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
「Kingston HyperX VR四寶」引領進入身歷其境,虛擬實境玩家必備!
書法要寫得好,文房四寶要準備好。當今虛擬實境(VR)要玩得順,HyperX VR四寶也要記得傳便便。因為要玩VR,除了買高檔的VR頭盔產品之外,所搭配的電腦硬體配備也必須非常高檔才行。這樣才不會玩到頭昏昏、腦鈍鈍,甚至跑去掠兔仔。 HyperX的VR四寶,就是要幫助VR DIY的玩家解決VR卡頓、不順、慢吞吞、聲音不夠到位等各種症狀,讓玩家更能享受到沉浸式的VR體驗。 VR場景由於比較大,且必須即時反應,因此不容許任何Lag,否則會造成不夠真實、玩家不舒適等情況。一般來說,VR的系統需求比較高,需要一般3D遊戲約3倍以上的電腦運算需求,所以市售的電競主機或筆電也許可以跑VR,但可能還是有卡頓的問題。 雖說大多VR硬體廠商都會在VR產品的系統需求上,標註所需要的等級,但除了在CPU、GPU有多做著墨之外,其餘配備則較少說明。而當今有不少高檔的電競主機、筆電,可能貼上了VR Ready的標籤。但有些機種出貨時,還是用傳統HDD或SSHD(混合式硬碟),搭配8GB DDR4記憶體。這樣的配備,其實玩3D遊戲還沒問題,若要玩VR遊戲,那您可能得再升級才行。 正因為VR要求的硬體配備必須非常高檔,不只是CPU/GPU要夠力,其他VR裝備也要到位才行,包含Memory、SSD,以及VR必備的耳機等等。因此HyperX VR四寶,包含:1. CLOUD Revolver「電競耳機」、2. Savage DDR4「記憶體」、3. Savage「SATA SSD」、4. Predator「PCIe SSD」,能夠全面提升您的VR體驗。 先介紹電競周邊部份,VR要能真正身歷其境,除了VR頭盔要提供超棒的沉浸式視覺感官享受之外,「聲音」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若VR頭盔搭配一般耳機,是無法感受到VR真正臨場感的。因此,玩VR一定要搭配電競級的耳機才行! Kingston HyperX CLOUD Revolver頂級電競立體聲耳機,採用錄音室等級音場,提供更寬廣的音域,創造音效深度與廣度,搭配VR層次分明的遠近距離,可說是最完美的搭配,提供「聲」歷其境、完美的「視」+「聽」的沉浸式VR體驗。 耳機採用特製記憶泡棉和頂級合成皮,搭配穩固耐用鋼架結構,提供雙耳完整覆蓋的聽覺感受,讓玩家不管是玩VR或是一般3D遊戲,都能正確感受到對手的方位,讓玩家贏得致勝先機。此外,還有可拆卸式麥克風,不用時可以拆下來放著,搭配線控設計,可調整音量大小與開閉麥克風,讓玩家能夠靈活使用。 至於核心零組件部份,要VR玩的順,除了CPU與GPU要夠力之外,記憶體建議要裝到16GB容量以上才跑得順,此時HyperX Savage DDR4高效能記憶體系列,就適合VR玩家們選購,支援XMP超頻設定,提供單支4、8、16GB容量的2、4、8通道的包裝,共有16/32GB/64GB Kit等產品組合,讓VR場景可以一次讀到記憶體內,減少從硬碟載入的時間。搭配最高可達DDR4-3000高頻速,讓運行VR遊戲時,算圖更輕鬆寫意。 再來最重要的是SSD,因為VR遊戲資料都很龐大,載入時間都比較久,若要減少載入時間,一定要速度夠快的SSD才行。HyperX高效能SSD系列,主要分成Savage SSD (SATA介面)與Predator SSD (M.2 & PCIe介面)兩種版本。前者主要針對一般電腦、筆電做升級之用,內部搭載4核心、8 通道的 Phison S10控制晶片,讓循序讀取/寫入速度可達560MB/s、530MB/s的超高速度,IOPS讀取/寫入可高達 100K/89K,實測效果亦有達到水準。 至於另一款Predator SSD,則是採PCIe Gen 2.0 x 4介面設計,提供更快的存取效能,循序讀取/寫入速度可達1.4GB/s、1GB/s的飆速水準,IOPS讀取/寫入也有達到160K/119K的等級,讓系統在處理需要多工的VR遊戲,能夠反應更靈敏,提升整體系統表現。 這兩款SSD,都隨附說明書、HyperX貼紙,以及Acronis True Image HD軟體序號,讓玩家可以透過系統複製的方式將HDD複製到SSD,且不用擔心Windows 10的授權會不見(在同一電腦只更換硬碟,授權仍會存在)。再者,Savage SATA SSD還有附贈2.5轉3.5吋轉換托架、7mm轉9mm襯墊、固定螺絲;而Predator PCIe SSD有提供半高半長轉接架,因此迷你電腦也適用,若主機板只有M.2插槽,也可以將產品的M.2模組取下來安裝,提供多種安裝上的彈性。 要玩VR,只有對CPU/GPU核心做升級,確實是不夠的。記憶體、SSD、耳機,也都是VR必備的部份。而HyperX的VR四寶,能改善VR卡頓之現象,並提供「聲」歷其境的感官享受,便可提升整體VR的體驗。 整體來說, HyperX的VR四寶,能幫助玩家組出「正港的」VR Ready的電腦,讓朋友也稱羨! 更多HyperX VR產品訊息,請參考: 廠商名稱: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666-200 網站: →更多的【PCDIY!電競部品】: →更多的【PCDIY!電競椅】: →更多的【PCDIY!直播】: →更多的【PCDIY!電腦周邊】:
-
Synology DiskStation DS716+實測開箱,企業級2-BAY NAS中的資優生!
與親友出遊的珍貴照片,旅遊時錄製的影片都是寶貴的檔案資料,如果想要永久保存,最好的方法就是勤做備份。而NAS就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備份工具,不僅可以自動定期備份,還可以透過網路分享。這次所要介紹的Synology DiskStation DS716+不僅具備強大的硬體,搭配最新的DSM 6.0系統韌體還可以使用快照功能輩分不同時間點的資料,就像時光機一樣可以回溯重要資料。 群暉推出的這款NAS,是今年最新2-Bay機種,搭載Intel Celeron N3150四核心處理器,提供優異傳輸效能與支援AES-NI硬體加密引擎,主打中小企業用戶。如果容量不足,則可搭配DX513擴充裝置來增加容量。機身背後提供兩個Gigabit LAN網路孔,支援故障備援與Link Aggregation頻寬合併功能。硬體外觀與硬碟安裝部分延續以往的設計,而硬碟槽有提供鎖定功能,避免硬碟被任意拔出。使用NAS performance tester 1.7測試傳輸效能,三次讀寫4000MB檔案到NAS,寫入到NAS速度平均為114.12MB/s,從NAS讀取速度則為102.75MB/s,都有破百的傳輸實力。雖然鎖定企業用戶,但這款NAS也具備優異的多媒體處理能力,搭載硬體加速轉碼引擎,支援串流播放與即時轉檔H.264 4K、1080p高畫質影片。但可惜的是這款NAS還是維持群暉一貫的傳統,不提供HDMI影音輸出埠,這實在是讓這款產品有點美中不足。 日前推出的DSM6.0新系統增加了許多新功能,這次編輯主要測試的則是共用資料夾快取備份功能。快照備份比傳統備份更快速,更不占硬碟空間。要使用此功能前,必須先將儲存空間格式化為Btrfs,而不是原本DSM5.2預設的ext4。接著只要使用Snapshot Replication套件就可以針對每個共用資料夾手動或自動定時建立快照備份。當您不小心誤刪資料時,利用快照備份就可以還原任意時間點的資料,非常方便。 除了資料夾快照備份功能外,DSM 6.0還有許多好用的新功能,DS Video等套件介面與功能也有更大的進化,有興趣的使用者可以趕快更新來用用看。如果2-Bay的DS716+無法滿足您對於大容量資料備份的需求,那麼您也可以考慮最新推出的DS916+,或DS416play。 CPU:Intel Celeron N3150 @1.6GHz 記憶體:DDR3 2GB 支援硬碟規格:2.5"或3.5" SATA× 2 網路介面:10/100/1000Mbps Ethernet× 2 USB 連接埠:USB 3.0×3(後2前1) 尺寸:157 × 103.5 × 232 mm 重量:1.75 kg 保固:3年 這次,實測開箱了Synology DiskStation DS716+,發現它不但擁有不錯的存取效能,而且還具備了進階的快照備份功能,擁有完整的企業級NAS該有的功能。整體來說,這是企業級2-BAY NAS中的資優生! 廠商名稱:Synology - 群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552-59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企業級網路設備 - Enterprise Network -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更多的【PCDIY! 家用網路設備 - Home Network - 路由器 / 電競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網路卡 / 網路攝影機】: →更多的【PCDIY! 智慧家庭 SmartHome / 智慧辦公室 SmartOffice / 智慧攝影機 Smart Camera / 智慧門鎖 Smart Door Lock / 智慧門鈴 Smart Doorbell】: →更多的【PCDIY! Network Hardware / 網通設備 / 弱電工具 / 機櫃產品 / 機房世界】: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IT資訊新聞】:
-
NVIDIA GeForce GTX 1080創始版首波熱賣,FOUNDERS EDITION顯示卡銷售紅不讓!
