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IY!硬派提步思 / Hard Core Tips
-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新一代的網路標準知多少,Wi-Fi 6、Wi-Fi 6E差在哪?
Wi-Fi 6為Wi-Fi聯盟制定的第六代無線網路通信標準,由於過去不同世代Wi-Fi是以通訊標準的代號作為命名,如IEEE 802.11b/a/n等,這樣命名方式由於缺乏辨識度,難以看出關聯性,造成一般民眾辨識上的困擾,故從第六代開始,將命名進行改良,除了繼續保有通訊標準的名稱之外,也加入了數字排序,故最新的第六代的Wi-Fi通信標準稱作Wi-Fi 6,而上一代的標準則改稱為Wi-Fi 5。 Wi-Fi 6E則為Wi-Fi 6的加強版,除了原本的2.4GHz、5GHz頻段之外,多出了6GHz頻段! 6GHz頻段,可以減少干擾,傳輸速度也更快,可以讓Wi-Fi 6E、Wi-Fi 7發揮到真正的全速無線網路傳輸性能! 公告:「數位發展部唐鳳部長也已在8月24日簽准公文,後續待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完成各項Wi-Fi 6E設備的器材審驗規定及程序後,民眾即可體驗最新技術。」 ----------------- ----------------- 全球已經把6GHz全頻段,定義為5925~7125MHz,總共頻寬為1200MHz。 數位發展部,則在近日開放台灣6GHz頻譜,等於是正式開通Wi-Fi 6E與Wi-Fi 7,開放5945~6425MHz頻段,頻寬為480MHz。5850~5925MHz規劃供車聯網使用,頻寬為75MHz,將5925~5945MHz保留為護衛頻段,頻寬為20MHz,6425~7125MHz規劃為特定實驗頻率,可供測試實驗網路之用,頻寬為700MHz,加上護衛頻段:5925~5945MHz,頻寬20MHz,總共1200MHz。 ●國際定義6GHz全頻段:5925~7125MHz ●頻寬:1200MHz ●開放一般使用頻段:5945~6425MHz ●頻寬:480MHz ●特定實驗頻段:6425~7125MHz ●頻寬:700MHz ●開放車聯網使用頻段:5850~5925MHz ●頻寬:75MHz ●護衛頻段:5925~5945MHz ●頻寬:20MHz ●台灣真正可以使用頻段:5925~5945MHz+5945~6425MHz+6425~7125MHz(5925~5945MHz與6425~7125MHz偷用的話) ●總共頻寬:20MHz+480MHz+700MHz=1200MHz *台灣真正可以使用頻段,其實同步於國際。唯獨在認證層面上,只有開放5945~6425MHz 新一代的網路標準知多少,Wi-Fi 6、Wi-Fi 6E差在哪?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 *PCDIY!也開始經營Youtube影音頻道!歡迎來到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與按讚分享開啟小鈴鐺,也感謝玩家繼續支持與鼓勵! 而Wi-Fi 6E中的E為「Extended」,即延伸之意,是以Wi-Fi 6為基礎,加入6G頻段的支援功能,其目在於解決現今無線裝置大幅增加,原有的2.4G和5G無線通訊頻段已日漸擁擠、干擾增多的問題,在美國FCC聯邦通信委員會同意開放6G頻段給不限定條件使用後,Wi-Fi聯盟便推出此通訊標準。 Wi-Fi 6、6E最大的改變在提升最大傳輸頻寬的同時,透過加入正交頻分多址(OFDMA)、多輸入多輸出系統(MIMO)等多項新功能,改善了過去Wi-Fi的傳輸效率不佳的問題。 