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藏身於凡間的貴族龍王,MSI MEG B550 UNIFY主機板開箱評測
在剛結束不久的CES展上,微星發表了一系列即將與玩家見面的產品,從長期耕耘的主機板、螢幕、筆電等,到首次跨界挑戰的M.2 SSD,可以說是應有盡有,讓人看得眼花撩亂(荷包躲在牆角瑟瑟發抖)。 其中在主機板的部分,微星更是替主機板換上了全新的設計語言,不僅在整體的外觀上變得更為洗鍊吸睛,同時也針對旗下多款產品系列作出了重新定位與詮釋,像當中的UNIFY系列主機板將繼續以「暗黑」、「無光害」作為外觀特色外,也將以「高規格」作為其新一代的產品定位。 不過因為主機板發表的時候恰逢Intel推出了第11代處理器和相對應500晶片組,所以發表會上僅有展示Intel版本的主機板,但這可不代表微星就把AMD 500晶片組系列主機板給遺忘了喔! 例如這次小編要來開箱的MEG B550 UNIFY主機板,就是微星為AMD平台所帶來的全新產品,就讓我們一同從這塊主機板中看看新的一年,微星將要為市場帶來什樣的驚喜吧! 自從上次開箱微星的之後,小編就發現微星越來越擅長在產品之中製造驚喜了,像是這次的B550 UNIFY除了一般包裝中會附贈的線材與貼紙等周邊外,還提供了一組裸測支架供玩家使用,而且這個裸測架的底部還可以額外放入一顆120mm或140mm風扇,為主機板提供更好的散熱,在某些層面上,B550 UNIFY想要拉攏PC專業玩家的意圖相當明顯呢! 光是贈品就這麼特別,主機板的本體自然也不能漏氣,B550 UNIFY繼承了UNIFY暗黑、無光害的設計特色,底板內在是由6層PCB板打造,並在其中加入2oz的銅膜為主機板提供更好的散熱效率。 而在外在的部分,大面積的金屬散熱片看起霸氣十足,特別是MOSFET散熱片兼I/O遮罩部分,同時使用了細磨砂、粗磨砂、髮絲紋三種材質變化,加上浮雕的龍紋,更是彰顯了這款主機不凡的氣勢。 而在散熱片之下,主機板使用了能夠承受最大90A功率的14+2相供電,搭配第三代鈦金屬電感與微星開發的CORE BOOST 技術,讓通往CPU的電流更為穩定、精確,為主機板提供更好的超頻潛能。 提到了超頻,B550 UNIFY也為記憶體的部分導入了DDR4 BOOST技術,進一步提高了主機板對記憶體超頻的支援性,對比上一代B450主機板只能達到4133 MHz,B550 UNIFY最高可以容許玩家超頻到5100 MHz以上的記憶體頻率!誰說AMD平台超頻只能限於X系列主機板呢? 除了不俗的用料之外,這張主機板在擴充性方面也是相當的有亮點,看看主機板下半部滿滿的金屬散熱片嗎?B550 UNIFY一共為玩家提供了高達4組的M.2插槽! 而且顧慮到現在許多M.2 SSD都是採雙面顆粒的設計,在進行讀寫時兩面都會發出高熱,因此微星決定在散熱方面比照自家最高階主機板GodLike系列的待遇,每一條插槽都用上了M.2 SHIELD FROZR散熱設計和雙面散熱膠條來確保每一條SSD都能穩定工作不掉速。 另外,倘若真的4條M.2插槽都還滿足不了玩家的使用需求的話,主機板也還備有6個SATA 6Gpbs插槽可供額外擴充,因此只要口袋夠深,不管是要組建RAID 0、RAID 1還是兩者全包,B550 UNIFY都能滿足。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因為處理器和晶片組本身所能管理的通道數量是有限的,所以四條M.2通道(由上至下M.2_1~4)以及周邊的PCIe插槽(由上至下PCIe_1~4)在支援性方面會因為插入的裝置數量而有所改變,如果玩家真的將四個M.2插槽全數插好插滿,所有的PCIe插槽就會只剩下PCIe_1能夠使用。關於各個M.2與PCIe的通道設計如下: M.2_1:由CPU直接控制,支援PCIe 4.0/3.0 x4與SATA 6 Gpbs M.2_2:預設為晶片組控制,支援為PCIe 3.0x2,可以透過BIOS改為處理器控制,支援為PCIe 4.0/3.0 x4,不支援SATA 6Gpbs M.2_3:與M.2_2相同,但額外支援SATA 6Gpbs M.2_4:只能由晶片組控制,只支援PCIe 3.0x4 PCIe_1:由CPU直接控制,支援PCIe 4.0 / 3.0 x16或x8 PCIe_2、PCIe_2:由晶片組控制,支援PCIe 3.0x1,且如果M.2_2使用晶片組控制並裝入SSD,PCIe_2、3都會無法使用。 