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暑假悶在家裡好痛苦、還不買台開學筆電安慰心靈! 2021年下學期新機各項選購重點看這邊

文.圖/Lucky 2021-09-10 11:07:03
由於疫情的關係,全台的學生們渡過了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苦悶的暑假,習慣性的放鬆踏青旅遊變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想要在家打電動都還遇上「礦災」遲遲沒消退,連想買張顯示卡都變得困難重重,真的變相的強迫把錢都省下來了。QAQ



然而不管願不願意,暑假還是在日昇日落間結束了,雖然今年的夏日回憶或許是沒有以往精彩,所以為了彌補這份缺憾,當然要適時的給它「報復性消費」一下;不過面對零組件目前的缺卡狀態,或許將目光暫時轉往All in One的筆記型電腦上,會比較方便攜帶也容易使用些!當然,每年這個時期的商機,各家廠商無不想要大賺一筆,通常也都會紛紛推出五花八門的新產品來搶佔市場,特別是AMD和Intel這兩大晶片陣營,前者才有新一代的RX 6000M筆電顯示卡、後者則是派上Tiger Lake-H高效能處理器來迎接玩家的入手。

看著DM上各式各樣說得天花亂墜的行銷術語,到底該從何挑選起?怎樣買才不會變成業務眼中的待宰肥羊?本篇小編就一一的向各位介紹「2021年下學期開學筆電」的各項選購重點,讓大家能夠依照自己的需求選到理想的合適筆電,不被推銷員牽著鼻子走、也不會亂花冤枉錢。

在確認預算之前,先確認需求

在桌機的世界只要有錢,規格想要多任性、外型想要多浮誇基本上都不是太大的問題,但筆電的世界可就不是如此,在「相同的價格帶」下,我們可以買到主打能夠遊玩高畫質3A遊戲大作,連重量達2公斤以上甚至更高的的高效能電競筆電;又或是能夠提供8小時以上續航、重量落在1.5公斤以下,但效能不足以勝任簡單線上遊戲以外內容的輕薄筆電。

會有如此極端的差別在於筆電本身的空間可謂是寸土寸金,想要高效能的代價就是必須使用大量的散熱零件來支撐,以確保主機不會過熱,這自然也就使得機身尺寸和重量的上漲。

電競筆電賦予強大效能的同時,也必須提供更多空間和散熱零件來避免機器過熱,造成機身厚度和重量的增加。


至於輕薄筆電則是在天秤了另一端,必須確保有在一定的合理效能內,去盡可能延長筆電的續航和減少產品的重量。兩者在研發、用料的開發成本都有不同的難題要解決,也都各有適合的場合和用途,所以無法單純的以程式效能跑分、尺寸大小來去衡量產品的價值,這有就是為何在決定預算之前,需要先確認自身的用途才能往正確的方向去挑選產品的原因。

輕薄筆電講求在保留適當效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得將便攜性做到極致,讓玩家能夠更方便的帶著它四出奔波。


大體來說,電競筆電適合應付課程內容需要頻繁的進行影片剪輯、3D美術相關等需要消耗大量處理器甚至是顯示卡資源的應用。當然玩家如果主要都是將筆電放在宿舍/租屋處,沒有太過頻繁的移動需求又剛好希望課後能夠痛快的玩遊戲,電競筆電是最能夠在有限桌面空間發揮最全方位體驗的選擇。

喜愛電玩遊戲、課程內容有大量影片剪輯、3D創作的玩家適合使用電競筆電。


如果玩家的學校課業以平面設計或文件報告為主,或是校園的社團活動豐富,需要經常帶著筆電參與各項社團發表、會議,又或是覺得自身的娛樂需求都已經由手機取代,筆電只是用來應付課業的話,價格帶範圍比電競筆電更為廣泛的輕薄筆電就是值得考慮的對象。

功課內容以文字報告為主力、經常需要帶著筆電參與各種活動,現今輕薄筆電已有足夠的效能面對文書、修圖等平面工作的需求。


當然「電競筆電」還是「輕薄筆電」只是一個最粗略的分類,在決定好購買的類型與口袋的預算之後,接下來就是要來仔細的審視每一台候選機種的各項規格,從看不到的處理器、記憶體、硬碟等,到看得見的螢幕、I/O連接埠等等其實都藏有許多細節,以下小編也將依「電競筆電」和「輕薄筆電」在規格上的挑選重點向大家進行講解。

此外,使用ARM架構的M1處理器而受到大量關注的Apple Macbook系列、價格有著相當競爭力的Chromebook、整體發展已經相當成熟的平板電腦等,相信也是許多家長和學生考量的一大選項,這部分小編也都會在下面與大家分析是否適合成為新學期的學習夥伴。

電競筆電規格挑選

電競筆電這一塊目前的戰況可以說相當的白熱化,在處理器的選擇上有AMD和Intel兩大陣營在今年廝殺的是格外熱烈,同時獨立顯卡的部分,AMD也在前陣子推出了全新的RX 6000M系列,要來和長年的筆電顯卡霸主NVIDIA較量,電競筆電在規格搭配上可以說是久違的豐富啊。

AMD推出RX 6000M顯示晶片、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迎戰電競筆電市場。

NVIDIA的RTX 30系列顯卡系列帶來更為強大的光追運算能力。

Intel Tiger Lake處理器換上了10 nm製程,效能有著大幅度的增長。


AMD/Intel處理器選擇
AMD的處理器陣營在去年用上Zen 2架構後,整體的性能獲得大幅度飛越,一改過去的刻板印象,今年更是趁勝追擊,利用新的Zen 3架構來提升過去較為疲弱單核表現,各家廠商在機型推出上也明顯變得比去年更為積極不少。