號外:「NVIDIA GeForce GTX 1080顯示卡,終於開賣了!」 搶在NVIDIA nDA解禁同時,台北光華商場的品牌廠顯示卡,華碩、技嘉與微星的GeForce GTX 108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幾乎同時到貨!這時候,或許你會問,一張顯示卡,報價26,990元,幾乎跟一台電腦一樣貴,這會有人買嗎?這是一個好問題。答案令人震撼,不少玩家早已預付訂金,提前客訂的狀況超乎預期,很多玩家都搶著在第一波就入手這張新一代卡王。 此外,由於第一批到貨,供貨量不足,加上NVIDIA的鐵粉,玩家搶鮮的心態,很快就賣光光。目前,品牌廠顯示卡業者,正在積極補貨之中。 GeForce GTX 1080,取代GeForce GTX 980。GeForce GTX 1080,MSRP市場行情報價從美金599元(折合台幣19,415元)起。NVIDIA官方GeForce GTX 108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報價美金699元(折合台幣22,655元)。正式發售日期,開賣nDA解禁日期,為美國時間2016年05月27日。 GeForce GTX 1070,取代GeForce GTX 970。GeForce GTX 1070,MSRP市場行情報價從美金379元(折合台幣12,284元)起。NVIDIA官方GeForce GTX 107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報價美金449元(折合台幣14,552元)。正式發售日期,開賣nDA解禁日期,為美國時間2016年06月10日。 台北光華商場,則一如預期,台灣時間,2016年05月28日到貨。 初始報價,沒有意外,台灣價格,比起美國報價,貴上美金100元左右,約貴了台幣4000元,華碩、技嘉與微星的GeForce GTX 108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也就是所謂的公版卡,統一價格;26,990元! 這次的NVIDIA GeForce GTX 108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一開始的銷售狀況就超乎預期。PCDIY!這邊,則針對首波入手玩家進行訪談,得到的結論是,NVIDIA的鐵粉,玩家並不覺得報價昂貴,反而覺得,GeForce GTX 1080效能表現優異,等同於前一個世代,GeForce GTX 980、980 Ti的兩倍效能,這樣的效能增益,玩家肯定NVIDIA的新卡王,進而把舊電腦升級,或者直接購買新電腦。 NVIDIA品牌顯示卡的話,台灣市場的話,總共可以分為ASUS(華碩)、GIGABYTE(技嘉)、MSI(微星)、EVGA(艾維克)、Galax(影馳),此外,也能看到Inno3D(映眾)、Leadtek(麗台)的蹤跡。不過,品牌廠顯示卡,先到貨的只有華碩、技嘉、微星! 華碩首波到貨的GeForce GTX 1080創始版,型號:ASUS GTX1080-8G,製造年月:2016年05月,產地:中國,最大的特色為登錄4年完美保固。 技嘉首波到貨的GeForce GTX 1080創始版,型號:GIGABYTE GV-N1080D5X-8GD-B,製造年月:105年05月,產地:台灣,最大的特色這張卡是在台灣生產包裝的,保固期為3年免費保固。 微星首波到貨的GeForce GTX 1080創始版,型號:MSI GeForce GTX 1080 Founders Edition,內部型號:912-V801-1291,製造年月:2016年05月,產地:中國大陸,最大的特色,除了可以使用0800微星客服專線,市話免費跟原廠聯繫,這張卡提供免費到府收送,全家超商代收服務,保固期為3年。 值得注意的,GeForce GTX 108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之後,接著各大品牌廠顯示卡,也將會推出客製化電路板卡與強化散熱器版本的自製卡。 NVIDIA的鐵粉,超強的信仰,以及驚人的採購能力,不可思議的,台北光華商場這邊,以原價屋來看,台灣時間2016年05月28日(六)到貨,華碩第一批拿到的量比較少,技嘉第一批拿到的量比較多,微星第一批拿到的量則更多。到貨第一天,華碩、技嘉GeForce GTX 108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就賣光了,而且,幾乎都是,接著是到貨第二天,就連微星GeForce GTX 108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也賣到快要沒貨。這次可以說,GeForce GTX 108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首波熱賣,銷售紅不讓! 然而,為什麼報價高達26,990元的高階顯示卡,第一波銷售,玩家早已預付訂金,提前客訂的狀況,能有這樣的銷售佳績,這除了歸功NVIDIA的鐵粉,信仰最為堅定,口袋也深不可測。可以說,有錢就是任性呀! →更多的【PCDIY!顯示卡】: →更多的【PCDIY!顯示器】: →更多的【PCDIY!主機板】: →更多的【PCDIY!機殼/電源供應器/散熱器】:
-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實測開箱,M.2 SSD版本的改裝挑戰!
從ThinkPad X240/T440之後的機種算是一個分水嶺,開始採用「M.2」介面擴充槽,取代X230/T430以前使用的mSATA或PCI Express Mini Card。只是M.2的規格非常多種,而且不同長度、腳位、傳輸協定所對應的功能與用途也有所不同。以最新一代的X250/T450為例,WLAN(WiFi)網卡便是使用2230尺寸的M.2擴充卡,WWAN(3.5G/4G網卡)以及SSD則是使用2242尺寸的M.2擴充卡。這次測試的主角: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M.2版本則是「2280」(寬度22公厘、長度80公厘)規格的M.2 SSD,由於已超過X250/T450的支援長度,因此站長特別商借一台2015年版的X1 Carbon進行測試。 傳統的SSD因使用SATA3(6Gbps)介面,傳輸速率會受到限制而讓效能無法再進一步提升,各大廠紛紛規劃新一代的傳輸介面用來取代行之有年的SATA。其實直接將SSD透過高速PCI Expess擴充槽進行資料傳輸,就像安裝一張顯示卡一樣,的確是直截了當的做法,但此法卻不適用於空間有限的筆記型電腦。雖然在mSATA時代也曾推出捨SATA改用PCIe傳輸的SSD,但當時用途多用於工業電腦,一般筆電無法使用。時至今日,隨著M.2規格的擴充卡開始全面普及,讓支援PCIe高速傳輸的M.2 SSD終於開始成為新時代的效能霸主。 感謝台灣金士頓公司特別商借最新推出的HyperX Predator PCIe SSD(以下簡稱Predator),而且還是最高規格的480GB版本!Predator有兩種版本以及容量,所以共有四種銷售組合。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有兩種版本,分別是M.2版本與搭配M.2轉PCIe介面卡的HHHL版本。 (1)480GB M.2 SSD + 半高半長轉接卡(HHHL, Half-Height, Half-Length adapter) (2)480GB M.2 SSD,無轉接卡 (3)240GB M.2 SSD + 半高半長轉接卡(HHHL, Half-Height, Half-Length adapter) (4)240GB M.2 SSD,無轉接卡 固態硬碟業者:金士頓 Kingston 固態硬碟種類: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HyperX Predator 固態硬碟類型: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PCIe 2.0 x4(HHHL版本與M.2版本) 固態硬碟容量:240GB,480GB,960GB 固態硬碟控制器:Marvell 88SS9293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Kingston MLC Flash(FP64B08UCT1-F3) 固態硬碟保固期:3 年保固 可壓縮: 240GB→ 讀取速度:1400MB/Sec,寫入速度:600MB/Sec 480GB→ 讀取速度:1400MB/Sec,寫入速度:1000MB/Sec 960GB→ 讀取速度:1350MB/Sec,寫入速度:1000MB/Sec 不可壓縮: 240GB→ 讀取速度:1290MB/Sec,寫入速度:600MB/Sec 480GB→ 讀取速度:1100MB/Sec,寫入速度:910MB/Sec 960GB→ 讀取速度:1300MB/Sec,寫入速度:1000MB/Sec ※HHHL版本與M.2版本,同容量版本速度相同! 240GB→ TBW:415TB,DWPD:1.6 480GB→ TBW:882TB,DWPD:1.7 960GB→ TBW:1600TB,DWPD:1.8 ※備註:○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Predator的本體其實是一張2280尺寸的M.2 SSD,為了能夠讓桌上型電腦使用,原廠有提供一張M.2轉PCIe的轉接卡。轉接卡也隨包裝提供全高以及半高的矮檔板,方便Mini-ITX等小台主機使用。雖然金士頓提供的HHHL轉接卡看似支援2242/2260/2280/22110四種長度的M.2卡,但只有2280的鎖孔有裝上螺絲底座。HHHL轉接卡採用PCI Express 2.0 x4介面,有效頻寬高達2GB/s,會需要動用到PCIe 2.0 x4便是為了讓讀取速率高達1.4GB/s的Predator能夠充分發揮。 Predator有兩種容量,480GB版本的讀寫效能最好,高達1400MB/s(讀取)、1000MB/s(寫入);240GB版本則是1400MB/s(讀取)、600MB/s(寫入),以上為原廠公布的可壓縮資料傳輸(例如ATTO測速程式)的數值。如果改用AS SSD和CrystalDiskMark進行不可壓縮資料傳輸測試,480GB版本的數值是1100MB/s(讀取)、910MB/s(寫入);240GB版本的數值是1290MB/s(讀取)、600MB/s(寫入)。基本上Predator無論何種容量,都已位於「GB級」讀取效能之列。Predator高速的秘訣在於採用了Marvell公司最新一代的88SS9293控制器,並搭配Toshiba製的19奈米製程MLC NAND Flash。