在Wi-Fi 6誕生之前,Wi-Fi在資料傳遞上一次只能針對一個裝置傳送單一一種封包,就好比一輛貨車無論貨箱是否裝滿,都只能裝載一個包裹前往一個地址,造成整體的傳輸效率低落,一旦連線的裝置增多,每個裝置的封包的收發就會出現「排隊」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傳輸延遲。 Wi-Fi 6標準則重新調配了「送貨」機制,每一次的運送可以傳輸多種不同的封包種類到不同的裝置上,如同貨車可以一次裝載多個包裹,並依序送到不同的地址,大大減少訊號資源的浪費,裝置間等待封包收發的效率也獲得了改善,所以即使大量裝置同時連線,也不容易發生延遲的問題。 Wi-Fi 6E則因為在Wi-Fi 6的基礎上加入了全新的6G頻段,目前使用這個頻段的裝置種類還相當的稀少,相比2.4G、5G頻段來說,更不容易發生訊號干擾而出現斷線、連線不穩等問題,同時因為傳輸頻率的增加,Wi-Fi 6E的最大頻寬能夠在向上一步提升,根據Wi-Fi聯盟宣稱,Wi-Fi 6E的傳輸頻寬可達到「Gb等級」。 然而Wi-Fi 6與Wi-Fi 6E在使用上還是有其限制的,雖然兩者都支援向下相容模式,但其低延遲的傳輸特性必須在發送端(路由器)與接收端(各式裝置)都具備Wi-Fi 6以上的通信標準功能才能生效,造成設備升級與汰換的成本負擔。 此外,Wi-Fi 6E當中使用6G頻段也同樣需要支援Wi-Fi 6E的對應裝置支援外,同時也因為信號頻率的提升,連帶造成穿透能力下降,使得路由器的安裝需要多加考慮與接收裝置之間擺設距離。 另外目前並非所有國家都同意開放6G頻段,因此部分國家可能尚處於禁止利用該頻段的狀態,購買並使用Wi-Fi 6E的相關設備可能存在觸法或對當地的設備造成干擾的風險。 →更多的【PCDIY!影音開箱】: →更多的【PCDIY!劇情開箱】: →更多的【PCDIY!快開箱】: →更多的【PCDIY! X KOL影音】: →更多的【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 →更多的【PCDIY!網劇】: →更多的【PCDIY!影音節目】:
-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雷電一閃、速度提升,關於「Thunderbolt 3」和「Thunderbolt 4」的幾個需要了解的事!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由Intel在2009年IDF論壇上公布開發一直到2011年初正式推出第一代的Thunderbolt架構(傳輸速度10Gb/s),歷經了10年的時間也推進到了最新的第四代,卻仍然不是十分普及於一般消費者的日常使用中,反而是USB這個使用介面讓玩家更容易隨手取得、也應用於更多的面向上,譬如PC/3C的諸多周邊產品,現在到處可以看到採用USB 3.2架構的商品,而且傳輸速度也進化到最高20Gb/s,足以應付目前的大多數使用需求。 這一次我們就來聊聊Thunderbolt的相關訊息,相較於USB介面的傳輸速度(1.0版本僅12Mb/s、2.0提升至480Mb/s),一起跑就已經遙遙領先的Thunderbolt為什麼在經歷了這長達10年的時間中,仍舊是少數筆電產品中才能看到的稀有配置?難道已經是2021的今天,Thunderbolt仍然是蘋果系列的專屬介面嗎?隨著最新第四代Thunderbolt 4的登場,陸續開始有更多的筆電產品與主機板廠商開始納入,這簡直是Thunderbolt在這10年來的一大躍進,相比先前幾乎沒幾家廠商有搭載的Thunderbolt 3連接埠,新的Thunderbolt 4在各廠商的反應上就熱絡許多,幾乎各廠的高階款主機板不是已經提供、就是保障後期加裝的空間,這裡究竟是怎樣的奇妙變化導致廠商的態度大轉彎呢,咱們看下去就知道! 雷電一閃、速度提升,關於「Thunderbolt 3」和「Thunderbolt 4」的幾個需要了解的事!