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走在效能的最下限、考驗日常應用極限,極入門處理器Intel Celeron G6900與AMD Athlon 3000G效能實戰

文.圖/Lucky 2022-05-08 09:40:35
眾所皆知,處理器廠商為了配合不同預算和效能需求,每一次更新都推出一系列從頂級到入門的產品,不過在多數情況下,效能的演示和媒體的主力評測大多落在旗艦到中階的區間,而入門級的產品如Intel的Celeron/Pentium、AMD的Athlon系列相對來說就比較不受注目,致使這些最低階的處理器往往給人一種連堪用都不如的刻板印象。



不過就算極入門處理器再怎麼不堪,也還是隨著時代改進了製程,效能其實也還是有默默地在進化著,但是這樣的處理器等級是否真的可以為玩家所用呢?為了實際驗證最入門主機是否真能匹配現在的應用場景,小編本次直接入手Intel和AMD現階段最入門的處理器,分別為Celeron G6900和Athlon 3000G這兩款,來實測這都是2,000元有找的產品究竟是物有所值,還是真的爛到出汁?!

簡單認識Intel極入門處理器
實測開始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本次測試的Intel Celeron G6900和AMD Athlon 3000G的基本規格與特色吧!

首先在Intel陣營的部分,Intel的入門級處理器一共可以分為三個家族:Atom、Celeron和Pentium,其中Atom系列在整體效能是三者中最低階的,過去一度有使用在筆記型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上,例如當年的Zenfone 1、2代便是其代表作,但現今多數只應用在移動裝置、嵌入式平台(電視棒、智慧型家電等)、NAS網路硬碟等極低功耗設備上,PC主機平台已經相當少見,也不開放處理器單買。

Intel入門級處理器有三大家族:Atom、Celeron、Pentium。


Celeron和Pentium是Intel的老字號處理器品牌,其歷史比Core i家族更為久遠,如果只是單就PC桌機平台上話,Celeron的效能會稍遜於Pentium,只是兩者差異其實相當小,加上性能本身對應的客群較為有限,玩家能夠挑選款式也因此少很多,台灣現在能夠買到的LGA 1700腳位最新版本就只有Celeron G6900和Pentium Gold G7400兩顆。

比較特別的是,Celeron和Pentium各自有屬於自己的命名規則,Celeron家族的型號命名方式為「英文+4位數字」,英文的部分對應效能等級,由低至高分為有「N、J、G」三種,4位數字的開頭第一個數字為世代別,越大代表產品越新,目前最新的版本為6000系列,如G6900、N6210等,不過N、J、G系列彼此之間並不會一次性地同步更新,像是G6900是2022才推出,可是N6210卻是2021年年初就上市了。

Celeron可以細分為N、J、G三個分支,圖中可以看到雖然都是型號6000系列,但可以看到G6900比其他兩顆晚了一年才推出。


而Pentium的命名邏輯會先以「Silver」、「Gold」來區分產品類,之後才會比照Celeron產品的規則,以N、J、G去細分產品定位,其中Gold家族一定屬都是G系列產品,如Pentium Gold G7400;Silver家族則涵蓋N、J兩個產品系,如Pentium Silver N6000。

Pentium有Silver和Gold兩個分支,型號為N、J開頭的產品屬於Silver系列,G開頭的則屬於Gold系列。


簡單認識AMD極入門處理器
AMD最入門家族的Athlon系列最早可以回朔到1999年,其誕生的目的就是要和Intel的Pentium、Celeron競爭,這個定位直到今日基本也依然還在持續著。其中在桌上型主機的產品上,不同於Ryzen家族的產品僅少數型號有提供內顯,Athlon畢竟是為超低預算、口袋迷你主機打造的產品,有這類型需求的玩家在當下通常不會有額外的闊綽再去添購一張獨立顯示卡,因此處理器本身直接將AMD自家招牌的Vega內顯整合在其中,使其圖像效能有些「意外」的強大,在Intel將內顯升級至Xe架構之前,Vega內顯一度在遊戲上的表現可以達到對手的2倍!

