在內的亞洲區域搶先全球登場,方案分為基本(ESSENTIAL)、升級(EXTRA)以及高級(DELUXE)。 這三種方案之間的差別,基本方案就跟以前的PS+方案一模一樣,提供了獻上遊玩、雲端資料保存,每個月還有幾款遊戲可免費下載保存,只要在會員期間內都可遊玩以及PS Store上會有專屬折扣與專屬內容等等。 升級方案則是可直接暢玩PlayStation Plus遊戲目錄內上百款作品,包含《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死亡擱淺》、《對馬戰鬼》、《碧血狂殺2》等等大作。 而最高階的高級方案除了能遊玩剛提到的上百款作品,還包含了經典遊戲目錄,可遊玩歷代官方精選的PlayStation經典作品如《狂野歷險》、《超能殺機:兩個靈魂》、《戰神III 重製版》等等,並且還能限時試玩部分遊戲,目前包含《地平線:西部禁地》、《電馭叛客2077》、《MotoGP™22》等等作品。 而在價格方面,Sony在標示的部分搞了個大烏龍,居然在每項價格後面都多追加了兩個0,以最貴的高級12個月方案來看就來到了驚人新台幣228800天價,第一眼看到還以為Sony是不是想賺錢想瘋了XD?!但事實上只要登入帳號後價格顯示就會正常,各位不用太驚慌,實際正式價格為基本方案每月NT$ 198/每季NT$ 488/每年NT$ 1,188、升級方案為每月NT$ 298 /每季NT$ 808/每年NT$ 1,988、高級方案則是每月NT$ 338/每季NT$ 928/每年NT$ 2,288。 而對於目前還在訂閱期間的玩家,Sony也提供了補差價方案,但這方案或許是第一次實施的關係,在各方面都不是非常理想,若是一些PS老玩家大概都知道,不少玩家們都會在PS+打折或是漲價之前,一次續訂了好幾個月、好幾年來省下荷包,但如果是這類已經續訂好幾年的玩家要來升級,補差價就只能一次補齊,例如有玩家已經續訂到2027年中,那他升級價格就高達5~6000元之多,因此造成不少玩家們不滿。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玩家們發現,若當初續訂的會員是打折優惠後的價格,那升級補差價時還會把特價後的價格補回原價,這點更是讓玩家們開始炎上,畢竟會一次續這麼多年,就是因為當初打折的優惠,希望官方能盡快對此做說明。 除了補差價方式讓老玩家們不悅之外,也有不少玩家認為目前遊戲陣容不夠吸引人,尤其是無法玩到最新上市的大作,但畢竟剛上路,隔壁香味四溢的XGP也是歷經許多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規模,只能期待未來PS+繼續努力改變。 而整體看下來,小編認為升級、高級方案會比較適合還未遊玩過遊戲目錄內作品的新玩家們,就如剛剛提到的《死亡擱淺》、《對馬戰鬼》、《碧血狂殺2》等知名大作,只要兩三款有興趣卻還沒玩過,那就很適合直接訂閱升級、高級方案,新玩家也不太會有補差價的問題,當然還是希望官方在補差價的狀況能提供多一些方式可選擇,例如可以用補1個月/1季/1年差價的方式,到期後降回基本方案,這樣就比較可以讓人接受,就等官方後續改善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