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快過3080 Ti前一代同級顯示卡2~4倍性能!NVIDIA GeForce RTX 4080 12GB/16GB、4090 24GB重裝上陣,定價台幣31,990/42,990、56,990元起2022/10/12、11月份正式開賣!
各位同學,錢包準備好了沒?這次NVIDIA新款高階主力顯示卡,推出NVIDIA GeForce RTX 4080 12GB/16GB。最引人注目的,是平均擁有上一代GeForce RTX 3080 Ti的2~4倍性能! 這次,由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在2022年09月21日的GTC 2022主題演講,正式發表了GeForce RTX 4080 12GB/16GB、4090顯示卡! --------------- --------------- *本文透過NVIDIA原廠發表會現場即時翻譯編譯 NVIDIA今天推出了GeForce RTX 40系列GPU,旨在為遊戲玩家和創作者提供革命性的性能,其新旗艦 RTX 4090 GPU 的性能是其前代產品的 4 倍。作為全球首款基於全新NVIDIA Ada Lovelace架構的GPU,RTX 40系列在性能和效率方面實現了巨大的代際飛躍,代表了實時光線追踪和神經渲染的新時代,它使用AI生成像素。RTX光線追踪和神經渲染的時代如火如荼,全新的Ada Lovelace架構將其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NVIDIA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在GeForce Beyond:GTC 特別廣播中表示。“Ada為遊戲玩家提供了巨大的飛躍,並為完全模擬世界的創造者鋪平了道路。Ada的性能是上一代產品的4倍,為行業樹立了新標準,”他說。 這次還宣布了NVIDIA DLSS 3——該公司用於遊戲和創意應用程序的深度學習超級採樣神經圖形技術的下一次革命。人工智能驅動的技術可以生成整個幀,從而大大加快遊戲速度。它可以通過允許GPU獨立生成整個幀來克服遊戲中CPU性能的限制。該技術正在世界上最流行的遊戲引擎,如Unity和Unreal Engine中使用,並得到了許多世界領先遊戲開發商的支持,即將推出超過 35 款遊戲和應用程序。 幾十年來,實時渲染帶有物理正確照明的光線追踪場景一直被認為是圖形的聖杯。同時,環境和對象的幾何復雜性不斷增加,因為3D遊戲和圖形力求提供對現實世界的最準確表示。實現物理上精確的圖形需要巨大的計算能力。Cyberpunk 2077 等現代光線追踪遊戲對每個像素運行超過600次光線追踪計算以確定光照——比四年前推出的第一款光線追踪遊戲增加了16倍。新的第三代RT Core已得到增強,可提供2倍更快的射線三角相交測試,並包括兩個重要的新硬件單元。Opacity Micromap Engine將alpha測試幾何的光線追踪速度提高了2倍,Micro-Mesh Engine動態生成微網格以生成額外的幾何。微網格引擎提供了增加幾何復雜性的好處,而沒有復雜幾何的傳統性能和存儲成本。 RTX 40 系列 GPU 和 DLSS 3 為NVIDIA Studio創作者帶來進步。3D 藝術家可以使用精確的物理和逼真的材質渲染完全光線追踪的環境,並實時查看變化。改進的 GPU 性能和新的雙第八代 AV1 編碼器的加入也促進了視頻編輯和直播。NVIDIA Broadcast軟件開發套件包含三個更新,現在可供合作夥伴使用,包括面部表情估計、眼神接觸和虛擬背景的質量改進。 NVIDIA Omniverse—包含在 NVIDIA Studio 軟件套件中 — 將很快添加NVIDIA RTX Remix,這是一個模組平台,可創建令人驚嘆的經典遊戲 RTX 重製版。RTX Remix 允許模組製作者輕鬆捕獲遊戲資產,使用強大的 AI 工具自動增強材質,並通過光線追踪和 DLSS 快速啟用 RTX。 RTX Remix已被NVIDIA Lightspeed Studios用於重新構想Valve的標誌性視頻遊戲Portal,該遊戲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視頻遊戲之一。全光線追踪和DLSS 3等高級圖形功能為遊戲帶來了全新的外觀和感覺。帶有RTX的Portal將於11月作為帶有RTX 圖形的經典平台遊戲的免費官方下載內容髮布,正好趕上Portal 15週年紀念日。 RTX 4090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遊戲 GPU,具有驚人的功率、聲學和溫度特性。在全光線追踪遊戲中,與上一代採用DLSS 2 的 RTX 3090 Ti相比,採用DLSS 3的RTX 4090速度提升高達4倍。在保持相同450W功耗的同時,在當今的遊戲中速度也提升高達2倍。它具有760億個晶體管、16,384個CUDA內核和24GB高速美光GDDR6X顯示記憶體,在4K分辨率遊戲中始終提供超過100 幀/秒的速度。RTX 4090 將於2022年10月12日星期三上市,起價台幣56,990元(24GB)。 還宣布推出 RTX 4080,推出兩種配置。RTX 4080 16GB擁有9,728個CUDA內核和16GB高速美光GDDR6X顯示記憶體,DLSS 3 在當今遊戲中的速度是GeForce RTX 3080 Ti的2倍,並且比GeForce RTX 3090 Ti更強大,功耗更低。RTX 4080 12GB擁有7,680個CUDA內核和12GB美光GDDR6X顯示記憶體,使用DLSS 3比上一代旗艦 GPU RTX 3090 Ti 更快。兩種RTX 4080配置都將於2022年11 月上市,起價分別為台幣31,990元(12GB)和台幣42,990 元(16GB)。 和4080 GPU將作為定制板提供,包括來自頂級附加卡供應商(如華碩、Colorful、Gainward、Galaxy、GIGABYTE、Innovision 3D、MSI 、同德、PNY 和 Zotac。RTX 4090 和 RTX 4080 (16GB) 也由NVIDIA直接以有限的Founders Edition生產,供想要NVIDIA內部設計的粉絲使用。在由Acer、Alienware、ASUS、Dell、HP、Lenovo和 MSI以及全球領先的系統製造商等製造的遊戲系統中尋找GeForce RTX 40系列GPU。 不負眾望,新一代GeForce RTX 4080 12GB/16GB、4090 24GB效能快過前一代同級顯示卡2~4倍效能,實在令人相當滿意。最後,還是要問:「各位同學,錢包準備好了沒?」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空冷/水冷/AIO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風扇】:
-
史上最強遊戲顯示卡報到!NVIDIA GeForce RTX 4090 24GB顯示卡磅礡登場,定價美金1,599元起2022/10/12正式開賣!
號外!顯示卡又改朝換代了!這次引領風潮的,則又是由NVIDIA領軍,推出了史上最強遊戲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4080、4090。 萬眾矚目,NVIDIA在2022年09月21日的GTC 2022由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主題演講,發表了繼Siggraph 2018推出全新的GPU架構NVIDIA RTX系列之後,今天宣佈推出第三代RTX架構Ada Lovelace核心圖形處理器。 --------------- --------------- *本文透過NVIDIA原廠發表會現場即時翻譯編譯 這次,厲害的是只使用一個Ada GPU就能支援Racer X,這一代的GPU是以數學家Ada Lovelace來做命名。NVIDIA工程師與台積電緊密合作,採用了專為GPU圖形處理器最佳化的4奈米TSMC 4N製程,整合了760億個電晶體,和超過18,000個CUDA核心,總共比前一代Ampere核心還多出了70%的電晶體。更厲害的是,Ada Lovelace這次推出三款RTX圖形處理器更強! 全新的串流多處理器 (SM) ,這次具有90兆次浮點運算,比前一代多 2 倍。Ada Lovelace的串流多處理器(SM),這次有了重大的改變,具備命名為著色器執行重新排序的技術創新,可已立刻以即時方式重新安排工作時間,讓光線追蹤的性能提升了 2~3 倍,著色器執行重新排序是重要的革命,就像CPU裡面的非依序執行技術一樣厲害。