Predator的SSD控制器、快閃記憶體乃至模組本身都是在台灣製造的。480GB的Predator也搭載了兩顆512MB的DDR3L-1600記憶體,合計達1GB,擔任快取記憶體之用。 雖然Predator是M.2 SSD,可安裝於支援2280尺寸SSD的筆記型電腦,但Predator天生就是為極致效能所量身打造的超高速SSD,因此耗電量也會比一般的M.2 SSD高一些。如下圖所示,Predator工作電流為2.5A,坊間支援SATA傳輸協定的M.2 SSD通常是1A左右。Predator在寫入時的最大耗電量可達8.25W,同廠牌的M.2 SSD(SM2280S3)只需要3.08W。但對於桌上型電腦或是不在意電池續航力的使用者,Predator展現出來的高效能正是大家所需要的。 在購買M.2 SSD時,其實要非常小心,避免買了卻系統抓不到,甚至出現裝不上去的窘況發生。這是因為M. 2擴充卡會根據用途而採取不同的「鍵位」(Key)設計,常見有A、B、E、M四種。SSD通常會使用到B Key或是M Key。B Key支援PCIe 2.0×4或是SATA訊號,M Key則支援PCIe 2.0×4/3.0×4或是SATA訊號。坊間的M.2 SSD的「金手指」(接腳)通常會有兩個缺口,代表支援低速的B Key以及高速的M Key。不過這並不代表具備兩種鍵位的SSD會有不同的速度。像Predator此類標榜PCIe 2.0×4的高速M.2 SSD自然沒有支援B Key的需要,所以如下圖所示,Predator便只支援M Key。而Kingston另一款採用Phison控制器的SSD則是通吃兩種Key,但其實只以SATA的速度在運行而已。 為何站長要特別提醒買M.2 SSD時,要注意主機是支援哪種鍵位,因為站長原本想在Dell最新推出的Optiplex 9020m迷你桌機上測試Predator,卻發現9020m竟然只支援B Key!換言之,就算有錢想自行加裝Predator還不行呢。而先前測試過的HP EliteDesk 800 G1迷你桌機也傳出認不出Intel 530 M.2 SSD。這是因為EliteDesk 800 G1只支援透過「PCIe」協定傳輸的M.2 SSD,但市面上的M.2 SSD通常只跑SATA協定而已。因此使用者在升級M.2 SSD最好先查詢主機所能支援的鍵位以及傳輸模式,最好是有使用者的成功升級經驗會更保險。這次站長測試M.2 SSD發生許多不相容的問題,顯見ThinkPad的M.2 SSD相容性問題必須要特別留意,免得白花錢了。 為了能夠讓Predator發揮全部的效能,站長特別商借到Lenovo ThinkPadX1 Carbon(2015版)進行測試。 相較於X250/T450僅有兩個M.2擴充槽 (其實有第三個,但卻是僅支援單面顆粒的隱藏版),2242尺寸的M.2擴充槽還必須拿來跟WWAN(3.5G/4G)網卡或是SSD共用,X1 Carbon擁有完整的三個M.2擴充槽,包含一個2280尺寸的供SSD使用;2242尺寸供WWAN網卡使用;2230尺寸供WLAN使用。X1 Carbon的2280 M.2擴充槽僅支援M Key,但同樣支援SATA訊號,不像EliteDesk 800 G1非得安裝PCIe訊號的M.2 SSD。X1 Carbon同樣採「Big Door」底蓋設計,將鎂鋁合金的底蓋打開,便能輕鬆進行M.2 SSD換裝作業。 雖然很順利地將Predator安裝到X1 Carbon,沒想到開機時竟然出現了錯誤訊息,如下圖所示。但很快就會消失然後進入作業系統。國外的X1 Carbon使用者也有回報完全相同的錯誤訊息,都是安裝Predator發生的。其實這已經是主機BIOS層級的問題,跟軟體層面無關了。所以現階段X1 Carbon可使用Predator,且至少還能夠順利進入作業系統,後來換其他牌子SSD測試時,還有更慘的狀況發生。 站長測試的X1 Caron是市售機,CPU採用i7-5500U,並內建8GB DDR3L-1600記憶體。作業系統是Windows 7 繁體中文專業版。首先使用CrystalDiskMark 3.0.4進行測試,成績非常亮眼,連續讀取成績高達1244MB/s,連續寫入成績也高達998.8MB/s。特別一提的是4K QD32這項目,代表針對有支援AHCI模式及NCQ指令的控制晶片進行隨機的4KB、佇列深度為32的多工讀寫,這個數值會最接近常使用的環境。因為將M.2 SSD當系統碟(安裝作業系統)的情境下,系統並不會只對SSD做單一存取,一定是同時在進行多工作業,因此本項目數值越高,就代表越適合拿來當系統碟。Predator的4K QD32讀取成績高達255.5MB/s,寫入則是156MB/s。上週站長發表的ThinkStation P300 SFF測試中,將Plextor M6e透過PCIe 2.0×4轉接卡測出的4K QD32讀取成績僅有164.6MB/s,只有寫入速度是159.8MB/s小勝Predator一點。 接下來使用AS SSD進行測試,連續讀取的成績依舊亮麗,高達1223.91MB/s;連續寫入也有869.7MB/s。AS SSD的「4K-64 Thrd」項目同樣是測試多工讀寫的成績,Predator的讀寫成績高達294.62MB/s(讀取)以及287.08MB/s(寫入),之前M6e成績僅有184.86MB/s(讀取)以及164.94MB/s(寫入)。不過受測的M6e容量只有256GB,按Plextor原廠的資料,在寫入速度上會比M6e 512GB版本慢一些(但讀取效能是相同的)。 站長也進行PCMark 8的測試,在Storage項目中,Predator的成績高達5004分,測得的頻寬為307.94MB/s。在先前ThinkStation P300 SFF測試中,其實同樣有進行M6e的PCMark 8 Storage項目測試,只是沒有刊出而已。M6e成績則是4946分,頻寬為229.01MB/s。或許有網友會問,為何不直接將M6e安裝到X1 Carbon測試比較公平,問題就在此,因為M6e無法相容於X1 Carbon……。 站長將Plextor的M6e M.2 SSD裝入X1 Carbon之後,沒想到開機時竟然出現錯誤代碼(2013),並要求按Esc鍵才能繼續,但仍舊無法進入作業系統,必須將M6e取下。站長之前曾聽朋友提過M.2 SSD其實有相容性的問題存在,但之前的主機仍使用mSATA,也無從證實。今年起隨著家裡的桌機也開始導入M.2擴充槽,同時測試幾款同樣支援M.2 SSD的新一代桌機、筆電時,才陸續發現M.2 SSD的相容性問題比想像中的嚴重。站長後來特別將X1 Carbon的BIOS升級到最新版,仍舊出現2103錯誤碼訊息。因此站長覺得Predator只是在開機時秀一下錯誤訊息,相較之下問題真的輕微許多。所以本次並無法在X1 Carbon上進行M6e的測試。 測試完筆記型電腦,接下來轉戰桌上型電腦。測試平台是站長認為目前最強大的第五代Core i3迷你桌機,型號是Intel的NUC5i3RYH。Intel將此型迷你桌機稱為NUC(Next Unit of Computing)。站長購買的此款Core i3是名符其實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支援兩條DDR3L-1600記憶體模組,並提供9.5mm高度的2.5吋HDD/SSD槽,以及2280尺寸的M.2 SSD。主機板甚至內建了最新一代的802.11ac+Bluetooth晶片,同時保留了Gigabit Ethernet的RJ45網路孔。視訊輸出端子有Mini HDMI(1.4a)以及Mini DisplayPort(1.2)。站長之前成功使用mDP輸出3840×2160@60Hz畫面至ASUS PB287Q 28吋4K螢幕上,在Youtube上可順暢撥放4K畫質影片,對於這台搭載第五代Core i3 NUC印象深刻,此次測試時更發現竟然支援PCIe 2.0×4傳輸模式! 以上為Predator的各項測試成績,不愧是金士頓推出的M.2 SSD效能王者。其實這次的測試中,還有另一項有趣的發現。站長有提到X1 Carbon會挑M.2 SSD,測試時站長手邊除了Predator、M6e之外,還有朋友借站長的Kingston M.2 SATA SSD(SM2280S3/120G)。這張採用Phison(群聯電子)PS3108-S8控制器的120GB SSD看似不起眼,但是在M6e慘遭X1 Carbon拒絕、Predator會出現錯誤訊息之際,站長出於好奇便將這張2280尺寸的SSD裝到X1 Carbon上面,原本以為同樣會出現任何警告標示,但卻都沒有!直接順暢地開機進入了作業系統!站長真的是非常傻眼。由於Kingston的M.2 SATA SSD最高只到240GB,所以X1 Carbon換裝這張M.2 SSD的意義不大,但能夠順利通過ThinkPad的BIOS檢查機制,足見其相容性堪比Lenovo原廠認可的M.2 SSD,例如Intel 530以及三星的PM841/951 SSD。 站長會借測這張SM2280S3/120G的原因也跟M.2 SSD有關。日前站長有測試Dell 9020m迷你商用桌機,使用M6e時會發生效能爆弱的問題(只有P300 SFF約六成的效能表現),換上Intel的530 M.2 SSD竟然會出現無法順利使用TrueImage 2015進行系統對拷,當時頗感棘手。後來朋友借站長這支金士頓的M.2 SSD,結果在Dell 9020m上展現神奇的相容性與效能表現,首先是從TrueImage 2015進行系統對拷後,重開機後順利直接進入作業系統,然後進行效能測試時,也符合原廠宣稱的效能表現。當時便對這支SM2280S3/120G印象深刻,沒想到後來竟然還可以順利通過X1 Carbon的考驗,真的讓站長對Phison控制器的表現感到非常神奇。 SM2280S3/120G在NUC5i3RYH BIOS中顯示為M.2 SATA,其實X1 Carbon只支援M Key,但很明顯地同樣可使用SATA協定的M.2 SSD,但前提必須是M.2 SSD也有支援M Key。這次M.2 SSD測試讓站長親身體驗到PCIe 2.0 x4的超高速效能表現,以及各款主機上所存在的M.2 SSD相容性問題。網友在選購M.2 SSD時,最好先研究一下官方公布的規格,並參考網路上的實測報告、網友心得,或是店家的實際經驗。畢竟相容性這問題很難說是主機端或是SSD本身的問題,但目前確實是有這層疑慮在,也歡迎網友分享升級的經驗,感謝! ※PCDIY!玩家世界,是玩家專屬的部落格,裡面有各行各業的科技迷,一起分享數位生活的大小事! 廠商名稱: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666-200 網站: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120GB實測開箱,MLC SSD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優質精品!
