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撥亂反正的世代—ThinkPad X250介紹特集(上)
文.圖/galaxylee@TPUSER 2015-02-02 00:00:00自從Intel公司在2011年開始喊出了「Ultrabook」(臺譯:超極緻筆電)口號,進而透過強勢主導,誘使筆記型電腦廠商投入Ultrabook大軍陣營之中,後來微軟公司在2012年也發表了Windows 8作業系統,這兩大PC業界最悲情的強大組合將商用筆電帶入了前所未見的黑暗時代。不出數年,大家已看到這場荒唐戰局的結果,Ultrabook仍舊無法從Apple Macbook Air手中搶下市佔率,Intel公司只好改弦易轍,改推廣「二合一」Ultrabook(像Helix這種主機跟鍵盤可分離的設計),微軟公司更不用說,準備在2015年推出Windows 10並恢復原本Windows 7的桌面功能。三年一場極致觸控夢(Intel及微軟力推觸控螢幕加上Windows8是筆電的重要革新),只換來「東施效顰」的評語,更悲慘的是連帶讓觸控面板大廠因過度擴張,只能關廠大幅裁員,讓人一掬同情之淚。
2013年發表的ThinkPad X240便是在「Ultrabook+Win8無限好」的年代下誕生,該年度發表的ThinkPad機種是Ultrabook世代下的犧牲者,偏偏Lenovo誤信「大規模市調」的結果(遍及九國,接觸900多人),竟然將小紅點(TrackPoint)的實體按鍵取消,改用TrackPad觸控板來操作。此舉引起了眾多小紅點愛用者的強烈不滿,讓「Clean Sheet 2013」(CS-13)世代的ThinkPad被許多愛用者拒絕採用,也讓此世代的ThinkPad縱使有新的創新,也被世人所漠視,未能獲得應有的評價。
2015年始,總算傳出了好消息,Lenovo針對2015年推出有搭載Broadwell處理器的ThinkPad,都恢復小紅點實體按鍵。雖然2015年的機體仍承襲2013年的框體設計,但至少可以讓X250獲得公平檢視的機會,同時也讓大家回顧一下Yamato Lab如何一方面要符合Ultrabook規範,另一方面仍保有ThinkPad的特色。

所謂的「Clean Sheet(CS)」世代是指ThinkPad每隔幾年都會有一次大改款,每次的大改款會著眼於未來數年的趨勢、客戶需求而進行全新開發,就像在一大張乾淨的白紙上,將需要的元素寫上去,然後繪製出未來ThinkPad的原型。在CS13之前是CS09,也就是2009年推出的新一代系列,當時初代機是T400s。每個CS世代除了主機外型會改款之外,一定會隨著推出新一代的Docking擴充塢。因為Docking必須配合新主機外型才行。CS-13是在2013年推出,但初代機並非T440/X240,而是相當罕見的T431s/X230s,隔年T440/X240的曝光率才大增。
通常每款ThinkPad的研發需費時一年以上,在2012年時Ultrabook正喊得震天嘎響,為了響應Intel及微軟的「Ultrabook+Win8無限好」,不難想像為何Yamato Lab必須將新一世代的ThinkPad朝「Ultrabook化」設計,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降低主機厚度,同時必須內建一顆鋰電池。ThinkPad素來以強固性、擴充性著名,但遇到了上述兩項限制,首當其衝的是原先許多的設計必須推翻重來,在接下來的介紹中,網友會看到Yamato Lab如何盡力降低各種零件的厚度,同時又能維持住既有的堅固性,甚至可便於維修。
行文至此,網友是否發現Ultrabook並沒有特別強調「輕量化」,Intel對於Ultrabook的規範並沒有針對重量有特殊的要求。或許是希望各廠能在消費機種上儘量裝配觸控面板(所以重量會增加);或許是希望大家的電池續航力能達到Ultrabook的規範(但因為用電效率沒有人家Apple強,所以得多裝幾顆cell來增加重量),後來市面上出現許多長得很像Macbook Air的Ultrabook,但就是比較重,甚至X240推出時重量甚至比X230還重,此類怪異的現象在那個年代屢見不鮮,只能說Intel太在意外觀(主機厚度),卻忽略了內在(主機重量)。
此外,大家會發現從CS13世代開始的ThinkPad,也將外殼上的ThinkPad字樣轉了180度。讓使用者打開螢幕時,對面的人能夠一看就知原來外殼上是寫著ThinkPad。以往多半是消費型機種才流行這一套,由於Lenovo對於CS13世代希望帶入「現代化」元素,所以也就跟著改了。

