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ing Solution / 電競部品
-
索尼進軍電競市場!SONY INZONE H3/H7/H9開箱試聽,精品級降噪電競耳機優質選擇!
隨著電競風潮崛起,至今這塊市場上不管是廠牌還是產品類型的選擇已經是多到數不清;而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Sony,相信不用小編特別介紹,絕大多數玩家都認識這間大廠,從電視、相機、喇叭、耳機到手機、儲存裝置都佔有一席之地,甚至玩家們熟悉的PlayStation系列也是出自Sony之手。 如今這家大廠在前陣子發布了全新INZONE系列,宣告正式進軍電競市場,首發作品推出了電競螢幕以及耳機,而小編也終於在近期一次收到了Sony INZONE H3/H7/H9電競耳機全系列,馬上來開箱試聽吧! 可以看到外盒塗裝採用INZONE系列代表色紫色為基礎,不過3款耳機本體則是採用白色面積占比較大的白黑塗裝,看得出來這應該是承襲自PS5系列上的設計靈感,目前3款耳機顏色就僅有單一白色可選擇。 Sony INZONE H3屬於入門定位的有線電競耳機,外觀上除了剛才所提到的的白色塗裝,弧形的耳罩在觸感以及拿取上的抓握感都相當不錯,且造型相當簡約,沒有額外任何燈效,耳墊的部分使用透氣度相當不錯且觸感光滑細緻的尼龍材質,橢圓形的造型也較符合人耳形狀,加上柔軟的頭帶墊以及僅299g重量,使兩耳與頭部的壓力大幅度降低,即便在這種較炎熱的夏天,長時間配戴下也能確保涼快舒適。 SONY INZONE H3搭載了40mm圓頂型(CCAW音圈)驅動單體,阻抗35ohm (1kHz)、頻率響應10~20,000 Hz (JEITA),靈敏度(dB/mW),搭配獨特外殼導線設計,可帶來強勁的低音頻率,另外連接埠採用傳統3.5mm接頭有線連接方式,可相容絕大部分設備。 另外還隨附了一組USB音訊連接裝置,透過把3.5mm轉為USB數位訊號,以便INZONE H3能在PC上透過自家軟體INZONE Hub來啟用額外功能,如可將2聲道立體聲重現為7.1聲道環繞音效的360度遊戲空間音效,還能透過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360 Spatial Sound Personalizer設定專為玩家耳型最佳化的空間音效,帶給玩家真正個人化的遊戲聽覺饗宴。 在系列當中屬於中階定位的SONY INZONE H7,改採2.4 GHz、藍牙雙模無線連接方式,讓玩家打Game聽音樂時可擺脫線材的束縛,又能享受2.4 GHz帶來的超低延遲以及可相容眾多行動裝置的藍牙5.0,提供了長達40小時的續航力,若真的沒電還有快充功能,只要充10分鐘就可提供1小時的續航力時間,或是邊充邊玩都沒問題。 另外更特別的是,INZONE H7可同時接收2.4 GHz、藍牙訊號,能一邊用2.4 GHz訊號打Game的同時,也能同時用藍牙連接智慧型手機等裝置語音通話。 回頭來看外觀的部分,INZONE H7雖說是橢圓弧形設計元素,不過在一些細節上還是與H3有些差異,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連接處的設計以及麥克風改為與耳機本體相同的白色設計,雖說是無線耳機,但整體重量僅來到325g,算是相當輕盈,配戴上依舊舒適。 SONY INZONE H7耳墊的部分同樣是透氣度與觸感不錯的尼龍材質,內部配有40nm圓頂型(EDCCA音圈)驅動單體,頻率響應為5~20000Hz(JEITA),也具備了外殼導線設計達到最佳的低頻音效表現,隨附的2.4GHz接收器可切換PS5/PC模式;另外也可透過自家INZONE Hub開啟360度遊戲空間音效,提供更正確的空間音效讓玩家更容易判別敵人位置。 最高規的SONY INZONE H9同樣為無線2.4GHz/藍牙5.0雙模電競耳機,具備了前兩位小弟的所有功能,不過續航力較H7短一些來到32小時,主要在於H9額外再多了承襲自Sony 1000X系列耳機的降躁技術,可大幅降低外界環境音干擾,讓玩家更沉浸於遊戲世界當中。 若要從外觀判別H7、H9,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困難,畢竟兩者設計元素、風格幾乎相同,但還是能從幾個小地方來判別,如耳罩上的的降躁小孔以及開機後指示燈號的設計方式。 SONY INZONE H9,是這次電競耳機中規格最高的,採用40 mm,圓頂型 (EDCCA 音圈)驅動單體,頻率響應支援5Hz 至 20,000Hz (JEITA),使用上非常舒適,且音質是這次推出的三款之中最好的,價格也最高。 SONY INZONE Hub是屬於PC端專屬的自家軟體,基本可調整等化器、動態範圍控制、麥克風、測音音量控制以及啟閉或設定個人化的空間音效,而若是如H7、H9這類無線耳機還能監看電量、連線狀態以及調整遊戲/聊天音量平衡,甚至是降躁的設定也都能透過INZONE Hub來一次搞定。 Sony INZONE系列這三款電競耳機定位相當鮮明,越高階的型號就提供越多的功能,而實際試聽下來,先以音質來說,H7、H9在低音呈現上較為飽滿,不過單以聲音辨位來說,三款耳機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尤其開啟空間音效後整體聲音顯得更加立體;而H7、H9還支援了PS5上的Tempest 3D AudioTech遊戲音效,因此若是有給PS5用的需求,小編就會建議直上H7、H9,還可享受無線帶來的便利度。而若是H7、H9之間會比較難抉擇,在音質上兩者幾乎相同,主要就看玩家有沒有降躁需求,除了家中環境音是一大因素之外,這兩款也都支援藍牙連接,因此要帶出戶外連接行動裝置也沒問題,這時降躁的重要性就提升不少,但要是真的沒有這些需求,家中打Game環境也算安靜,那麼H7就便足以,還具備較長的續航力呢!玩家們若是在尋覓一款給PS5或PC用途的電競耳機,身為PS本家的Sony INZONE系列就會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這次,我們開箱視聽了SONY INZONE H3/H7/H9,看到了索尼進軍電競市場的用心,推出這麼棒的產品來讓玩家玩遊戲也可以享受聲音的快感。 可以說,這是精品級降噪電競耳機優質選擇!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Sony 台灣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2-449-9111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