PCIe_4:由晶片組控制,支援PCIe 3.0 x16或x4模式,且M.2_4裝入SSD時,通道會不可用。 最後在主機板的I/O部分,主機板提供4個USB 2.0、3個USB 3.2 Gen1 Type A、1個USB 3.2 Gen 2 Type C、2.5G網路孔、PS/2鍵鼠插槽、HDMI埠、5組3.5mm音源孔、S/PDIF光纖輸出埠,無線連接方面則支援Wi-Fi 6與藍牙5.1。 外觀看完了,接下來就是效能實測時間!本次測試小編搭建3A平台,使用AMD Ryzen 5800X處理器搭配同樣也是微星新推出的Radeon RX 6800 XT Gaming Trio X 16G顯示卡,完整詳細規格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7 5800X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8GBx2(共16GB) 顯示卡:MSI Radeon RX 6800 XT Gaming Trio X 16G SSD:Seagate Firecuda 520 PCIe 4.0 1TB M.2 SSD 電源:Mistel 850W 首先在CPU跑分的部分,小編分別使用CINEBENCH R23(連續10分鐘)、R20與CPU-Z進行測試,Ryzen 7 5800X展現出了今年在單核心方面的進步,在R20、CPU-Z中,單核跑分接達到600分以上的高分。 在顯示卡效能測試部分,依照慣例,自然要先用3DMARK伺候一下,其中DX 12的Time Spy得分可達16,000分以上、DX11的Fire Strike則能突破3,7000分大關,表現亮眼,至於光追的Port Royal部分則有9,200分以上的成績。 常規跑分結束之後,我們來看看大家最關注的遊戲跑分,為了徹底發揮新3A平台的所有性能,本次測試小編全程開啟AMD推出的Smart Access Memory功能,讓處理器能夠直接透過PCIe 4.0通道讀取顯示卡資訊。 在畫質設定方面,所有遊戲一律設定在最高畫質,並關閉動態解析度、垂直同步、減少延遲等會影像FPS的選項,而在光追遊戲的部分則是將光追畫質設為最高。 首先來看看主流的無光追內容的遊戲表現,整體而言,由B550 UNIFY主機板 + Ryzen 7 5800X處理器 + RX 6800 XT顯示卡所組成的3A平台已有能力面對4K解析度的娛樂需求,在部分遊戲如《大地長征5》中,即使解析度達到4K,FPS也高達80,畫質和流暢性表現都相當優秀。 至於在支援光追內容的遊戲方面就比較極端了,在《光明記憶:無限》與《看門狗:自由軍團》中,即使是1080P解析度,遊戲的FPS值也達不了的60,唯獨《銀河破裂者》在一般模式下可以滿足1080P到2160P的順暢度需求,看來AMD在光追遊戲這塊,還需要有賴各家廠商的多多優化。 好的主機效能除了能夠帶來愉快的遊戲體驗外,在工作上也是如虎添翼,尤其是對硬體性能要求很高的數位創作領域,所以小編也測試了創作者常用的Adobe Photoshop、Premiere Pro和知名3D創作工具Blender在平台上面的跑分。 根據結果,注重處理器性能的Photoshop在Ryzen 7 5800X的幫助下,獲得了1100以上的高分,想要進行高解析度圖片的修圖完全不是問題;至於對全方位硬體要求都很高的Premiere Pro則是獲得651分,尚能勝任不是過於複雜的4K影片剪輯;最後在Blender中,該程式計算每個測試場景所需的渲染時間,因此每個場景花的時間越少,效率也就越高,RX 6800 XT在這部分所花的時間約是40秒到2分多鐘不等。 一般來說,B系列晶片組的主機板多是屬於中階的產品,因此在用料上可能和頂級的X系列主機板有一定落差。然而微星的B550 UNIFY在整個設計與用料規格上卻是幾乎比照高階主機,像是8+8 Pin電源插槽、14+2相供電設計、4組雙面散熱的M.2 SSD插槽等,讓入手中階產品的玩家也能體驗超頻和享受豐富擴充性的便利。 而在另一方面,既然微星都把B550主機板堆料堆這麼滿了,那是否也就代表接下來的高階產品將會有更為驚人豐富的設計呢?究竟微星會在新的一年推出什麼樣的好料,就請各位拭目以待並持續鎖定PCDIY!的各式最新開箱測試吧!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銷售不如預期,傳蘋果砍iPhone 12 mini產能轉至生產Pro