Athlon的歷史也是相當久遠,產品的商標形象的風格從過去的黑+白,變成現今的白+橘。


然而Athlon處理器在更新週期的速度相當不固定,架構與製程也明顯比Ryzen家族要來更為老舊,像是現階段「最新」Athlon 3000G的推出日期是在2019年末推出,也就跟著Ryzen 3000的末班車一同出現,而且對比Ryzen 3000系列使用7nm製程的Zen2架構,Athlon 3000G僅使用14nm的Zen+架構,至於何時能夠見到Zen2或Zen3架構的Athlon產品至今仍是一個謎。

命名上,Athlon近幾年的邏輯規則比較混亂,在2018年首次轉進Zen架構的時候,產品是以「三位數字+GE」的方式呈現,如Athlon 200GE、Athlon 300GE,不過在進化到了Zen+架構之後,命名方式則比照了Ryzen家族的命名方式,變成了四位數字命名,尾端的GE則縮為G,代表有內顯的意思。

覺得太複雜記不起來沒關係,因為現今目前消費市場可以買到最新的Athlon處理器型號也只有一顆,那便是Athlon 3000G!

現階段最新的Althon產品是2019年推出的Athlon 3000G。


Intel Celeron G6900開箱
認識完了Intel和AMD的入門處理器之後,我們來看一下本次實測的處理器實體規格吧!

首先是Intel陣營的Celeron G6900,處理器的外包裝是大家熟悉的「Intel藍」(淺),且因為處理器的功耗只有46W,包裝除了處理器之外,還會提供給玩家一組配合第12代處理器而重新設計的風扇。(就是不用再花錢買有附一顆給你用)

處理器外包裝是經典的「Intel藍」配色。

內容物有處理器本體、說明書和全新設計的風扇。


規格上,Celeron G6900屬於Intel Alder Lake處理器的一員,使用相同的Intel 7製程,只是核心不是採大核+小核設計,而是僅有2C/2T配置的P-Core效能核心,最高時脈為3.4GHz,不支援Turbo Boost爆發時脈功能,整體的功耗被設定在46W。

處理器本體外觀。

Celeron G6900與第12代Core i使用相同的LGA 1700腳位。

新設計的風扇的外層有一圈淡藍色導流罩。

與晶片的貼合面已經預先塗上散熱膏。


此外別看Celeron G6900是一款12代處理器中最低階的產品,它可是有能力支援PCIe 5.0和PCIe 4.0通道的,就連記憶體也能相容新世代的DDR5產品呢!在擴充性上可說是相當充沛(買不買得起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內顯的部分則是用上Xe架構的Intel UHD Graphics 710,執行單元比上一代的12EU提升到16EU,還加入了8K@60Hz的顯示支援,理論上在圖像能力有著一定程度的進步。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Celeron G6900是Alder Lake家族的成員,所以在CPU的腳位上也換成和第12代Core i處理器一樣的LGA 1700腳位,必須搭配對應的600晶片組主機板才能使用(如Z690、B660、H610等)。

本次測試考量到Celeron本身的定位還玩家實際購買上的搭配,小編會使用華碩推出的ASUS Prime H610M-K D4主機板作為搭配的基準,從型號可以得知,主機板為M-ATX尺寸,採6+1+1相供電設計。

本次使用的主機板是ASUS PRIME H610M-K D4。

主機板為M-ATX尺寸。

主機板採6+1+1相供電設計,沒有額外的金屬散熱片覆蓋

主機板提供2組DDR4的記憶體插槽。


擴充功能上,主機板的PCIex16能夠支援完整PCIe 4.0x16通道,代表通道頻寬可以滿足RTX 30、RX 6000系列顯示卡的需求。不過SSD安裝方面,主機板的M.2插槽只有一個,通道版本則是「PCIe 3.0x4」,這點玩家組裝的時候需要格外注意,買到PCIe 4.0的SSD可是會直接無法使用的喔!

主機板支援一組PCIe 3.0的M.2 SSD插槽,以及一組PCIe4.0x16的擴充槽。

後端I/O提供4組USB 2.0(黑色)、2組USB 3.2 Gen 1 Type A(藍色)、PS/2鍵鼠埠、HDMI、VGA視訊埠、1Gbps RJ45網路孔、3個3.5mm音源孔。

處理器在上下兩端刻有防呆凹槽,安裝時對齊處理器插槽邊緣的凸點即可。

風扇的安裝方式相當簡單粗暴,對齊插槽四周的孔洞,用力把風扇的卡扣「督下去」就好。


AMD Athlon 3000G開箱
AMD陣營的Athlon 3000G使用的是白色系包裝設計,而非Ryzen系列的橘紅色包裝(這跟之前的200GE類似),同時內部也一樣有提供一組散熱器,不過因為Athlon 3000G的功耗只需要35W,所以散熱器尺寸上要比Ryzen家族所用的原裝風扇還要來得更為精簡一些。