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 *PCDIY!也開始經營Youtube影音頻道!歡迎來到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與按讚分享開啟小鈴鐺,也感謝玩家繼續支持與鼓勵! 相較於更舊時代的Thunderbolt 1、2代,Thunderbolt 3算是與玩家比較接近且跟最新的4代並存於世的版本了,這裡就以3、4代來作為本次的主軸。 Thunderbolt連接埠最初是由Intel和Apple合作之下的全新連接埠設計,在第一代推出之際便以能夠提供10 Gbps的頻寬,比當時USB 3.0(現稱USB 3.2 Gen 1)還要快上一倍的速度做為宣傳。而發展到了Thunderbolt 3的時候,傳輸頻寬已經可以達到40 Gbps,等於同期的USB 3.1(現稱USB 3.2 Gen 2)的4倍!並且還整合了PCIe 3.0x4通道、HDMI 2.0規範與電力輸出,使其最高能夠支援2台4K@60FPS螢幕、100W的供電、外接式顯示卡等設備,用途可說是極為廣泛。 然而Thunderbolt在設計上卻因為專屬數據孔和高昂的授權費,成為了在市場推廣上的最大阻力,加上網路雲端和行動網路的普及,造成連接埠的實用性需求降低,廠商自然也就更不願意花錢去額外鑿一個幾乎沒有人用的洞。當然,另一項原因則是因為USB介面讓玩家使用的太習慣了,相較於只能在蘋果系列上流通的Thunderbolt來說,玩家是否需要額外再付更高的費用取得類似產品(雖然速度可以更快),就變成了一項無形的阻力。 Intel為了改善自家Thunderbolt連接埠普及不易的難題,官方於2015年的時候於台灣COMPUTEX上宣布將USB Type C介面也納入其連接埠的外型設計標準,並且能夠相容USB 3.1 (現稱USB 3.2 Gen 2),且在後期甚至乾脆放棄收取權利金,改成免費授權的形式,更從第10代Ice Lake筆電處理器後,就將Thunderbolt 3控制晶片整合到其中,就是希望大家多多捧場QQ。(是有一些效果啦!) 至於成效嘛~Thunderbolt 3的能見度在後期的筆電產品上確實有著比較高的能見度,不過在主機平台方面,因為第10代的桌上型處理器Comet Lake沒有整合Thunderbolt 3控制器,故也就沒有多少主機板有支援了(也就是Intel 300晶片組以下的主機板真的少見,除了ASRock自古出妖版以外),總之Thunderbolt 3推行的最大的困境就是「$」的問題¯\_(ツ)_/¯ 在Thunderbolt 3推出了5年之後,Intel於2020年的7月正式公布了Thunderbolt 4的規範,只是這規格...乍看之下怎麼幾乎和上一代相同,同樣是40 Gbps的頻寬、同樣是100W的供電能力、同樣採USB Type C介面,難道Intel不光晶片,連I/O都可以擠牙膏?! 其實不然,這次Intel推出Thunderbolt 4的最大使命不是為了要和USB競爭,而是要解決市面上USB版本過多、命名亂七八糟使玩家容易混淆的問題。(是說想把USB的市場整個給吃掉吧XDDD) Thunderbolt 4擁有極為廣泛的相容性,讓它能夠向下相容過去所有的Thunderbolt版本外,也能夠同步相容USB 4 40G、USB 4 20G、USB 3.2、USB 2.0等幾乎是所有市面上現行的USB版本,且透過Intel強大的品牌號(ㄨㄟ)召(ㄒㄧㄝˊ)力,要求廠商的周邊必須嚴格遵守規範,所以可以想見的,之後會有更多Thunderbolt 4的產品或是對應的支援推出。 簡單來說,只要購買印著「閃電」圖案的Thunderbolt 4線材,就能一條線行遍天下,不必再去煩惱線材支援的傳輸版本了!