隨著智慧型手機推陳出新,螢幕可以說是越來越大,相對的手機尺寸也會跟著加大,在iPhone上也處於同樣的狀況,雖然自iPhone X推出無邊框螢幕後有將這個趨勢稍微延緩了一些,但還是有許多果粉們希望能夠推出尺寸更小版本的iPhone,回到當年iPhone 4、iPhone 5年代時能夠一手操控整支手機的良好體驗。 近年來蘋果似乎是聽見這些果粉們心聲,不僅推出SE系列(初代SE真的是神機XD!),這次搭載A14處理器、重新導入iPhone 4、iPhone 5上的鑽石切邊直角邊框的最新iPhone 12系列,除了原本就有的標準版、Pro、Pro Max,還首次推出了尺寸更小、價位也更便宜的iPhone 12 mini來吸引小手機用戶。 但凡是第一次都一定夾帶著風險,可惜的是這次iPhone 12 mini銷售似乎不如預期,反倒是Pro的需求逐漸提高,根據PED30網站上看見的摩根士丹利投資分析報告,蘋果大砍近200萬支mini的產能轉至生產Pro來縮短Pro用戶下訂等待期。 為何iPhone 12 mini不受果粉們青睞呢?小編認為除了手機本身因為尺寸與大小關係,在規格與電量上與老大哥們有些許落差,另外一個關鍵在於價格,撇除其他競業手機,光是拿自家的相比,iPhone 12 mini的售價已經比iPhone 11還要高出新台幣4,000元,更是比iPhone SE 2020足足貴上新台幣10,000元整(皆以最低容量64GB版本來比較),處在一個要便宜不會買、不在乎售價的也看不上的尷尬地位。 雖然上述兩款舊手機均屬於4G的前代機種,不管是處理器還是其他硬體規格都略輸iPhone 12 mini,但5G也才剛起步,這些硬體差距嚴格來說也不會大到讓人必買不可,而前者iPhone 11有著大螢幕與電量優勢,後者iPhone SE 2020更是以同樣小尺寸加上超高CP值優勢保有一席地位,iPhone 12 mini這價格要吸引這階層的果粉們換機恐怕還是有些難度。 講直白點,12 mini的目標客群很大的可能與SE 2020重疊過多,而這些客群最大的考量之一就是CP值而選擇了SE 2020。 那還看的到13 mini嗎?雖然這次12 mini銷售不理想,但還在處於試水溫階段,小編認為要看到13 mini最大的關鍵之一在於SE是否會推出2021版(搭載A14版本)。 若蘋果不打算推出新SE,那到時13 mini就會拉大與SE 2020的規格差距來吸引用戶,甚至SE 2020就這樣停產,屆時就由13 mini取代SE系列也說不定(一個變相漲價的概念…),相反的要是iPhone SE 2021現身,就要回過頭來看SE 2021與13 mini價格策略要如何重新制定了,當然這些都只是小編的猜測,13 mini命運會如何,一切只能等iPhone 13正式發布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退休時間到了嗎?傳iOS15不再支援iPhone 6s/Plus與初代iPhone SE
2020年9月,iPhone系列迎來了iOS 14版本更新,除了全面優化系統之外,在玩家的個人化設定上著實下了不少功夫,更是加強了使用者隱私權,而對於舊手機、舊機型的支援與相容,iOS 14也是非常大愛,讓所有能夠使用iOS 13的機種全部都能升上iOS 14。 不過如今根據報告指出,蘋果(Apple)將在未來推出的iOS 15將有可能不再支援使用A9晶片甚至使用更舊晶片組的那些舊機種,以下則是消息所指出的,iOS 15不再支援的機種: ●iPhone 6s ●iPhone 6s Plus ●iPhone SE (2016年版) iPhone 6S以及iPhone 6S Plus在2015年9月9日推出,這雙人組不僅從iOS 9到iOS 14,支援了6個版本外,還是最後一款有3.5mm耳機孔配置的iPhone,也是最後一代有實體Home鍵配置的機種,在7代之後的Home鍵都是用利用Taptic Engine傳送震動回饋,讓使用者獲得實體Home鍵的擬真反饋,但只要沒電或關機,就不能再按下去。 而iPhone 6S以及iPhone 6S Plus也是首代導入Live Photo、3D Touch等功能的機種,玫瑰金機殼也在本代出現,在攝影功能上,也導入1200萬畫素的鏡頭,和iPhone XR同等,讓這雙人組雖然歷經6年,卻在目前的二手市場上,還是相當搶手。 