而Intel做為長年的筆電處理器霸主,自然是不會默默的把市佔拱手讓人的,新推出的Tiger Lake-H系列將使用已久的14nm+++製程升級為了10nm+++,除了在效能上有著更為明顯的進步之外,還加入了速度更快的PCIe 4.0通道的支援,讓SSD讀寫速度從3,500 MB/s來到7,000 MB/s,成為了目前筆電市場中唯一支援此通道標準的處理器系列。

Intel和AMD這兩家在筆電處理器方面都用上自己最傲人的技術,讓兩家的競爭變得更為激烈。


認識AMD處理器
AMD的高效能處理器效能等級由低至高分別為Ryzen 5、Ryzen 7、Ryzen 9(或寫做R5、R7、R9),而後面的「4位數字」則是產品型號,其中首位數字代表產品的世代,因此數字越大代表產品越新、效能越好,例如R7-4800H的後繼版本就是R7-5800H。

至於處理器最後方的H、HS、HX一類的英文字母代表處理器功耗:「H」代表的是45W的功耗,屬於一般電競筆電的標準功耗設計、「HS」算是效能、續航、發熱三者平衡的設計,功耗被設定在35W,整體效能會略輸H一些以換得更好的續航和發熱控制、「HX」則是至尊級的代表,擁有最高的核心數量、時脈,並且解除功耗和頻率上限,讓廠商和玩家可以挑戰性能的極限,因此即使起跳功耗和H版一樣是45W,但實際情形將可因廠商的調校和玩家的設定而改變。

AMD處理器命名規則。


目前AMD電競筆電以Ryzen 5000系列做為主力,透過Zen 3架構的L3快取優勢,一改AMD處理器多核強勢、單核弱勢的缺點,大幅度強化的單核心性能對於多數的日常的文件編輯、網頁瀏覽、優化不良或是老舊的程式帶來更好的體驗(小編深知許多學校在使用的軟體都是骨灰級的…)。

此外,向來佔據較高優勢的多核心方面,Ryzen 5000系列除了最入門的Ryzen5 5600H、5600HS是使用6核心12線程(6C/12T)外,其他型號都是8核心16線程(8C/16T)設計,玩家如果頻繁的多媒體編輯需求的話,多核心將能夠讓轉檔、輸出等步驟變得更有效率。

AMD Ryzen 5000H處理器系列型號一覽表


至於想要省錢,又有影片編輯需求的玩家,上一代的Ryzen 4000系列也是相當值得考慮,雖說因為使用的是上一代Zen 2架構,所以沒有獲得單核心的強化Buff,但整體性能尤其是多核方面都足以和一台中高階桌機接近,加上出清的優惠價格,使其有著相當不錯的CP值,由於每賣一台就是少一台,未來不再補貨,想要入手的玩家還請眼明手快。

Ryzen 4000和5000系列在效能上大約相差20%。(圖中為Ryzne7 4800H和5800H的比較)


認識Intel處理器
Intel的電競處理器在等級劃分上分為:Core i5、i7、i9三個等級,數字越大等級越高,後方的「5位數字」一樣也是產品世代和型號,而尾端英文在Intel電競處理器上有H、HK兩種,其中HK是解開最大頻率限制的最頂級版本,目前最新的11代"HK"處理器中只有Core i9-11980HK一款。

然而尾端代號是「H」的處理器就比較特別了,該家族可以向下細分為35W功耗的H35系列和45W功耗的H45系列,兩者的辨識方式為H35處理器型號的「百位數必定是3」,如Core i7-11「3」90H、Core i5-11「3」20H等,由於不同功耗之間的區分不是相當直觀,玩家在購買的時候還需要多加留意。

Intel的產品命名邏輯。

Intel H45處理器系列產品一覽。

H35處理器的「百位數」數字必定為「3」,這點玩家需要注意。


在選購上,Intel第11代Tiger Lake處理器得利於換上新的10nm製程,在整體的效能上獲得相當的巨幅的成長,在同樣都是最頂級的Core i9為前提下,最新的Core i9-11980HK的多核效能比上一代Core i9-10980HK還要高出近40%,甚至就連中階偏入門的Core i5-11400H也只小輸Core i9-10980HK約10%的效能表現!

也因為跨世代的效能差距實在太大,小編建議只要預算許可,能買搭載11代處理器的筆電就不要10代處理器版本的,畢竟當3萬初的中階筆電能夠享有接近去年7萬元頂級筆電的處理器效能時,相信明眼人都知道該怎麼選吧!(笑~

將10代與11代最高階的型號相比,11代Core i9-11980HK在多核方面可以狂勝近40%,這效能的差異極為巨大。

就連中高階的Core i7-11800H也能比前代最高階的型號要高出10~20的成績。


此外,11代高效能處理器系列還是目前所有筆電處理器中,「唯一支援PCIe 4.0通道」的產品,能夠提供比PCIe 3.0還要高出一倍的傳輸頻寬,讓SSD硬碟的最高速度從3,500 MB/s躍升到7,000 MB/s,搭配11代處理器的效能增幅,在多媒體剪輯這種高度倚靠處理器和硬碟效能的應用來說,能夠有效提升整體工作效率,讓學生們可以早點完成功課、早點上床睡覺。

Intel的11代Tiger Lake高性能處理器是目前唯一支援PCIe 4.0通道的處理器產品,能夠讓SSD最大傳輸頻寬提升到7000 MB/s。


需要注意的是,處理器支援PCIe 4.0「不代表」筆電預裝的SSD就是採PCIe 4.0版本,同時就算真的是使用PCIe 4.0通道版本的SSD,也「不代表」傳輸速度就一定是可以達到7,000 MB/s的款式,這部分主因還是在於PCIe 4.0的SSD價格較高,基於成本考量的所致。所以想要享受PCIe 4.0的極速快感,可能還是得先掂一掂荷包的重量,或是等未來有需求的時候再行升級了。