最近,固態硬碟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原本各家品牌固態硬碟業者,大家只是在拼速度,比說誰才是真正的最強,但2.5吋SATA 6Gb/s機種,畢竟存在速度的極限,已經無法再更快了。更強的企業級固態硬碟,才有的斷電保護功能,雖然下放消費級固態硬碟市場,原本立意良好,但成本實在太高,玩家級市場最後也跑不動。後來,戰火延伸到保固戰,先是消費級固態硬碟3年保固,玩家級、企業級固態硬碟5年保固,最終爆衝到10年保固。然而,隨著Flash廠產能更改,TLC Flash以成大宗,導致TLC SSD成為新主流,這樣的狀況,也讓MLC SSD越來越夯,由於物以稀為貴,價格不跌反升。這次,我們就來瞧瞧「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120GB 」的實測開箱吧! 值得注意的是,要拼價格,首先就要看成本,固態硬碟的關鍵零組件,主要有快閃記憶體,以及控制器。其中,攸關價格最重要的,MLC Flash快閃記憶體,以目前的製程、良率來說,已經下殺到了一個極限值,除非用等級比較差的版本,否則價格下不來,等於是,MLC SSD的價格,已經瀕臨最低點。Flash廠產能更改,導致MLC Flash快閃記憶體產能減少,嚴重吃緊,全面切入更便宜的TLC Flash快閃記憶體,導致TLC SSD的時代來臨。 再來,原本主流的美系控制器,由於價格較高,加上不支援TLC Flash,導致各大品牌固態硬碟機業者,全面切入台系控制器,這也引發了新一波的固態硬碟世界大戰。這次,要介紹給大家的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120GB ,則就是採用了台系群聯電子PHISON PS3110-S10控制器,搭配MLC Flash快閃記憶體,是顆真正的MLC SSD,不僅擁有優異的效能,價格上也很犀利。 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算是繼HyperX、HyperX 3K與HyperX FURY系列之後,金士頓HyperX玩家級系列固態硬碟的最新力作,為比較耐寫的MLC SSD。金士頓在固態硬碟市場,投注了相當多的資源,總共銷售有消費者、商務型、企業,與系統製造商產品線,這次要介紹的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則是隸屬於消費者系列,屬於目前2.5吋標準型固態硬碟,裡面現階段的最高檔機種。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正式發表出貨,開始是在2015年04月份左右,這款固態硬碟,可以說,已經通過了全球玩家的考驗,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聽過有什麼災情,算是顆經過市場嚴格的考驗的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業者:金士頓 Kingston 固態硬碟種類: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HyperX Savage 固態硬碟類型: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2.5吋SATA 6Gb/s 固態硬碟容量:120GB,240GB,480GB,960GB 固態硬碟控制器:Phison PS3110-S10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Kingston MLC Flash客製版(應為TOSHIBA 20nm MLC Flash) 固態硬碟保固期:3年保固 可壓縮: 120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360MB/Sec 240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360MB/Sec 480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360MB/Sec 960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30MB/Sec 不可壓縮: 120GB→ 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350MB/Sec 240GB→ 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510MB/Sec 480GB→ 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500MB/Sec 960GB→ 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490MB/Sec 120GB→ TBW:113TB,DWPD:0.89。 240GB→ TBW:306TB,DWPD:1.19 480GB→ TBW:416TB,DWPD:0.81 960GB→ TBW:681TB,DWPD:0.66。 ※備註:○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與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同時間還有上市的,還有Kingston SSDNow V310系列,兩者新款固態硬碟,都是用了台系群聯電子的控制器,唯一不同的是,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用的是比較高檔的PHISON PS3110-S10控制器,Kingston SSDNow V310系列,用的則是比較低檔的PHISON PS3108-S8控制器,而上一代的Kingston HyperX FURY系列,與Kingston SSDNow V300系列,用的則是LSI客製化的SandForce SF-2281控制器,控制器打上了Kingston字樣。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SandForce被LSI併購之後,接著,LSI又被Avago併購,後來,Seagate又併購了LSI旗下的快閃記憶體事業,最後,Seagate一方面不肯降價賣晶片,二方面新的控制器晶片又難產,加上市場傳聞Seagate將棄守固態硬碟控制器市場,導致品牌固態硬碟機業者,紛紛捨棄了SandForce固態硬碟機方案,改採了價格更實惠,效能與穩定度也有一定水準,C/P值更高的台系解決方案。金士頓的新一代固態硬碟,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與Kingston SSDNow V310系列,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誕生。 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在最重要的主控方面,捨棄了美系SandForce系列控制器,改用了台系PHISON系列控制器,HyperX Savage SSD的話,使用的是PHISON PS3110-S10控制器。這顆台系控制器,為2014年開發出來的SATA 6Gb/s控制器,由時間算起來,可是經過了2年的淬鍊,穩定度與可靠度,都已經通過了市場的考驗,最重要的韌體部分,也已經發展非常成熟。 PHISON PS3110-S10控制器,採用了ARM四核心,速度更快,快取記憶體支援DDR3與DDR3L,最大容量到2TB,也支援TLC Flash,並升級到120bit/2KB ECC,就連快取記憶體也提昇支援2Gb、4Gb與8Gb,介面也升級到支援SATA 3.2,讀寫速度可達:550MB/Sec,寫入速度可達:530MB/Sec。 這次拿到的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120GB,採用Kingston客製化MLC Flash,上面共有8顆16GB容量的Kingston FT64G08UCT1-AE快閃記憶體,為標準型MLC SSD。上回測試的 ,則是使用了TOSHIBA MLC Flash,上面共有8顆128GB容量的TOSHIBA TH58TFT0DFKBA8J快閃記憶體。 由此可見,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在快閃記憶體的使用上,至少有兩種不同的組合。至於,金士頓官方網站,也沒有把快閃記憶體的規格說死,只有提出了3年產品保固與免費技術支援。 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它的讀寫效能算是非常優異。從金士頓官方產品規格文件,可以看到基準效能,分為可壓縮資料傳輸,以及不可壓縮資料傳輸,從來沒看過一家品牌固態硬碟業者,如此的老實,不是只列出用ATTO Benchmark所測試出來的可壓縮資料傳輸,這是比較好看的數據,金士頓把用什麼測試軟體得到的數據,一五一十直接告訴消費者,這點真的要給予很高的肯定。 120GB版本,可壓縮資料傳輸,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360MB/Sec,不可壓縮資料傳輸,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350MB/Sec。240GB、480GB、960版本,可壓縮資料傳輸,都是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30MB/Sec。240GB,不可壓縮資料傳輸,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510MB/Sec。480GB,不可壓縮資料傳輸,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500MB/Sec。960GB,不可壓縮資料傳輸,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490MB/Sec。整體來說,讀寫速度表現優異。 消費級固態硬碟,目前雖然都是以3年保為主,金士頓的消費者產品線固態硬碟,也是如此。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120GB~960GB版本,都是3年產品保固與免費技術支援。值得注意的地方,新款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居然比舊款Kingston HyperX FURY SSD,耐用度相較於前一代沒那麼好,推測應該是台系控制器,能力並沒有那麼強,加上新製程的快閃記憶體,寫入壽命也沒有以前舊製程的快閃記憶體那麼長。 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它一樣分成僅固態硬碟包裝與升級套裝組合。僅固態硬碟包裝,120GB版本型號為:SHSS37A/120G, 240GB版本型號為:SHSS37A/240G,480GB版本型號為:SHSS37A/480G,960GB版本型號為:SHSS37A/960G,裡有只有「2.5" 固態硬碟、3.5" 托架和固定螺絲、硬碟複製軟體下載序號與7mm-9.5mm 轉接架」。 升級套裝組合,120GB版本型號為:SHSS3B7A/120G,240GB版本型號為:SHSS3B7A/240G,480GB版本型號為:SHSS3B7A/480G,960GB版本型號為:SHSS3B7A/960G,,立面則有「2.5" 固態硬碟、2.5" USB 3.0 外殼、3.5" 托架和固定螺絲、SATA 資料線、硬碟複製軟體下載序號、多功能螺絲起子與7mm-9.5mm 轉接架」。 我們這次拿到的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120GB,為完整配件的「升級套裝組合」,其型號為SHSS3B7A/120G,裡面的固態硬碟型號為SHSS37A/120G,Windows 7 SP1 x64格式化後容量為111.79GB(112GB),市場上目前買到的韌體版本為SAFM00.r,根據金士頓官方網站,最新的下載級驅動程式,顯示「沒有適用於此產品的下載或驅動程式」,目前並沒有新的韌體。 這邊使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TxBENCH與SSD-Z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顆SSD,名字叫KINGSTON SHSS37A120G 120.0 GB。韌體版本為SAFM00.r,傳輸模式SATA/600,緩衝區大小為6076 KB,有支援TRIM,不過,並沒有顯示支援DevSleep,也沒有提供對SSD累計讀取,對SSD累計寫入、NAND累計寫入資訊,已用次數總計、已用時間總計則有提供資訊。 在HD Tune Pro的資訊選單裡,顯示韌體為SAFM00.r,偵測出來的平均速度為953MB/s。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格式化後的空間為111.79GB。 在SSD-Z的檢測裡,顯示可使用容量為111.79GB,預留空間為1.5MB。 