Athlon 3000G使用的是白色的包裝,而非Ryzen家族的橘紅色設計。

內容物提供處理器本體、說明書和風扇。


Athlon 3000G的核心使用14nm製程的Zen+架構,採2C/4T配置,預設最高時脈為3.5GHz,比較有趣的是,這顆入門級處理器的核心是支援「超頻」功能的,代表玩家可以適度手動強化處理器效能,但需要注意AMD原廠並不對超頻損壞進行理賠。內顯的型號則為Radeon Vega 3,擁有3顆圖像運算核心,可以支援4K HDR的顯示器畫面輸出。

處理器本體外觀。

Athlon 3000G用的是AMD家族歷史悠久的AM4腳位,可以相容300、400、500晶片組的主機板。


然而Athlon 3000G是2019年推出的入門產品,這使得處理器在擴充性上只能支援PCIe 3.0而已,不像Celeron G6900能夠對應新世代的通道標準,沒辦法,2019年PCIe 4.0通道和相關周邊也才剛起步,這部分缺憾只能算是時代限制下的遺憾。

也因為推出的時間比較早,加上AMD長年都使用AM4處理器腳位,Athlon 3000G能選擇的主機板選項就相當豐富,可以相容400晶片組(X470、B450、A420)或是500晶片組(X570、B550、A520),乃至於更久遠的300系列主機板產品。

對應處理器只有35W功耗,風扇的尺寸相當小巧。

晶片接觸面有事先塗好散熱膏。

左邊是AMD原廠最高階的Wraith PRISM風扇、中間是為65W功耗設計的Wraith Stealth、右邊則是Athlon 3000G附贈的風扇,讓大家看一下尺寸上的差異。


本次為了比較個公平性,小編選擇尺寸同樣為M-ATX的BIOSTAR A520MH Ver6.0主機板,CPU供電採7相設計,擁有一組PCIe3.0x4通道的M.2 SSD擴充槽,主機板的PCIex16本身可以支援PCIe4.0通道的,但受限於Athlon 3000G先天因素,實際能用的通道為PCIe 3.0x16,這點可能會對獨立顯示卡的效能發揮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小編使用BIOSTAR的A520MH Ver6.0主機板來搭配Athlon 3000G。

主機板也是M-ATX尺寸。

CPU供電為7相設計。

主機板配有2組DDR4記憶體插槽。

M.2插槽的通道數量PCIe 3.0x4.0,PCIex16插槽有安排PCIe 4.0通道,但Athlon 3000G最多只能支援PCIe 3.0x16。

後端I/O提供2組USB 2.0(黑色)、4組USB 3.2 Gen 1 Type A(藍色)、2組PS/2鍵鼠埠、HDMI、VGA視訊埠、1Gbps RJ45網路孔、3組3.5mm音源孔。

AMD處理器的其中一角會有一個「金色三角形」,主機板上也會有對應的提示幫助玩家對準插槽。

風扇安裝方式需要先讓扣具「勾住」處理器的兩旁支架。

確定風扇的兩端扣具都勾住之後,再將固定扳手轉向右側,過程會覺得很緊需要點力氣才能壓下。


Celeron G6900與Athlon 3000G效能比拚
認識與開箱完了本次參戰的處理器之後,接著就是輪到它們上場實戰對比的時候啦!

兩顆處理器的主要規格比較。


為了儘可能貼近入門主機的配置,在主機平台的周邊零件上,小編使用8GBx2的DDR4記憶體(共16GB),並且不開啟XMP功能,讓其以DDR4-2666(AMD為DDR4-2667)的最基本速度運行,SSD則是使用Kingston NV1這款使用QLC顆粒的入門文書級1TB PCIe 3.0 M.2 SSD,系統則順應時代,使用Windows 11進行測試。

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是Celeron G6900更勝一籌,又或是Athlon 3000G老當益壯。

Athlon 3000G核心為2C/4T,使用14nm的Zen+架構;Celeron G6900核心為2C/2T的P-Core,使用Intel 7(原10nm)製程。


在CPU測試中必跑的CPU-Z和CINEBENCH R23中,Celeron G6900透過更先進製程和架構強化,在單核心的效能上遠遠超越了Athlon 3000G,不過在多核心方面卻與Athlon 3000G之間陷入膠著,兩者的多核心效能差異不大,這點可能要多歸功於Athlon 3000G的核心有2C/4T,而Celeron G6900只有2C/2T。