(但需要煩惱荷包深度wwwww) 此外,Thunderbolt 4也在周邊的連接能力上做出了強化,線材的最大有效傳輸距離提升至2公尺並能夠支援1組8K@60 FPS的螢幕,且必支援最少2組4K@60 FPS的畫面輸出。 同時對PCIe通道支援頻寬也從上一代16Gbps翻倍至32Gbps,相當約是PCIe 3.0x4的水準,代表外接式SSD的讀取速度將能夠一舉突破3000 MB/s以上、外接顯示卡的頻寬受限問題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最後,Intel也終於在第11代桌上型處理器Rocket Lake中把Thunderbolt 4控制晶片整合進去,這也是為什麼Thunderbolt 4連接埠在新的500晶片組主機版上的能見度能夠大幅提高一大主因。 整體而言,從Thunderbolt 3傳換到Thunderbolt 4的Intel,在策略上可以說是發生極大的轉變,從原本的想要與USB競爭,到後來的統合所有USB版本,讓Thunderbolt在未來的應用上不再侷限於專屬設備,而是全方位的多元應用。接下來,除了原本的USB 3.2等等的周邊產品可以選用之外,在等待USB 4規格普及之前,Thunderbolt 4會不會成為新的心頭好,還是要看玩家最終的選擇,當然有支援比沒有好,如果可以不用額外花錢的話! →更多的【PCDIY!影音開箱】: →更多的【PCDIY!劇情開箱】: →更多的【PCDIY!快開箱】: →更多的【PCDIY! X KOL影音】: →更多的【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 →更多的【PCDIY!網劇】: →更多的【PCDIY!影音節目】:
-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無線傳輸技術百百種,Bluetooth藍牙耳機中的AAC、LDAC是什麼?
隨著科技進步下,無線傳輸技術不斷在進化,尤其在無線藍牙設備上,隨著頻寬提升,音質也逐漸滿足一般用戶們的需求,而市面上常看見的藍牙播放設備除了先前介紹的等傳輸編碼技術之外,其實還有AAC、LDAC等技術,相信初次接觸的玩家們看到這些專有名詞後肯定是眼花撩亂,到底各技術差異在哪?又該如何選擇呢?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解惑。 無線傳輸技術百百種,Bluetooth藍牙耳機中的AAC、LDAC是什麼?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 *PCDIY!也開始經營Youtube影音頻道!歡迎來到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與按讚分享開啟小鈴鐺,也感謝玩家繼續支持與鼓勵! AAC全名Advanced Audio Coding(進階音訊編碼),由Fraunhofer IIS、Dolby Laboratories、AT&T、Sony、Nokia等公司共同開發,目前為Apple主要使用的編碼技術,如AirPods、AirPods Pro與AirPods Max等蘋果自家產品也都是使用AAC編碼來傳輸,不過AAC並非蘋果的專利,所以實際上許多Android設備也都有支援,甚至也有傳言未來Windows 10也要開始支援AAC傳輸。 傳輸能力上,AAC傳輸編碼速率為320kbit/s並支援44.1kHz/24bit,雖然以傳輸速率來看,似乎略低於SBC(理論最高雙聲道345kbit/s),不過AAC是一種高壓縮比的有損音訊壓縮編碼演算法,失真幅度會較SBC小,保留的細節理論上也會比SBC多,當然,若是與同樣壓縮失真幅度較小的aptX(最高384kbit/s)相比,確實就會遜色一些,但已經滿足了一般用戶需求。 