AMD/NVIDIA獨立顯示卡選擇
AMD和NVIDIA在今年的筆電平台上都推出了不少顯示卡產品,在整體功能上都加入了對光線追蹤的功能支援,讓玩家能夠享受更為身歷其境的遊戲體驗,同時這兩間廠商在整體的產品策略上也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就整體的筆電規格來說,可能是在處理器之外最容易被推銷員話術呼嚨的地方,不可不慎。

撇開內顯,電競筆電的獨立顯卡分別由NVIDIA和AMD瓜分。


認識AMD的Radeon RX顯示卡
AMD的筆電顯示卡在先前的RX 5000M系列之後,終於在前陣子推出了Radeon RX 6000M系列顯示卡,全系列產品一共三款,涵蓋高階至中階產品線,型號由高至低依序為RX 6800M、RX 6700M和RX 6600M。

AMD新的筆電顯示卡型號分別為RX 6800M、6700M、6600M。


AMD的RX 6000M系列一個最大的特色在於擁有特別多的顯示記憶體,光是最入門的RX 6600M就達到的8GB GDDR6,RX 6800M更是來到12 GDDR6。而大容量記憶體的一大優勢就是能夠開啟更高的遊戲畫質選項,特別是現今的遊戲在導入光線追蹤功能之後,顯示記憶體的需求變得急遽攀升,且還可能繼續往上漲,因此提供較大的記憶體能夠達到預防未來硬體跟不上遊戲需求的可能性發生。

在功能性上,RX 6000M在支援光線追蹤的功能之外,搭配AMD處理器的筆電還能夠開啟Smart Access Memory(SAM)顯示存取直連技術,可以藉由讓處理器直接存取顯示卡的記憶體,優化整體運算路徑,讓部分遊戲能夠再多出10%左右的FPS值表現。

SAM技術能夠讓處理器直接存取顯示卡的記憶體,近一步提升效能。


另外,AMD也整合了自家處理器、顯示卡雙修的特色,與筆電廠商合作,推出了「AMD Advantage」認證計畫,通過這項認證的筆電在整體的規格上有著更為完整的要求,包含多數主流遊戲必須在最高畫質下能有100 FPS以上的表現、螢幕必須支援144Hz、色彩涵蓋率不得小於100% sRGB或72% NTSC、必須使用M.2 SSD、最大續航須至少超過10小時等,直接給予玩家在整體的選購上做出更為完整的保障。

AMD Advantage對於筆電的各項規格都有要求,確保玩家的遊玩體驗。


不過,AMD的RX 6000M的顯示卡產品因為推出時間較晚的關係,目前市面上的產品種類上會相對少一些,其中通過AMD Advantage的機型根據官網資訊只有6款(未來會陸續增加),玩家如果想要實際體驗再決定入手的話,可能會需要特地到該品牌專門的體驗店才有機會。

認識NVIDA的RTX顯示卡
NVIDIA最新的筆電顯卡為RTX 30系列,其品項種類繁多,從頂級的RTX 3080、RTX 3070,到中階與入門的RTX 3060、RTX 3050 Ti、RTX 3050,目前總計5種型號,記憶體則從最高16GB一路到略顯侷促的4GB GDDR6。

NVIDIA的RTX 30筆電系列目前一共有5種型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NVIDIA的筆電顯示卡在今年的命名策略上做出非常大的轉彎,以前的顯示卡如果是低電壓版本,會在型號的尾端冠上MAX-Q、MAX-P的詞綴,而在RTX 30開始官方將這樣的策略取消,改為強制要求廠商「列出顯示卡時脈」。

這樣的命名策略造成了明明是同樣型號的顯卡,卻因為時脈不同,出現同卡不同命的現象,像是ROG Zephyrus M16與Zephyrus S17,兩者雖然都是搭載RTX 3070顯示卡,但前者的最大頻率為1390 MHz,後者則是1660MHz,兩者差了將近20%之多,這自然也將嚴重影響遊戲的表現!由於這樣的策略對玩家相當不友善,在選購時務必要睜大雙眼。

功能上,RTX 30系列在光線追蹤的方便比上一代RTX 20系列有著相當程度的進步,搭配支援DLSS功能的遊戲,能夠在將畫質影響縮到近乎看不出來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遊戲的流暢性,特別是在近期的DLSS 2.2改版中,該功能不再和光線追蹤綁定,讓像是《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碧血狂殺2》等沒有光追功能的遊戲同樣獲得FPS提升的效果。

DLSS 2.2版本支援了非光追的遊戲內容,讓像是《虹彩六號:圍攻行動》一類的遊戲獲得更高的FPS值。


另外,玩家的課程內容如果會使用大量Premiere Pro、After Effect進行剪輯,或是從3D應用開發的相關課程,NVIDIA的顯示卡有對這部分進行專屬的優化,特別是在3D應用方面,RTX顯示卡加入了專為3D模型渲染專用的Optix核心,能夠比單純使用NVIDIA預設的CUDA計算核心還要省下一半的時間,這點可以算是NVIDIA在創作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

OPTIX核心是NVIDIA RTX顯卡獨有功能,能夠大幅度的減少3D渲染的時間。


至於應不應該買搭載上一代RTX 20系列或是GTX 16系列顯卡的筆電,這點玩家需要確認自身的遊戲需求,如果玩家確定不需要光追,主要的遊玩內容也多是以《英雄聯盟》、《虹彩六號:圍攻行動》、《APEX》一類畫質要求不是那麼高的遊戲,最入門GTX 1650 Ti基本就已足夠應付。而如果希望能淺嚐光追內容,或是只求中畫質設定下能以40~60 FPS的狀態下穩定遊玩3A大作,不求最高畫質,RTX 20系列的顯卡在這部分也算足夠應付現階段多數的遊戲需求了。