電競霸主降臨真無線藍牙降噪耳機領域,ROG Cetra True Wireless開箱試玩
無論是有線亦或無線,電競耳機大多採用耳罩式設計,且針對PC或是家機平台使用,當然也許可以透過3.5mm音源線來接用手機,但嚴格說起來,那不能真正算作對應手機使用的電競耳機。 而現階段真藍牙無線耳機的趨勢無可抵擋,各大廠都紛紛推出獨家的各項配備,但真無線藍牙「電競」耳機的產品還是偏少,且品質還有待商榷,如今ROG針對移動型裝置、為各位玩家推出了ROG Cetra True Wireless真無線電競耳機,將以輕巧的入耳式耳機、搭配真無線藍牙的低延遲連線、降噪功能,讓玩家在打手遊時,不僅能獲得更加深遠的沉浸感、也能不打擾其他人。 與我們常見的真藍牙無線耳機相同,ROG Cetra True Wireless採用一組充電盒與左右雙耳機的組合,總重僅47公克,攜帶方便,且除了iOS與Android系統之外,亦支援PC、Mac、Switch使用;而不可不提的是,ROG Cetra True Wireless具備IPX4防水等級規範,即使輕巧也不失耐用性。 霧面消光材質設計、搭配通體全黑的顏色選用,讓ROG Cetra True Wireless充電盒在某個角度上看來其實挺像滑鼠的,這點也隱約在暗示ROG對於電競配備的執著,不過搭配其掀蓋開關的模式,又有一種戒指盒的高貴、隆重感,相當有意思。 耳機本體與充電盒的設計並無二致,一樣採用霧面消光材質,但細看的話可以耳機柄上,有大小不一白點點綴,有銀河星空般的感覺;耳機柄的方柱設計以及柄上的稜線條紋,都有別於其他真藍牙無線耳機的圓潤設計,不僅有更銳利的電競風格,也能凸顯出ROG在設計靈感上頗有心得。 雖說電競產品都需要RGB燈效,但沒想到ROG連真藍牙無線耳機、在這小巧玲瓏的體積也能讓電競必配元素出現。大部分真藍牙無線耳機,都是在充電盒上使用燈效,但ROG Cetra True Wireless連耳機柄上也有,不禁令人會心一笑,不過僅在掀開充電盒、替耳機充電時、尋找藍牙配對時會有燈效顯示。 但或許有玩家會因為RGB燈效的設置,而對其續航力感到擔憂,這點倒是不必太緊張,以ROG官方測試來看,在開啟ANC降噪模式時,每次充電皆可讓耳機提供5小時的使用時間,配合充電盒的話有17小時,關閉ANC的話,耳機則有5.5小時使用時間、加上充電盒有21.5小時的續航力。 玩家們可連結充電盒上的Type-C為其充電,搭配快充技術的話,僅需10分鐘就能提供最長1.5小時的使用時間,且擁有無線充電板的玩家,只要裝置相容的話,也可替ROG Cetra True Wireless進行無線充電唷! 誰說只有聽音樂專用的藍牙耳機才需要降噪,ROG Cetra True Wireless也為各位玩家搭載了混合式主動降噪功能,可過濾來自耳機內外的噪音,提供更進一步的沉浸式體驗,讓專心在虛擬戰場中的你,可以更清晰分辨遊戲中,敵我雙方的聲訊與音效。 ROG旗下的電競耳機都裝有獨家的ASUS Essence驅動單體,當然ROG Cetra True Wireless也不例外,特別調校的10mm ASUS Essence驅動單體,配合氣密腔體的設計,讓中、高頻有更純淨的聲音。 耳機阻抗為32 ohm,屬低阻抗耳機(ROG旗下電競耳機大多設定為32 ohm),不需花費太大的功率來驅動耳機,便能擁有足夠的輸出訊號及音量,對續航力也有不錯的助力;而麥克風靈敏度為-38 dB,以ROG Cetra True Wireless來說,麥克風設於耳柄尾端,並不像耳罩式耳機可將麥克風位置設置在更低的地方,甚至耳罩式耳機可獨立在安裝一支麥克風作為延伸,來加強收音,因此ROG Cetra True Wireless其-38 dB的靈敏度,相信在收音方面也是相當足夠。 ROG Cetra True Wireless採用觸控介面模式進行功能操作,左右耳分別使用不同功能,右耳主要以多媒體控制、切換遊戲模式為主,左耳則以降噪功能與呼喚音助理為主;另外,玩家們也可下載Armoury Crate,這裡說的並不是電腦端所用的那個程式,而是手機App,功能介面與電腦程式並沒有太大差別,依舊有顯示剩餘電量以及等化器調整等等功能。 在配戴上,以入耳式耳機的設計結構來講,ROG Cetra True Wireless算得上是相當成功,只需靠上耳朵、不需再另外矯正位置就能順利戴上,軟墊的設計相當舒適,配戴一兩個小時也不會有不適感出現,也因其入耳式的設計,ROG Cetra True Wireless對隔絕外部噪音來說,擁有著不俗的效率;而其混合式降噪功能,在開啟時,會有相當明顯進入某個無響室空間的感覺,相對來說對耳道也會造成壓力,如果有玩家對此感到不適的話,得多多注意一下,不過整體來說,降噪功能相當傑出。 聲響方面,ROG Cetra True Wireless無論是系統語音、遊戲音效,都有相當細緻的呈現,配合ANC功能的話,的確能為玩家帶來相當程度的沉浸感,而三頻之間的表現,以我們最常容易察覺的中高頻較為突出,雖說低頻相較中高頻稍嫌乏力了一些,但不至於出現糊在一起的情況,顆粒感依舊有不錯的呈現。 而在麥克風收音這方面的話,依據小編隊友的回饋,傳達過去的聲音空間感適中,不會有像在遠方說話的情況發生,-38dB的靈敏度即使小聲說話也能清晰表達,不過得注意的是,-38dB這點對ROG Cetra True Wireless來說,是把雙面刃,玩家若是輕敲桌面、離電風扇太近,就很容易將這些外部噪音傳達給隊友,假設能將ROG電競耳機常用的、具備AI降噪技術的麥克風,搭載於ROG Cetra True Wireless或許會有更好的收音表現,但這或許是入耳式耳機體積限制的緣故,搞不好在下一代的ROG Cetra True Wireless會有改善也說不定。 無論是以真無線藍牙耳機、或是無線電競耳機的價位來看,ROG Cetra True Wireless都是相當親民的一款選擇,以ROG專出旗艦款裝備的性格來說,可說是相當令人驚訝,不過倒是不必因為價格就存有疑竇,ROG Cetra True Wireless在音質上仍是有相當的水準,雖說主要還是電競取向,用來聽音樂,其等級也依舊在市售部分產品之上,因此無論是性價比還是表現水準,ROG Cetra True Wireless都是一款值得考慮的電競單品。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ROG Delta S Wireless無線電競耳機實測開箱,雙頻連接音訊傳收無阻礙虛擬戰場的絕佳助手!