不過要特別提一下,我們一般看到的「AAC音訊檔案」與這邊介紹的「AAC藍牙傳輸」雖同為AAC編碼技術,但實際上兩者是不一樣的東西,前者是檔案格式、後者是傳輸協議,假設兩端設備都支援AAC傳輸協議,即便使用AAC音檔依然會再壓縮、解碼,其中還是會有損失,無法完整呈現細節。 LDAC為Sony自家開發的音訊編碼技術,提供330kbit/s、660kbit/s及最高990kbit/s傳輸編碼速率,比aptX HD(576kbit/s)都還要來的高,細節呈現更加接近CD,與其他編碼技術一樣,LDAC的失真幅度也較小,所以即使是在330kbit/s模式下也比SBC本身還要優秀,不過LDAC本身依然是屬於有損壓縮的編碼格式,與完全無損傳輸相比還是有些許差距,但對於藍牙傳輸來說已經是相當優秀的編碼技術之一。 雖然LDAC為Sony自家技術,不過在手機上與Google合作後,自Android 8.0之後的新產品幾乎都已經支援,倒是在播放設備這端就比較沒那麼普及,幾乎都還是只能在Sony自家的產品上看見,除了Sony之外也不是說沒有,只是相當少數。 介紹到最後要注意的是,以上編碼技術都需要兩端設備都有支援才能傳輸,否則就會以SBC傳輸,如果你是Apple用戶,就找有支援ACC的產品便足夠,而Android用戶就可以有比較多種選擇。 但搭載最好的編碼技術音質就一定好嗎?其實不然,單以傳輸品質來看,LDAC>aptX>AAC>SBC這點是無庸置疑,只能說越優秀的編碼技術能更加確保傳輸品質,至於產品實際播放音質則又是另外一回事。 若要比較不同產品更是不能單以編碼技術來判別,實際上會影響播放音質的因素實在是相當多,畢竟不管是耳機還是喇叭,各家廠牌的調效都不同,價格從小至數百元大到數萬元的等級應有盡有(所以大家才說這是個大坑XD!),再加上「聽感」的好壞是相當主觀,每個人的喜好更是不盡相同,小編建議玩家們有機會還是帶上自己的設備直接到現場試聽才最為準確。 →更多的【PCDIY!影音開箱】: →更多的【PCDIY!劇情開箱】: →更多的【PCDIY!快開箱】: →更多的【PCDIY! X KOL影音】: →更多的【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 →更多的【PCDIY!網劇】: →更多的【PCDIY!影音節目】:
-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一樣都無線、一樣都用藍牙,「真無線藍牙耳機」到底是在「真」什麼?
相信各位玩家都知道,無線藍牙耳機是現階段的3C科技新寵兒,甚至還跨足時尚流行界,也因此,不是吃耳機或揚聲器這行飯的科技廠商,也都會跟著潮流推出無線藍牙耳機來分一杯羹,便宜的有幾百塊、貴的甚至破萬都有,至於品質好不好,那就見仁見智。 但有件神秘的事情,不曉得各位玩家們有沒有發現,「真無線藍牙耳機」這個名詞突然橫空出世在我們的生活裡,啊你就會說了,不就是無線藍牙耳機嗎?搞個什麼真不真的?難道加了一個「真」字,就比較厲害嗎?還是只是價格提升,根本沒什麼差,一切都是廠商的行銷陰謀而已?別慌張,本次小編就是來替各位解惑的,究竟,「真無線藍牙耳機」與「藍牙無線耳機」有什麼差異呢? 一樣都無線、一樣都用藍牙,「真無線藍牙耳機」到底是在「真」什麼?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 *PCDIY!也開始經營Youtube影音頻道!歡迎來到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與按讚分享開啟小鈴鐺,也感謝玩家繼續支持與鼓勵! 以廣義來說,無線藍牙耳機通指那些「不透過線材,而是利用藍牙系統接收聲音訊號」的耳機,因此「無線藍牙耳機」與「真無線藍牙耳機」都一樣被歸類在這個範疇內,所以說,真無線藍牙耳機其實是廠商的行銷噱頭囉?不,嚴格來說,行銷噱頭或許只是一部分原因,會如此細分,還是有其道理在。 