在2016年3月21日時,蘋果推出了與iPhone 5S外型相去不遠,但卻擁有iPhone 6S性能的iPhone SE,甚至在售價上,對比正統後續機種都便宜不少,甚至可以直接挑明,iPhone SE就是地表最強的「4吋智慧型手機」,也因此一些老果粉、以及喜歡一隻手操控智慧型手機的玩家紛紛投奔這「Special Edition」的陣營,畢竟iPhone 6之後的圓弧設計,在某部分老果粉之前,有點不討喜。 某方面來說,iPhone 6S與iPhone 6S Plus是在iPhone演進史中的其中一道分水嶺,承了先也啟了後;iPhone SE對蘋果而言,是款非常特殊的手機,平易近人的售價,以及突然回歸經典的直角設計,雖然沒有言明,但卻有致敬的意味。 只是,即使iPhone SE再特殊、iPhone 6S、iPhone 6S Plus雙人組再搶手,蘋果似乎還是認為,它們的退休時間到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不再被單一連接埠受限,j5create JCD612 7合1多功能擴充集線器開箱
現在的筆記型電腦可以說是越做越輕薄,雖然在攜帶上是相當方便,不過相對的在I/O上所提供的支援也就有些縮水(體積有限),尤其在MAC上只剩兩個Thunderbolt / USB-C可以連接的情況下,透過外接擴充裝置就是必然需求,更不用說如iPad/iPad Pro或手機等行動裝置來說,大部分僅具備一個連接埠,想要擴充使用就更加不方便了。 面對這樣的窘境,專注在周邊擴充的j5create,就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來解決用戶們的煩惱! j5create推出了這款JCD612 iPad Pro 11吋/12.9吋專用7合1多功能擴充集線器,如字面上的意思,它的設計完全就是鎖定iPad Pro的用戶,採用方形霧銀設計的時尚質感設計,完全可以與iPad Pro做搭配,另外新推出的2020年iPad Air在外型上也已經與iPad Pro看齊,搭配上想必也是相當適合。 實際大小為高寬厚66x66x14.3mm,重量約72g(加上配件後為82g),相當輕巧,20cm的線長對於要架在iPad Pro後已經相當足夠。 I/O的部分,7合1的JCD612提供一組HDMI(支援最高4K 60Hz輸出)、一組USB-C(支援PD3.0 Pass Through最高100W快充與5Gbps資料傳輸功能)、一組USB Type-A(5Gbps資料傳輸)、3.5mm音源孔與Micro SD、SD讀卡機(UHS-I 104MB/s),而連接設備端是採用USB-C來做連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設備端的USB-C需有支援DisplayPort Alternate Mode才能做影像輸出,並且要符合DisplayPort v1.4規格才支援4K 60Hz解析度,如果是DisplayPort v1.2規格就只能到4k 30Hz解析度,另外快充的部分設備本身也需要支援PD 2.0或3.0。 雖然JCD612是專為iPad Pro設計,但還是能相容於大部分USB-C裝置,包含MacBook以及常用的筆電,都能輕鬆使用JCD612。 整體看下來,j5create推出的這顆JCD612 7合1多功能擴充集線器根本就是iPad Pro用戶的救星,對於只有一個USB-C連接埠的iPad Pro用戶來說,不管是資料、影像、音源都只要透過一顆集線器就能輕鬆傳輸,免去攜帶一堆轉接頭的麻煩,還能同時對裝置充電,並且透過專用墊片來架在iPad Pro後方,移動設備時就更加方便,而如此便利的集線器也能使用在大部分的USB-C裝置上,在為自己的iPad Pro找集線器嗎?不妨試試這顆JCD612吧! 公司名稱:凱捷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絡電話:02-2269-5533 官方網站: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因應挖礦市場需求,MSI將推出礦工專用卡GeForce RTX 3060Ti MINER系列?!