硬碟選購注意事項
今年的電競筆電在硬碟的使用上幾乎都已經全面改用M.2 SSD了,HDD硬碟和SATA SSD則近乎消失,這代表現在的筆電在讀取效率上都有著一定的水準,整體的操作的速度和流暢性也都將有著一定程度的保證。

然而這不代表玩家就能夠蒙著眼隨便挑,由於不論是網頁廣告還是實體賣場,通常在硬碟的規格上頂多只會告知容量和通道版本,傳輸效能和硬碟型號也就成了許多筆電動手腳的地方,像是使用耐用性較差的QLC顆粒、讀寫速度不到1,000 MB/s(一般市售最入門的M.2 SSD約落在1,500 MB/s左右)、初次開機硬碟就已有數十小時和上百GB的累積寫入量等等,都是常見手法。

由於直接拆開機身檢驗硬碟過於麻煩(有牽扯到保固的問題),店家也通常不會答應,因此除了事先在網路上做功課外,若是在實體店面選購的時候,也可以先請店員在展示機種、交機驗貨當下安裝「CrystalDiskInfo」和「CrystalDiskMark」這兩款免費軟體,前者可以驗證SSD的型號、使用時間、寫入量等資訊,後者則能測試硬碟的讀寫速度,以此來確認SSD型號以及有沒有在出廠前被超量使用。

CrystalDiskInfo的程式畫面,紅圈處是產品購買時必須檢查的項目。

CrystalDiskMark是用來檢查硬碟讀取速率的長用工具,如果發現筆電SSD低於官方數值太多,一定要請店家更換產品。


此外,玩家若是遊戲囤積愛好者,或是衝勁十足的創作者,會大量消耗硬碟容量的話,也需要注意筆電的SSD在擴充方面的限制,因為有些比較入門產品只有一組硬碟插槽,沒有辦法額外再加裝第二組硬碟,同時也有一些筆電即便有額外提供擴充槽位,但改裝的動作必須由原廠授權的經銷商執行,玩家隨意拆開底蓋可能會被視為破壞保固,這點在購買時都應向銷售店員詢問清楚以保障自身權益。

記憶體選購事項
電競筆電在記憶體使用上的同質化算是滿高的,不是8GB就是16GB的DDR4記憶體,以遊戲的需求來說,不玩3A大作,或是不會一邊玩遊戲一邊開直播、錄影的話,8GB基本算是夠用,但如果不是上述族群或是玩家想要從事創作用途,16GB甚至改裝升級到32GB就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型號的電競筆電對於系統記憶體的擴充性有著不小的差異,有一部分筆電的記憶體插槽只有提供一組,另一組則是與已經將記憶體焊在內部的主機板上了,這一類的設計在介紹規格上通常會以「on board」註記。

也有一些筆電的記憶體在安排上是以4GBx2或8GBx2的形式,這種安排方式的好處是能夠賦予筆電更好的效能,缺點則是它等於將筆電內部的記憶體插槽都佔據了,代表不管怎樣都是至少要淘汰其中一組預裝記憶體,玩家如果是在購買機器當下就選擇加裝的話,不妨問問看店家願意不願意出價回收,也是不無小補。

最後,與改裝SSD一樣,自行拆開底蓋是否屬於破壞保固的行為也一定要向店員詢問清楚,以防未來需要擴充時卻意外放棄了應有的保固服務。

並非所有電競筆電都允許玩家隨意拆開擴充,玩家購買前一定要詢問清楚。


螢幕選擇
今年電競筆電在螢幕規格上也是百花齊放,除了提供更多元解析度種類、更高的更新率之外,還有廣色域面板、OLED面板等可以選擇,當然這也是一分錢一分貨,在把多數家庭的購機預算納入考量後,在選購上大致可以分為「課後娛樂用途」和「美術用途」這兩種。

現今電競筆電的螢幕規格也是越來越多樣,高更新、廣色域、高解析度應有盡有。


以滿足課後娛樂為出發點的話,1080P@120Hz的螢幕基本就已足夠,提高的解析度或最大更新率都需要更高的電腦效能來支撐,筆電的價格也會因此三級跳,不過如果預算比較闊綽一些,希望色彩觀感好一些的可以選擇100% sRGB或72% NTSC色彩涵蓋率的面板,希望遊戲畫面比較穩定的則可以挑選有支援AMD FreeSync或NVIDA G-Sync畫面同步功能的機種。

G-Sync或Free Sync的功能都能夠減少遊戲畫面的撕裂,帶來更穩定的視覺體驗。


以平面設計、影片剪輯等美術設計的相關學生,在螢幕規格上自然是把顏色放在第一順位,因此建議筆電在顯色上須至少能還蓋100% sRGB為最高原則,才比較能滿足日常美工繪圖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有不少不懂(不肖)業者會跟以72% NTSC的色彩空間來魚目混珠,但事實上因為NTSC色彩範圍可以輕鬆裝下整個sRGB,因此100% sRGB必定是72% NTSC,但光只有72% NTSC的話則未必能夠真正涵蓋100% sRGB,兩者搞錯的話是很有可能造成嚴重的色彩誤差的。

圖中為sRGB、DCI-P3、Adobe RGB、NTSC的色彩涵蓋範圍,由於NTSC可以輕鬆包覆sRGB,因此72%NTSC可以是完整包覆sRGB,也能是指包到一小部分,兩者不可劃為等號。