受限於藍牙技術,早期的無線藍牙耳機,聲音訊號無法穩定地同時傳輸到左右兩耳的獨立裝置內,因此無線藍牙耳機會有一條導線作為中繼點,主耳裝置接收來自手機或電腦的聲音訊號之後,再經由這個這個導線中繼點,傳輸給副耳裝置,以降低左右耳裝置的訊號延遲,進而製造立體聲系統。 那麼就會有一個疑問出現了:「欸,這樣算什麼無線藍牙耳機?明明還有一條線啊?」沒錯,既然都已經叫無線藍牙耳機了,應該連0.1公分的線都不能有才對,說難聽一點,有導線的無線藍牙耳機根本名不符實,但就是技術無法擺平啊,能有什麼辦法。 也因此,無線藍牙耳機一直乏人問津,像有線耳機是用線材來作訊號傳輸,其訊號延遲幾乎細微到無感,即使無線藍牙耳機再怎麼壓低延遲,還是比不上有線耳機,再加上續航力的問題不像有線耳機隨插即用,因此這種有導線的無線藍牙耳機,在市場上始終沒有起色。 所以嚴格說起來,「無線藍牙耳機」實際上還是有線,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傳輸技術大幅進化,如今就算沒有「那條導線」,也可以讓兩耳裝置接收並輸出聲音訊號,而為了和「無線藍牙耳機」作出區別,以免玩家們搞混,於是才有了「真無線藍牙耳機」的稱呼。 但有意思的是,真無線藍牙耳機的連結模式還是一樣,經過主耳裝置接收訊號之後,再傳送給副耳裝置,只是沒有了那條導線,但這種傳輸方式,對主耳裝置來說,會有相當大的耗損,副耳在接收訊號時也會有延遲問題,更難堪的是,只要主耳沒電,副耳也通常不能使用。 不過一樣是那句老話:科技是在進步的,高通於2018年發布了Qualcomm TWS Plus技術,讓右耳裝置接收右聲道、左耳接收左聲道,但裝置傳送至耳機的訊號流量不變,降低主耳接受所有訊號流量的負擔,進而達成連結的穩定性以及平均功耗。 後來高通於2020年再次發布了新技術TrueWireless Mirroring,能讓左右兩耳的裝置同時收到訊號,即使取下其中一邊,另外一耳也能即時轉為主耳裝置,達成真正兩耳裝置的獨立性。 而引領這波真無線藍牙耳機潮流的AirPods,則是使用蘋果的專利技術Snoop,連結方式雖然依舊是一邊耳機當作主要接受訊號的裝置,但副耳不必接受主耳轉發訊號,而是主動「監聽」手機所發出的訊號,並從中與主耳協定好同步時間,因此解決了典型主副耳的訊號中繼轉發模式,所帶來的延遲、干擾、功耗不均等問題。 但其實有個更偷懶的辨別方式—充電方式的不同。真無線藍牙耳機都擁有充電盒,暫時卸下不用時,便可放入充電盒裡充電,而有導線的無線藍牙耳機,通常都需要透過Type-A或Type-C來充電,如果帶出門,還得特地找到相對應的孔埠才能充電,要多麻煩有多麻煩。 另外,隨著藍牙技術的進步,目前普遍進化到Bluetooth v5.0以上的版本,相較於前代v4.0來說,除了提升一倍以上的理論傳輸速率外(48Mbps),連線範圍也由原本的50公尺擴增至300公尺,而「真」無線藍牙的左右耳獨立連線也只有v5.0版本以上才能支援,這也是目前玩家可以看到陸續興起的各家藍牙耳機都特別標示上「真」無線的原因,因為新的手機與行動裝置設備,大多都已經採用v5.0以上的藍牙規格了。 如今真無線藍牙耳機大行其道,加上連結的便利性、降噪功能、時尚外型需求,現在想要找到有導線的無線耳機反而還比較難,小編猜想,過不多久,連起色都不曾有過的「無線藍牙耳機」就會永遠被淘汰在時代的洪流之中了。 →更多的【PCDIY!影音開箱】: →更多的【PCDIY!劇情開箱】: →更多的【PCDIY!快開箱】: →更多的【PCDIY! X KOL影音】: →更多的【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 →更多的【PCDIY!網劇】: →更多的【PCDIY!影音節目】:
-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無線傳輸技術百百種,藍牙耳機中常見的aptX是什麼?