此外,全新的RT核心,具有2倍光線三角交點輸送量,和2個重要全新硬體單位全新的 Opacity Micromap Engine,將alpha測試幾何的光線追蹤速度提升 2 倍,而新的Micro-Mesh Engine可在不增加BVH組建和耗費儲存空間的情況下增加幾何豐富度。 全新Tensor核心搭載Hopper FP8 Transformer Engine並具備1.4 petaFLOP的Tensor處理效能,原始光線追蹤的效能不足以確保高畫格率,光線追蹤是出了名難以進行平行處理,因為光線會在各種方向和不同類型的交集表面間反彈 GPU是高度平行化,在處理類似工作時是最有效率的光線追蹤工作負載導致我們需要用不同的執行緒來處理不同的著色器,或存取難以合併或快取的記憶體,著色器執行重新排序 (SER) 可即時重新安排著色工作負載,從而進一步運用 GPU 資源 藉此提升執行效率, 我們看到光線追蹤效能提升 2~3 倍,而整體遊戲效能則提高 25%,與加速運算一樣,電腦繪圖技術也是一項全方位的挑戰,需要在架構、設計和演算法方面皆追求創新,才能有所突破,例如,NVIDIA 的 RTXGI 使用光線追蹤技術支援即時多反射間接照明,RTXDI 使用光線追蹤技術從數百萬個光線中直接照明,並從所有光線投射陰影。RTXDI可用於發光表面,例如告示牌、電視螢幕和霓虹燈管,NVIDIA 即時雜訊消除器 (NRD) 是一種時空降噪技術,可從不完整的光線追蹤影像,無論真實畫面,減少所需的光線數量 而深度學習超高取樣,也就是DLSS,更是我們最大的成就之一。 光線追蹤需要進行大量運算 CGI 影片的每個畫格都需要數小時才能完成渲染,我們希望能即時執行此作業NVIDIA RTX 開創了即時光線追蹤,RT核心會進行BVH穿越和光線三角交點測試,如此一來,串流多處理器就不必在每道光線上執行數千個指令 但即使有RT核心,遊戲的畫格率仍太低,我們需要另一項技術突破 而此時深度學習就派上用場,DLSS使用卷積自動編碼器人工智慧模型,將目前低解析度的畫格與先前高解析度的畫格,逐像素比對,以預測更高解析度的現有畫格,人工智慧模型經過訓練可預測超高解析度16K參考影像,預測影像和參考影像之間的差異將用於訓練神經網路,這個過程會重複數萬次,直到該網絡能夠預測高畫質影像為止,Ada推出DLSS 3新增可產生完整全新畫格,而不只是像素的的全新人工智慧技術,DLSS 3包含四個元件:全新光流加速器、遊戲引擎動態向量、卷積自動編碼器人工智慧畫格產生器,以及Reflex超低延遲流程 DLSS 3 會處理新畫格和前一個畫格,以瞭解場景的變化。 光流加速器為神經網路提供畫格之間的像素方向和速度,而遊戲中的每一組畫格以及幾何和像素動態向量,會匯入產生中間畫格的神經網DLSS 3無需處理繪圖流程就能產生全新畫格,比起暴力渲染方法,將遊戲效能提升高達4倍由於DLSS 3能在不涉及遊戲的情況下產生新畫格,因此對受限GPU或CPU效能 的遊戲都有益,針對受CPU效能限制的遊戲,例如包含大量物理效果或大型世界的遊戲DLSS 3讓Ada GPU以遠高於CPU運算能力的畫格率渲染遊戲。DLSS 3 是我們最偉大的神經渲染技術發明之一。 這比 4 年前我們首次推出,即時光線追蹤技術時增加了16倍,然而,GPU中可用於這些計算的電晶體數量 並沒有以這樣的比率增加,這就是RTX功能強大之處,我們在 4 年內透過人工智慧將效能提升 16 倍。 RTX 神經渲染演算法可在可程控著色器RT核心和Tensor核心上執行,創造令人驚豔的影像,Ada的總處理輸送量比Ampere這一代 GPU 有大幅躍進,在效能表現上一覽無遺,在光柵化遊戲中Ada的速度高達2倍,光線追蹤遊戲的速度則提升4倍,Ada能耗比極佳,與 Ampere 相比,相同功耗的效能是Ampere的兩倍以上,您也可以挑戰Ada的極限,我們在實驗室中將Ada超頻了3GHz,RTX 顛覆了繪圖運算。而現在,Ada正在為未來的遊戲鋪路,實現完全模擬的世界,正如 RacerX 的成果。 今天,我們要發佈備受期待的NVIDIA Ada Lovelace GPU,GeForce RTX 4090 NVIDIA 工程師在各方面推動技術,具備著色器執行重新排序功能的全新串流多處理器 具備Opacity Micromap和Micro-Mesh Engines的全新RT核心,採用FP8 Transformer Engine的全新Tensor核心,以及支援DLSS 3的像素處理300兆次運算光流加速器。整體而言,處理輸送量提升達4倍,相較於目前旗艦GPU,3090Ti,4090 在執行《微軟模擬飛行》時,速度提升達2倍,執行《傳送門》RTX 版時提升達3倍,執行 RacerX 時速度提升達4倍。 GeForce RTX 4090是全新的重量級冠軍,售價為 1,599 美元,並於10月12日上市 GeForce RTX 4080 提供12GB和16GB版本,在RacerX上4080的效能是3080 Ti的三倍。 4080售價899美元起,全世界最優異的遊戲平台變得更加精湛,我們的30系列GPU售價自329 美元起,是全球最適合主流玩家使用的GPU,RTX 4090和4080 GPU售價自899美元起,為遊戲迷提供終極效能,Ada Lovelace世代產品推動全部三種RTX處理器,也就是神經渲染的引擎,Ada為玩家提供量子級技術躍進,並為 Omniverse 等完全模擬世界的創作者鋪路。 這次,NVIDIA GeForce RTX 4080、4090顯示卡的發表,無疑再次震撼了玩家世界,加上效能達到前一代同級顯示卡的2~4倍戰鬥力,無疑是史上最強遊戲顯示卡報到!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空冷/水冷/AIO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風扇】:
-
電競耳機怎麼選?除了外型你還應該考慮的因素、一文搞定(上篇)
時序已進入11月,莘莘學子們已經進入課程軌道,開始邊讀書邊玩樂的好日子,而上班族們則是仍在努力的為未來打拼,僅能利用下班短暫的休閒時光玩一玩遊戲,抒發一下上班緊張的情緒。繼先前的鍵盤、滑鼠、螢幕等電競專題以後,本期將進入電競周邊產品的最終章,也就是電競耳機的部分。 到底什麼是電競耳機?電競耳機為何「電競」?想必這會是玩家在初次購買電競耳機時的最大疑問,「一般耳機或聽音樂的耳機不能玩嘛?」話也不是這麼說,但其實電競耳機和一般耳機最大的差別在於提供精準的聽音辨位能力。 電競耳機的興起最主要的關鍵點還是在於整個電競產業之所以繁盛的一環:電競比賽。既然說到電競比賽,就先來看看當前的電競比賽有哪些項目?最常見的就是像《英雄聯盟》這樣的MOBA遊戲,射擊遊戲也是大宗,偶爾你也會看到賽車遊戲的比賽,最近比較興起的話題或許是自走棋也準備列入電競比賽項目中,至於手遊的電競比賽由於目前還在發展中,本文就暫且先不就該類型的遊戲本身做細部的說明了。 回頭來看,由於電競比賽的類型現階段來說仍以MOBA和射擊遊戲為最主要選項,因此,電腦周邊廠商們自然而然地也會根據這些遊戲類型設計相關的電競產品,舉例來說,如果是愛玩MOBA遊戲的玩家,在購買耳機前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耳機本身對於聲音細節的處理,尤其在大團戰中,玩家必須要能準確聽到任何角色呼喊技能或招式聲音的來源、方向等等,這時候玩家即便不是買專門的電競耳機,而是用一般手機附贈耳機或是一般遊戲用耳機的話,也還是能有不錯的音效表現。但如果真要能準確辨別聲音的方向和來源的話,就必須選擇專業的電競耳機了。 電競耳機相較於一般高階的音樂耳機或是手機耳機來說,最大的關鍵差異在於它們在聽聲辨位的能力上做最佳化,這個功能在射擊遊戲中尤其重要,因為在射擊遊戲的世界裡,耳朵是玩家的第二副眼,不管是前陣子火紅的大逃殺類型遊戲、還是競技類射擊遊戲,聲音一直都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素,遊戲中的任何一個腳步聲、槍響聲、爆炸聲,甚至只是因槍枝、彈藥造成的環境音效等等,都是在射擊遊戲中能為玩家帶來敵人所在位置判定的關鍵點,其實這也和現實世界中特種部隊在攻堅時最重視聲音是一樣的。舉例來說,如果玩家有玩《虹彩六號》或是新的《決勝時刻:現代戰爭》的話,就會很快了解聲音在射擊遊戲中所佔的比例,部分時候甚至會比控槍準度還要更重要,這時候玩家使用的耳機能不能準確的提供聲音來源給玩家,很有可能就是勝負的關鍵所在。 文走至此,玩家們在試用電競耳機玩遊戲時,需要注意哪些聲音的細節來源呢?首先,基本的上下左右前後等方位一定要能清楚辨識,不管是樓上的腳步聲還是有人在你後方開槍,都要能準確辨識,雖然不是每一款遊戲在聲音的表現上都做到非常完美,但電競耳機在基礎上能夠彌補這樣的不足,進而提供玩家優於他人的聽覺。再者,距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察點,敵人在你身邊開槍和在遠處開槍,兩者的聲音要能有清楚的差異,玩家或許無法準確的判斷遠處敵人和自己之間的距離(畢竟每個遊戲不同),但要能知道大概距離有多遠(一般來說槍聲越悶代表越遠),才能先發制人的搶得克敵制勝的先機,別忘了剛才提到的,耳朵是射擊遊戲中玩家的第二副眼。 