此外,大家會發現從CS13世代開始的ThinkPad,也將外殼上的ThinkPad字樣轉了180度。讓使用者打開螢幕時,對面的人能夠一看就知原來外殼上是寫著ThinkPad。以往多半是消費型機種才流行這一套,由於Lenovo對於CS13世代希望帶入「現代化」元素,所以也就跟著改了。


Intel力推Ultrabook時,為了降低主機厚度,積極推廣所謂的低電壓版CPU,以X250為例,所使用的第五代Core i5處理器TDP僅15W,反觀X230所使用的第三代Core i5處理器因為是一般電壓,所以TDP高達35W。因此CS09世代的X200-Series必須使用上雙排風口(主機左側及後方)以應付較厚風扇所產生的風量。當CS13世代開始導入低電壓處理器時,的確會發生X240效能不如前一代X230的狀況,但隨著X250採用Broadwell世代的低電壓處理器,並拜14奈米先進製程之賜,X250的CPU以及內建的繪圖核心效能已經能夠與X230相抗衡,後續的實機測試會詳細說明。
從X230演進至X250,下圖中不難發現X250的CPU排風口高度略低於X230,因為散熱風扇也進行薄型化設計,同時X250的風扇葉片採用了更新一代的貓頭鷹羽翼設計,以及更薄的熱導管設計,讓X250的主機溫度比起X230更低,風扇噪音也進一步降低。原本有人會擔心低電壓版處理器效能不彰的問題,至少X250的效能已經恢復到X230(一般電壓版處理器)的水準了。或許網友又會問:「如果裝上一般電壓版的第五代Core處理器不是會更猛?!」話雖如此,但別忘了,CS13世代的機體厚度受到Ultrabook的規範,因此已經塞不下一般電壓版處理器了。
X250的Palmrest左下方空間能提供兩種功能,但只能二選一。第一項功能是Smart Card讀卡機;第二項功能是單面規格(Single-sided)的M.2插槽,主要用來安裝16GB的SSD快取。由於高度及空間有限,雖說是M.2插槽,但用途實在不大,只能用來裝快取記憶卡。如果是要用來安裝作業系統,仍需要依靠主機內部的第二個M.2插槽。
X230仍提供了ExpressCard擴充槽,使用者可以自行安裝各式擴充卡,例如/54規格的Smard Card讀卡機。可惜後來ExpressCard規格沒有再發展,再加上現在許多功能都開始內建,為了節省空間,近幾年推出的筆電已經看不到ExpressCard擴充槽了。X250只要不裝配用途不大的16GB的SSD快取,其實是可以內建Smart Card讀卡機的。Smart Card用途已經非常廣泛,個人用戶可以用於網路銀行、網路納稅,企業用戶則能夠用來登入公司的LDAP等驗證主機。可惜不知何故台灣的市售機即使沒有內建16GB的SSD快取,也未將Smart Card讀卡機列為標準配備。

X-Series從X220開始,主機即配備DisplayPort接頭,當時已可支援到2560×1600(60Hz),換言之,X220現在仍可單靠一條傳輸線輕鬆連接27吋的2560×1600(60Hz)大螢幕,但反觀早年的HDMI只能支援到1920×1200規格。時至今日,X250主機上已改配備Mini DisplayPort接頭,並且已可支援到DisplayPort 1.2版規格,支援4K UHD(3840X2160)的超高解析度輸出。站長實測的結果的確能成功輸出4K解析度,但奇很可惜地螢幕更新率只有30Hz,這點會在後續的實測篇中向大家詳述。