採用Ampere架構的NVIDIA RTX 30系列顯示卡,整體CP值都高出前代RTX 20系列不少,並受到玩家們的熱愛,即便是近期的RTX 3060Ti依然在台灣處於缺貨潮中,相信接下來的RTX 3060也會開啟一波搶購熱潮。 而這些龐大需求中,除了遊戲玩家以外,也包含了許多擴工買來挖礦,挖礦的熱潮其實早在幾年前比特幣飆升時就開始崛起,當時也有一波顯卡缺貨潮,雖然近年來比特幣可以說是起起伏伏,但礦工們的顯卡需求還是不減反增。 也因為如此,各家廠商們曾經就在Pascal架構上推出過礦工專用卡,把一些非挖礦需要的功能拔掉(如顯示輸出介面),價格上更相較遊戲卡便宜,不過由於保固期也一併縮短剩3個月(畢竟礦卡是全天候24小時運轉),不少礦工還是選擇一般遊戲卡,因此還是造成各家廠商的維修成本提升而改變保固認定(如先前MSI保固事件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因為礦卡)。 面對這次到了RTX 30系列依然有許多挖礦需求,近日有網友在EEC網站發現兩款GeForce RTX 3060Ti MINER系列產品,以名稱來看很直白的就表明是礦工專用系列。 雖然規格還不明瞭,不過推測應該與RTX 3060Ti一般版相同擁有4864個CUDA搭配256 bit 8GB GDDR6記憶體,TDP為200W,自定義限制在120W時,RTX 3060 Ti大約可提供50-60MH/s的挖礦能力,I/O部分也相當有可能移除顯示輸出介面。 而之所以先推出RTX 3060Ti版的挖礦專用卡,原因可能是相較於老大哥們,RTX 3060Ti在價格上有一定優勢,不過目前台灣的RTX 3060Ti還是處於一卡難求的情況,實在是令人懷疑現在的產能是否還能一次應付礦卡、遊戲兩邊的需求,或許是考量到接下來擁有12GB記憶體並更便宜的RTX 3060即將上市,RTX 3060Ti的供貨可能就會逐漸穩定。 無論如何,礦工們究竟會不會買單,還是得看最終價格與保固內容,只怕重現當年Pascal礦卡的慘況,不僅無法解決公司維修成本高昂的問題,更產生礦卡滯銷的狀況,官方得好好思考如何制定相關策略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老黃不使刀法,賣起了葫蘆裡的藥,傳NVIDIA RTX 2060、RTX 2060 Super即將捲土重來
RTX 3060這位NVIDIA家四公子,在CES 2021線上發表會上公然脫下了Ti詞綴,準備於2月底在攪亂入門顯示卡市場的一池春水,雖然脫下詞綴之後,13 TFLOPS與25 TFLOPS的效能對應Ti的16.2 TFLOPS 和 39.7 TFLOPS都低上了一些,但卻配置了12GB DDR6記憶體,比原先Ti版的8GB還高,且價格預計為台幣10,900元起,玩家們如果手上的遊戲或是應用程式更需要記憶體、而不是光線追蹤的話,選RTX 3060或許會比Ti版還來得更好。 但奇怪的是,根據Overclocking.com所報導的消息,NVIDIA打算復甦早已停產的RTX 2060系列,將RTX 2060與RTX 2060 Super重新推向市場,但作為RTX的後續系列,RTX 3060才正要在2月底上市,老黃刀法使完,收起了刀,拿出了腰間的葫蘆仰頭一灌,但那葫蘆裡賣的到底是什麼藥? 除了三星所代工的8奈米製程GPU上有良率的問題,在GDDR6記憶體模組上也遇到了短缺情況,但也有可能在疫情之下,導致產能縮減也說不定,因此RTX 30系列缺貨,變成是一件見怪不怪的事情,然後導致了黃牛猖獗,雖然在台灣,這情況並不嚴重,但放在全球,缺貨的確是越來越嚴重。 因此,我們是不是可以合理懷疑,RTX 2060系列的重新復活,有可能是因為RTX 3060會非常缺貨,甚至上市時間有可能會跳票? NVIDIA在去年降低RTX 2060系列的售價,RTX 2060 6GB的價格為299美元,而GeForce RTX 2060 SUPER的價格為399美元,可消息指出,即將捲土重來的RTX 2060價格將會超過300美元,逼近四公子RTX 3060 12GB的價格,甚至一張RTX 2060 Super的售價恐怕會賣得跟一張RTX 3070一樣價格,直接突破400美元大關。 但可別忘了,根據NVIDIA的說法,RTX 3060的光追效能是RTX 2060的兩倍,因此不太可能用接近相同的價格買到只有一半的效能,但如果售價消息屬實,那RTX 2060的重現江湖將變成一則笑話。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大顯卡也照吃不誤、專為挑戰極限而生,ROG Z11 ITX電競級機殼開箱DIY