最後就是耳機本身針對細節部分的音質處理,這邊分為兩類,一是當玩家身處在大團槍戰中時,仍要能夠準確分辨槍枝聲音和爆破聲、甚至手榴彈被扔到自己腳邊的清脆落地聲等等,電競耳機面對這樣各種聲音混在一起的混雜聲要處理得宜,不能因為聲音同時出現而模糊。另一點即是實際的細節處理,當有敵人在身邊或樓上以蹲低或匍匐前進的姿勢移動時,電競耳機要能提供玩家細緻的音效,以便讓玩家能夠了解「樓上有人!」這件事,而且更重要的是耳機如果能夠讓玩家說出「樓上有三個人!」這樣的事實時,就代表這是一款非常優秀的電競耳機,因為它不只在聲音細節上處理得宜,同時在混雜聲和方位的處理也優秀。 玩家們如果跟隨了近期專題的腳步,想必現在對於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周邊產品在購買之前已經有基本的了解,在購買上也能按照自己的需求選購,而在選擇產品時也不會因為不懂相關的名詞誤入商家的話術陷阱。 電競耳機的選購方法其實大抵來說和各式周邊產品是相同的邏輯,不過有一重要關鍵點是在主觀性。耳機的主觀性相較於其他產品非常強,因為它不像其他的產品在使用上會有較客觀的狀況或數據做說明。畢竟聲音嘛~每個人聽到的本就不同,因此,雖然本文仍會就選購電競耳機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做說明,不過強烈建議玩家們在購買前一定要到實際的店家攤位試聽,才能真的準確理解該電競耳機的特色所在,以及是否真的適合。 不過如果扣除每個人對於聲音表現要求這點的話,還是可以歸納出幾個重要的關鍵點供玩家做為購買前的注意事項,先從專有名詞的解釋來說。 單體是耳機發聲的控制元件,其大小一般來說以直徑來表示,單位為mm,通常直徑越大、音質表現會越好,大單體的好處在於聲音音場感會比較大,而且重低音的表現也會明顯,不過相對來說,聲音感度也會因為單體大、內部震膜面積變大而變重,同時,聲音的阻抗也會因為繞線較多的關係偏高,當然也是有單體大但是低阻抗的耳機。 另外,單體有分動圈式、動鐵式、圈鐵式、靜電式等等,簡單快速說明一下,動圈式耳機一般來說就是直徑越大、聲音越好的例子,不過相對來說就會需要更高的阻抗,通常會比較能驅動;動鐵式單元體積就要小的多,所以最常見的就是在耳塞式耳機(或稱入耳式耳機),通常動鐵式耳機的腔體本身都比較長,這是因為動鐵式單元的特性所致,其震膜重量會隨單元直徑的增加上升,耳機長度也就因此增加了,不過好處是通常動鐵單元因為結構幾乎式密閉的容器,只需要很小的電流就可以驅動單元運作,因此,通常靈敏度都頗高,帶來的效果就是音樂在涮間的表現上會比動圈單元高一些。 響應頻率指得是耳機可以發出的聲音頻率範圍,範圍越大、能聽到的聲音細節就越多,其單位為Hz(1000Hz=1kHz)。理論上來說,耳機能夠提供的響應頻率當然是越大越好,但實際上人耳能聽到的範圍在20~20000Hz之間,這也是為什麼當玩家購買市面上的電競耳機時,普遍的響應範圍都落在這個區段之間,就一般遊戲甚至專業電競比賽來說,這樣的範圍也已經足夠。 而部分高階的音樂耳機有時會標榜提供更低或更高的範圍表現,雖然理論上人耳聽不到,但或許在聆聽的品質上還是多多少少會有些差異,即便在遊戲上較應用不到這一塊,但若有購買音樂耳機需求的話,響應頻率是個考量的要點之一。 電競耳機和音樂耳機的差別在這邊也可以感受的出來,因遊戲中的腳步聲、槍響聲、爆破聲的音效都有一定範圍的音頻,電競耳機會特別針對這些頻率做強化,讓玩家能夠更輕易的聽到這些聲音。但如果把這樣的耳機設定拿來聽音樂的話,表現或許就會有些差強人意,使用/購買前要注意。 阻抗是作為電競耳機選購時的一項重要指標之一,單位為「Ω歐姆」,也就是許多玩家會問的「推不推得動?」問題的關鍵參數考量,關係的是功率問題,簡單理解的話,阻抗越高、耳機本身受到的雜訊干擾越低,準確運作時聲音便會越乾淨,但這樣的電競耳機便會需要像是專門的音訊或是給PC電腦、家用遊戲主機這樣的機台使用,否則一般的智慧手機可能沒有足夠的輸出能夠推動,市面上的電競耳機普遍會落在30Ω以上,一般來說如果智慧手機線材連接埠支援的話也可以推動。但某些更高階的電競耳機甚至會有超過60Ω以上的需求,這類的電競耳機便不是針對一般手機而來,而且通常這類耳機還會提供音效卡或擴大器調整。 耳機的靈敏度直接影響的就是耳機容不容易發出聲音,高靈敏度的耳機較容易發聲。靈敏度的定義是當輸入1豪瓦的功率時,在頻率1000Hz時,耳機能夠發出的聲壓等級(聲音大小),就是該耳機的靈敏度等級,一般以dB/mW(分貝數/毫瓦)作為單位,其影響的效果簡單理解就是大聲與否,耳機靈敏度越高、其聲音在相同的功率下就會越大聲。一般情況下,靈敏度越高的耳機,可以顯示出來的聲音細節也越多,其音質的層次也越豐富,這和阻抗之間會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現階段主流電競耳機都會強調具備環繞音效功能,但到底什麼是環繞音效?跟立體聲有什麼關聯?常常看到5.1聲道、7.1聲道又是什麼意思呢? 先說環繞音效本身吧!環繞音效本身是聲音模擬技術的通稱,目的是為了讓聲音可以更接近人耳接收音訊的習慣,不同於人眼的視角大約坐落於眼前左右30度的範圍,聲音的感受是來自360度全方位的,同時也會因為遠近距離有不同的差異,即便眼睛看不到,但光是用耳朵聽也可以感知到聲音的方位和遠近,電競耳機中的環繞音效主要就是為了讓玩家在遊戲中可以達到這樣的音訊效果。 如果將這個情境應用在音響系統中,環繞音效要實現的話,至少需要兩個聲道作為循環軌道,也就是至少要有兩組喇叭,然而如果要能真正實現人耳對於立體聲的敏銳度,增加聲道的數量是最直接的辦法,所以在雙聲道以後又有了四聲道的出現,是藉由四組喇叭來模擬。後來的5.1聲道和7.1聲道又是什麼?其實最簡單的說法還是以增加喇叭數量最好理解,5.1聲道意味著六組喇叭、7.1聲道則是代表有7組喇叭。 然而,任何耳機都僅會有兩組耳罩,分別做為左右聲道來源,要實現5.1聲道甚至7.1聲道的話,最終都必須透過模擬的方式達成,也就是虛擬聲道。傳統上的物理5.1聲道或7.1聲道需要多個音響布置在四周進行發聲,以便營造出聲音環繞的效果,但因為耳機的空間有線,因此多半都還是會額外透過音效卡的控制,將音頻虛擬成7.1聲道音效,再傳入原本的雙聲道耳機中。對於實際的遊戲體驗來說,7.1聲道自然會比5.1聲道在聲音來源的判定上還要更加準確些,然而,有些遊戲可能本身就已經具備虛擬聲道技術支援的話,若玩家又再開啟虛擬聲道,則會造成聲音模糊,效果反而不佳,因此,遊玩遊戲前要先查明該遊戲是否已經自帶虛擬聲道功能而定。 當玩家們花時間選購電競耳機時,也會慢慢發現,其實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電競耳機開始採用USB連接埠作為接口,而非單純以傳統的3.5mm耳機孔為主,這個USB連接主要是為了要給音效卡使用的。 目前大多數的中高階電競耳機都有內置音效卡,以確保耳機的穩定性,傳統上3.5mm耳機孔無法達成7.1聲道,因它僅具備聲音的輸出功能,無法做額外的運算,因此,具備USB音效卡功能的電競耳機便在這時派上用場,USB電競耳機可以透過內建的音效卡和軟體最佳化實現虛擬聲道,相較之下就方便了許多。而另一個需要USB接頭的原因則是在於RGB燈效的設計,一般3.5mm耳機孔無法提供燈效所需的電源供應。 那麼音效卡真的是必要的嗎?其實嚴格來說並不然,會提供音效卡的原因還是在於前文提到的虛擬聲道建構,然而當遊戲本身就已經支援或是玩家自己在開啟虛擬聲道後覺得聲音反而不真實的話,這時就沒有接上音效卡的必要性,直接使用3.5mm耳機孔即可,多數具備音效卡的電競耳機,其USB音效卡線材和原先的3.5mm耳機孔是分開的,當玩家真的想要開啟虛擬聲道時,才需要將兩者合而為一。不過,如果是為了追求RGB燈效的話,那麼還是需要接上USB音效卡,再者,如果想用廠商提供的軟體做細部音效調整的話,接上USB接口也可提供較完整的功能輔助,甚至部分USB音效卡也提供線控的功能,可以直接靜音麥克風或是調整耳機音量等等。 是否要選擇無線電競產品其實這個問題在近期的電競產品介紹中,也是玩家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目前的無線電競耳機主要都以2.4GHz頻段為主,並且需要搭配專屬的USB無線接收器,和電競鍵盤及滑鼠相同,而隨著無線連結的技術越加純熟,就一般使用狀況下,已經不太容易有掉線或延遲的問題,尤其若是高階電競耳機的話,這樣的問題更少見。不過,如果是專業的電競選手的話,為了追求穩定的比賽體驗和一致賽事公平性,仍舊會以有線的電競產品作為賽事專用設備。 因此,建議玩家如果只是單純要自己在家和朋友玩遊戲的話,可以考慮購入無線電競耳機,好處是不用再擔心線材的問題,而且因為無線電競耳機使用一段時間之後仍舊是需要利用線材充電的,因此,即便耳機臨時沒電或訊號連接不良,仍然可以先用線材連結,但無線電競耳機(或任何無線電競產品)所帶來的最大優勢還是在於電腦桌的整潔,以及可以完全擺脫線材的拘束。 