Delta、Fusion、Strix……等等系列,都是ROG電競耳機中赫赫有名的電競周邊,各自也具備不同特色,於玩家來說也是一大聖品,並且也累績了相當多的信仰擁護者,不過不知道玩家們在有線與無線電競耳機之間,又是怎麼選擇的呢? 本次,小編將為各位帶來ROG最新款無線電競耳機-Delta S Wireless,相信又能為玩家們提供一項新的選擇。 除了特典版或是聯名款,無論是Delta、Fusion還是Strix,其顏色搭配不外乎為全黑色設計,而Delta S Wireless雖也以消光黑打底,但卻在支架轉軸部位做了一點新的花樣,選用銀白色作為新色彩搭配,為Delta S Wireless多了一些視覺上的層次設計,且一樣不失低調優雅的質感。 左右耳罩的D字形設計除了為Delta系列的招牌標誌外,還兼符合了人體工學設計,比典型的橢圓設計更貼近人耳形狀,配戴更加舒適;預先設置的100%蛋白質皮革耳罩,搭配快速散熱的記憶泡棉,接觸肌膚時擁有相對柔軟的體感,擁有絕佳的配戴舒適度,而隨附還有一款ROG Hybrid耳罩,結合人造蛋白皮革與網眼布,透氣程度滿分,且再加上僅有318公克的重量設計,搭配無線模式連線,對長時間在虛擬戰場打拚的玩家們,可說是一大福音。 相比正規TWS需要的是低延遲、高保真的傳輸效率,無線電競耳機不僅更看重低延遲,且更需要擁有更廣大的訊號傳接範圍,因此,Delta S Wireless除了提供低延遲的藍牙5.0規範連線模式之外,還具備了2.4 GHz無線技術,配合耳機內建天線,可傳接距離將高達25公尺,讓玩家不再因為線材影響而受限,即使上個廁所,不必脫下耳機,就能隨時掌握戰況。 此外,也因雙模連線的優點,讓Delta S Wireless擁有多平台相容性,包含PC、Mac、Switch、PlayStation 4與5皆可使用,但玩家們要注意的是,雙頻模式無論是2.4GHz或是藍牙模式皆須透過接收器進行連接。 當然,無線耳機除了低連線延遲以外,續航力也是需要看重的一條要素,Delta S Wireless具備快充技術,只需15分鐘就能擁有3小時的使用時間,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Delta S Wireless快充功能需要搭配USB-C轉USB-A充電線才能使用;而在完全充飽的電力狀態之下,更可提供玩家們最長25小時的長效使用。 ROG歷來產品皆可從Armoury Crate中調整各大參數,當然Delta S Wireless也不例外,除了基本的等化器調整,也能調整虛擬環繞音效設定,就連麥克風方面也能作調整,當然啦,電池續航力也可以從Armoury Crate查詢,不怕臨時沒電。 為了忠實呈現各大遊戲所擁有的音效,耳罩內的構造設計使用了獨家ROG Hyper-Grounding技術,利用多層PCB板設計、以及特殊電路布局來防止電磁干擾,用來確保輸出無雜訊。 而Delta S Wireless將獨家的50mm ASUS Essence驅動單體,以12度角傾斜安裝於氣密腔室內,能將音訊更加直接地傳入玩家的耳道內,氣密腔室也很有意思,一樣也是ROG獨家技術HYPER-GROUNDING,將單體驅動周圍的面積加大,使內部空氣能在更大的空間內循環,提供更廣的音域,氣密腔室內部腔壁也採取不規則凹凸設計,能減少因頻訊號反彈,從而產生更純淨的音質,配合採用20至40 kHz寬頻響應設計,且在出廠前調校也因那獨家的氣密腔室,讓Delta S Wireless左右耳罩能夠產生相同的音頻類型,獲得一致且平衡的聲音,且更能擁有飽實的低頻、提供更多遊戲音效中的聲音細節,讓玩家的沉浸感無限度拔高。 而除了音訊輸出之外,麥克風也是現階段電競耳機著重的一個要素,Delta S Wireless搭載具備AI降噪技術的AI波束賦形麥克風,能將包含談話聲、鍵擊聲等等超過5億種類型的背景噪音減少高達95%,而該波束賦形麥克風更經兩大語音通話軟體Discord 和TeamSpeak所認證,打造出以玩家口部為核心的收音區域,相信能讓玩家們在激烈的戰局中,與隊友的溝通更加順暢。 根據小編隊友的反饋,或許是因為AI降噪技術的緣故,在耳麥收音方面,形成了一種相當有趣的「空靈感」,不過這不影響音訊傳輸,除去網路延遲的因素,整體而言在訊號表達、語音溝通上都相當清晰,不會有忽近忽遠或是爆麥的情況發生。 而音訊呈現方面,無論是從最基本的敵我腳步聲,或是在不同場景中(比方在遠方、或是空調通道)所會呈現的聲音細節,包含遠近、亮度與悶度都有相當細緻的表現,左右聲道的同步呈現也十分到位,可清晰辨別敵我位置,除了玩家自身的反應與判斷之外,若能搭配ROG Delta S Wireless這名傑出助手的話,想必在虛擬槍戰中的表現會更加搶眼。 以ROG所給予旗下產品的定位,通常都以旗艦級為門檻,這款ROG Delta S Wireless無線電競耳機也不例外,雖說輕量化之後與黑銀的新色彩搭配,讓ROG旗艦級產品原有的豪氣感略微下降,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優雅度,對外觀黨來說,不外乎是一樣新選擇,不過這倒反饋到內部規格上了,50mm ASUS Essence驅動單體,以及獨家的Hyper-Grounding技術,讓遊戲音效的顆粒感十足,耳朵體驗更加立體。 此外,更亮眼的是那25小時的續航力,假設玩家們的音量調整適當,說真的,兩個工作天的使用也不在話下,玩家們如果預算充足,也正好想找款無線電競耳機入手嘗鮮的話,不妨試試這款ROG Delta S Wireless無線電競耳機!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ROG Strix Flare II自有軸電競鍵盤實測開箱,外型更內斂、鍵擊更沉穩,NX自有軸款式登場!
年初時,小編為各位介紹了電競鍵盤,以華麗的Animate Matrix LED顯示器、自由更換軸體為核心,獲得廣大玩家喜愛,但總是有喜歡簡約、低調的玩家喜歡更樸實一點的ROG產品,因此本次小編入手了同個款型、功能不減、ROG NX機械軸為主打的ROG Strix Flare II自有軸電競鍵盤。 最直觀來看,原先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左上角的Animate Matrix LED顯示器已經移除,改以簡約、內斂的ROG信仰之眼發光標誌板為點綴,配合不敗的鐵灰色與鋁合金上蓋組合,更加凸顯原有的冷豔感;左上角的多媒體控制介面與Animate版幾乎完全一樣,依舊是升級後的金屬製滾輪與撥動式開關,滾輪右側的按鍵功能亦設置為Windows開始鎖定鍵與背光鍵,功能絲毫不減。 當然,皮革腕托配件依舊有附,玩家們即使長期於虛擬戰場征戰,也能藉此減輕手腕負擔,安裝方式都是採用磁吸式安裝,但安裝上卻比Animate版方便許多,㗳地一聲便能組合;稍嫌可惜的是,原先在尾端組接腕托的機體邊緣、Animate版的RGB燈效也拿掉了,但無傷大雅,看起來更加沉穩、也更適合喜歡低調的玩家。 軸體方面,ROG Strix Flare II採用自家的ROG NX機械軸,ROG NX軸體是ROG於2021年推出的全新軸體,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小編之前也有於其他ROG鍵盤中介紹ROG NX與ROG RX軸體的比較與差異,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再去複習複習,而ROG Strix Flare II本次提供ROG NX青軸、紅軸、茶軸,玩家們可以依照自己的使用習慣來選購。 ROG NX機械紅軸其驅動點為1.8mm、初始阻力40gf、總阻力55gf,以NX軸來說,觸擊聲會比經典Cherry紅軸、ROG RX紅軸來得高一些,但段落感也更加顯著,不過也不必擔心噪音的問題,除了鍵軸穩定器外,機體內部還加裝了吸音海綿,相信能一定程度抑制NX軸敲擊時所帶來的噪音。 而鍵盤參數配置也與Animate版一樣,提供8,000Hz輪詢率、壓低至0.125ms的延遲時間,擁有比絕大部分擁有1ms延遲的電競鍵盤快8倍的輸入速度,而ROG Strix Flare II預設為1,000Hz輪詢率,有需要的玩家可在Armoury Crate內調整。 相比Animate版,ROG Strix Flare II的核心更加聚焦在軸體上,本次配置自家的ROG NX紅軸,於去年ROG Strix Scope NX Deluxe首賣之後,便大受好評,雖一樣是紅軸,但與經典紅軸的參數配置下有所不同,實際觸擊的感覺也更加滑順,所敲擊出的鍵擊聲也不太一樣,但由於參數設置的比經典紅軸更具段落感,鍵擊噪音會比較大一些,但內置的吸音海綿倒是可以一定程度的解決噪音問題;不過鍵位的懸浮設計對小編來說有點高,一些打字習慣用在ROG Strix Flare II上可能不太合適,需要重新習慣才行。 假設玩家們不喜歡那麼華麗的Animate版,但又是Flare系列的忠實粉絲,那麼新一代的ROG Strix Flare II比Animate版價格更加親民,更是使用ROG NX自有軸,強強聯手之下,或許錢包與信仰之心的抉擇之下,我們都會作出明智的選擇。(笑)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技嘉GIGABYTE M32UC曲面電競螢幕實測開箱,4K曲面大螢幕搭最高160Hz超頻更新率、再加KVM獨家切換功能讓你電競/商務雙管齊下!