而如果手中的預算稍微多一點的話,可以優先選擇將解析度提高為1440P,以此來換取更多的影像細節和程式操作空間,至於能涵蓋90%以上DCI-P3廣色域的面板則視學校的課程和手中的攝影器材而定,因為這個色彩空間主要是針對HDR影像設計,如果器材和課程都沒有相關內容的話,支援DCI-P3廣色域反而會增加色彩管理與色準方面的困擾。

最後,在OLED面板的部分,此種面板的優勢在於其超高的對比度和遠勝過LCD液晶面板的優秀色彩表現,因此不少採此面板的筆電會特別鎖定創作者族群。然而OLED面板存在壽命較短的缺陷,特別是長時間停留在同一個畫面會容易造成面板嚴重的色彩衰減、烙印等不可逆的損害,考量到美術軟體有大量工具介面是長時間固定在同一位置的情況,螢幕烙印的風險將隨著時間而提高。所以玩家如果希望一台筆電可以一路陪伴自己從入學到畢業,就得多加評估自己的使用習慣和應用場景了。

OLED有著傑出的顯色能力,但是長時間顯是同一個畫面容易出現烙印問題,玩家如果希望筆電陪伴自己久一點的話,可能會需要多加三思或多加注意自身的使用習慣。


輕薄筆電的規格挑選

這一、二年的輕薄筆電在處理器廠商的努力之下,整體的效能有著長足的進步,一改過往連滑網頁都卡、續航只是虛標的問題,同時產品的價格帶在分布上也越來越多元,其中2.5~3.5萬左右的價格更是各家筆電廠商的主力熱區,其品項之多,以學生族群的需求來說,基本不怕找不到心儀的產品,只怕候選名單太多選擇困難症爆發。

不少輕薄筆電的價格都算是相當親民,有的不用3萬元就能入手。


AMD/Intel處理器選擇
AMD在去年靠著Ryzen 4000U系列處理器震撼了整個輕薄筆電市場,不僅有著不輸中高階電競筆電的效能,還能讓筆電輕鬆有著8小時以上的續航時間,足夠勝任平面創作和簡單的影片剪輯,改寫了市場大家對於輕薄筆電效能只能上網、打報告的刻板印象,也促使更多的廠商在今年推出更多搭載新一代Ryzen 5000U系列的筆電產品。

AMD去年推出的Ryzen 4000U系列在市場上獲得高度肯定,也讓今年的Ryzen 5000U系列獲得更多機種的採納。


而Intel陣營這邊也不落人後,在經歷過混亂的14nm、10nm製程混用的10代處理器之後,新的11代Tiger Lake-U處理器迎來的全面性的大躍進,在提升單核與多核效能提升之外,新的Iris Xe內顯在性能上也是全方位的增強,再加上處理器整合了Thunderbolt 3/4的控制晶片,也讓今年不少的Intel筆電都加入了Thunderbolt連接埠,利用該連接埠強大的擴充性來補足輕薄筆電I/O數量較少的缺憾。

Intel第11代Tiger Lake-U系列處理器的內顯升級成了Iris Xe,過去被詬病貧弱顯示效能獲得的相當程度的改善。


認識AMD的處理器
為了控制體積和保證續航,輕薄筆電一般是使用功耗為15W的低電壓處理器,而在AMD陣營中,此類處理器的產品命名方式基本遵照數字越大等級越高的邏輯,會先以Ryzen 3、5、7進行分類,然後尾端型號會以「四位數字+英文數字U」來表示,其中第一個數字代表產品世代,而英文字母U則代表它屬於省電型處理器,例如:Ryzen 7 4800U、Ryzen 7 5800U。

在效能上,AMD的Ryzen 5000U算是上一代4000U小升級版,主要是利用Zen 3架構讓單核心的效能有著較為顯著的提升,以輕薄筆電著重文書、網頁瀏覽來說,可以一定程度減少等待時間。然而需要注意的,並不是所有的Ryzen 5000U系列都用上Zen 3架構,當中的Ryzen 7 5700U、Ryzen 5500U、Ryzen 5300U是沿用上一代的Zen 2架構(剛好百位數字都是基數),這三款處理器因為沒有新的架構的加持,所以表現上會比較吃虧,大致和上一代的同級產品持平。

AMD Ryzen 5000U全系列型號規格與架構一覽。


選購方面,由於新的Ryzen 5000U在效能上與上一代4000U的差距沒有到非常的大,兩者要應付文件報告、網頁瀏覽基本都已經是綽綽有餘了,甚至想要進行A4 300 dpi大小的平面影像創作也不會是太大問題,所以玩家如果想要撿便宜的話,購買特價出清的「全新品」是一個相當值得考慮的選擇。

Ryzen 4000U和5000U之間效能差異約在10%左右,不是說非常大,若有看到出清的商品,也是可以考看看。


認識Intel的處理器
Intel因為去年的第10代處理器推出了14nm製程的Comet Lake和10nm製程的Ice Lake兩種處理器,以至於Intel在後者推出之後,重新制定了一套新的新的命名規則,這使得Intel為輕薄筆電設計的低電壓處理器在型號的判別上變得有些複雜。

Intel目前最新的11代處理器分為Core i3、i5、i7三個等級,尾巴型號的命名方式則是「4位數字+G+數字」,四位數字的部分遵守大家習慣的數字越大、效能越好的傳統,且頭兩位數字同樣代表產品的世代順序,例如Core i7-1065G7代表第十代、Core i7-1165G7代表第11代。