另一個電競耳機和高階音樂耳機的不同點在於有無麥克風,玩家們在觀看世界級的電競比賽時,一定會看到選手們頭上戴著兩副電競耳機,一個掛在耳朵上、另一個在脖子上,耳朵上的是為了獲得電競耳機聽聲辨位的功能,脖子上的則是為了獲得無干擾的麥克風收音。前文說過,在電競的世界中,不管玩的是什麼遊戲,耳朵是除了眼睛以外另一個最重要的「聲音來源」,這部分不只是玩家或選手自己聽到的聲音,另一個關鍵點也在和隊友之間的溝通,這也就是為什麼電競耳機都一定會提供麥克風功能的關鍵,而且這麥克風普遍來說規格都還不錯。 先說說麥克風的收音模式,也就是玩家在選購耳機時會看到的「指向性」關鍵字,常見的模式有全指向式、心型指向、超心型指向,另外還會有槍型指向和雙指向式等等,一般來說市面上最常見的是前三種,因此,這部分也將針對這三種模式做簡單介紹。 首先,全指向式(Omnidirectional)是指麥克風會收錄來自不同角度的聲音,對於各方為的靈敏度都是相同的,這種麥克風最常見在需要收錄整個環境聲音的錄音工程或交響樂收音等等,或者是希望在聲音來源在移動的時候仍能保有良好收音時也會使用這類型的麥克風。不過它的缺點在於很容易收到四周環境的噪音,且在價格方面相對較便宜些;再來就是單一指向式,也就式前面提到的「心型指向」和「超心型指向」的統稱,這種收音方式對於收音的來源具有指向性,也就是來自麥克風前方的聲音會有最佳的收音效果,而如果是其他方向的聲音則會被衰減,這類型麥克風一般來說是電競耳機最常搭配的麥克風收音模式。其中,心型指向和超心型指向的差異僅在後者會比前者針對麥克風後方的聲音稍微加強收音效果。 再來要提到麥克風的音質表現,麥克風除了收音要好以外,對於其他玩家聽到的聲音也要有一定的品質,否則如果隊友聽起來是糊糊的聲音的話,那還是乾脆不要講話比較好。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遊戲有提供內建聊天的功能,通常建議除非逼不得已要和其他路人玩家溝通,否則如果是和自己的親朋好友組隊玩遊戲的話,建議還是使用專屬的聊天軟體如Skype、Discord較能獲得最佳音效,否則即便耳機麥克風再好,也未必能獲得最佳的音質表現。 最後要來提及幾點玩家在購買電競耳機時可能要考量的主觀因素,包含耳機的外型、配戴的舒適度等等。電競耳機和其他電競相關產品不同的是,對於聲音的講究每個人要求不同,對於戴在頭上舒不舒服這點更是因人而異,因此,建議玩家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親自到耳機店面戴過以後再購買。 電競耳機的外型分類目前來說,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新興起的入耳式電競耳機,入耳式耳機的優勢在於它體積小,攜帶方便,同時因為體積小的關係,內部的驅動單體不大、抗阻也相對較小,因此,除了部分時候可以給PC或家用遊戲主機使用以外,如果玩家有玩電競手遊的話,也是可以作為選項之一。不過入耳式電競耳機的缺點也明顯,體積是把兩面刃,體積不大造就它無法搭載更多的功能,相較於另一種耳罩式電競耳機就顯得弱了些,當然也有強大的入耳式電競耳機,只是普遍來說,就功能和實質規格面來看,還是會比耳罩式耳機弱一些。 耳罩式電競耳機是許多玩家或職業電競選手比賽時最常推薦的類型,主因在於體積大的關係,讓廠商可以在內部提供更多功能輔助,包含較大的單體、更強的聽聲辨位能力,甚至環繞音場輔助等等,不過這類耳機也是有缺點,最明顯的就是長時間配戴時有可能會造成頭部不適,因此,在選購時就需要考慮到其外型設計和舒適度了。 因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電競耳機主要仍是以耳罩式為大宗,因此下文各面向的考量也將以這類型耳機討論基礎。 「符合人體工學設計」會是玩家在考慮耳機時最常看到的宣傳名詞,不過符合就真的一定舒服?那倒未必,畢竟廠商們原先在設計耳機的人體工學時,也只是以「平均頭型」來做設計,因此這樣的設計想當然爾只能符合大部分人的頭型,但每個玩家的頭型都不相同,實際戴上以後是否真的舒服仍要以實際體驗為主。 材質重量影響玩家長時間配戴耳機的慾望,為了讓玩家能夠在長時間配戴下減少頭部的不適感,多數廠商會讓耳機以塑膠或金屬材質為主,端看廠商決定,例如有全塑膠耳機,也有全金屬材質耳機,兩者最直接的差異在於堅固度。再者,也有塑膠框架搭配金屬耳罩外框的設計,這也是絕大部分耳機會採用的材質組合,當產品的價位來到一定等級以後,廠商會在耳機上的更多部件使用金屬材質如不鏽鋼或鋁合金等等,再度強化產品的堅固耐用度。 什麼樣的組合比較適合玩家配戴?沒有一定的答案,因人而異,塑膠的材質相對來說會比較柔軟、金屬材質則會比較堅硬,不過多數主流電競耳機重量都已經逐漸下壓,方便玩家獲選手長時間配戴時減輕頭部壓力。 市面上電競耳機的大小有許多種類,玩家們如果沒有特別的品牌信仰的話,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頭型大小的電競耳機,沒有例外。那麼玩家一般來說要選擇大耳機還是小耳機?普遍來說,越大的耳機其音質越好,主要還是在於前文提到的驅動單體可以給越大的關係,加上大耳機在低音方面的表現也會比較出色,因此,建議如果玩家要選購電競耳機的話,還是以大的耳機作為最主要的選購目標,一般來說以戴上耳機後,耳罩能夠完整包覆耳朵且不會感到不舒服為主。 耳罩是耳機和玩家最親密接觸的部位,因此,廠商們針對這部分也會做許多特殊的設計,先說材質本身,最常見的選項是海綿,另外也有記憶海綿,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後者當玩家拿下耳機並重新戴上後,不需要額外的適應時間,戴上以後很快就能快速適應。普遍來說,就目前主流電競耳機在耳罩材質的選用上,都能提供多數玩家們要求的舒適度體驗。 不過耳罩本身在配戴時還需要考慮的一點是,由於玩家們如果玩遊戲的話,可能一次都可能連續遊玩一兩個小時以上(記得休息呀~),長時間配戴下,耳罩方面還要考慮是否會讓耳朵容易因為長時悶著易出汗,這點可以直接從耳機拿下後的當下感受耳朵溫度做體驗,室溫下的話,如果耳罩容易讓耳朵溫度升高出汗,脫下耳機的當下耳朵會感受到明顯涼意,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另外,有對於眼鏡族玩家們來說,有些電競耳機會提供所謂的眼鏡道設計,方便耳機戴上時,在耳罩的部分會讓鏡架不會在太陽穴的地方造成強烈壓迫感,也是一種貼心的設計,不過,任何設計都還是要看玩家實際配戴以後再做決定。 選購耳機時,外型會是一大考量點,不過這點因為實在非常主觀,所以本文就不特別深究外型設計,玩家優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外型為主。不過在RGB燈效這點,到底有沒有其必要性?其實說實在的,這點也是端看玩家自己的喜好,有無RGB燈效不會讓你聽聲音更清楚,最主要還是視覺上的差異而已。再者,如果玩家真的要選購具有RGB燈效的耳機的話,如果是有線的設計到無妨,但如果是無線電競耳機的話,那還需要考慮的是它有可能會對電池續航力造成影響的可能,這點在使用或選購時也要注意。 當前各家電競廠商不管是鍵盤、滑鼠還是耳機,都會針對不同的硬體設備提供軟體做調整,部分廠商甚至會將旗下所有產品的軟體設定整合到單一軟體中方便玩家操作。這裡就提到「軟體」的核心意義,最主要的功能都還是在於方便使用,多數市面上的電競耳機普遍來說都是隨插即用的,玩家不需要擔心額外的設定或調整。 然而,當耳機插入電腦時,多數時候都會跳出通知提醒玩家安裝對應的軟體做輔助,其內部的功能包含音效方面的設定如環繞音效功能開啟(如有特殊支援規格的話),或者是耳機聲音測試等等,其中以遊戲體驗來說最重要的會是聲音來源的測試功能,由於每家廠商對於聲音的調校不同,因此,在環場音效的設計可能會有些許的來源不同,因此,藉由軟體的設定和體驗,可以快速了解自己買的耳機針對聽聲辨位能力的設計。而針對麥克風的部分則是會有麥克風測試和靈敏度調整等設定,另外,如果耳機本身具備RGB燈效的話,也會提供燈效方面的設定。不過,每家廠商的軟體設計不同,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在購買耳機後安裝使用看看,藉由軟體可以讓電競耳機的操作體驗更加完整。 文走至此,相信玩家們對於購買電競耳機前須注意的事項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接下來PCDIY!也找了目前市售40款電競耳機,快速介紹各耳機的設計和特色,方便玩家若有興趣的話,可做為選購前的參考。值得注意的是,下文介紹的耳機不管是型號還是產品,都不代表市場上的所有電競耳機,玩家如果有自己喜好的品牌或產品型號,也可以單純藉由前文的說明作為參考依據,下文提供的只是一時之選,玩家不管如何還是建議有機會的話前往店面試聽為準喔!