無論是高更新率、解析度、或是戰術功能等等,各類型電競螢幕都有各自的取向優勢,對玩家的選擇來說也是各取所需,GIGABYTE旗下M系列電競螢幕更是主打KVM設備切換功能,讓玩家們能夠因應日常、商務、或是電競環境來瞬間切換不同的設備。 而GIGABYTE M系列電競螢幕,自2021年年底推出M32QC曲面電競螢幕以來,就廣受玩家們好評,站上也已為各位過,不過M32QC為2K解析度版本,本次小編將為各位介紹其4K解析度的升級版-GIGABYTE世界首發31.5吋UHD、更有144Hz更新率的M32UC曲面電競螢幕,提供能讓玩家們更加深刻的沉浸體驗。 打開包裝紙箱後可以發現,M32UC採用底座、腳架、顯示器的多套件組合模式,聽起來可能有點複雜,但其實組裝、拆解都相當便利,腳架底部還有挖空設計,可作整線用途,不必再擔心繁亂的電源線或是DP線搞亂了桌子。 機身設計上,依舊採用招牌機甲風格,採全霧面搭配細緻的磨砂表面處理,為剛硬的機甲設計上,添加了一些簡約、俐落的感覺,當然包含腳架、底座,也都採取同樣風格設計,低調內斂的美學風格,更加凸顯GIGABYTE所營造的品牌個性。 支架角度調整方面,M32UC可在升降0至100mm之間作調整、傾角則可在-5至20度的範圍內調整,特別要提一下的是支架的滑軸設計,技嘉一貫的特色其實上下調整相當方便、不會卡卡,玩家可以依照自己的習慣來微調。 GIGABYTE M32UC在規格上為31.5吋4K曲面電競顯示器(3840 x 2160、UHD),曲度為1500R,並採用VA面板,更新率基礎為144Hz,透過DisplayPort 1.4連接的話,則可超頻至160Hz,並提供1ms的動態畫面響應時間(MPRT)與2ms的灰階響應時間(GTG)。值得留意的是,這塊面板是使用SuperSpeed VA(快速液晶VA),改善了VA反應速度較慢的缺點, 同時具備VA對比表現好的優點,既適合打電競,也適合看劇。 影像呈現的規格方面,M32UC其色彩涵蓋率具備123% sRGB、93%的DCI-P3廣色域,Pixel Pitch為0.181 x 0.181(mm),亮度為350cd/m2(TYP),對比度為3000:1,Display Colors顯示色彩為8-bits,HDR規範則有則有VESA DisplayHDR 400。 GIGABYTE旗下電競螢幕都擁有相當可觀的設備連接埠,當然M32UC也不例外,在I/O埠方面,則有2組HDMI 2.1、1組DisplayPort 1.4、1組具備18W充電功能的USB Type-C、3組USB 3.2 Downstream ports、1組USB 3.2 Upstream port、以及1組3.5mm耳機孔,值得一提的是,M32UC還內建了2組3W功率的揚聲器。 而在機背OSD按鈕上,可以發現KVM鍵,相信有在關注GIGABYTE電競螢幕的玩家都不陌生,至於KVM功能,站上在之前的曲面電競螢幕開箱就已做過詳細介紹,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再去複習一下。 因此具有KVM功能的M32UC,當然也能夠在2組設備間快速切換,省去在OSD介面選用的麻煩,只需要配合一組鍵鼠好夥伴,便能實現無縫接軌的操作體驗,打Game、上班視訊開會、追劇一手包辦,也不必再為了桌上繁亂的線材而大傷腦筋。 OSD功能方面,對於主打戰術功能的GIGABYTE電競螢幕來說,更是值得大書特書,其5向OSD按鍵各自擁有不同功能,不僅可快速調整GIGABYTE電競螢幕「黑平衡」黑科技,也能增減內建揚聲器的音量大小,當然也可以快速選擇影像成色選項。 而進入OSD功能之後,往左按為KVM設定介面,有需要的玩家可在這邊調整;而再往右按則是Game Assist功能介面,玩家們可以於此調整遊戲輔助工具,包含計時器、計數器、更新率、準心模式、也能監控CPU與GPU當前狀態的Dashboard功能、以及螢幕拼接的調整。 往上按則可使用更詳盡的OSD功能,遊戲方面有穩定瞄準Sync功能、超級解析度、黑平衡可調整,在顯示功能那欄,則還有超頻模式可供使用,此處為顯示器超頻,可將原先M32UC所具備的144Hz更新率再往上拔高至160Hz,但要注意的是,玩家們想使用超頻功能,那麼則要透過DisplayPort 1.4才行。 此外,在SDR與HDR模式下,OSD裡的圖像功能皆不同,處於SDR模式時,玩家們可以進行亮度、對比等參數調整,甚至還有預設的FPS、RTS/RPG、電影模式可供選擇;而切換至HDR模式下之後,則濃縮精簡為HDR遊戲模式與HDR電影模式,當然也可以在HDR基礎下自定義亮部、暗部與色彩的強化參數。 看過前面的諸多介紹後,也來實際開機試用一下,首先看到Windows顯示設定,具備HDR 400的GIGABYTE M32UC可以於此開啟HDR模式,解析度方面預設為3840 x 2160,在重新整理頻率欄位上,基礎為144Hz、透過OSD介面超頻後,最高可調整至160Hz。 在色彩呈現方面,透過SpyderX校色報告中,可以發現GIGABYTE M32UC,其色彩涵蓋率為100% sRGB、78% NTSC 、82% AdobeRGB、87% DCI-P3,這邊要注意的是,GIGABYTE官方所給的M32UC規格為123% sRGB,只不過SpyderX的sRGB數據最多只能呈現100%,可不要誤會了。而DCI-P3有87%的涵蓋率,相當不賴,配合4K解析度與曲面構造,玩家們無論在打Game或是看電影,相信都能夠提升視覺沉浸感。 在SDR與HDR模式的比較之下,不難發現在HDR模式之下,顯示器在各方面、包含亮部、暗部等細節調整都相當明顯,同時還能維持色彩飽和度;而黑平衡功能也是表現得相當出彩,以測試效果來看,黑平衡參數為0的時候,雖然環境氛圍相當足夠,但角落處等暗部細節卻無法突現,但若將黑平衡參數調整至最高20時,便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包含左上角的小地圖也變得相當明顯。(黑平衡預設參數為10) 相較過往,主流定位的顯示卡門檻已經越放越高,各家都主打2K以上遊戲解析度,當然,也因如此,4K電競螢幕的需求性也將會越來越高,那麼在電競螢幕上該怎麼取決呢?GIGABYTE M32UC具備123% sRGB、93%的DCI-P3廣色域,在色彩呈現上,以電競螢幕來說相當高規,加上32吋大螢幕、配合1500R曲度所帶來的沉浸感,相信無論是玩什麼類型的遊戲都能享受GIGABYTE M32UC所賦予的視覺體驗,而KVM與OSD戰術功能,也是GIGABYTE主打的功能特性之一,不僅讓M32UC能當電競螢幕使用,只要透過KVM無縫切換裝置,就能夠日常追劇、商務辦公三管齊下,假設玩家們有在想入手4K電競螢幕的話,不妨考慮看看囉。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ROG Fusion II 500電競耳機實測開箱,虛擬7.1環繞音效再升級給你無與倫比的聲響沉浸感!