而在G後方的數字就比較特殊了,它代表的是「內顯效能」,由低至高分為G1、G4、G7三個等級,不過今年最新的Tiger Lake處理器尚未推出內顯等級為G1的產品,一律從G4起跳,例如最低階輕薄筆電處理器型號為Core i3-1115G4。

Intel低電壓處理器的型號命名規則。

Tiger Lake-U全系列型號,當中黃色標示的部分是6月才新增的全新產品。


第11代Tiger Lake在效能上對比上一代的Comet Lake、Ice Lake有著相當大幅度的進步,不論是單核還是多核都有著20~30%的成績漲幅,同時內顯也換上了全新設計的Iris Xe,整體的表現已經有著初階獨立顯卡的水準,從而擺脫過去Intel筆電要配「笑」能級顯卡來輔助的老毛病。更重要的是,Intel平台還標榜電池模式和市電模式的效能一致,不會為了延長續航而限制處理器的表現,讓玩家出門在外隨時生產力全開。

11代處理器的內顯升級為了效能強化的Iris Xe,部分筆電產品還會額外搭載Iris Xe MAX獨立顯卡。


此外,為了讓大家在筆電挑選上能有更簡單的辨識方式,Intel推出了「Intel EVO」輕薄筆電認證計畫,該認證要求筆電必須搭載Intel第11代以上的處理器、9小時以上續航、1秒開蓋喚醒、支援Wi-Fi 6無線網路、配備Thunderbolt 4連接埠,從而保證玩家在日常使用上的體驗。

有Intel EVO標章認證的筆電代表產品擁有9小時以上續航、1秒開蓋喚醒、配備Thunderbolt 4連接埠等規格特色。


關於是否選擇上一代的處理器產品,小編對此是不建議的,除了因為10代產品型號混亂容易買錯之外,在性能的表現上,Intel 10代處理器在各方面都遠不如同期的AMD Ryzen 4000系列,特別是多核心的表現更是差了50%以上!而Intel第11代處理器雖然在多核心方面還是偏弱,但至少日常應用最主要依賴的單核心效能已經能和AMD同級的Ryzen 5000處理器基本持平,加上升級過的內顯也足以應付輕度娛樂需求,相較之下全方位弱勢的10代處理器就真的不是那麼推薦了。

Intel第10代和第11代低電壓處理器之間效能相差了20%以上。

同樣都是上一世代的產品,Intel第10代處理器在多核心效能上被AMD的4000U系列海放近50%。


顯示卡挑選
小編在這邊直接先上結論:「沒有必要!」

目前輕薄筆電所搭載的獨立顯卡主要是NVIDIA MX系列,少部分Intel處理器的筆電則會使用Intel Iris Xe MAX,然而在效能的提升上,不論是對比AMD的Vega內顯還是Intel的Iris Xe內顯,獨立顯卡對於表現的提升都非常有限,面對3A遊戲的性能要求,跑不動的依然跑不動,勉強能跑的則依然還是躲不了只能使用最低畫質的宿命,且部分遊戲的FPS的差距甚至和使用內顯幾乎沒有區別,最終不論配置獨立顯卡與否,整體的圖形性能還是只夠應付《英雄聯盟》、《鬥陣特工》一類畫質要求較低的線上遊戲。

唯一的例外搭載Intel第十代以前(含)處理器的產品,主要原因在於有著較圖像效能Iris Xe是第11代處理器才開始搭載的,在這之前的處理器內顯都相當貧弱,想要支撐起比較入門娛樂需求的話,有個獨立顯卡支撐,會帶來比較好的體驗。

不過玩家如果真的希望在輕薄筆電中獲得更豐富的課後娛樂,而不是直接買一台厚重的電競筆電,建議選擇搭載最新NVIDIA MX 450獨立顯卡的筆電,該顯示卡的整體效能在面對《刺客教條系列》、《碧血狂殺2》等大作時,能夠在1080P最低畫質設定下,滿足30 FPS以上的最基礎順暢度需求。

NVIDIA MX450的Time Spy和Fire Strike效能如上,這樣的成績至少能保證在多數遊戲中以1080P解析度、最低畫質設定下獲得30FPS以上的表現。


記憶體選擇
多數輕薄筆電不像電競筆電有著可以後期擴充的彈性,所以記憶體和SSD的容量上自然是多多益善,以現在多數筆電的規格來說,8GB的記憶體基本已是標配,而玩家如果行有餘力,或是在課業上有較大創作需求的話,16GB版本則是更為理想的選擇。

另外,由於輕薄筆電的講究省電的特性,目前不少筆電配置的記憶體種類不是大家常見的DDR4,而是「LPDDR4」或「LPDDR4X」,差別在於LPDDR記憶體有著比DDR記憶體更為省電的特性,這點會使得的記憶體延遲比較高一些,因此多數廠商會藉由拉高LPDDR的時脈來提升讀寫性能以彌補延遲的缺點,整體而言就日常與平面創作使用上不論是DDR4、LPDDR4、LPDDR4X記憶體,體感上不會有特別明顯的差異,大家可以優先專注於容量的大小。

為了追求省電,部分輕薄筆電會使用功耗較低的LPDDR4或LPDDR4X。

左邊是使用LPDDR4-4266的筆電,右邊則是DDR4-3200,可以看到LPDDR4-4266透過較高的時脈來彌補延遲約是DDR4-3200一倍的缺點。


硬碟選擇
為了輕巧,SSD在輕薄筆電上已是標配,但與電競筆電不同的是,不管是AMD還Intel陣營在通道支援上都為PCIe 3.0,沒有PCIe 4.0通道可以選擇,換言之硬碟的最大的讀取速度將會是在3500MB/s左右。