-
2019夏季30隻電競滑鼠採購指南,教你如何挑電競滑鼠、看懂專業名詞,一文搞定!【測試篇】
上一篇文章小編幫大家介紹過挑選電競玩家前需要了解的特色和名詞解釋,相信玩家在購買電競滑鼠前,各種要注意的細節,都已經介紹完畢了,相信大家日後如果要購買電競滑鼠的話,就可以有一個很好的依據。 對於電競滑鼠來說,玩家們心中都會有一把自己的衡量標準或信仰所在,但如果還不知道要從何下手找起的話,小編這邊找了市面上30隻電競滑鼠、共12家電競品牌的新品,將會按照品牌英文名順序排列。除了會說明個滑鼠的外型、特色功能以外,小編也會測試在相同的操作軌跡下,分別查看不同的滑鼠接觸平面下使用,觀察滑鼠的穩定度表現,測試選用的平面材質為一般布面材質滑鼠墊,我們選用的是Plextor推出的M9Pe滑鼠墊作為例子,其材質是細網布材質,是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布面滑鼠墊材質之一,另一個測試材質則是一般常見的木紋材質辦公桌桌面,這兩種滑鼠墊的材質介面是目前一般玩家在使用時,最常作為滑鼠墊使用的兩種材質之一。 而測試的軟體將藉由Mouse Test 1.2這個軟體進行統計,測試項目的部分,由於各家電競滑鼠所設定的DPI數值在使用上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因此,測試部分將會針對滑鼠分別在高低DPI設定下反應速度的穩定度,至於高低DPI數值的標準為何,前文有說過,射擊遊戲的試用體驗是評斷一個電競滑鼠好不好的最基本體驗,因此就針對射擊遊戲的DPI設定來說,小編將會針對玩家們最常使用的DPI設定做為標準,因此,低DPI標準落在400、而高DPI的標準則是1600,小編將會藉由固定的測試軟體描繪出波形圖讓玩家參考。另外,也會藉由另一個模式測定官方宣稱的1000Hz在實際使用上,是否真的能夠達到穩定1000Hz、1毫秒反應時間的效能表現。 從上面的測試數據結果比較中就可以發現,一般辦公桌桌面雖然堪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會影響滑鼠穩定度,因此小編建議玩家在玩遊戲時,還是盡量選用滑鼠墊比較好喔!接下來每一顆滑鼠的測試數據比較為求完全發揮滑鼠效能,主要都會以布面滑鼠墊的材質作為依據。此外,每一個滑鼠的試用心得都是小編連續使用該滑鼠半天以上的心得整理,這過程中包含遊玩射擊遊戲《Apex英雄》、上網瀏覽網頁、進行一般文書處理、簡易Lightroom圖片修圖等等,主要是為了模擬在不同環境下的使用心得,這部分的心得主要都是在Plextor的M9Pe滑鼠墊上進行。事不宜遲,接下來我們就馬上進入各電競滑鼠的介紹吧! ASUS旗下電競品牌ROG推出的ROG Pugio光學有線電競滑鼠,整體的重量是103克,是非常輕巧的電競滑鼠,無提供砝碼來讓使用者額外調整重量。滑鼠的長寬高比例為120 x 68 x 37(mm),大小非常好掌握。 滑鼠側邊的按鍵是採可客製化磁吸式側邊按鈕,並且是模組化對稱設計,因此是左右手都通用的機型,不過針對這一點來說,以小編個人是右撇子為例,建議是將模組化按鍵安裝在滑鼠左側供拇指使用,並將右側的按鍵卸下,因滑鼠大小和自己手掌大小的關係,加上我用滑鼠的習慣是將中指放在滾輪上使用,因此位於滑鼠右側的小指很容易在使用時按到右側的按鍵,這點如果有玩家使用習慣相同的話,購買前須注意。 外型上ROG Pugio的設計是符合ROG家的圖騰設計風格,高質感的銅灰色表面搭配馬雅圖紋的橡膠側板提供穩定舒適的握感,滑鼠總共有8個按鍵可使用(左右側都裝上模組按鍵),滾輪部分是採段落式設計,中間則是另有DPI切換鍵,可以快速在高低DPI選項中進行切換。左右兩側的四顆功能鍵預設功能式切換網頁上下頁,這點可藉由ASUS的Armoury Crate做其他自定義功能調整。另外,在外型上RGB燈效部分,滑鼠滾輪、ROG信仰之眼以及尾端的環形燈都有設計燈效,可以藉由Armoury Crate軟體中的Aura Sync功能自行更換,也支援ASUS Aura Sync技術,可和其他周邊同步燈效。 硬體規格部分,ROG Pugio DPI數值最大可達到7200 DPI,最大IPS為150、加速度則是30G。滑鼠按鍵壽命為5000萬次點擊,採用ROG獨家的微動開關插槽設計,可以讓玩家自由更換符合的微動開關以客製化自己喜歡的點擊手感,同時也帶來可自行替換磨損或換掉的微動開關這項優勢,進一步延長滑鼠的使用壽命。 ROG STRIX Carry光學電競滑鼠,採用的是2.4GHz或藍牙無線雙頻連線功能,是一款可攜式無線電競滑鼠,外型體積更加輕巧,長寬高比為101 x 62 x 36 (mm),重量僅72.9克,單手要完全掌握非常輕鬆,主要主打是為了讓玩家可以在工作或遊戲兩方面皆相宜。值得注意的是,由於ROG STRIX Carry需要兩顆四號電池安裝,裝上一般的乾電池後重量會來到116克,重量會稍微增加不少,甚至會比部分有線電競滑鼠還要重,操作前玩家們要先試用看看喔! ROG STRIX Carry這隻電競滑鼠是一右手滑鼠,主要設計也都是偏右手,以小編自己的握感來說非常舒適,體積輕巧好攜帶加上好移動是它最大優勢,不過第一手感印象是右側小指置放處的防滑設計不夠力,可能是因為該斜面角度較小的關係,如果該斜面的設計角度更大一些的話,就會比較輕鬆掌握,另一個解決方式是將食指和中指分別放在滑鼠左右鍵上,這樣一來整個的握感對我來說才會較牢固,供玩家參考。 外觀設計上,ROG STRIX Carry的設計比較低調,整體是用簡單的單一黑色親膚材質包覆,左右兩側放上斜紋防滑設計,並無RGB燈效設計。按鍵分佈的部分,滾輪為段落式設計,滑鼠總計共有六顆按鍵,每一顆按鍵都可以藉由Armoury Crate自定義功能。 硬體規格方面,DPI數值可調整範圍介於50~7200之間,可調整範圍不錯,具150 IPS和30G加速度,具備僅1毫秒反應時間的2.4GHz RF和藍牙無線雙頻連線,採用ROG的Smarthop技術,避免2.4GHz頻段周圍的壅塞和干擾,提供穩定的無線連結。電池續航力方面,2.4GHz和藍牙連線官方續航力數據分別是超過300小時和400小時以上,也就是至少可以有12天以上的續航力效能,玩家要連續長時間使用的話是沒問題的。 ROG Gladius II Wireless是一RGB無線電競滑鼠,是一光學滑鼠,小編一拿上手的手感就知道這才是符合我手大小的滑鼠,首先ROG Gladius II Wireless是一右手滑鼠,外型長寬比是126 x 67 x 45 (mm),重量為130公克,就重量或整體的大小來說都是剛好的握感,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指都可以很輕鬆的放在左右鍵和滾輪上,同時左右兩側搭配的圖騰防滑設計不易割手,小指處的傾斜角度也較剛好,不必特別施力握持,手感很輕鬆。 外型上,Gladius II Wireless同樣也是走低調的設計風格,總共具備六顆可自定義的按鍵,滾輪為段落式設計,RGB燈效部分則是在滑鼠滾輪處和ROG信仰之眼的位置。 當然,既然是主打無線電競滑鼠,ROG Gladius II Wireless具備2.4GHz或藍牙無線雙頻連線功能,反應時間為1毫秒,另外,滑鼠本身是雙模模式,也就是雖然是無線滑鼠,但同樣提供有線連接線材供玩家彈性使用,滑鼠本身不需安裝額外電池,而是直接使用有線線材充電。 硬體規格部分,滑鼠的DPI介於100~16000之間,具備400 IPS和50G最大加速度,快速移動下使用也不錯,小編實際使用期間沒有碰到掉幀的狀況。另外,ROG Gladius II Wireless也採用獨家微動開關插槽設計,可以輕鬆更換微動開關,自由選擇偏好的操作阻力和反饋,客製化能力非常充足。 由Cooler Master(酷瑪)推出的CM110有線電競滑鼠,為對稱式設計,左右手都可以使用,材質則是ABS塑膠/橡膠。最大特色就是其輕量化的外型設計,外型長寬高比例為116.7 x 62.8 x 38(mm),重量則是92克(±5克),非常輕巧好掌握,大小上也還算可以單手掌握的程度,雖然以小編的手來說,我比較偏好當手掌放上滑鼠後,四指第一指節以內的肉都能貼合到滑鼠上的「飽和感」(XD),CM110雖然還是稍微給我一種小懸空的感覺,但操作手感已經很不錯,尤其重量不會太重這點操作起來也很棒! 外觀設計的部分,CM110本身具備共6顆按鍵,材質部分是使用ABS塑膠/橡膠,但在最外層使用CoolerMaster獨家的特殊材質,除了增加整體的手感舒適度以外,也可強化耐用度。滾輪的設計為段落式,段落感不強烈,滾動輕鬆。另外,CM110本身是針對右撇子玩家所設計,因此滑鼠左側設有兩顆側邊按鍵,可以藉由軟體自行定義功能。而在外觀的RGB燈效方面,具備可自定義的三區LED燈光,分別是滾輪、CoolerMaster商標圖以及尾端周圍的環繞燈條,絢光十足。 硬體規格的部分,DPI設定範圍介於400~6000之間,具5段切換,回報速率為1000Hz(1毫秒反應時間),足夠應付多數遊戲和一般使用,不過IPS數值僅60、加速度為20G,遊玩需要時常快速移動滑鼠的遊戲的話,需要小心或許可能會有掉幀的問題。