在電競產品這塊領域上,耕耘多年的ROG,依靠著自家產品的強勁性能與可靠性,建立了品牌與玩家們之間強大的連結性與忠誠度,而在電競耳機的研發上,ROG可說是絞盡腦汁,除了能夠在多裝置、多平台包含電腦、手機、遊戲主機上使用外,近年來更是想方設法讓電競與聽音樂可以結合在一起。 而本次小編為各位帶來-ROG Fusion II 500電競耳機,延續ROG Strix Fusion系列的血統,並具備虛擬7.1環繞音效,再加上支援Hi-Res的四核心DAC晶片,搭配AI降噪技術,讓玩家在激烈戰鬥中溝通無障礙、聽歌也沒煩惱。 在外型上,ROG Fusion II 500延續前代ROG Strix Fusion 500的耳殼設計,但將原先的鏡面耳罩觸控板,改為經過磨砂處理的塑膠材質,加強耐用度,並且減輕重量,從近400公克的重量減成310公克,有效改善長期配戴下來所產生的負荷感。 加上耳罩的可摺疊設計,配合人體工學耳罩軟墊,能夠更加緊實且自然的貼合人體耳朵,此外在軟墊上的搭配,原先預設耳罩墊為ROG蛋白質皮革所製,加上快速散熱的記憶泡棉,相對柔軟,而隨附的還有另外一組ROG Hybrid耳罩墊,採用人造蛋白皮革與網眼布組合,厚實但相當透氣,適合長期配戴。 如上述所提及,原先的鏡面耳罩觸控板,在本代已被移除,控制介面改由實體鍵操控,左右耳分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右耳罩控制介面有PC與家用遊戲主機的切換鍵、強化語音音量鍵、遊戲與語音音量平衡鍵、以及強化遊戲音效鍵;左耳則是麥克風開關鍵、音量增減鍵、以及虛擬7.1環繞音效開關鍵。 而眼尖的玩家們應該發現了「PC與家用遊戲主機的切換鍵」,這代表著ROG Fusion II 500具備多平台的相容性,在機體上的連結模式,也從原先的Braided cable改為USB-C與3.5mm音源的連結模式,支援Windows、Mac、家用主機與Switich、當然接手機也沒問題,完美呈現ROG Fusion II 500在使用上的多元性。 本代ROG Fusion II 500搭載ESS 9280四核心DAC,雖一樣支援Hi-Fi音訊,但與前代的ESS 9018 DAC單晶片可不能同日而語,除了提供無損音質之外,高中低三頻都能進行無失真音訊處理,加上130dB的訊噪比,配合50mm的ASUS Essence 驅動單體,用以提供無可比擬的低音呈現,沉浸感更上一層樓。 此外,利用多層PCB板以及特殊夾層來阻絕電磁干擾的ROG Hyper-Grounding技術,讓ROG Fusion II 500帶來全新升級的虛擬7.1環繞音效,不必開啟Armoury Crate只需要按下左耳上的控制鍵,便能一鍵啟動身歷其境的聲響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ROG Fusion II 500這次不再採用吊桿式麥克風,而是使用隱藏式AI波束賦形麥克風,並整合AI降噪技術,能過濾超過5億種的環境噪音,包含鍵鼠的敲擊聲、風扇的風切聲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該功能僅支援USB-C連結,透過3.5mm音源埠的話,則無法使用。 ROG Fusion II 500在電競使用上,肯定沒有問題,甚至可以給予相當不錯的分數,透過50mm的ASUS Essence 驅動單體與ESS 9280四核心DAC的組合,與同等價位電競耳機來說,在遊戲中的音樂與音效表現相當漂亮,中頻與高頻的呈現相當不賴,細節也是達到了錙銖必較的地步,遠處的敵怪哀鳴聲都能完美掌握,比方說小編在玩《暗黑破壞神III》時,還未出現在地圖內,那細微的哥步林叫聲、洞窟裡的環境音,都呈現地十分到位,配合虛擬7.1環繞音效來使用,音訊的響度會呈現地更加精采,三頻之間的平衡也相當漂亮,更能加強在遊戲中的沉浸感。 或許ROG在研發電競耳機時,也打算讓聽歌也融入其中,打造一機多用的藍圖也說不定?因此拿來聽歌也不是什麼大難題,而作為聽歌使用的話,編曲上的種種細節,ROG Fusion II 500的掌握力都還算不錯,但建議開啟虛擬7.1環繞音效使用,在人聲等位於中頻的聲音亮度會更加飽滿,但在一些電子、浩室之類的曲目,缺點就稍微明顯一點,低頻方面顯得有些吃力,雖不至於有全部攪在一起的黏糊感,但有稍微一點點的失真,但依據5,000元台幣以內的價格,電競、聽歌兩相宜,CP值可說是相當高了。 ROG Fusion II 500電競耳機並非採取時下流行的無線藍牙配置,這也意謂著更適合玩家們在家裡使用,加上ROG Fusion II 500乃是一位輕達300公克出頭的輕量級選手,在虛擬世界中長期抗戰,可謂沒有負擔,而身為電競耳機,ROG Fusion II 500在遊戲音效的需求基本盤中,也是表現得可圈可點,主要關鍵在於新升級的虛擬7.1環繞音效與語音、遊戲強化音效這塊有所成長,且於日常聽歌來說,完全不愧於它的售價(NT 4,590),說起來其實物超所值了,有興趣的玩家,不妨試試這款ROG Fusion II 500。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傳承電競血統、終極DIY客製化,小改版再進化,ROG Chakram X無線電競滑鼠開箱試玩
ROG旗下的電競滑鼠,雖然系列眾多,對應的遊戲種類也不盡相同,但總體而言都以強大的穩定性,帶給玩家無與倫比的安心感,但在硬體制式化的規則之下,許多電競滑鼠或許還會有部分的侷限性,因此許多玩家追求的是更自由的客製化。 不曉得各位是否還記得之前站上所介紹的無線電競滑鼠呢?這次小編帶來了它的進化版:ROG Chakram X,不僅擴大了DPI的可調範圍、最大速度也從400 ips升級到650 ips,並且延續Chakram的血統,擁有強大的DIY功能,且具備三模連線模式,為各位玩家的指尖,帶來最盡善盡美的體驗。 ROG Chakram X在外型上,與前代幾乎完全一模一樣,更多的是在硬體與參數上的升級,而在體積方面,與前代相同,都是132.7 x 76.6 x 42.8(mm),但重量微增加了6公克,為127公克,說起來算是一名重量級選手,體積適中,雖然尺寸偏長,但受益於「樞軸按鍵結構」裝置,讓手小的玩家也能夠準確點擊,不過要跟左撇子玩家說聲抱歉,ROG Chakram X依舊是顆右手鼠。 而左右兩鍵依舊採用分離式設計,並具備樞軸按鍵結構,透過內部的彈簧與金屬軸來平衡兩鍵,用以縮短觸發點,簡單說,這原理就有點類似鍵盤的回彈速度,而樞軸按鍵結構可以讓滑鼠擁有更少的回彈時間,進而縮短玩家的前後點擊時間。 ROG近年的產品研發,似乎漸漸地開始擴大給玩家的DIY權利,ROG Chakram系列電競滑鼠就是其中之一,一般來說,大部分滑鼠在拆卸時,都需要拆掉鼠腳才能鬆開螺絲、打開內部,但ROG Chakram X依舊配備了與前代相同的免螺絲磁吸式按鍵與上蓋,更易於玩家們更換自己喜歡的微動開關,拆開上蓋也能更換信仰之眼的RGB銘文蓋,加強DIY的自由度,此外USB接收器也能收藏在內,搭配隨附的旅行包,帶去哪都方便。 