當然這是最理想狀況,實際情況建議玩家透過CrystalDiskInfo和CrystalDiskMark進行SSD的型號和速度的確認,以輕薄筆電的多數使用需求來說,整體的讀寫速度能夠在1,500 MB/s以上小編個人認為就算是及格了,別看這速度表現好像很普通,一些要價4、5萬塊的高階產品也只配備這種水準的SSD…所以下手之前真的要先多加確認。

同時考量到不少輕薄筆電的SSD是無法額外擴充的,加上SSD的使用壽命還會與容量掛勾,對於學生可能一用就是4年以上的需求來說,硬碟空間能大就盡可能的讓它大,建議選擇容量512 GB以上的版本會比較足夠應對未來的各項使用上的需求。

也有一些筆電產品硬碟是採用專屬規格,即使拆得下來也未必找得到零件更換,例如圖中的Surface Pro 7+便是採用此設計。


螢幕選擇
輕薄筆電在螢幕上以1080P@60Hz為大宗,少部分會來到1440P和4K解析度,面板材質在常見的液晶LCD外,也陸續出現了OLED的版本,並以更省電、更好的視覺體驗作為宣傳賣點。

在選購上,玩家如果希望有比較好的色彩體驗,可以選擇能涵蓋72% NTSC色彩空間的螢幕,要用於創作用途的則可以換成色彩範圍定義更嚴謹的100% sRGB。至於該選擇LCD還是OLED面板則是自身的用途,課後喜愛追劇使用OLED可以獲得更為生動的畫面,長時間在單一畫面進行創作或經常需要在戶外使用高亮度畫面的玩家,因為這種場合對OLED螢幕的損耗較大,故使用LCD會較為合適。

現在也有一些輕薄筆電配備了OLED螢幕,且價格並沒有因此而比較貴。


另外有不少輕薄筆電會提供諸如觸控、感壓手寫筆一類功能,玩家當作加分項目即可並非剛需,畢竟除了少數像Surface Pro這類機身專為手寫姿勢設計的產品,不然筆電在操作上與其用觸控的,倒不如用鍵盤與滑鼠反而還比較便利一些的。

觸控、電磁筆本身的實用性比較一般,可視為加分項,並非剛需。


電池續航與充電
電競筆電因為高效能、高耗電關係,電池再大都不夠用,相反的輕薄筆電因為講求行動生產力,電池續航以及充電方式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樣的需求也漸漸地在市場形成了潛規則,讓各家廠商在輕薄筆電規格介紹上都開始習慣將續航力作為產品的賣點,就連Intel也推出了Intel EVO認證來作為使用時間可達9小時以上的保證。

需要注意的是,官網所標註的產品續航很可能是「最大極限續航」,也就是將螢幕亮度調至最低、開啟省電模式,甚至關閉Wi-Fi網路的條件下所測出的數據,這樣得出來的結果顯然是無法反映真實的實用場合,小編建議如果玩家是以帶出門輕度使用的話,可以將官方標註的續航打個「8折」,而若不以極端耗電(遊戲、影片剪輯)為前提,完全就是以一個純粹日常文書編輯、滑網頁、看影片為出發點的話,打個「6折」會更為安全一些。

輕薄筆電通常都會主打續航,但一般來說官方數據都是極限狀態,以實際使用的話建議打個6~8折會比較穩妥。


儘管如此,有電量焦慮症或是擔心未來電池損耗造成續航下降的玩家,充電方式就要格外注意的項目了,希望在充電功能上可以比較簡便的話,不妨確認一下筆電是否支援「PD 65w充電」,一般來說Intel的筆電只要有配置Thunderbolt 3/4連接埠就支援此功能,至於AMD平台和沒有配置Thunderbolt的產品則需要確認一下筆電的USB Type C連接埠是否支援此功能。

現在不少輕薄筆電的USB Type C介面支援PD 65w充電協議,讓玩家不必受限於傳統原廠變壓器。


PD 65w充電功能可以讓筆電擺脫原廠充電器的束縛,只要相關充電產品支援PD充電協議,且「單孔」最大輸出功率能達「65瓦」以上,就能代替筆電進行充電,這一類產品在取得難易度上並不高,且不少廠商還將體積做得相當小巧,能夠輕鬆的放在筆電包裡不占空間,讓玩家隨時隨地都能接上電源、續航滿滿。

圖中是200w的入門電競筆電的變壓器、PD 65W充電器和iPhone 12的尺寸比較,能夠看出PD 65w充電器確實相當小巧。


連接埠注意事項
受限於輕薄筆電空間非常有限,使得不少產品的I/O連接數量變得非常有限,可能整個機身只提供兩組USB連接埠,小編甚至還見過連3.5mm耳機孔都移除,必須改用USB Type C轉接的產品呢!

因此在選購輕薄筆電的時候,I/O埠的種類和數量一定要格外留意,基本上「USB Type A」、「USB Type C(Thunderbolt 3/4亦可)」、「3.5mm耳機孔」是一定要具備的,千萬不要被商場店員用可以透過轉接還草草帶過,在輕薄筆電上,每個連接埠都很珍貴,能夠原生提供就絕對不要轉接。

Surface Laptop系列是I/O連接埠相當稀缺的典型代表,整個機身只提供一組USB Tyep A、一組USB Type C和一個3.5mm耳機孔。


然而有一個連接埠在輕薄筆電上已是相當罕見了,那就是「RJ45網路孔」,由於該I/O的尺寸偏大,加上Wi-Fi網路、行動網路的發達,使其在筆電上已經不是那的重要了,這也讓許多筆電紛紛移除了該連接埠,或是額外提供轉接線的方式(乾脆不提供的也是大有人在)。