Yamato Lab為了將X-Series大幅降低厚度,原本的「Hover Design」架構便無法繼續使用,取而代之的是「Big Bottom」設計,以往主機板上的CPU、晶片組、無線網路晶片等通常是正面朝上焊接的,大家也習慣將ThinkPad鍵盤拆起來之後,便能夠看到內部的零件。但「Big Bottom」的作法卻是將上述零件全部朝下焊接,因此將X250的底殼打開時,所有零件一覽無遺。X250的主機板面積跟X230相比時,雖然小了26%,但這也代表能安裝的零件空間也變少了,特別是為了挪出空間給內建的鋰電池。
與X250同時代的其他商用筆電一樣遇到空間不足的問題,這時候就必須做出取捨。基本上各大廠的12.5吋筆電功能大同小異,關鍵在於兩點:記憶體插槽的數量、電池槽數量。其他友商選擇了內建兩條記憶體插槽,但主機只有一個電池槽,而且為了遷就主機厚度以及主機板位置,電池槽位置只能擺在Palmrets下方,這會另外衍生出續航力無法進一步延伸的問題。因為電池槽厚度有限,所以無法使用圓筒形的18650鋰電池,必須改用蓄電量較小的方型鋰電池。主機只有一個電池槽就無法再加掛第二顆鋰電池。
Yamato Lab向來重視續航力的擴充彈性,為了讓CS13世代的ThinkPad仍舊可保有加掛電池的能力,便選擇了「雙鋰電池」的設計,除了主機內建的第一顆電池之外,還能夠加掛第二顆鋰電池。但所付出的代價則是X250僅有一個記憶體插槽,最大容量目前只能到8GB。這其實是實用性的考量,兩顆鋰電池對於大部分的使用者可能比起16GB記憶體來得實際。但這一切的妥協都導因於主機厚度大幅降低所導致,Ultrabook之前的商用筆電雖然厚了一點,卻可保有強大的擴充性,由此可知Intel執著於視覺上的輕薄感,卻犧牲了筆電的原本優勢。


ThinkPad從以前能夠加掛第二顆電池開始,對於供電、充電順序一直遵循著下列原則:
(1)外掛(副)電池優先放電
(2)內建(主)電池優先充電
以X250為例,當使用電池時,主機會優先使用電池槽中的(後置)第二顆鋰電池,而非主機內建的(前置)鋰電池。插上變壓器充電時,會優先充飽主機內建的鋰電池。這種做法能夠確保主機內建的鋰電池是最後動用,卻又最先充電。因此當使用者在電池供電下使用電腦,此時X250其實是靠電池槽的第二個鋰電池供電,如果此時將鋰電池拔起來,主機裡的「ThinkEngine」ASIC晶片會立即將動力來源轉換為主機內建的鋰電池。
X250的內建鋰電池是3-Cell,電量為1930mAh。(後置)鋰電池則有兩種容量,如下圖所示,一種是方形3-Cell(同樣是1930mAh)的薄型電池;另一種則是圓形6-Cell(6040mAh)的長效電池。所以X250基本上有兩種電池配置:
(1)內建3Cell+外掛3Cell,如果是非觸控螢幕機種,全機重量為1.42公斤。
(2)內建3Cell+外掛6ell,如果是非觸控螢幕機種,全機重量為1.58公斤。
X230雖然相較於X250採用耗電量較高的處理器,但憑藉著六顆18650圓形Cell,蓄電量遠勝過同樣六顆但為方形Cell的X250。因此在6-Cell的配置下,X250跟X230無論在續航力或是重量上都相差不多。但是提升到9-Cell的配置時,X250的第二顆6-Cell電池因為採用單顆更大容量的18650圓形Cell,同時低耗電處理器的優勢在長時間使用下更為彰顯,使得X250的續航力遠勝過同為9-Cell的X230。如果X230要追上X250的續航力,就必須動用到第二顆的「底部電池(6-Cell)」,但如此一來,全機重量高達2.5公斤,反觀X250卻只需要1.6公斤。
因此Yamato Lab針對Ultrabook世代的ThinkPad,雖然有擴充性上的妥協,但另一方面卻將低電壓處理器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透過Power Bridge設計,讓X250可以加掛第二顆長效電池,並發揮驚人的續航力。相較之下,友商的商用筆電被限制在只有一顆鋰電池,但由於只能採用電量較低的方形Cell,而且沒辦法加掛電池,因此續航力可能反而不及前代採用一般電壓版處理器且使用圓形Cell的筆電。








所以為何CS13的ThinkPad鍵盤會放棄獨立的音量調整鍵?為何要改用下沉式轉軸?其實這都有連帶關係。為了符合Ultrabook的機身厚度規範,原本固定在螢幕底部的轉軸(Hinge)比須改用下沉式設計,而固定在機體上。但原本擺放獨立的音量調整鍵的空間卻被轉軸佔去了,為了能讓觸控板面積可以比X230時代更大,就取消獨立按鍵那排。鍵帽縮小之後騰出的空間則用來放置電源按鍵以及指紋辨識器。然後為了壓低鍵盤厚度,便調整小紅點的控制晶片位置以及鍵深。有一句成語叫「削足適履」,用來形容商用筆電套用Ultrabook規範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可嘆的是,不僅只ThinkPad受到Ultrabook的緊箍咒,只要是掛上Ultrabook貼紙的其他商用筆電也必須遵守,但換個角度想,如果原本只使用過友商Ultrabook的使用者,再來使用X250時,或許會覺得按鍵好打許多,以及續航力更長吧。站長從X230轉換到X250,雖然對於按鍵觸感以及變矮的小紅點有點不太習慣,但由於Palmrest面積變大了,長時間使用下來,對於手腕的負擔較小,舒適度比X230更佳。至於續航力的表現後續的實測文章中會向大家展現。