有關注ROG Chakram系列的玩家們都知道,除了可以DIY之外,滑鼠左側的可編程搖桿是ROG Chakram的亮點之一,ROG Chakram X當然也承襲此一優點,透過隨附2種不同尺寸的搖桿,來對應使用需求,當然也可以不安裝搖桿也不會影響使用。 此外,前代ROG Chakram的左側鍵僅有2鍵,本代進化版ROG Chakram X又再多了2顆,除了典型的左、右、中鍵滾輪外,合計共有7鍵,配合搖桿的話,總共有11個可編程按鍵,相信在電競戰場中,可以做出更多更有利的靈活運用。 原先的ROG Chakram硬體規格,為最高16,000 DPI、400 IPS光學感測器和40G的加速度、以及1,000輪詢率,為電競滑鼠市場中的高階產品,而進化版ROG Chakram X則擁有更迷人的硬體規格。 可調整的DPI範圍為100至36,000,滑鼠預先設定為400、800、1,600、3,200 DPI,輪詢率也為標準配備的1,000Hz,但兩者都可透過Armoury Crate程式來調高設定,DPI最高能調整至36,000、輪詢率最高則可調整至8,000Hz。 加速度與IPS也有不小的微調,ROG Chakram X的加速度上調至50G、而IPS則從400調升至650,也因此,ROG Chakram X加速度與IPS的可承受範圍更廣、DPI與輪詢率的調整範圍更大,對常玩FPS與MOBA遊戲類的玩家們來說,使用上會有更準確、更靈敏的操作。 ROG Chakram X為一款無線電競滑鼠,具備2.4GHz、與低功耗的藍牙5.2連線模式,也能透過隨附的USB Type-C導線,搖身一變成為有線電競滑鼠;而續航力方面,使用2.4GHz連線模式的話,ROG Chakram X可以提供114小時的遊戲時間,而充電方式不吃電池,一樣也是透過USB Type-C,並擁有15分鐘提供12小時的快充功能、以及支援Qi無線充電。 針對DIY這個部分,ROG Chakram系列可說是給了玩家相當大的自由度,但更重要的是,透過免螺絲磁吸式的組裝拆卸模式,將DIY變得更簡單,配合硬體包含加速度、IPS、DPI等等的再進化,ROG Chakram X將原先就是一線地位的ROG Chakram系列再往前推了一步,而4鍵與搖桿共計11顆可編程按鍵,更是能夠加強玩家們在電競戰場中的戰力,透過ROG Chakram X無線電競滑鼠,不僅可以看到ROG對產品設計的野心,也不難發現對玩家們的用心。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MSI VIGOR GK71 SONIC電競鍵盤實測開箱,自家軸體與雙透光鍵帽的絕妙組合、夜晚中最耀眼的神兵利器!
整個PC設備當中,一台旗艦主機+高解析、更新率螢幕,都是為了帶給玩家一場清晰、流暢的視覺饗宴,但除了雙眼的視覺感受之外,操作手感也是遊戲致勝的關鍵要素,其中與身體最親密的裝備,無疑就是滑鼠與鍵盤這兩項周邊囉。 而提到鍵盤,就有相當多品牌、產品可做選擇,不管是外型、功能或是手感上都各有喜好,如今電競風潮席捲下,也幾乎都是機械式電競鍵盤佔最大宗,不過提到電競,就不得不得想起知名大廠MSI不僅在PC市場中深耕許久,電競市場上也是很早就已經投入開發,近年來也不斷在電腦周邊研發並推出新產品,就如小編手上這把MSI VIGOR系列「GK71 SONIC」就是最新力作,究竟這把新品要如何在一大票鍵盤海之中殺出一條血路?繼續跟著小編開箱下去就知道囉! MSI VIGOR GK71 SONIC外盒設計維持近年來MSI的沉穩風格,以銀黑搭配白色龍魂Logo的低調方式,比起過去的電競紅黑風格,整體更增添了一分質感,此外也可在彩盒右下角看到有標示搭載的是MSI自家的Sonic紅軸,彩盒背面除了點出這款鍵盤的多項特色外,也標榜軸體僅有相當輕手的35g觸發力道。 鈦灰色的航太級鋁合金框架讓GK71 SONIC整體風格少去了先前慣用的熱血火紅電競元素,但帶來的是質感滿分的穩重風格,框架上下緣最小化的緊湊配置以及主流的100%按鍵佈局也讓GK71 SONIC保持完整功能又不會顯得過於龐大,不僅可減少桌面空間占比,玩家也可盡情隨自己喜好擺放。 另外,不難發現這把GK71 SONIC與其他成員的最大差別之一就在於右上角位置加入了「獨立多媒體鍵區域」,智慧雙向音量控制旋鈕,可透過頂端或側面調控音量以迅速因應當前戰況做出客製化調整,多媒體控制鍵直覺設計,讓玩家可以即時切換、暫停、播放曲目或調整音量以及靜音,而原本的鍵盤狀態指示燈區域則改至方向鍵一旁,呈現與普通鍵盤不同的設計風格。 相信有不少玩家從剛剛的外盒到鍵盤正面介紹時已經或多或少從外觀上發現這把鍵盤的另一大特色,也就是與玩家們雙手最親密接觸的「鍵帽」,GK71 SONIC採用MSI自家ClearCaps鍵帽,類似於市面上的布丁、果凍鍵帽,不過透光的區塊是採用全透明設計,達到最佳的透光效果。 來看看鍵軸的部分,可以發現實際上這組MSI Sonic紅軸是MSI自家與知名軸體廠商Kailh(凱華)合作開發,在外型上維持十字中心軸設計,可相容大部分支援Cherry MX軸的鍵帽,手感也與常見的紅軸一樣為直上直下的無段落線性手感,但特別的是,MSI Sonic紅軸在觸發鍵程上不僅稍微縮短了些僅1.9mm,觸發力道更是如剛才所說只有35g,比絕大部分Cherry MX基本軸還要輕手,讓玩家在打Game、打字等過程都能輕鬆敲打,減少疲勞。 此外,由於一般機械式鍵盤鍵軸都會有一定的高度,為紓解玩家長期使用下來對於手腕的負擔,貼心的MSI也附上了一組符合人體工學的記憶海綿手托,大面積厚實且表面觸感細緻滑順材質可平均分散置於其上的手部力量,減輕負擔,舒適度完全沒話說。 鍵盤本體與手托底部都設計了呈現大大「X」字樣的X型整線機制設計,讓其他設備線材經過鍵盤時不必為了避免干擾操作、打字而需要繞過,直接從鍵盤底部走線即可。 在MSI Sonic RGB紅軸與ClearCaps鍵帽雙透光的加持下,上機點燈後的RGB燈效幾乎不受到阻擋,尤其用一般坐姿傾斜往鍵盤看去,只能用耀眼來形容,另小編相當驚艷。 除了優秀的硬體之外,軟體加持也沒有少,而既然是MSI產品,當然就是可以透過各位龍粉們熟悉的MSI Center來直接錄製巨集、設定RGB燈效。 這把GK71 SONIC在外觀上可以看出MSI在造型設計有下了很大的功夫,不僅擺脫以往較傳統的外表,功能、便利度上也有不小的提升,而透過MSI Sonic RGB軸與ClearCaps鍵帽的加持,整體燈光亮度、效果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亮眼,即便在室內日光燈照射下,還是掩蓋不了GK71 SONIC的光彩。 而在手感的部分,或許是小編平常習慣使用銀軸的緣故,這組MSI與Kailh(凱華合作的) MSI Sonic紅軸較有感的部分的地方就在於不容易誤觸,當然,如果平常就是用紅軸的玩家,那最有感的地方莫過於35g觸發力道呈現的按壓手感確實比一般Cherry MX紅軸、銀軸還要輕手些,另外在按鍵觸底聲音回饋上,也比小編常用的鍵盤還要清脆一些。 如果你本身就對於線性、輕盈的手感有興趣,又對於鍵盤的燈效亮度有一定追求,以這把MSI VIGOR GK71 SONIC的特色、價格定位來說,應該是很值得推薦入手的一款兼具手感與視覺炫彩耀眼的神兵利器。 公司名稱:微星科技 官方網站: VIGOR GK71 SONIC電競鍵盤: 連絡電話:0800-018880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Cyperpunk風格銀白體驗、升級無縫接軌的最佳選擇,ROG Strix B660-A Gaming Wifi D4主機板開箱測試