然而小編知道許多學校的宿舍是只有提供有線網路,若不選擇額外購買無線分享器的話,就只能手動牽線,很遺憾因為市場趨勢的關係,有自備網路孔的輕薄筆電產品實在相當少,這點玩家需要多加留意筆電附贈的配件,或是額外購買擴充的Hub了(或是跟店員凹…被揍)。

擔心I/O用時方恨少的話,可以考慮購買一個多功能USB Hub來強化連接性。


Macbook筆電系列選購

相信對於許多人來說,擁有一台Macbook筆電是人生的一大夢想之一,加上新的Macbook系列換上了Apple自家開發的M1晶片,在效能大幅提升下,還兼具了省電和溫度控制,真的是讓人看了心癢癢。

然而M1晶片雖然強大,需要面臨的問題也不少,由於M1晶片使用的ARM架構,和Apple過去使用Intel處理器的x86架構不相容,這造成現階段有大量在Macbook上執行的應用程式存在相容性的問題,即便Apple可以透過Rosetta 2將x86架構下的程式轉換成ARM架構去強行硬跑,但這也只適合應急,轉換後的程式有極高的機率出現大量Bug和不穩定的狀況,實在很難提供理想的使用體驗。

使用ARM架構的M1晶片讓Apple的Mac電腦系列擁著相當大幅度的效能增長。


以長期都有替MacOS進行特別優化的Adobe系列軟體來說,Photoshop、Lightroom、Premiere Pro三天王已經能夠原生支援M1晶片,整體執行效率遠勝於Apple過去的產品,可像是After Effect就尚未完成支援對應,造成使用該程式進行特效處理、影片輸出的時候,很容易出現當機、黑畫面等情況。而以上還只是單一一間公司的產品家族,試想學校會用到其他軟體,究竟要何時才會獲得更新,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由於M1晶片的相容性問題,以目前學生求學階段如果想要購買Macbook的話,建議還是購買搭載Intel處理器版本的產品,比起效能落差,能用才是更為最重要的。

目前Adobe旗下的Photoshop、Lightroom、Premiere Pro已經完成M1晶片的原生支援,但此外還有很多第三方程式在等待更新,也造成許多未支援的程式Bug一籮筐的問題。


不過假設學校的功課內容都沒有相容性方面問題的話,在Macbook系列的選購上,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之間的效能差異其實相當小,基本很難反應在日常的使用上,所以一般玩家選擇最基礎的Macbook Air並將SSD容量從256GB升級為512GB就已經相當足夠;會需要進行大量多媒體創作的則建議將統一記憶體提高為16GB,硬碟則視自己的口袋斟酌要不要上到1TB,也可選擇改買外接式的行動固態硬碟來取代,畢竟Macbook升級規格的價差可是相當可觀的。

Macbook Air記憶體和容量升級的費用一覽。


最後提醒一下,學生們切記要在拿到學生證後才去購買Macbook產品,因為Apple有針對學生、老師的教育優惠方案,可以比一般身分的玩家省下數千元的費用,這點自然是要給它多加利用囉!

教育優惠單機身可以省下約2,000元,各項升級內容也都有折價。


Chrombook與平板電腦
Chromebook、iPad、Android平板受限於系統本身關係,以日常文書的用途來說,真的就只適合網頁瀏覽和「純文字」報告內容,更為複雜應用的不是缺乏相關軟體支援,就是操作有所限制,像是Chromebook的軟體生態相當貧瘠,各種常見的辦公、創作程式幾乎都沒有支援;iPad、Android平板則無法隨心所欲的多視窗工作,鍵盤滑鼠的操作也遠不如Windows和MacOS那樣的快速精準。

Chromebook使用的是Google開發的Chrome OS系統,該系統對硬體資源需求低,讓產品價格從免萬元到3萬多元的都有。

Chromebook的軟體資源相當有限,因此比起生產力工具,更適合做為輔助學習工具。


整體而言,平板和Chromebook因為限制和缺乏的功能過多,小編個人建議是用來做為課堂的輔助工具就好,例如利用平板來觀看課堂的講義,搭配觸控或是手寫筆,能更快速的抄寫課堂筆記內容,比起使用筆電要來得更為簡便,也不必擔心鍵盤的敲擊聲會引來同學們側目。

Android和iOS系統雖然有著豐富的軟體,但App功能的完整性大多不如桌機系統,加上觸控操作的限制,生產力的效率欠佳。


選購上,萬元上下的平板電腦在規格和性能上大致都足夠應付課堂筆記的需要,尺寸方面這點則是應人而異,沒有絕對好壞;相關周邊方面不急著買原廠的高貴電磁筆,可以先用一支長度適中的觸控筆代替,等到熟悉整體操作或是筆記速度跟不上課堂內容再來購買也不遲,而鍵盤套或藍牙鍵盤則是沒有太大的必要,因為只是用來做為輔助工具的關係,自然也就不會太多的時間在上面用鍵盤敲敲打打了。

一些平板電腦有專屬的手寫筆,能夠實現快速筆記功能。

除非真的確定會在平板上有大量的打字需求,鍵盤套或藍牙鍵盤可以不用太急著入手。


以需求為最高原則

對於很多學生來說,一台萬把塊筆電往往都會陪伴自己3~5年的時光,整個就學期間的各項學習和課業也都要倚靠它,在選擇上確實不可不慎,除了小編上述介紹的注意事項外,玩家也可以向自己的學長姐詢問一下課業上的需求,讓自己能夠在細節的規格和預算上有著更明確的想法。最後,入手筆電只是開始,購買後妥善利用與適時保養才能時時發揮筆電最大的價值,小編在這邊也祝各位莘莘學子學運昌隆,期末輕鬆All Pass。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PCDIY!玩家FB社團
Instagram頻道:pcdiytw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