CPU-Z中,可以看到Celeron G6900的單核強壓Athlon 3000G,不過多核部分兩者差異不大。

Celeron G6900的單核優勢在CINEBENCH R23依然明顯,多核也同樣小勝Athlon 3000G。


內顯測試上,即便Intel的Xe架構在效能上有相當程度的進步,可是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追上3年前的AMD的Vega內顯而已,像是在3DMARK中針對DX11的Fire Strike跑分,Athlon 3000G可以達到1,418分,而Celeron G6900就只有1185分而已,AMD在內顯方面著實有兩把刷子。

純內顯的狀態下,Athlon 3000G的Vega 3效能依然勝過Celeron G6900的UHD 710。

PCMARK 10中,Celeron G6900的在生產力上有最為突出的優勢,剩下的部分則與Athlon 3000G的差異不大。


在有限的處理和圖像性能下,遊戲的實際表現又是如何呢?顧慮到本次測試產品是入門定位,進行內顯的遊戲測試時一律將解析度設定為1080P,除《英雄聯盟》畫質設定在最高之外,剩餘的遊戲則全數調為最低選項。

在處理器和圖形性能有限的狀態下,遊戲對於運算資源的調校被大幅度的放大,以《虹彩6號:圍攻行動》來說,該遊戲對於CPU的要求較低,此時擁有較強內顯的Athlon 3000G在跑分上就要高出Celeron G6900;相反的在《英雄聯盟》、《黑色沙漠》等依賴較高處理器性能,擁有單核優勢的Celeron G6900就能夠獲得更為高的FPS值。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的測試中,Athlon 3000G這顆三年前的處理器可以超越Celeron G6900近10FPS,只是即便如此,距離達到可遊玩的程度還是相當遙遠

《英雄聯盟》兩款處理器都能順暢遊玩,Celeron G6900的109FPS基本已經達到電競級的流暢度。

《黑色沙漠》號稱現今線上遊戲的畫質之最,對於硬體性能的要求自然也相當高,最低畫質選項下的流暢度表現兩者都不理想。


從上面的成績來看,內顯還是只能滿足限定於負載較低的遊戲,想要暢玩遊戲,一張獨立顯卡還是不可少的。於是小編額外再插上一張ROG STRIX RTX 3050入門電競顯卡來進行遊戲測試。

就整體結果來說,在搭配RTX 3050之後,主機的圖像性能已經能夠滿足大多數1080P遊戲的需求,不過遊戲對於處理器的優化方式還是嚴重干擾的順暢度表現,差距甚至變得更明顯。

搭配RTX 3050進行3DMARK跑分後,Celeron G6900靠著更強的CPU性能,在跑分上追過Athlon 3000G。


像是在《虹彩六號:圍攻行動》裡,Athlon 3000G的表現特別突出,最低畫質下與Celeron G6900的差距可以達到50FPS!可是在最高畫質下兩者就沒有太太差異。《英雄聯盟》也有類似的情況,只是這次換成Celeron G6900成為效能領先的一方;至於《黑色沙漠》因為會強行鎖定螢幕本身的最大更新率,所以結果都接近60 FPS,但Celeron G6900的平均FPS會再稍高一些,代表整體的畫面穩定性會略優於Athlon 3000G。

經過小編反覆測試,Athlon 3000G在最低畫質下《虹彩六號:圍攻行動》中有特別飆高的效能表現,但在最高畫質下就換成Celeron G6900小幅勝出了。

RTX 3050的加入下,Celeron G6900與Athlon 3000G在《英雄聯盟》中的表現差距拉大到50FPS以上!

《黑色沙漠》本身會鎖定螢幕最大更新率,使用1080P@60Hz的螢幕遊玩的話,兩顆處理器體驗差不多,Celeron G6900在超高畫質的「Remasterd畫質」選項後,穩定性會比較高一些。


遊戲之外,小編也測試了日常會仰賴大量處理器資源的修圖和影片轉檔,Celeron G6900靠著更強的單核心效能,在Photoshop中取得660分的成績,相較之下Athlon 3000G的446分就顯得比較不敷使用。

Celeron G6900的強大單核對於Photoshop有著相當高的增益,分數大大超越Athlon 3000G達200分以上。


而在1080P解析度的影片轉檔中,若影片是X264編碼,Athlon 3000G靠著更多的核心與Celeron G6900打成平手,X265編碼則是由Athlon G6900勝出,但兩者對X265編碼的轉檔FPS值都是個位數,其實都算不上堪用就是了。