前陣子站上開箱了ROG Strix B660-F Gaming Wifi,支援的是DDR5的記憶體,但對大部分玩家來說,如果要更省荷包的裝機的話,DDR5還是稍嫌貴了一點,但如果是DDR4的話,那麼還可以沿用舊機上的記憶體來一波無縫接軌,讓更多的荷包空間可以在12代非K版處理器間選擇。 當然作為ROG電競系列的一員,更主流更親民的B660晶片組當然也要照顧到不同需求的玩家,因此就有了這張ROG Strix B660-A Gaming Wifi D4啦,看看D4詞綴,也就是支援DDR4記憶體的意思,相信更能挑起各位玩家們的購買與升級慾望。 一般來說,電競周邊都採用黑與紅的搭檔配色,白色方面都會選用在商務或文書電子周邊上,來達到時尚流行的目的,但近年也有越來越多的電競產品開始加入白色元素。 比方說這張ROG Strix B660-A Gaming Wifi D4,便是以黑色PCB電路板為基底,並輔以髮絲紋、磨砂表面,搭配白色與銀色,看起來相當清麗、美觀;另外,雖說AniMe Matrix顯示器目前只在Z690上看到,但散熱裝甲上還有一些像素風格的小圖案作為點綴,不免讓人聯想之後的新版本是否也都會加入AniMe Matrix顯示器呢? I/O遮罩、南橋晶片散熱片上也有ROG Strix與信仰之眼圖騰,並以線條呈現一種割裂、失真感,翻到背面也是有做為切割區塊配合字體來加強digital感,頗有Cyberpunk的設計風格,但看到這不得不說,ROG從去年底開始發售的產品,設計都是以這個概念在執行,不難發現,這或許就是今年ROG在外觀上的設計主題。 不過價格親民歸親民,ROG Strix B660-A Gaming Wifi D4依然是主機板堆料競賽中的一員,蓋得高聳的VRM散熱片、南橋晶片與M.2各部位也都有獨自的散熱裝甲,不難看出ROG的用心,電容也採用12+1相供電設計,能夠為Intel 12代非K版處理提供絕對充足的功率與效率。 CPU右側配置了4個DIMM記憶體插槽,能夠支援共128GB的DDR4-5333以上記憶體,配合獨家OptiMem II優化技術,加入能大幅降低干擾的屏蔽區域,可以維持PCB板中訊號的完整性,讓記憶體能夠發揮得更加全面。 擴充插槽方面,ROG Strix B660-A Gaming Wifi D4提供了1組由CPU直通的PCIe 5.0 x16、以及由B660晶片組控制的1組PCIe 3.0 x16、2組PCIe 3.0 X1;儲存裝置方面,在解開散熱裝甲後,可以發現1組CPU直通的M.2插槽,可支援Type 2242-22110的款式、以及2組走B660通道的M.2插槽,老樣子,1組可支援Type 2242-22110、另一組則是支援Type 2242-2280的SSD款型;而基本的SATA 6Gb/s插槽在右側老位置的一共有2組,另外2組則在主機板下方。 接著看看也有像素風格小圖案的I/O連接埠,由左至右分別是:HDMI 2.1與DiplayProt 1.4各1組、4組USB 2.0、Clear CMOS鈕與BIOS重設鈕、2.5G乙太網路埠、1組USB 3.2 Gen 2 Type A、1組USB 3.2 Gen 2x2 Type C、2組USB 3.2 Gen 1、Wi-Fi 6 (802.11 a/b/g/n/ac/ax)、1組USB 3.2 Gen 2 Type C、3.5mm音源埠、S/PDIF光纖埠。 效能測試方面,親民款B660最合適的搭配為一同登場的i5-12400/i5-12600,小編這邊則選用i5-12400來作配合,而ROG Strix B660-A Gaming Wifi D4支援DDR4記憶體,因此小編沿用舊平台所用的XPG SPECTRIX D50 DDR4-3200 8Gx2,並搭配RTX 3060顯示卡。 主機板:ROG Strix B660-A Gaming Wifi D4 處理器:Intel Core i5-12400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200 8Gx2 顯示卡:MSI RTX 3060 Gaming X Trio 12GB SSD:SP US70 PCIe 4.0 1TB M.2 SSD 首先是CPU-Z偵測資訊,在CPU這欄上可以看到,65W的基礎TDP、Socket 1700 LGA腳位以及10奈米製程、且為6核12緒,這些在之前的ROG Strix B660-F Gaming Wifi開箱都已提過;主機板欄位方面,採用Alder Lake晶片組,南橋晶片組則為B660,LPCIO則配置Nuvoton的NCT6798D-R晶片。 在CPU-Z與CINEBENCH R23的CPU測試中,都可以發現Intel Core i5-12400的不俗表現,CPU方面,Intel Core i5-12400獲得單核665.2、多核4867.6,在R23上,則獲得單核1,646分、多核12,136分,對照R23的Ranking資料庫,在單核方面,Intel Core i5-12400可說是力壓一眾前輩。 在PCMARK 10的綜合性能測試之下,綜合得分為7,261,日常使用的基準模擬測試則有10,710分、包含生產力測試、更加依賴CPU運算能力的數位媒體測試,都有將近萬點的好成績,不難發現以ROG Strix B660-A Gaming Wifi D4作為後勤支援,再搭配RTX 3060之後,無論是做任何操作,都可無虞。 雖說全面替換DDR5的日子並不遠了,但目前仍是以DDR4記憶體為主流,即使ROG B660主機板系列以DDR5記憶體為主,但在ROG Strix B660-A Gaming Wifi D4的強力支援下,DDR4記憶體也能發揮它存在的意義,在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測試中,XPG SPECTRIX D50 DDR4-3200讀寫拷分別為41,431、39,277、39,052 (MB/s)。 透過3DMARK測試,ROG Strix B660-A Gaming Wifi D4與RTX 3060這對最佳親民組合,雖說不到無懈可擊的地步,但表現仍就可圈可點,受益於B660主機板那PCIe 5.0 x16通道的助力,在驗證DX11效能的Fire Strike中,RTX 3060獲得有著18,997點左右的不俗評價,即便是針對DX12環境的Time Spy測試,也有9,000點的分數。 電競部品當然要測個遊戲啦,這裡選用了《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極地戰嚎6》,以60 FPS為基準點的話,可以發現兩款遊戲的表現都相當不錯,但前面也說了,這不是無懈可擊的,畢竟4K解析度方面,RTX 3060還是有點吃力,但小編採用的是親民組合,若是荷包更大點的玩家們,相信配合RTX 3080會有更佳迷人的表現。 