這邊使用7套軟體,包括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AJA System Test、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562.8MB/Sec,寫入速度:362.7MB/Sec。在0Fill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562.9MB/Sec,寫入速度:363.2MB/Sec。整體來說,以128GB SSD來看,讀寫速度非常快。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平均值351.3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308.8MB/Sec。 AJA System Test的話,測試結果表現還算亮眼。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4345.62,效能表現得到的分數真的很高。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500.69MB/Sec,寫入速度:338.26MB/Sec,總分達到了1153分。Compression-Benchmark表現,整個讀寫曲線變化還算平順!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559.984MB/Sec,寫入速度:363.149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8192.0測試項目裡面,讀取速度為562.168MB/Sec,寫入速度為362.138MB/Sec。 現在,要買SSD的話,市場主流已經轉到了TLC SSD,比較耐寫的MLC SSD已經很少。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的話,是目前市場上,少數還有量供貨的MLC SSD,算是不錯的選擇,台北光華商場,市場行情的話,120GB報價:1,499元,240GB報價:2,880元,480GB報價:4,789元。 這次,PCDIY!實測開箱了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120GB之後,讓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台系控制器群聯電子已經獲得了金士頓的肯定,尤其是這款採用PHISON PS3110-S10控制器的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自從2015年04月份出貨之後,不少玩家買回去用,反應都還不錯,至今沒有出什麼大問題。當然,天使的臉龐,魔鬼的身材,自然就有妖獸級的身價,比起一些入門款來說,價格還是偏高,不過,相對的,可以得到更優異的效能,爽度也更高。 整體來說,這是MLC SSD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優質精品! 廠商名稱: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666-200 網站: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960GB實測開箱,ThinkPad實機檢驗相容性與戰鬥力!
金士頓(Kingston)在今年上半年曾發表過SSDNow KC310系列的960GB SSD,但不知何故台灣並未引進。隨著SSD的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對於高容量SSD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受到先前M.2 SSD的測試影響,站長才發現原來ThinkPad還是會挑SSD的,即使是2.5吋的SATA介面SSD,也曾傳出其他廠牌的960GB SSD安裝到ThinkPad會出現Error code。站長便很好奇大容量SSD在ThinkPad上的相容性。後來看到金士頓公司在台灣改推出HyperX系列的960GB,站長便商請原廠借測。感謝金士頓公司的協助,讓站長能進行960GB SSD的相容性測試。 本次借測的是今年度新推出的HyperX Savage系列SSD,火紅色的金屬外殼非常顯眼,而且還是容量高達960GB的版本。外盒上註明讀取速度最高可達560MB/s、寫入速度最高也可達530MB/s。其實Savage以及SSDNow KC310都是採用Phison(群聯電子)公司的PS3110-S10控制器,960GB版本均使用Toshiba的MLC NAND顆粒。或許規格相近,但消費市場的升級需求較大,因此台灣僅引進Savage 960GB吧。 固態硬碟業者:金士頓 Kingston 固態硬碟種類: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HyperX Savage 固態硬碟類型: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2.5吋SATA 6Gb/s 固態硬碟容量:120GB,240GB,480GB,960GB 固態硬碟控制器:Phison PS3110-S10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Kingston MLC Flash客製版(應為TOSHIBA 20nm MLC Flash) 固態硬碟保固期:3年保固 可壓縮: 120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360MB/Sec 240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360MB/Sec 480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360MB/Sec 960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30MB/Sec 不可壓縮: 120GB→ 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350MB/Sec 240GB→ 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510MB/Sec 480GB→ 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500MB/Sec 960GB→ 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490MB/Sec 120GB→ TBW:113TB,DWPD:0.89。 240GB→ TBW:306TB,DWPD:1.19 480GB→ TBW:416TB,DWPD:0.81 960GB→ TBW:681TB,DWPD:0.66。 ※備註:○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群聯電子PHISON,最新的2.5吋SATA 6Gb/s固態硬碟控制器,為Phison PS3110-S10,採用ARM四核心,速度更快,快取記憶體支援DDR3與DDR3L,最大容量到2TB,也支援TLC Flash,並升級到120bit/2KB ECC,就連快取記憶體也提昇支援2Gb、4Gb與8Gb,介面也升級到支援SATA 3.2,讀寫速度可達:550MB/Sec,寫入速度可達:530MB/Sec。 站長刻意不將墊片貼上(因為SSD還要還原廠),好在站長手邊有舊款的硬碟防震橡膠導軌(適用7mm版),可將Savage 960GB很穩地置入W530的硬碟槽內。Savage 960GB可以順利在W530上面被識別到,並且安裝作業系統。為了測試大容量SSD在更老機種上的相容性。站長還特地安裝到ThinkPad R61上面,即使是多年前的主機,照樣能識別到Savage 960,並順利安裝作業系統。或許網友還記得,當年的T61/R61有所謂的「SATA封印」,也就是晶片組其實可支援到SATA2速率(3GB/s),但不知何故,Yamato Lab卻刻意將T61/R61的SATA速度限制在SATA1(1.5Gbps)。所以站長在R61測試出來的Savage 960GB速度很差。後來也去下載了網路流傳的特製BIOS,將SATA封印解除掉,才讓Savage 960GB速度提升許多。雖然仍遠不及W530上的表現,但至少R61那個年代的機種是可以安裝Savage 960GB的。 以目前的2.5吋 SSD尺寸,搭配高容量的NAND Flash顆粒,其實達成2TB甚至4TB都是可行的,因為電路板空間還夠,只是價格恐怕還無法讓一般消費者接受。SSD廠商如果開始主推TLC顆粒,主要著眼於成本具優勢,然而TLC寫入壽命終究比起MLC顆粒少了許多,為了降低成本而改用TLC顆粒恐非消費者之福。 本次所測試的960GB版本,採用了Toshiba的MLC NAND Flash,型號為TH58TFT0DFKBA8J,屬Toggle 2.0同步顆粒,而且使用4CE堆疊技術,讓這顆128GB顆粒實際上是由 4 個 32GB 裸晶圓所堆疊封裝而成。網友如果推算一下,八顆128GB晶片,總容量其實高達1024GB,但金士頓公司卻表示規格為960GB,中間差距的64GB便是拿來做為預留空間(Over-Provisioning),用來替換抹寫多次故障的Falsh顆粒。畢竟SSD先天的特點就是顆粒寫入次數越多,壽命越短。此外,SSD還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速度越用越慢,特別是容量快用滿時更容易感覺到,通常SSD廠商都會提供工具程式,讓使用者可自行進行「Secure Erase」(安全抹除)動作。但要特別提醒大家,Secure Erase會讓SSD的資料完全消除掉,所以在進行之前,務必自行備份好檔案甚至系統。 既然金士頓原廠並未提供Secure Erase工具,ThinkPad就必須靠本家所提供的工具了。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到原廠的技術支援網頁:「 」,ThinkPad原廠的Secrue Erease工具支援軟碟或是光碟片形式,站長有在W530上透過光碟機執行Secure Erease程式,並成功清除Savage 960GB的資料。只是現在新一代的筆電都取消內建光碟機,這年頭反而需要準備一台外接式USB光碟機以備不時之需呢。 最後進行Savage 960GB的效能測試,目前支援SATA3介面的控制器都滿成熟的,連續讀取速度早可輕鬆突破500MB/s關卡,即使是4KQ32T1(4K多工讀寫)的成績也非吳下阿蒙,從Savaga 960GB的成績能看到國產的Phison控制器已有相當亮麗的表現。雖然之前本站有測過金士頓的Predator SSD,但SSD測試軟體的版本不同,特別是CrystalDiskMark表示3.X版與4.X版的成績並不相容,所以無法直接拿來對比。金士頓原廠宣稱在CrystalDiskMark以及AS-SSD這兩套軟體下,可測得520MB/s的讀取速度,以及490MB/s的寫入速度。從W530的實際測試成績來看,大致吻合原廠宣稱的數值。後來站長將Savaga 960GB裝配上Intel Core i3的NUC(NUC5i3RYH)迷你電腦上進行測試,成績如下所示,與W530的各項成績相比時,互有增減。 站長在「金士頓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簡測心得」一文中曾表示,採用Phison控制器的M.2 SSD相容性表現非常優異,而且還是上一代的PS3108-S8控制器。這次測試的Savage 960GB不僅採用新一代控制器,效能表現也相當稱職,而且在新舊主機上都能正常運作。站長覺得唯一的缺點是金屬製的外殼,重量會比塑膠材質的SSD重了一些,從2.5吋硬碟換裝為2.5吋SSD時,並無法幫忙減輕太多重量。但Savage隸屬於金士頓的「HyperX」電競品牌,主要市場大概也是桌機或是高效能筆電,自然不會太在意重量的問題。 最後仍要提醒大家,SSD雖然有耐震、高速等優點,只是一但故障時儲存的資料很難拯救。如果網友使用了960GB高容量SSD,請務必自行備份重要資料,或是使用雲端空間進行同步。站長在家裡或是公司的工作機雖然都已將作業系統安裝在SSD,但資料仍存放於傳統硬碟。至於常使用的ThinkPad也使用SSD,但有另外付費購買Dropbox空間,確保檔案可隨時同步。2.5吋SSD將扮演普及主流的角色,除非將來高速「U.2」(SFF-8639)接頭的2.5吋SSD開始普及,才會讓2.5吋SSD擺脫SATA的傳輸限制。但U.2接頭太厚了(15mm),大概不會在筆電上流行。因此可以想見,長條狀的M.2 SSD在未來數年之內,仍為筆記型電腦超高速傳輸的主要儲存媒體。相較之下,2.5吋的SATA SSD則是價格直直落,如果網友想在舊機器上嘗試超越以往一萬轉傳統硬碟的讀寫效能,現在升級正是時候。 ※PCDIY!玩家世界,是玩家專屬的部落格,裡面有各行各業的科技迷,一起分享數位生活的大小事! 廠商名稱: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666-200 網站: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PLEXTOR 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實測開箱,高效能固態硬碟中的頂尖之作!