不過,正如前文所提,雖然IPS和加速度數值並不高,但玩家如果是使用中階電腦規格的話,CM110的規格已經綽綽有餘。 同樣由Cooler Master推出的另一款有線電競滑鼠CM310,相較來說是一款規格比較高階的版本,第一手感印象也比較優秀,尤其在左右兩側設計的橡膠防滑墊不管是防滑度或位置都恰恰好,四指第一指節部位還是有稍微未完整貼合,不過整體的手感還是不錯。外型比例為127 x 71.5 x 39.5(mm),重量為100公克,大小或重量大小極為輕巧,操作手感不錯。 外觀設計的部分,CM310是對稱式的設計,左右手玩家都可以使用,不過獨立的側邊按鍵位於滑鼠左側,因此如果是左撇子玩家的話,操作上可能需要犧牲掉這兩顆左側按鍵,或者要改用小指來使用。按鍵分佈的部分,滑鼠除了左右鍵和滾輪以外,左側有兩顆獨立側邊按鍵,另外在DPI設定調整的部分也有獨立的上下DPI設定鍵,最後還有一顆RGB燈效模式切換鍵,總計8顆。燈效RGB的部分共有三處,分別是滾輪、Cooler Master商標以及尾端周圍,尾端RGB燈效相較於CM110來說更低調些,不過CM310可以藉由按鍵切換五種不同的RGB燈效。 硬體規格面來看,CM310的DPI範圍介於500~10000之間,共有7段調整,追蹤速度為60 IPS、最大加速度為20G,和CM110有著同樣的問題,如果是在低靈敏度下要做大幅度的移動時,搭配高階電腦系統時可能要小心有掉幀的狀況,適合中階電腦系統使用。 Corsair(海盜船)是玩家們心中有名的電競周邊廠商之一,這次他們推出旗下的Corsair M55 RGB Pro電競滑鼠,採用的對稱式的設計,主打「好滑鼠不分左右」的口號,外型大小上走的是輕量化的設計,長寬高比為124 x 68.4 x 40(mm),重量僅86公克,手感上來說抓握容易,加上重量輕的緣故,操作上非常輕巧靈敏。為了因應左右對稱設計,兩側皆有防滑墊的設計,不過左右兩側也都有兩顆側邊按鍵,使用時要小心不要誤觸另一端的按鍵。 外觀設計上,M55 RGB Pro的設計走低調路線,滑鼠主色系是黑色,配上簡單醒目的海盜船Logo,整體的產品信仰氣息足夠。RGB燈效部分僅海盜船Logo有燈效,DPI顯示部分另有單色LED燈顯示,除了DPI設定外也可顯示Profile設定,讓整體外型設計更加顯得乾淨。 按鍵分佈的部分,總共有八顆可編程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以外,滾輪的段落感稍微較明顯,操作上的精準度也順勢提高。除此之外還有DPI切換鍵以及左右兩側各兩顆側邊鍵。按鍵功能和燈效設定可藉由Corsair iCue軟體進行設定。 至於硬體規格的部分,感應器採用PMW3327,DPI設定最高可達到6400 DPI,具備220 IPS和30G加速度,用來應付大部分的遊戲已經十分綽綽有餘。 NightSword RGB電競滑鼠是Corsair較高階的電競滑鼠之一,第一手感印象來說還不錯,外型大小比例為129 x 86 x 43.8(mm),重119克,不算輕盈但還算可接受,同時如果玩家認為手感還不夠的話,可以另外使用隨附的砝碼進行調整。整隻滑鼠表層幾乎都有防滑的紋路設計,這讓整體的操作手感來說還不錯,不過小編的手感認為高度上來說稍微高了一點,雖說不至於不舒服,但握上去的第一直覺就能感受得到。 外觀設計上,NightSword RGB有著明顯的電競硬派風格設計,除了表面明顯的稜線切線以外,左側的拇指墊也是一大特色之一,整體的視覺感還滿強烈的。RGB燈效方面共有四區,分別是位於前方兩側、左右兩側、海盜船Logo以及尾端,都可藉由iCue軟體進行客製化設定。 按鍵分布方面,總計有10顆可編程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以外,另外還有獨立的DPI切換鍵(預設是在左鍵上方),滾輪下方另有兩顆按鍵可設定,而在滑鼠側邊部分則是有三顆按鍵可以自定義。燈效設定和按鍵功能都可以藉由iCue軟體進行設定。 硬體規格方面,DPI範圍介於100~18000之間,可調整頻段共四段、並且提供極限每次1 DPI調整,具備400 IPS和50G加速度組合,不管是要用來玩低靈敏度射擊遊戲還是高靈敏的即時策略遊戲都可以應付得宜。 Kingston HyperX Pulsefire FPS Pro電競滑鼠是專為FPS射擊遊戲設計的RGB有線電競滑鼠,同時也是HyperX Pulsefire電競滑鼠系列中較高階的版本,第一手感印象是握感不錯,整體的大小比例也還ok,長寬高分別是128 x 71 x42 (mm),重量則是95公克,操作移動上滿輕巧靈敏的。設計上主要是針對右手玩家所設計,滑鼠尾端有稍微隆起的設計,以便讓手掌可以貼合,這點在實際使用時的舒適度有加分不少。 外觀設計的部分,Pulsefire FPS Pro配色是以鐵灰色為主,左右兩側輔以防滑墊設計,小編必須說兩側的防滑墊割手的現象明顯,尤其是滑鼠新買的情況下尤其可以感受得到,雖然帶來的防滑程度也比一般電競滑鼠優秀,不過長期使用下來,以小編自己的握法來看的話,拇指指腹和小指按壓防滑墊的位置容易感到不適,如果該防滑墊的紋路能稍微不要這麼深刻的話,整體的手感會好很多。另外,小指放置處的防滑墊用一段時間因手指自然分泌油質後,小編的握法會抓不起滑鼠,這點玩家們也要試用看看喔! 按鍵分佈的部分,按鍵總計共有6顆,可自由根據喜好藉由HyperX NGenuity軟體輔助設定,滾輪感為段落式設計,中間另有DPI控制按鍵。RGB燈效的部分則是滾輪和HyperX商標處設有RGB燈效。另外比較特別的是,滑鼠內可以儲存多達三組設定檔,藉由軟體的幫忙,可以讓設定檔隨身帶著走。 硬體規格的部分,Pulsefire FPS Pro採用Pixart PMW3389感測器,DPI範圍可達到16000,IPS來到450還不賴,加速度則是有50G輔助,回報率有1000Hz,真的就是專門用來給熱愛射擊遊戲的玩家使用。 Kingston HyperX Pulsefire Surge電競滑鼠是Pulsefire系列滑鼠中最高階的一款,外型大小比例上手感比Pulsefire FPS Pro小一些,長寬高比為120 x 63 x 41 (mm),重量則是100克,仍舊是非常輕巧的體積,不過因體積變小的關係,所以小編自己的握感是相對來說沒有Pulsefire FPS Pro好,不過體積小的好處是可以輕鬆掌握。另外,Pulsefire Surge是採對稱式的設計,為左右手玩家皆可使用,不過獨立的側邊鍵位於左側,左手玩家使用時要習慣一下。 外觀設計上,Pulsefire Surge最大的特色在於採用HyperX稱為360° RGB燈效的動態設計,也就是使用ARGB可編程式燈效,其燈光效果會比一般LED燈的RGB燈效更加柔和些,視覺上的感覺也會比較好,該燈效同時也可以藉由HyperX NGenuity軟體自行設定。配色上主要以黑色為主,左右兩側並沒有設計明顯的防滑設計,不過因體積較小的關係,小編自己是還握得很輕鬆,而且少了割手的不適感。 按鍵分佈的部分,共有六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包含調整DPI數值的獨立按鍵。RGB燈效的部分主要位於滾輪處附近(較不明顯)、HyperX商標,以及滑鼠正面左右兩條長條的ARGB燈條,包圍了整個滑鼠,視覺上非常搶眼。滑鼠內同樣可以儲存三組設定檔,隨時藉由軟體快速設定。 硬體規格的部分,感測器採用Pixart PMW3389,DPI最大可達16000,具備450 IPS和50G加速度,以及1000Hz回報率。就硬體規格面來說和Pulsefire FPS Pro大抵相同,不過按鍵的壽命比較長,可承受5000萬次點擊(Pulsefire FPS Pro僅2000萬次),可以說是視覺、效能兼具的選擇。 最後登場的Kingston HyperX Pulsefire Core屬於Pulsefire系列中較入門版本的電競滑鼠,外型手感大小和Pulsefire Surge大致相同,長寬高比例為119 x 64 x 41(mm),重87克,因此小編認為兩者的手感大致相同。採用對稱式設計,讓左右手玩家都可以使用,不過要注意位於左側的兩顆側邊按鍵就是囉! 外觀設計的部分,Pulsefire Core走的是低調的黑色路線,左右兩側有獨特的防滑紋路幫助掌握滑鼠,該防滑墊不像Pulsefire FPS Pro這麼明顯深刻,因此實際握感體驗還算舒適,不過其實長時間使用的話,小編小指內側的部分還是會感到些微痠麻,整體體積適中的緣故,使得滑鼠掌握的能力不錯。RGB燈效設計的部分也是走低調路線,滑鼠全區只有HyperX商標的部分有提供RGB燈效的功能(可藉由軟體更改)。 Pulsefire Core提供共7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滾輪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鍵以外,另外有兩個獨立DPI上下調整按鍵,可以讓玩家快速切換DPI數值,是個方便的小設計。 