而在Adobe Photoshop、Premiere Pro這兩款創作者軟體的測試之下,對照小編所測試的ROG Strix B660-F Gaming Wifi + Intel Core i5-12400組合,分數看下來有些落差,但這也無可厚非,兩者吃記憶體吃得頗重,DDR5擁有更漂亮的起步頻率,相比之下當然是DDR4就略顯吃虧了。 即便ROG Strix B660系列大部分採用DDR5配置,僅有這款ROG Strix B660-A Gaming Wifi D4採用DDR4記憶體,但在目前DDR4仍是熱門選項,搭配更加平價的Core i5-12400、Core i5-12600,三者相乘,玩家們在荷包上的空間就更有餘裕,也就意味著其他零組件的搭配自由度更加廣闊,在DDR5還不算全面普及的階段,若是在過年領年終、紅包時,想升級或組新機,我想ROG Strix B660-A Gaming Wifi D4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黃氏刀法用不盡、真3080版本終現身,ROG STRIX RTX3080 O12G GAMING外觀鑑賞
CES 2022甫落幕不久,不曉得各位看上了哪些新產品呢?NVIDIA這次在會中也發佈了RTX 30系列兩位新成員:地表最強RTX 3090 Ti與現階段最親民的光追卡RTX 3050,但實際上在展會期間,總覺得NVIDIA有話還沒說話,果然,過了一周,來自美國加州、遊戲顯示卡龍頭、渾號老黃的最新鉅作:NVIDIA GeForve RTX 3080 12GB 噹噹噹登場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本次新發佈的NVIDIA二公子RTX 3080並非是披上Ti版戰袍,而是無印版、並升級成12GB的GDDR6X(增加2GB),也一樣是LHR砍算力版本,NVIDIA老搭檔ROG也馬上推出了ROG STRIX RTX3080 O12G GAMING,當然,ROG也是小編的愛,因此馬上入手馬上開箱,前言不多說了,馬上來看。 在前些陣子砍算力版本的RTX 30系列開賣後,各家AIB自製卡也跟進推出LHR版本,而這張STRIX RTX3080 O12G在外觀上,基本上與砍算力的ROG STRIX RTX3080 O10G V2 GAMING沒有太大差異,大家可以對照一下下方的實體照,不仔細看的話,搞不好還以為是前一版的10GB版本咧。 看過外盒之後來看12GB版本的實體無碼照,正面是典型ROG貫穿風扇組的鎖鏈設計、以黑色為底搭配消光鐵灰色的組合、加上金屬外殼,整體視覺效果一如往常的兼顧時尚與科技感,但仔細看可以發現,跟STRIX RTX3080 O10G V2一樣,在鐵灰色鎖鏈上有字樣圖騰的設計,頗有Cyberpunk設計的感覺。 金屬強化背板所構建的美背,也是ROG Strix系列顯卡的標配,仔細一看晶片架周圍的線條設計,也頗有正面Cyberpunk風格的延伸感,尾端也有鏤空設計,強化空氣導流,I/O擋板也採用不鏽鋼所製,用以保護連接埠,頂端RGB區的側面,也同樣保留了雙Bios開關,讓玩家能夠快速切換「效能」或「靜音」模式。 正面散熱模組也是RTX 3080 10GB的設計風格,中間風扇具備13片扇葉、左右輔助風扇則是11片扇葉的正逆正配置,而中央扇葉邊緣的全高阻隔環,可以作風向導流,將空氣吹向GPU晶片,左右兩側的則是更薄一點的阻隔環,提供更多側面進風量,散熱分工相當完善。 厚實的身板已是ROG Strix的既定樣貌,2.9-slot的厚度,開拓了散熱空間,配合加厚的散熱鰭片,快速排出來自導熱管的廢熱,加上ROG Maxcontact獨門技術,將貼合面作拋光處理,使其與GPU貼得更加緊實,加快導熱速度,即便是虛擬戰場的八小時抗戰,擁有穩定、可靠的運作效率,完完全全就不是個問題。 新的RTX 3080 12GB在規格上除了記憶體變多之外,CUDA數量也從8704個提升為8960個,漲幅約3%,相應的功耗也略為增加了30W,來到350W,雖說老黃並非第一次推出雙容量的產品,但在追加容量的同時,還強化核心的操作倒是第一次。 為了一探RTX 3080 12GB最核心的改變,小編使出「編輯特權」,動手拆解這張ROG STRIX RTX3080 O12G GAMING,並和過去開箱的RTX 3080 10GB版本進行比較,看看在用料上有什麼改變。 從拆解的結果可以發現,當初RTX 3080 10GB空焊的區塊到了12GB版本上已經被補上,晶片代號則從GA102-200換成了GA102-220,其餘的部分則沒有太大的變動,變相的證實了RTX 3080會有大容量版本的謠傳(不過當時以為會達到20GB就是了...)。 就許多層面上來說,新的RTX 3080 12GB其實才算得上是「完整版」的RTX 3080,不光只是老黃把顯示卡少掉的記憶體給補齊,就連最核心的CUDA數量都獲得了少許追加,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過去,眾玩家們可能早就群起憤慨了,只是在現今缺卡的局面下,能入手就已經是萬幸(買的到就偷笑了,如果還可以不要溢價太多就算有積德...),規格提不提升恐怕早已不是大家最在意的重點,或許也就是這個原因老黃才敢在這個時間點推出小改版的型號吧! 至於多出來的記憶體和額外3%的CUDA數量對於使用上能夠造成什麼樣的影像呢?就容小編稍微先賣個關子,很快地,就會為大家獻上相關的實際測試部分,還請稍安勿躁,敬請密切關注最新文章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華碩ROG SWIFT PG279Q螢幕實測開箱,27吋G-SYNC電競顯示器中的優質精品!
- 技嘉GIGABYTE G27Q實測開箱,27吋IPS 2K解析度搭載144Hz更新率,平面電競螢幕!
- 華碩ROG SPATHA電競滑鼠實測開箱,有線無線皆夠炫!
- 圓剛AVerMedia易錄卡C985 LITE遊戲直播擷取卡,晉升專業實況主最佳工具
- 技嘉AORUS FI27Q-X電競螢幕開箱動眼看,至尊級王者的視覺體驗!
- 純正電競元素延續、XPG首款電競筆電XENIA 15開箱評測,高質感外觀搭配高效能硬體
- ROG Zephyrus M「無懼.西風之神」效能實測,高規格又輕薄的電競筆電
- MSI 2WAY SLI HB BRIDGE L/M橋接器實測開箱,雙顯示卡發揮全速效能的神兵利器!
- 圓剛AVerMedia LGHD2直播擷取卡GC570實測開箱,專業實況主遊戲直播神兵利器!
- 年節寒假就是要打電動、NVIDIA讓爽度更上一層樓,feat AORUS GeForce RTX 3070 MASTER 8G
- 畫面由聲音掌控,Razer Hammerhead True Wireless Earbuds開箱
- ROCCAT SOVA電競膝上板實測開箱,客廳打怪練功最佳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