兩顆處理器X264編碼的轉檔效率差不多,X265則是Celeron G6900勝出,不過兩者的速度都稱不上快就是了。


極入門主機的優勢
就整體的效能來說,不論是Athlon 3000G還是最新的Celeron G6900,充其量也就是滿足最低最低的電腦使用門檻,速度實在是不能強求,小編在測試期間許多程式只要稍微肥大一點,勢必就得多等待一點。

在效能如此有限的狀態下,這種極入門主機很多時候是用於家中小孩學習,又或是用於純粹文書等現今手機和平板電腦還是無法難以取代的用途上,換言之玩家想要組裝一台極入門機種的原因是更偏向偶爾使用或以防萬一,不求多快只求堪用。

在這樣的前提下,極入門主機的組裝費用往往可以壓到萬元以內,像是Athlon目前就有處理器+主機板+8GB記憶體只要4,000元有找的套餐組合,若想再追加一條8GB記憶體,也只要大約800元,而一條512GB的SSD大約1,500元上下、機殼和電供有套裝可以選擇,一組內建550W的機殼套餐也能在2,000元內搞定,整套換算下來不用9,000元就能組裝出一台主機。

Athlon 3000G有不少套餐組合選項,一整套下來大約9,000元內就能搞定。


Celeron G6900因為處理器比較新,套餐組合比較少,處理器單顆的售價約2,000元,而本次使用ASUS Prime H610M-K D4主機板售價為2,690元,兩支8GB DDR4-2666記憶體抓1,600元,再加上前述SSD、電源供應器等費用,總價也一樣能控制在1萬以內。

Celeron G6900畢竟是新品,處理器比較沒有套餐組合優惠,但整套下來也不用一萬。


當然以上的費用是在最不理想的狀態,也就是全部都買新品的前提,如果像是DDR4記憶體這種幾乎不會壞的產品(還有終身保固),問一下身邊的朋友,搞不好對方就有淘汰下來的能夠用超低價轉讓,又或是持續鎖定PCDIY!臉書粉絲團,參加不定時的抽獎,都有可能直接撿到一組電供、主機板或顯示卡等,都有機會直接讓開銷省上加省(一言不合就業配起來XD)!

另一方面,利用處理器功耗非常低的特性,散熱本身可以得到大幅度簡化,相對的機殼尺寸就能大幅縮小,在這樣前提下,也有廠商推出訂製的小型套裝迷你主機或NUC準系統小電腦,將整台尺寸縮小到約一本兒童字典的尺寸,更極端一點的甚至還可以壓縮到只有巴掌大,收納上有的還可以直接掛在電視機後,所以幾乎不佔空間,對於只求偶爾使用的家庭來說,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處理器低功耗的好處就是能把機身尺寸縮到非常小。

配上掛架,整台主機還能藏到螢幕或電視之後。


不過小主機的缺點是這些迷你主機為了縮小,擴充性會有較多的限制,加上可能需要改用訂製的主機板、記憶體、SSD、電源等零件,單價自然就會比自行組裝來得高。此外,也需要注意,有的迷你主機本身「只賣殼」,需要額外購買記憶體、SSD、處理器,在選購上還需睜大眼睛,確定產品內容物與規格再下單。

有些準系統本身沒有只賣殼,處理器、SSD的零件需要自行處理。


不期不待、沒有傷害
以上就是本次極入門處理器的介紹與實測,可以發現這兩顆處理器在表現上各有千秋,可以發現Celeron G6900利用P-Core的強力單核心效能撐起整個平台,而Athlon 3000G即便是款老產品,卻也沒被對手打的一無是處,特別是Vega 3內顯至今還是有著相當水準。

或許這兩顆處理器稱不上高效或是電競級,但畢竟一分錢一分貨,如果放寬心態,在現今幾乎所有日常娛樂大小事都能靠手機、平板搞定多數事務的今天,許多玩家對PC的需求只是為了滿足學生課業、文書等明明很簡單,可是在行動裝置上處理卻很麻煩的工作,此時這樣一台萬元不到的主機其實也就足夠讓他們用最剛好的預算完成最剛好的事情啦!甚至企業面向上,如果單做文書行政之類的用途,這兩款都可以納入考慮的採購對象,應該可以替企業主省下不少的營運成本呢!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PCDIY!玩家FB社團
Instagram頻道:pcdiytw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