今年的顯示卡在效能大幅增長之餘,體積也是相對應的膨脹不少,不少廠商推出的卡片厚度動輒就是2.5 Slot以上,長度也是比去年還要高出一截,這對於喜愛ITX主機的電競玩家來說,顯卡的體積成為了在電腦組裝上的一道障礙,因此ROG為了克服這個的問題,打造出了全新Z11機殼,並號稱能夠容納厚度達3 Slot的顯示卡,就讓我們來瞧瞧這個機殼能不能重燃ITX主機玩家們的希望之火吧。 Z11在外觀設計上使用大量的金屬髮絲紋與電路圖騰的設計,且除了強化玻璃側板外,機殼的I/O面板還很特別使用金屬與玻璃交織的方式,以此在材質和視覺上創造出更鮮明的衝突美感,而且機殼在放置的方面也能自由視桌面空間決定要直放或是橫放,以現今的DIY機殼來說算是相當罕見的特別設計。(通常大多是擇一) 說到特別之處,Z11針對內部的空間設計也是獨特。為了確保提供足夠的風流來為電競級的硬體散熱,主機在兩端分別設置了2顆140mm與1顆120mm的風扇,並且允許玩家在額外加裝最大240mm的水冷排,提供媲美標準ATX機殼的散熱擴充性。 但有組過ITX機殼的玩家應該都知道,支援是一回事,實際把這些零件塞進去就又是另一個故事,為此Z11刻意的把主機板的安裝處給傾斜了11度角(所以產品型號才叫做Z11?),如此一來玩家不僅能夠安裝高度達130mm的大型塔扇,同時也為機殼後方的提供寬度達40mm的整線空間,搭配整合了風扇、RGB、USB功能的集線器,讓Z11即使在裝入大量零件之後,也依然能夠從容地進行整線,不用像其他ITX機殼一樣需要費盡心才能勉強把側板給蓋起。 欣賞了外觀之後,小編也拉起衣袖進行了實際組裝,根據過往的經驗,ITX機殼在組裝上只分兩種:難裝跟很難裝(被揍)。 這一點在Z11上也不例外,雖然說在整線方面確實受惠於機殼中央傾斜11度的設計而變得相當容易,但除了整線之外,許多零件的安裝都是採套疊的設計,所以組裝必須要有縝密的規劃,否則順序一旦錯了,就必須拆下一大堆的零件從頭開始了。 安裝的部分小編搭配了手邊的ROG Strix B550-I Gaming主機板,以及專屬小型化設計的CoolerMaster V850 SFX Power與ASUS自家ROG Ryuo 240水冷,另外也把目前的火熱版大顯卡RTX 3080 FE給一併通通裝上去,你看看,Z11通通能夠容納進去,有需要的話,內部空間還能夠擺個小公仔也沒問題! 當然辛苦是值得的,只要安裝順序規劃得當,裝入一張RTX 3080+240mm的水冷是完全沒問題的,加上機殼預設的3顆風扇與RGB燈效,整個機殼的外觀不僅相當酷炫,內在的效能自然也完全不在話下。 然而在其酷炫的外觀之下卻藏著很大的設計問題,那就是這款殼是沒有後端I/O開孔的!這代表主機板後端I/O孔如果不額外使用延長設備的話,就僅能使用前面板提供的I/O,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前面提供了高達5組USB孔的原因吧。 此外,沒有後端I/O開孔的嚴重性可不僅止於USB擴充的問題(大不了買個HUB就解決了),Z11的機殼設計就連最基本的視訊連結也都是一大難題,玩家必須在安裝顯示卡的時候就一併將需要用的視訊線材接上,否則一旦側板蓋上之後,線材就無法直接進行插拔了!這代表就算把組裝的差事交給店家,還是會因為一條視訊線而無法使用(GG~)。 而且玩家所使用的視訊線材還不能太短,由於機殼設計的關係,機殼開孔距離顯示卡是有一段距離的,因此以一條1公尺的視訊線來說,大約會有30公分的長度被機殼走線吃掉,倘若螢幕和主機之間的距離比較遠的話,還需要多加留意。 