而說到DPI,Pulsefire Core採用Pixart PWM3327感測器,DPI最大可達到6200、具220 IPS搭配30G加速度輔助,這部分屬於中階電競滑鼠的規格,足夠應付多數遊戲的使用情境,另外,即便是在低靈敏度下,也不至於因IPS或加速度不夠發生掉幀的問題,在三者之間的平衡上做得還不錯。 Logitech電競品牌「羅技G系列」中的G304 Lightspeed,是一款無線光學遊戲滑鼠,本體裝上電池後約100克,以無線遊戲滑鼠來說相當輕巧。滑鼠長寬高比例為116.6x62.15x38.2(mm),採用左右手平衡設計,以普遍亞洲男生的手來說,算中等大小,適合偏好抓握的玩家。 外觀上整體採較為低調的黑色,正面配上銀色自家Logitech G商標,總共有6個可自訂功能按鍵,滾輪後方的按鍵能夠快速切換靈敏度,預設為四段速循環,最多可指派五段切換。滾輪滑動時的觸感偏軟,滑上滑下都算滑順,特別看到左右按鍵方面為機械按鍵張力系統設計,按起來相當省力,劇烈遊戲操作過程也能更準確點擊。 硬體規格上,作為一支稱職的無線遊戲滑鼠,G304使用自家的HERO感應器,DPI可調範圍為200至12,000,追蹤速度為400 IPS、最大加速度為40G,回報速率為1,000Hz,特別的是,HERO感應器與前一代相比,省電能力提升10倍,再搭配自家LIGHTSPEED無線技術,能夠有效解決無線延遲,連線更穩定,媲美大多數有線電競滑鼠的反應速度。而在電池壽命的表現上,據官方數據所示,效能模式下約可使用250小時,若切換至省電模式,則可長達9個月之久,電池續航力也不是問題。 Logitech G系列中的G502 HERO,是前一代G502的小改款,沿襲前一代的整體設計,純滑鼠重量一樣為121公克,有提供額外五組3.6公克的砝碼可依個人喜好配重,長寬高比例為132x75x40(mm),為大型右手滑鼠,以小編實際握的感覺來說,G502比較適合掌握使用。 外觀基本上與前代相同,正面的G字LOGO和DPI指示燈支援RGB燈光同步,可以透過G HUB軟體調整設定。再看到按鍵部分,G502採11組可自訂按鍵,功能相當豐富,其中側邊除了預設前後功能鍵之外,還有一顆預設為快速切換DPI的按鍵,方便射擊遊戲玩家在瞄準敵人時,可以有效增加精準度。再特別看到金屬滾輪的正後方,有一顆控制鈕,能夠讓玩家依照喜好快速調整滾輪阻力。 硬體規格上,不同於前代,這次改用自家HERO 16K感應器,DPI最高可至16,000,靈敏度大幅提升,而追蹤速度為400 IPS、最大加速度為40G,回報速率為1,000Hz,和前代一樣提供零濾波、零過濾和零加速,競賽水準的精準度。 Logitech G系列的G502 LIGHTSPEED,是Logitech熱銷款式G502的無線版本,基本上外觀設計和G502相同,但在重量上從原先的121公克,減輕至114公克,少了7公克,在砝碼上也做了一些調整,從原本5組3.6公克,變成4組2公克和2組4公克砝碼,提供更多元的配重選擇,再看到滾輪的細節,從原本的實心金屬滾輪,更換成鏤空設計,再搭配橡皮止滑表面,讓玩家在操作滾輪時能夠更精準。 在硬體規格上也跟上面的G502 HERO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多虧LIGHTSPEED設計的關係,這款作為一支無線滑鼠,反應速度也能夠幾乎和G502 HERO一樣快,另外也支援有線連接模式,使用時能同步為內建鋰電池充電,滿電時的續航力最高為60小時,除此之外,G502 LIGHTSPEED也支援自家的POWERPLAY無線充電功能,能夠整合供電與LIGHTSPEED無線連線,但要提醒各位玩家,要使用這項功能的話,充電版套組要另外選購喔。 還記得Microsoft Pro Intellimouse(下稱閃靈鯊專業版),沿襲微軟經典右手滑鼠IE3.0的設計,長寬高比例為132x69x43(mm),重量為104公克,加上線材這次採用的編織網線,線材不容易糾纏一團,對習慣掌握的玩家來說,操作上相當順手。 外觀上有兩種顏色可以選擇,分別為「闇影」與「銀珀」,採用五組按鍵,其中三組可自訂功能,其滑鼠本體為弧形人體工學設計,相當適合長時間使用。另外看到滑鼠的尾燈,可以利用Microsoft滑鼠和鍵盤中心軟體自訂顏色。 在硬體規格部分,這次微軟與PixArt合作,為閃靈鯊專業版訂製PAW 3389 PRO-MS光學感應器,最高可達16,000DPI,追蹤速度為400 IPS、最大加速度為50G,回報速率為1,000Hz,整體手感相當滑順,喜歡微軟經典造型滑鼠的玩家,不妨可以考慮一下。 MSI(微星科技)推出的Clutch GM50有線光學電競滑鼠,是MSI首款以符合射擊遊戲玩家需求所設計的電競滑鼠,小編第一手感印象是外型大小對我來說比例剛好,長寬高分別是120 x 67 x 42(mm),重量則是只有87克,屬於極輕巧好掌握的大小,設計上則是專為右手玩家設計,滑鼠整體有稍微的右傾設計。而左右兩側的防滑墊不會過於割手,紋路深度不深,但止滑的效果還不錯,不過小編長時間遊玩以後,由於手部自然分泌油脂的狀況下,容易讓右側小指按壓處有稍微滑膩感,不過稍微擦拭後即可。 在外觀的設計部分,GM50走的是低調的質感,整體以黑色作為主色系,滑鼠表面沒有多餘的花俏外型設計,顯得非常乾淨有型。RGB燈效方面,MSI受到飄移賽車的啟發,以速度感為設計出發點將車尾燈概念實現在GM50的燈效上,分布於滾輪、MSI龍魂Logo以及滑鼠尾端三區,不會過於高調,可以藉由MSI獨家的MSI Gaming Center軟體自定義多種色彩選擇,同時也有提供9種RGB燈效模式可以讓玩家自行客製化。 按鍵分布方面則是共有六顆可編程按鍵,分別是滑鼠左右鍵、滾輪、DPI切換鍵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鍵,滾輪部分的段落感稍微明顯一些,在遊戲中切換槍枝時可以有明顯的段落感,同時在一般文書或網頁瀏覽捲動時也不會太費力。另外,所有按鍵都可以藉由MSI Gaming Center自行設定巨集指令,或是自定義按鍵功能和DPI進階設定,客製化能力很不錯。 至於硬體規格的部分,GM50搭載PMW 3330光學感測器,DPI範圍介於400~7200之間,共有五段切換,軟體內可以每次100 DPI間距調整。滑鼠回報率則是有125/250/500/1000Hz四種段位可以讓玩家選擇,按鍵壽命為2000萬次,GM50整體不管是在硬體規格還是外型設計上,主要都是針對輕量化設計,如果玩家有小型電競滑鼠的需求,GM50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MSI Interceptor DS200雷射有線電競滑鼠,小編握上手的第一手感就是,整隻滑鼠的大小比例上,以我的手來說稍微有點大了,長寬高為121 x 81 x 41(mm),重量則是113克,重量也是稍微算重的電競滑鼠,不過如果玩家覺得這樣的重量還不夠的話,MSI另外提供8顆2.4克的金屬砝碼可以安裝在滑鼠尾端,供玩家自行找到最適手感。滑鼠兩側並未設置獨立的防滑墊,不過DS200使用高品質的防滑漆幫助操控,不過小編自己握的時候適發現拇指按壓處有內縮設計,按壓容易,不過右側小指的部分就稍微有些困擾,有時會因手指自然分泌油脂的關係,導致抓握不易。 在外觀的設計上,DS200電競滑鼠非常有龍魂的電競氣息,雖然整體是使用黑色的單一色系配色,不過滑鼠在DPI上下切換鍵旁還有斜紋貫串,強化DS200的硬派電競風格,同時針對滑鼠的側邊可編程按鍵也使用紅色的黑紅對比設計按鍵,使得電競的風格更加明顯。RGB燈效部分,位於滑鼠滾輪、DPI上下鍵、MSI龍魂Logo以及尾端兩側的燈條,另外在滑鼠前端也有設計RGB燈效,視覺效果非常搶眼。 DS200總共有9顆可自定義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DPI有獨立的上下切換鍵,同時在滑鼠左鍵旁邊還有遊戲專用火力鍵(預設是自動點擊左鍵多次)、滑鼠左半邊另有三顆側邊按鍵可以設定,客製化功能非常豐富。 硬體規格的部分,DPI範圍最大可達到8200 DPI,具備30G加速度輔助,在低DPI靈敏度下遊玩射擊遊戲也應付得來,滑鼠回報率有125/250/500/1000Hz四種模式,按鍵壽命則是1000萬次。 MSI Clutch GM11電競滑鼠是微星在今年六月的Computex 2019中新發表的兩款電競滑鼠之一(另一款是Clutch GM30),外型上是採用對稱式的設計,左右手玩家都可以使用,不過因為側邊按鍵位於滑鼠左側,因此左手玩家使用時須習慣一下。就小編第一手感印象來說,長寬高比例為118 x 62 x 37(mm)這樣的大小,抓握上來說容易一手掌握,雖然左右兩側並未設計獨立的防滑墊,不過這樣的手感也好,不會有割手感,同時因比例好的緣故,不管是拇指還是小指都可輕鬆的掌握。重量方面則是只有89公克,屬於輕巧體積的電競滑鼠,快速移動時很輕鬆。 