現在要讓電腦跑更快速,開關機時間更快,程式開啟時間更短,減少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運行延遲,不管是桌機、筆電、工作站或伺服器,清一色都全面引進固態硬碟。首先是標準化的SATA、SAS介面成主流,SATA 6Gb/s介面固態硬碟成市場大宗,接著出現SAS 6Gb/s、SAS 12Gb/s介面固態硬碟,再來,更高速的PCIe介面固態硬碟也大量出現,原本筆電使用的mSATA介面固態硬碟,後續也有更快速的M.2介面固態硬碟出現。為了讓固態硬碟跑更快,傳統AHCI已經不敷使用,因而出現了更先進的NVMe,強化了PCIe SSD的性能表現。而現在,可以確定的,要讓桌機、工作站、伺服器發揮極致效能,傳統的SATA 6Gb/s介面固態硬碟已經不夠力了,即便可以使用更多的SSD,以RAID 0、10、5磁碟陣列方式來提昇表現,但這樣土法煉鋼的方式,還需要磁碟陣列功能,或額外加裝磁碟陣列卡來搭配。更好的方式,就是直接購買PCIe SSD。 PCIe SSD,除了安裝、設定更簡單之外,提供了更快速存取性能,更多的IOPS,而且原廠已經做過穩定性、相容性測試,並且提供保固服務,不用擔心土炮方式不穩,或者後續有問題要解決。當然,若要選擇進入PCIe SSD的世界,就絕對不能錯過,效能表現優異,穩定度極高,售後服務又相當完善的PLEXTOR解決方案。這次,就讓我們來看看PLEXTOR 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的戰鬥力吧! PCIe SSD,除了價位比較高,效能破表的工作站級、旗艦級PCIe SSD款式外,事實上,也有所謂的入門級PCIe SSD款式。簡單來說,市場上販售的工作站級、旗艦級PCIe SSD,全都是客製化卡板設計,唯有重新的電路設計,才有辦法做出極致效能的表現,優點就是速度超快,缺點,就是價格昂貴;入門級PCIe SSD,清一色則是採用了M.2 SSD,搭配PCIe的M.2 SSD轉接卡,透過轉接而成,優點,是切入M.2 SSD的成本比較低,售價也可以比較低,而且,一個M.2 SSD,只要搭配PCIe的M.2 SSD轉接卡,就可以做成M.2介面與PCIe介面來賣,也由於價格比較便宜,所以市場接受度會比較高,缺點,由於切入M.2 SSD的技術門檻底較低,而且,由於很多廠商都有做,不少是跟同行買現成的產品轉賣,所以,入門級PCIe SSD的競爭,肯定會非常激烈。 PLEXTOR是很早切進PCIe SSD的業者,早在2014年初就發表這樣入門級PCIe SSD,命名為PLEXTOR M6e PCIe SSD,而且是M.2 SSD與PCIe SSD雙介面版本同時發表,到了2015年初發表了加強版的PLEXTOR 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兩者主要是外觀上的差別,使用的控制器與快閃記憶體,並沒有做大幅度的改變,存取速度也沒有差別,就連保固期也一樣為五年保固。 PLEXTOR 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也簡稱為M6e Black PCIe SSD,或稱為M6e BE PCIe SSD,目前共推出有128GB(PX-128M6e-BK)、256GB(PX-256M6e-BK)與512GB(PX-512M6e-BK)版本。這是一款入門型PCIe SSD,使用了MLC Flash,是一款標準的MLC PCIe SSD,內部採用的是M.2 SSD,搭配PCIe的M.2 SSD轉接卡,透過轉接而成。 舊版PLEXTOR M6e PCIe SSD,與新版PLEXTOR 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兩者控制器一樣是採用Marvell 88SS9183,快閃記憶體一樣採用了TOSHIBA同步Toggle MLC Flash,差別則是新版加入了玩家所稱的酷炫盔甲外殼,加入了一體成形的散熱鰭片,實質上可提昇散熱的性能,確保在極端環境之下,高度複雜運算也能正常運作,滿足了玩家對於提昇散熱的要求,以及美型外觀的設計。存取效能上,新舊版的速度是一樣的,128GB(讀取速度:770MB/Sec,寫入速度335MB/Sec)、256GB(讀取速度:770MB/Sec,寫入速度580MB/Sec)、512GB(讀取速度:770MB/Sec,寫入速度625MB/Sec),唯一不同的地方,是新版的電源功耗比較低,用電更省。 在介面上,採用了PCIe 2.0 x2的電路設計,可對應於PCIe 2.0、3.0介面,安裝於PCIe x2、x4、x8與x16擴充槽。而為了達到優異的性能,用料上面非常紮實,控制器選用高效能的Marvell 88SS9183,快閃記憶體選用了品質優異的TOSHIBA同步Toggle MLC Flash,就連最重要的韌體Firmware,也不假手他人,乃是由自家工程師來進行研發,這樣完全自主研發,才能確保可靠度、穩定度,最終並自行研發出PlexTurbo智慧快取技術,可藉由系統記憶體來加速固態硬碟存取速度。 與別家PCIe SSD不同的地方,PLEXTOR的確是比較貼心的業者,這可以從Dual BIOS設計,加入OROM(Option ROM),率先同時支援Windows 7以前的Legacy BIOS,以及Windows 8以後的UEFI BIOS,可以同時支援新舊作業系統來看出。以往,採用PCIe架構的M.2 SSD、PCIe SSD或SATA Express SSD,不少舊版的PCIe SSD只支援Legacy BIOS,這就無法支援UEFI BIOS的Fast Boot,不少新版的M.2 SSD、PCIe SSD或SATA Express SSD只支援UEFI BIOS,這是因為直接省略了OROM(Option ROM)。 少了OROM(Option ROM),會造成什麼問題呢?以先前紅不讓第一款PCIe 2.0 x4的SAMSUNG XP941 SSD來說,就只支援UEFI BIOS,內部也沒有OROM(Option ROM),所以,Windows 7以前的作業系統,完全無法辨識使用,必須使用Windows 8以後的作業系統才行。即便後來當紅第一款PCIe 3.0 x4電路的SAMSUNG XP951 SSD,它也分成AHCI版本與NVMe版本,可以說,挑選PCIe SSD可是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最新發售,PCIe 3.0 x4電路的SAMSUNG SSD 950 PRO,已經只有NMVe版本。剛發表的,地表最快PCIe 3.0 x4電路的SAMSUNG XP961 SSD,也是只有NVMe版本了。 PLEXTOR的Dual BIOS設計,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除了導入了AHCI的支援,完全不需要安裝驅動程式,就可以直接以Windows內建AHCI驅動程式安裝作業系統,而且內建OROM(Option ROM),同時對應Legacy BIOS以及UEFI BIOS,UEFI BIOS模式下,也能完全對應Fast Boot,能讓使用PCIe SSD的開機速度跑到最快,除了安裝特殊的硬體情況之外,UEFI BIOS模式下,冷開機時間可以在10秒內完成。 PLEXTOR對於品質的要求,非常嚴苛,不是採用抽檢的方式,而是出貨新品全檢的方式,這是對於品質有嚴格要求的廠商,才會做的品管方式,這樣的作法,除了可以確保消費者拿到的新品,避免出現新品不良的狀況發生,也能讓可靠度達到一定的水準。PLEXTOR目前使用的燒機過程,包含了48小時持續讀寫測試、4000次睡眠與休眠測試、250次冷暖開機測試,經過這樣嚴苛的燒機之後,更能確保新品零故障的情形。 PLEXTOR在售後服務上,做的是相當完善,依照不同型號的固態硬碟,可分為3年保固與5年保固,PCIe SSD為5年保固。PLEXTOR SSD用戶申請維修,則可以透過PLEXTOR官網申請,若夠過原購買經銷商申請,除了人為損壞及非正品無法享有保固服務之外,PLEXTOR提供了到府收送的售後服務,而且全程免運費,相當體貼愛用者。 我們這次拿到的LEXTOR 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系列512GB,其型號為PX-512M6e-BK,格式化後容量為476.9GB,市場上買到的韌體版本為1.05,今年初以前並沒有做更新,目前市售版本的韌體就是最新版。附帶一提,新版PLEXTOR 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與舊版PLEXTOR M6e PCIe SSD,最新版韌體一樣都是1.05。 這邊使用4套軟體,以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TxBENCH、SSD-Z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顆SSD,名字叫PLEXTOR PX-AG512M6e 512.1 GB。韌體版本為1.05,傳輸模式SATA/600,這應該是偵測錯誤,實際為PCIe模式,有支援TRIM,不過,並沒有支援DevSleep,只有提供對SSD累計讀取、對SSD累計寫入有提供資訊,並沒有提供NAND累計寫入資訊,已用次數總計、已用時間總計也有提供資訊。 