最後,Z11為了能夠同時裝下2顆140mm風扇、240mm水冷與3 Slot厚度的顯示卡,使得機殼的體積來到了194 (W) x 531 (H) x 386 (D) mm,淨重量也達到8.7公斤,幾乎是快要和一些緊湊型ATX機殼相同大小了,但或許也正因為如此,Z11才能滿足電競玩家在外型與散熱方面的需求,在某些層面上也算是必要之惡吧! ROG Z11機殼有著電競產品必備的帥氣外型、強力且完整散熱設計,加上獨特11度傾角設計,讓ITX主機也能有足夠的空間塞入3 Slot厚度的顯卡,讓玩家不必因為體積而在效能做出讓步。 只是在滿足高階硬體和散熱的需求後,Z11不僅失去了ITX機殼精緻迷你的優勢,就連原本就已經相對受限的擴充性都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發生交給店家組裝卻還是無法使用窘境,這樣代價對於主打電競的產品來說似乎顯得有些本末倒置,究竟外型是否足以彌補這方面的缺憾,就端看各位玩家的需求與喜好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16C/24T的Intel Alder Lake-S現身於SiSoftware中,確認支援DDR5-4800
即將升空的Intel新一代處理器Rocket Lake-S,維持一貫的14nm製程,核心數最高來到8C/16T,時脈則是高達5.3 GHz,官方更宣稱i9-11900K在遊戲效能上略贏了對手Ryzen 9 5900X,我們都知道通常在遊戲上不一定能支援所有核心(取決於遊戲設計),有時候單核效能才是關鍵之一,Rocket Lake在遊戲效能上能略贏Ryzen 9 5900X或許就是依靠強大的單核效能。 即便如此,相信玩家們的目光還是會放在預計下半年發佈的Alder Lake-S,畢竟大家已經不想再看到14nm+++(∞),況且Rocket Lake-S就算搶回最強單核效能寶座,最旗艦的i9-11900K在多核心效能上依然處於劣勢是不爭的事實。 據先前大神們曝光的跑分數據與零售商釋出的價格來看,i9-11900K的多核效能不僅輸給前代i9-10900K,價格上也相對便宜(少了2顆果然還是有差),不難聯想Rocket Lake-S只是個過渡期產品。 而Alder Lake-S就不同了,目前傳言Alder Lake-S不僅採用大小核架構(大核心為 Golden Cove 小核心則是Gracemont),製程更終於來到10nm,並且可能支援DDR5、PCIe 5.0等,令人相當期待效能的進步能否全面勝過對手。 近日有網友發現多款Alder Lake-S新樣品測試,該核心時脈為1.8/4.0GHz(最終販售版本可能會更高),具備1.25MBx10 L2快取、30MB L3快取,核心更是Rocket Lake-S翻倍來到16C,不過32T應該可能是錯的,因為Alder Lake-S的8+8大小核當中僅大核支援超線程,小核並不支援,理論上Alder Lake-S應為24T,另外可以確認的是Alder Lake-S確實支援了DDR5,也代表要升級第12代處理器的玩家們,勢必連記憶體都要一起升級了。 Alder Lake-S可以說是讓人越來越期待,若玩家沒有急迫性需要升級電腦,雖然第12代要升級的周邊不少,但以效能來看,小編認為還是跳過第11代鎖定第12代會比較實際(完全不考慮A家只買I家的話)。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到底給誰外包?是台積電還是三星?或許Pat Gelsinger在2月上任後才能分曉
新的一年,Intel似乎想要大刀闊斧,一改現下產能不足、製程技術發展又延宕、委靡不振的近況。 日前傳出,Intel將把旗下處理器晶片的部分代工交由台積電或三星來生產,但到底由誰搶下這份超大訂單? 由彭博社當時報導,Intel原本要在1月21日的財務會議上宣布,但如今又有消息指出,Intel將可能延後公布,讓接手的Pat Gelsinger在2月15日上任後再做說明。 但根據最新報告,三星製程至少落後台積電3年,且台積電是純晶圓體代工並沒有任何處理器的研發,少去了競爭上的斤斤計較,在作業上也不會有商業機密外洩之虞,反觀有處理器設計業務的三星,加上副會長李在鎔,因涉嫌向南韓前總統朴槿惠等人行賄,遭首爾高等法院於1月18日時判處2年6個月徒刑,不給緩刑並且當庭羈押,原預計在前任會長李健熙病逝之後接棒的李在鎔,今次二度入獄,三星除了群龍無首外,Intel可能會因社會形象而有諸多考慮,或許只能拿到Intel的少部分訂單,大多數可能還是由台積電拿下。 