隨著無線技術進步,藍牙播放設備越來越普及,尤其耳機市場上真無線耳機的便利度,自問世以來就備受消費者們青睞,但不管是一般無線還是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玩家們在挑選時都會看到一些標榜支援aptX解碼格式,看起來比一般藍芽耳機還要厲害,但實際支援與否有何影響?小編就來簡單為各位玩家們解惑。 先來說說aptX的起源,aptX屬於一種編碼技術,最初是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的研究成果,中間由CSR公司收購,而後CSR公司更被大家所熟知的高通(Qualcomm)收購,aptX也就這樣成為高通旗下的技術之一,也因此現在新產品所看到的是Qualcomm aptX Logo。 無線傳輸技術百百種,藍牙耳機中常見的aptX是什麼?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 *PCDIY!也開始經營Youtube影音頻道!歡迎來到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與按讚分享開啟小鈴鐺,也感謝玩家繼續支持與鼓勵! 在aptX廣泛應用之前,其實藍牙裝置本身就有標準的音訊編碼技術稱為SBC(sub-band coding),由於是藍牙裝置本身的規範所以幾乎所有藍芽設備都有搭載SBC,其編碼位元速率最高345kbit/s,看似滿足高音質MP3(320kbit/s),但藍牙傳輸過程之間還會再轉碼,而轉碼又會再損失細節,加上SBC實際傳輸的編碼位元速率會再低一些,呈現的聽感會比原本的MP3還要差。 那為什麼藍牙播放設備都要推aptX呢?主要原因在於aptX與SBC不同使用了「時域」與「自適應差分脈衝編碼調製」壓縮類型,編碼位元速率更來到352kbit/s(16bit/44.1kHz)/384kbit/s(16bit/48kHz),整體壓縮失真幅度較SBC小,理論上聽感也會比SBC還要佳;除此之外aptX還有推出aptX LL(aptX Low Latency)、aptX HD與aptX Adaptive等多種衍生模式。 首先aptX LL(aptX Low Latency)顧名思義就是aptX低延遲模式,在同樣352kbit/s編碼位元速率下實現約40ms延遲,讓玩家在遊玩即時對戰手遊或觀看影片時不會因為無線傳輸延遲而造成影音不同步。 再來aptX HD提供了最高48kHz/24bit以及高達576kbit/s編碼位元速率,大幅縮小失真也滿足無損音質傳輸(400kbit/s以上)。 最後aptX Adaptive則為目前最新的編碼技術,同樣支援24位元深度,並且提供279~420kbit/s編碼位元速率,雖然不及aptX HD的576kbit/s,但也滿足無損音質傳輸而官方更表示aptX Adaptive的編碼演算法有改變,實際音質幾乎與aptX HD一致,另外延遲更是約落在80ms之間,可以說是介於aptX LL與aptX HD優點之間的一個全新規範。 另外要注意的是,要使用aptX必須兩端設備皆有支援該技術(包含衍生的其他模式),加上aptX已經是高通旗下技術,要使用aptX需要付權利金並用上高通的晶片,所以目前智慧型手機的部分幾乎只運用在Android陣營上,Apple陣營則是用另一項不同的編碼技術稱為AAC;假設單方面設備未支援就僅能以SBC編碼來傳輸,較注重音質的玩家們在挑選藍牙播放設備時務必睜大眼睛看清楚規格哦! →更多的【PCDIY!影音開箱】: →更多的【PCDIY!劇情開箱】: →更多的【PCDIY!快開箱】: →更多的【PCDIY! X KOL影音】: →更多的【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 →更多的【PCDIY!網劇】: →更多的【PCDIY!影音節目】:
最多人點閱
-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新一代的網路標準知多少,Wi-Fi 6、Wi-Fi 6E差在哪?
-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雷電一閃、速度提升,關於「Thunderbolt 3」和「Thunderbolt 4」的幾個需要了解的事!
-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無線傳輸技術百百種,藍牙耳機中常見的aptX是什麼?
-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無線傳輸技術百百種,Bluetooth藍牙耳機中的AAC、LDAC是什麼?
-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一樣都無線、一樣都用藍牙,「真無線藍牙耳機」到底是在「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