在HD Tune Pro的資訊選單裡,顯示韌體為1.05,偵測出來的平均速度為1356MB/s。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格式化後的空間為476.93GB。 SSD-Z的檢測結果,是比較專業的,不過,這邊並無法檢測出控制器與NAND資訊,Benchmark選單測試結果,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這邊使用7套軟體,包括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AJA System Test、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與SSD-Z,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720.1MB/Sec,寫入速度:603.8MB/Sec。測試結果,讀寫效能與官方標示規格差不多,表現還不錯。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平均值804.3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634.3MB/Sec。 AJA System Test的話,測試結果表現還不錯。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4707.57,效能表現非常強悍。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675.09MB/Sec,寫入速度:643.58MB/Sec,總分達到了1202分。Compression-Benchmark表現,整個讀寫曲線變化,可以看出讀寫效能保持非常平順!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734.126MB/Sec,寫入速度:618.276MB/Sec。 這個測試,除了可以看出512B Sequential Read、4K Sequential Read、128K Sequential Read、4K Random Read與Random Access Time表現之外,還能由曲線來看出Transfer、Access的數據。 這邊來看看台北光華商場最新市場行情,PLEXTOR 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的話,256GB報價3,490元(PX-256M6e-BK),512GB報價10,690元(PX-512M6e-BK),雖然,速度還不夠快,但反應在價格上面,賣得就是比較便宜。因此,目前,若要購買入門級PCIe SSD,PLEXTOR 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算是物超所值的選擇。 現在要買PCIe SSD的話,的確有很多的選擇,不過,普遍來說,效能很強的,價格都很嚇人,魔鬼的臉龐,腰瘦的身材,所要付出的代價,都非常的可觀。然而,PLEXTOR 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的話,則是提供了比傳統SATA 6Gb/s介面SSD,還要更優異的效能,128GB(讀取速度:770MB/Sec,寫入速度335MB/Sec)、256GB(讀取速度:770MB/Sec,寫入速度580MB/Sec)、512GB(讀取速度:770MB/Sec,寫入速度625MB/Sec),且由於定位是屬於入門型PCIe SSD,價格則是走比較親民的路線,可以說是高貴不貴,讓玩家都可以輕鬆入手,而且,提供了完整的五年保固,又擁有免費到府收送,可說是物超所值的PCIe SSD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上PCIe SSD,早期的版本,都不支援UEFI 的Fast Boot,新的版本,有的只有支援UEFI BIOS,這張則引進了Dual BIOS,Windows 7以前的Legacy BIOS,以及Windows 8以後的UEFI BIOS,全都能直接對應,而且可以使用AHCI模式來安裝,完全不用驅動程式,而且以PCIe 2.0 x2的電路設計,市售的新主機板,以前舊款主機板,只要有PCIe x2、x4、x8、x16插槽,或者直接安裝到PCIe 3.0 x16插槽,都可以完全對應,很少會出現相容性的問題,安裝相當簡單,相容性也非常好 這次,實測開箱了PLEXTOR 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之後,讓我們可以知道,不用再屈就於SATA 6Gb/s介面SSD的效能,而且,不用動輒花上一兩萬塊,只要多一點點預算,就能升級PCIe SSD。而且,新版PLEXTOR 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是舊版PLEXTOR M6e PCIe SSD的加強版,上市至今也已經有1年多的時間,銷售狀況一直不錯,也沒有傳出災情,通過了市場上消費者的使用考驗,加上效能表現不俗,價格還在能接受的範圍,無疑是高效能固態硬碟中的頂尖之作,玩家與專業用戶發揮電腦極致效能的神兵利器。 廠商名稱:PLEXTOR - 浦科特 -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3-612-5203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 →更多的【PCDIY! HDD】: →更多的【PCDIY!行動儲存】:
-
華碩ASUS VivoMini VC65R-64T5ATA實測開箱,Intel Core i5-6400T迷你電腦重裝上陣!
號外:「迷你電腦改朝換代!」 隨著第6代Intel Core處理器(代號為Skylake)的發表,市面上的迷你電腦也跟著升級。在小小的便當盒體積中,搭載了最新的天胡處理器,具備了Skylake強勁的運算性能,並賦予了4K等級影音新體驗! 華碩的VivoMini PC系列,採用類似便當盒的設計,整機採用鐵灰色造型,上蓋有ASUS的Logo,並採用同心圓設計,頗為耀眼,主機可直擺或橫擺,亦可使用VESA 壁掛套件來掛在螢幕背後以節省桌面空間。 ASUS VivoMini VC65R-64T5ATA,則是一款採用Intel Core i5-6400T處理器的迷你電腦。配備了DDR3L-1600 4GB記憶體、2.5吋5400轉1TB硬碟,與Windows 10作業系統,屬於完整配備的品牌套裝迷你電腦。 這款型號為VC65R-64T5ATA的機器,是以整機販售(非準系統),出廠時已配置Hitachi 1TB SATA 6Gbps 5400RPM硬碟,並預載Windows 10與各式華碩的好用軟體(以辦公室應用為主),且配置4GB DDR3L 1600記憶體1支。處理器採用Intel Core i5-6400T,通訊晶片則搭配Intel 7265無線網卡,提供雙頻Wi-Fi ac與藍牙4.0的連接能力,以及另配置Gigabit有線網路。 在周邊接孔部份,共提供了6組USB 3.0埠、SDXC讀卡機,至於視訊輸出埠則支援HDMI與DisplayPort。針對傳統周邊也不放過,像是D-Sub與COM Port也都一應俱全,讓公司行號的舊螢幕、周邊也能在此電腦上使用。 華碩VivoMini VC65R出廠時,其硬碟裡已預載了Windows 10家用版,並預裝 多種華碩專屬軟體。像是ASUS Business Manager,就是全面化的商用電腦管理工具,提供各種系統設定、檢測、備份等工具,讓辦公室使用者或家庭用戶,能夠方便設定各種選項。 此外,預裝的ASUS HyStream軟體,可提供Android或iOS裝置能夠與電腦連結,讓手機也能鏡射到大螢幕來欣賞、控制,使用時只要同樣在手機安裝ASUS HyStream的App,然後與VivoMini做連結,即可使用,不用另外購買其他手機投影裝置。 開啟主機上蓋後,可看到2組2.5吋硬碟槽,與4組SATA插槽,若選購較厚的上蓋配件,即可擴充到4顆硬碟,並做RAID來提升效能或備援應用,提供更安全的資料存取。再深入內部可看到處理器是採LGA 1151插槽,賦予未來升級的彈性,由於整合電源供應器,故只需插上電源線即可,免像其他NUC須牽著一顆變壓器使用。 效能測試方面,ASUS VivoMini VC65R在一般辦公文書環境之下,皆能感受到Skylake處理器所帶來的快感,然由於出廠時採用硬碟的緣故。所以在資料存取上會比較久一些。建議可以自行加裝一部SSD當成系統開機碟,這樣會讓該電腦的效能更如虎添翼。 至於耗電量部份,一般2D桌面環境耗電量在20W以下,3D遊戲約38W以下。而且整體使用下來,可說是非常安靜,頗適合在辦公室、家用環境使用。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桌機/筆電/迷你電腦】: →更多的【PCDIY! 專題報導】: →更多的【PCDIY! 智慧型手機/平板/手錶】: →更多的【PCDIY! 顯示卡】:
-
喬思伯 Jonsbo UMX3 透側銀實品開箱,鋁鎂合金機殼中的資優生!