而新官上任是不是就真的得來個三把火?Intel在更換執行長的新聞稿中,重申本已延宕7奈米製程,如今已取得「顯著進展」,並且根據《Oregonian》消息指出,即將上任的Pat Gelsinger在一次與Intel全公司都參加的直播會議中,向全體員工信心喊話:為PC產業打造出更好的產品,比位於庫比蒂諾的「Lifestyle Company」的所有產品都還要好。 難不成這言下之意是指,Intel已經將這間庫比蒂諾的「Lifestyle Company」所研發的、專屬Mac系列的Apple Silicon 處理器,視為對手,並且承認目前不如它嗎?(看來Apple說分就分、不是沒有原因的XDDD) 不過即使Pat Gelsinger力挽狂瀾,成功帶領Intel重返榮光,但在如今10奈米產能不足、7奈米難產(即使Intel已經說有大進展了)的情況下,對比已開始量產5奈米晶片,且已經著手開發3奈米製程、預計在2022年量產的台積電來說,Intel的製程已經嚴重落後2年以上。 有趣的是,微軟、Amazon、Google也有消息流出正在效仿那間位於庫比蒂諾的「Lifestyle Company」,打算以ARM架構自行研發自家的處理器,若消息成真,並且研發與製作順利,可能將直接打落目前在X86架構神壇上的Intel,再加上新處理器發布的各種推遲,讓AMD大張旗鼓地攻城掠地,蠶食處理器市場。 而接任的Pat Gelsinger,究竟能不能拆除這顆只要剪錯一條線就會引爆的炸彈呢?但倘若拆彈成功,Pat Gelsinger肯定將在歷史上被記上一筆的!(觀眾們就坐等看續集怎麼發展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取代GT 710,NVIDIA悄悄推出入門級顯卡GeForce GT 1010
近日於NVIDIA GeForce驅動程式頁面中,可以看到全新入門級顯卡GT 1010的蹤跡,GT 1010如名稱所示為GeForce 10系列家族,採用Pascal架構,GPU晶片推測可能與GT 1030相同為GP108,但僅剩256 CUDA,時脈為1228MHz可提升至1468MHz,搭配64bit的匯流排介面與2GB GDDR5記憶體,TDP僅為30W無須額外電源。 這款GT 1010沒意外將會取代GT 710,售價方面應該也會與GT 710差不多,不過還不確定是否與GT 710一樣可以單獨購買還是屬於OEM卡。 GT 1010沒有經過特別宣傳就這樣默默地推出,會被發現更是因為有網友在尋找GTX 1050Ti驅動時所看到,畢竟該顯卡是較舊的Pascal架構,整體規格也沒有甚麼亮眼的地方,若要論效能可能跟內顯差不多(大哥GT 1030也僅是比內顯好上一些),用途上本來就不是拿來玩遊戲,主要是用來搭配沒有內顯的CPU讓電腦順利開機,所以會這樣悄悄上市也不意外。 GT 710也推出了快7年之久,中間900系列也沒有這類型的入門級顯示卡,或許是官方準備將過舊的架構淘汰,才會推出這張GT 1010來取代,至於未來會不會有20或30系列的版本也不好說。 以現階段推出的顯示卡版本來說,NV陣營玩家們的目光應該還是會放在目前Ampere架構的RTX 30系列,除了先前於CES 2021發布的RTX 3060將記憶體容量提高至12GB外,相信有不少觀望已久的高階玩家們還在等老黃端出CP值更高的旗艦級顯卡RTX 3080Ti,尤其看到RTX 3060擁有目前第二多的12GB記憶體容量(3090為24GB、其餘皆為8GB),RTX 3080Ti將搭載20GB記憶體的可能性就更加提升,期待未來RTX 30系列家族更加壯碩,才有更多的顯卡可以選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雅婷3C好康多.玩家收藏.窮人聖物.改裝精品.頂級配備.新奇電腦零組件潮店讓您便宜買好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