至於原廠還提供觸控面板此一選項,但重量會增加,更慘的是,螢幕反光現象比起非觸控版本更為嚴重,除非是專案用途,不然一般商務使用上實在不必迷信觸控面板,傳統霧面的面板會更適合。

CS13世代的ThinkPad只要有內建鋰電池,無論是要更換SSD/HDD或換裝記憶體,都必須打開底殼,使用者千萬記得要先關閉內建的鋰電池呀。

從特寫,不難理解為何X250只能提供一條記憶體了,因為主機板的可用面積只剩下機身中段,上方保留給外接式電池槽;下方保留給SSD/HDD槽以及內接式電池槽。或許有網友會說:「記憶體下方不是還有一大塊空間?」,問得好,但那塊就是要保留給Smart Card讀卡機或是第三組M.2插槽的呀。行文至此,先說明一下X250的M.2插槽數量。下圖中已經標示出兩個M.2插槽,其實還有第三個隱藏版,就位於記憶體插槽下方,但由於空間有限,所以是Smart Card讀卡機與第三組M.2插槽共用同一塊空間。台灣市售的X240、X250如果有配備「16GB SSD」,就是安裝在記憶體下方的位置(也就是操作X250時,Plamrest的左側下方)。但由於該處厚度有限,只能容納「單層」顆粒的SSD,SSD支援的尺寸是2242規格。因為單層的SSD容量有限,原廠才會用來裝16GB的SSD吧,而且並非安裝作業系統,僅是作為快取(Cache)之用。其實Smart Card讀卡機跟16GB的快取相比,不如將該處空間安裝Smart Card讀卡機,然後採用SSHD或是正港的SSD。

X250所支援的WWAN網卡也包含4G(LTE)版本,適合台灣使用的網卡型號是「Sierra Wireless EM7345」,將來有機會時再來進行實測。不過X250必須在WWAN以及SSD兩者二選一。X250所支援的無線網卡也提供新一代的「Intel Dual Band Wireless-AC 7265」,隨著802.11ac的無線網路基地台越來越普及,高階的X250也應該將Wireless-AC 7265列為標準配備了。可惜Intel現在都不再提供3×3天線的無線網卡,僅支援2×2天線的Wireless-AC 7265最高速度僅達867Mbps,坊間的高階802.11ac基地台已經開始支援3×3天線了,筆電的網卡反而跟不上速度。只是三條天線對於筆電廠商而言又會是新的挑戰了。但ThinkPad最高紀錄是內建七條天線(WLANx3、WANx2、BTx1、UWBx1),真要恢復三天線不會是難事。



新一代HDD/SSD托架的好處是,不用為了兩側避震橡膠軌的規格高度而傷腦筋。X250如果繼續使用傳統的避震橡膠軌,由於硬碟槽高度已提升為9.5mm,但通常出廠安裝的硬碟多為500GB的7mm規格,原廠準備的避震橡膠軌就只會剛好塞入7mm的HDD/SSD,但使用者將來自行更換成9.5mm的HDD/SSD時,原本附的橡膠軌會塞不下9.5mm的HDD/SSD,站長在W530就遇到這種問題。好在以前就有準備9.5mm專用的橡膠軌。現在新一代的ASF托架則不用再擔心HDD/SSD厚度的匹配問題。

敬請期待
下一篇將向大家介紹X250憑藉著14奈米Broadwell處理器的威能,如何達成力拼一般電壓版處理器,並兼具優秀續航力,敬請期待~!※PCDIY!玩家世界,是玩家專屬的部落格,裡面有各行各業的科技迷,一起分享數位生活的大小事!
※本篇文章授權轉載自TPUSER - TP非官方情報站
延伸閱讀
(01)低電壓版CPU的逆襲—ThinkPad X250介紹特集(下)(02)ThinkPad專用OneLink Pro Dock擴充基座簡測
(03)聯想台北服務中心新遷後初訪
-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