現在,要買鋁鎂合金機殼的話,要造型出色,又要價格平實,那麼大概就要選擇喬思伯JONSBO了!這次,要介紹給大家的,則是可以支援microATX主機板的「喬思伯JONSBO UMX3鋁鎂合金機殼」,讓我們一起來瞧瞧它的魅力。 「喬思伯JONSBO UMX3鋁鎂合金機殼」,擁有銀、黑色兩種顏色,以及採用半透明側板的「S」版本。主要分成,透側銀(壓克力,S版本)、透側黑(壓克力,S版本)與玻璃透側銀(玻璃)、玻璃透側黑(玻璃) UMX系列一直以來都是喬伯思機殼中的旗艦款,簡約的全鋁材質搭配塔式設計是該系列的特色,而這次新推出的UMX3在外觀造型和內部機構設計,均沿用了之前頗受好評的UMX1-PLUS,同時還將其放大,讓原本的小鋼砲變身成洲際飛彈。 一如以往,機身全採用鋁合金材質,而且從頂蓋、面板一直到底部都是一體成形,歷經了4次折彎的過程,不僅美觀同時也兼具了強固的效果,後背板則是用另一塊鋁合金拼接而成。右側板一樣是鋁合金板,而這次我們測試的是「S」版本,所以左側板採用黑色半透明壓克力,讓人無法一眼透視機殼內部,但裡面的燈光卻能透射出來,增加了許多神秘感。 支援microATX規格的UMX3,可輕鬆裝載17公分長的全模組電源、16公分高的CPU散熱器(或20/140一體式水冷排)、以及32公分長的顯示卡,擴充能力比Mini-ITX機殼好太多、體積卻只有標準ATX機殼的2/3,再加上可調整風扇運作能力,讓玩家可以在散熱與靜音間取得一定的平衡。 黑色半透明側板的效果相當好,尤其是當所安裝的主機板、記憶體、顯示卡,甚至水冷裝置上具有發光元素時,那不經意透露出的隱晦光芒,更給人一種噯噯內含光的感覺。而設計在機殼底部的硬碟架,每個硬碟架之間的距離相當狹小,考慮到散熱與穩定性的話,建議全數使用SSD比較好。剛開始筆者對於UMX3將後風扇改成往內吸風,然後由頂部風扇將所有散熱排出的設計存有懷疑,但實際安裝後發現散熱效果相當有效,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顯示卡的散熱;因為安裝在顯示卡正下方的傳統硬碟所散發出來的熱,也必須藉由顯示卡風扇來帶走。除此之外,考慮到散熱風流的走向,安裝電源供應器時也要記得將風扇面朝向主機板方向才行。 「喬思伯JONSBO UMX3鋁鎂合金機殼」的話,市場上販售的有透側銀(壓克力,S版本)、透側黑(壓克力,S版本)與玻璃透側銀(玻璃)、玻璃透側黑(玻璃)。這次實測開箱這款,喬思伯JONSBO UMX3透側銀的話,目前台北光華商場,原價屋報價:3,390元。價格的話,算是比較進階,加上全鋁鎂合金,以及玩家級設計,一分錢一分貨。 這次實測開箱這款,「喬思伯JONSBO UMX3鋁鎂合金機殼」,看到了鋁鎂合金高檔用料,以及進階的玩家級設計,雖然細節之處仍有稍許可以進步的空間,不過,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玩家級機殼。 整理來說,這是咖鋁鎂合金機殼中的資優生! 廠商名稱:Jonsbo -喬思伯 - 东莞市思博四通实业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立光科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網址: 代理商臉書粉專: 代理商蝦皮Jonsbo喬思伯台灣官方旗艦店: 代理商官方客服&維修LINE:@kronefans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NVIDIA GeForce GTX 1080磅礡登場,史上最強大PASCAL顯示卡誕生!
號外:「GeForce 10系列顯示卡,正式發表了!」 萬眾矚目,美國時間2016年05月06日,台灣時間2016年05月07日,NVIDIA終於發表了最新的10系列顯示卡,GeForce GTX 1070、1080連袂登場! 這次,10系列高階顯示卡,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新繪圖晶片架構,研發代號為PASCAL,採用了16奈米製程,GeForce GTX 1080引進了更快的GDDR5X,GeForce GTX 1070則採用了GDDR5,兩者記憶體容量,直接上8GB。整個繪圖卡的效能非常驚人,直接超越目前市場架上的王者GeFore GTX 980 Ti與GeFore GTX Titan X。 最重要的價格部分,NVIDIA正式公佈,符合市場的預期。同時,NVIDIA官方發售自家的GeForce GTX 1070、108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 GeForce GTX 1080,取代GeForce GTX 980。GeForce GTX 1080,MSRP市場行情報價從美金599元(折合台幣19,415元)起。NVIDIA官方GeForce GTX 108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報價美金699元(折合台幣22,655元)。正式發售日期,開賣nDA解禁日期,為美國時間2016年05月27日。 GeForce GTX 1070,取代GeForce GTX 970。GeForce GTX 1070,MSRP市場行情報價從美金379元(折合台幣12,284元)起。NVIDIA官方GeForce GTX 107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報價美金449元(折合台幣14,552元)。正式發售日期,開賣nDA解禁日期,為美國時間2016年06月10日。 PASCAL繪圖核心,是NVIDIA最新的繪圖引擎。前陣子發表的Tesla P100,則是第一個發佈採用PASCAL繪圖核心的產品,使用的是GP100,這款則是目前最精銳的產品,還使用了HBM2記憶體,用的是4096-bit架構,記憶體容量有16GB,以及NVLink,這個就是SLI。 NVIDIA最精銳的產品,都會先用在Tesla產品上面。然而,Telsa用的,則是加強版的消費級顯示卡的硬體規格。從NVIDIA進幾年來的繪圖核心,先前Kepler、Maxwell,到最新的PASCAL,可以說有很大的進步。 NVIDIA近幾年來的繪圖核心,先前Kepler、Maxwell,到最新的PASCAL。一樣的繪圖核心,會用在消費級顯示卡GeForce系列、工作站級繪圖卡Quadro系列、運算加速卡Tesla系列、網格運算NVIDIA Grid系列、多螢幕顯示NVS系列與超級電腦DGX系列。 PASCAL繪圖核心,則是最新、最強的版本。目前的話,PASCAL繪圖核心,已經推出有3個製程版本!目前,有分成使用GDDR5、GDDR5X與HBM2三種記憶體。 第一個製程版本,是最強的,現已用於Tesla P100,晶片代號為GP100。還分為好幾個版本,最強的,內建3840個CUDA Core,240個texture units,用的是4096-bit HBM2記憶體。次強的,內建3584個CUDA Core,224個texture units,用的是4096-bit HBM2記憶體。 第二個製程版本,現已用於GeForce GTX 1070、1080,晶片代號為GP104-200、GP104-400。最強的,GeForce GTX 1080,用的是GP104-400,2560個CUDA Core,160個texture units,用的是256-bit GDDR5X記憶體。次強的,GeForce GTX 1070,用的是GP104-200,1920個CUDA Core,120個texture units,用的是256-bit GDDR5記憶體。 GeForce GTX 1070、1080顯示卡,用的則是閹割過後的PASCAL繪圖核心,預計上面一階,還會有Ti版本,更上面的,則是GeForce GTX Titan系列顯示卡,目前型號還沒有出來。 GeForce GTX 1080顯示卡的話,TDP為180W,官方建議電源供應器應至少採用500W。值得注意的,GeForce GTX 980顯示卡的話,TDP為165W,GeForce GTX 980 Ti顯示卡的話,TDP為250W,GeForce GTX Titan X顯示卡的話,TDP為250W。 當然,要有這樣的表現,不只是採用了16奈米FF製程,原廠散熱器也做了改良,提供更好的散熱效能,以及更棒的靜音表現。 整體來說,GeForce GTX 1070、1080顯示卡,仍維持低耗電,效能表現上則非常優異。 PASCAL顯示卡,當然有新的突破。這次,可不是只有HDMI 2.0b,可以輸出3840x2160@60Hz,簡單來說,NVIDIA希望不只提供優異的4K顯示輸出。這次,GeForce GTX 1070、1080顯示卡,認證通過了DisplayPort 1.2,但也支援了新版本的DisplayPort 1.3、1.4,可以支援到8K顯示輸出,最大支援輸出7680x4320@60Hz。 這次,PASCAL顯示卡真的令人振奮。除了支援8K顯示輸出,最大支援輸出7680x4320@60Hz,也確定了PC遊戲,在4K遊戲成熟之後,將會往8K遊戲發展。GeForce GTX 1070、1080顯示卡,也提供了這樣強大的支援能力。不過,若要有更擬真的表現,當然還需要更強大的顯示卡才行! GeForce GTX 1080. Perfection from every angle. #GameReady NVIDIA(@nvidia)張貼的影片 於 2016 年 5月 月 6 8:38下午 PDT 張貼 還記得,先前GeForce GTX 970的3.5GB記憶體門事件嗎?這次,由於GeForce GTX 1070、1080顯示卡,記憶體都直接上8GB,絕對不會有這個事件再發生! 新款PASCAL的顯示卡出來之後,不免的,就會出現舊款MAXWELL的顯示卡出清降價,這也就是一定會出現的廠商庫存去化動作。目前,台北光華商場,GeForce GTX 970、980與980 Ti顯示卡,已經開始有降價促銷的跡象!價格開始出現微調,有的則是提供贈品。 當然,如果預算足夠的話,新款GeForce GTX 1070、1080顯示卡,肯定會比較好!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江山輩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換舊人!!! 」,用來形容顯示卡市場,非常貼切。這次,GeForce 10系列顯示卡,正式發表,也代表著GeForce 9系列顯示卡,正式功成身退。GeForce GTX 1070、1080顯示卡,可以說擁有天使臉龐,以及魔鬼身材,當然就會有妖獸身價。你打算要換顯示卡了嗎?首先,錢包準備好了沒? →更多的【PCDIY!顯示卡】: →更多的【PCDIY!顯示器】: →更多的【PCDIY!主機板】: →更多的【PCDIY!機殼/電源供應器/散熱器】: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