外型設計上,GM11走的是比較低調的設計風格,簡單優雅的黑色設計,配上視覺上單純的MSI龍魂Logo,沒有太多多餘的外型設計,簡單即是美。至於在RGB燈效設計方面,滑鼠只有龍魂Logo以及尾端底部有環形燈效兩區,可以藉由MSI Gaming Center軟體自行設定燈效,視覺設計雖然不特別華麗,但也有低調的質感。 按鍵布局的部分就比較簡單了,總共有六顆可編程按鍵,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另有獨立DPI切換鍵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按鍵,DPI按鍵的位置稍微有下嵌,主要是為了避免玩家在遊戲中誤觸的可能,也是一個小小的貼心設計。 至於硬體規格方面,GM11搭載PMW 3327光學感應器,DPI最大可以達到5000,預設則是可以在400/800/1600/3200/5000 DPI做五段快速切換,滑鼠回部速率為1000Hz,按鍵壽命則是有1000萬次。 Razer(雷蛇)是玩家心中極具信仰的電競周邊品牌之一,其Razer Mamba Wireless無線電競滑鼠是從原先就極富盛名的Razer Mamba有線滑鼠演變而來,同時這次已經是推出第二代的版本囉!外型手感上來說,Mamba Wireless給人的握感體驗還不錯,長寬比125.7 x 70 x 43.2(mm)加上106克的重量,整體來說操作非常輕盈,不過因主要是針對右手玩家所設計,左手玩家在購買前須考量使用習慣囉! 外觀設計得部分來說,Razer的電競滑鼠一向有著低調卻不失質感的氣息,Mamba Wireless視覺色彩為黑色,並在左右兩側放上防滑墊設計,小編自己第一印象使用的手感是,滑鼠左側拇指按壓處的防滑墊恰到好處,不過右側小指抓握滑鼠的防滑區就有稍微的割手感。另外,在RGB燈效的配置上,主要位於滑鼠滾輪和Razer三頭蛇Logo上,同樣是低調的燈效設計。 由於是無線電競滑鼠設計,Mamba Wireless主打5G高解析度雷射感應器,是雷射滑鼠的代表之一,另外,為了提供準確的無線連結反應,Mamba Wireless支援適應跳頻技術(AFT)技術,它會持續掃描2.4G頻率中是否有任何干擾,再依照訊號狀況切換頻率,以便降低滑鼠和電腦系統之間的數據延遲,穩定連線,在小編的測試期間,並未出現任何掉線或掉幀的狀況,整體來說,無線連結的體驗還不錯。(擺脫線材就是爽~)至於電池續航力的部分,官方表示電力可長達50小時,也就是說如果要玩一整天的電競遊戲是沒問題的。 按鍵布局的部分,Mamba Wireless共有7顆可編程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鍵以外,左側另有兩顆獨立側邊按鍵,滑鼠中央另有獨立調整DPI數值的兩顆上下按鍵。另外,滾輪部分的段落感明顯,在遊戲中使用的話會非常適合,不過作為一般文書工作或網頁滑動的話,稍微會有一些些吃力感。另外,7顆按鍵和RGB燈效都可以藉由Razer Synapse 3軟體進行自定義設定,客製化能力也不錯。 說到DPI,Mamba Wireless DPI範圍為100~16000,具備5段自定義調整,IPS數值達到450、並搭配50G加速度,回報率1000Hz,要在低靈敏度下玩快速移動滑鼠遊戲的話是很ok的,另外,Razer官方強調其按鍵採用和歐姆龍合作的獨家機械式滑鼠按鍵軸,可提供高達5000萬次的按鍵點擊壽命,耐用度非常高。 Razer Atheris無線電競滑鼠,從外型上第一印象就能看出是針對小型電競滑鼠市場而來,大小比例為99.7 x 62.8 x 34.1 (mm),是可以輕輕鬆鬆一手掌握的大小,滑鼠本身的重量是66克,不過因為使用的電池是兩顆一般四號電池,因此當裝上電池以後,重量會來到111克左右,其實這重量在電競滑鼠裡面不算重,只是因為滑鼠本身體積小的緣故,才會讓人覺得滑動起來有些微的沉重感,不過這點也要端看玩家們在使用時是否會感到不習慣了。 Razer Atheris共有兩種顏色可選,一種是小編手上的經典黑、另一種則是Razer全新推出的簡潔配色「Mercury」系列。外觀設計上,Atheris的設計主要符合人體工學,可適用於左右手玩家使用,不過左手玩家要稍微習慣一下位於滑鼠左側的兩顆獨立按鍵就是了。另外,滑鼠本身的手感還不錯,左右兩側有提供強化橡膠防滑墊的設計,不過因滑鼠整體的大小比例,使得不管是拇指還是小指貼合的部位,不太會因長時間使用造成手指不適感,這點滿不錯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Atheris電競滑鼠本身並不具備RGB燈效,一方面是因為主打的是輕巧的小型電競滑鼠,同時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讓玩家無論是用來一般日常工作使用、或是打電動兩相宜的設計。 無線連結的部分,Atheris支援藍牙連結或2.4GHz頻無線連結,支援自適應跳頻技術,官方表示使用兩顆AA電池時,可以連續使用350小時,也就是說即便是每天要連續玩10小時的電動,也可以使用一個月,電池續航力表現非常加分。在按鍵的布局部分,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另外還有一切換DPI的獨立按鍵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功能鍵,可藉由Razer Synpase 3軟體自行訂自功能。最後要提的是滑鼠滾輪部分的段落感較Mamba Wireless不清楚一點點,這並非壞事,考量到Atheris本身除了玩遊戲以外還會針對一般文書處理使用,不明顯的段落感也會使得用來滑網頁或工作時更加輕鬆些。 硬體規格方面,DPI範圍為200~7200,可自訂5段調整,滑鼠的回報率最高為1000Hz(125/500/1000Hz三段調整),雖然是小電競滑鼠,但其IPS還是有達到220 IPS、加速度則是30G,要拿來應付多數遊戲已經滿足夠了。 有別於Roccat以往推出的右手取向滑鼠,Kova是左右對稱滑鼠,長寬高比例為131x66x38(mm),滑鼠背蓋高度和按鍵的位置都有特別調整過,因此手感不會因為左右對稱設計而大打折扣,重量相當適中為99公克,掌握和抓握使用都相當順手。 先來看一下外觀,Roccat Kova採12組按鍵設計,搭配自家Easy-Shift [+]和Swarm軟體,最多可以設定22種按鍵功能,對於多人連線網路遊戲的玩家來說格外受用,比如將常用的技能鍵或組合鍵直接設定在滑鼠上,在戰鬥時能夠更快速反應。另外看到這隻滑鼠的滾輪和尾端,支援RGB燈光效果,能夠讓玩家依造喜好更換顏色。 硬體規格部分,Kova搭載Pro-Optic R6光學感應器,最高解析度為7000DPI,最大加速度為20G、回報速率為1000Hz,內建Turbo Core V2微處理器,搭配512KB記憶體容量,可以利用自家Swarm軟體,將玩家常用的設定值和巨集儲存在滑鼠中,如果懶得自訂的玩家也不用擔心,軟體也有內建各大知名遊戲的巨集設定可提供玩家選擇。 Roccat推出過眾多滑鼠,其中以Kone系列為最經典款式之一,這次要介紹的是以它為設計基礎,衍伸出來的最新成員:Kone Pure SE,為右手取向滑鼠,尺寸為115 x 70 x 39(mm),體型偏中小型,而重量有特別輕量化,滑鼠本體僅僅88公克,抓握或掌握都OK。 在外觀部分,Kone Pure SE繼承了良好設計DNA,延續了前一代的右手弧形設計,體積與Kone Pure相比稍微縮小9%,按鍵上為標準7鍵設計,可惜的是,SE並沒有搭載Easy-Shift[+]功能,無法像上一代一樣,設定額外的組合按鍵功能。另外看到滑鼠尾端,一樣有支援RGB燈光,可以自訂顏色和效果。 硬體規格部分,Kone Pure SE雖定位在入門級產品,卻仍採用Pro-Optic R7光學感應器,最高靈敏度為5000DPI,最大加速度為20G、追蹤速度為100IPS、回報速率為1000Hz,而在左右主按鍵上也毫不馬虎,更搭載歐姆龍D2FC-F-K(50M)-RT微動開關,點擊壽命可達5000萬次,足以應付一般網路遊戲使用。 Sades(賽德斯)推出的Revolver「左輪RGB巨集變頻電競滑鼠」外型大小握感不錯,是一光學滑鼠,就第一印象的手感大小和重量來說,長寬高比例是128 x 64 x 38(mm),重量在105克,就一般遊戲或日常使用來說,滑鼠本身的輕巧度不錯,大小比例對小編來說靈敏度也很好掌握,而且外型設計上是採用左右對稱設計,不管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玩家都可以使用,而且不必擔心側邊按鍵的問題,因為滑鼠左右兩側都有兩顆側邊鍵可以使用。 而就外觀上來看,Revolver走的是比較低調的設計,不過低調中帶點華麗,RGB燈效方面,除了Sades的狼盾Logo會發光以外,環繞在滑鼠周圍的環體流光RGB氣氛燈也會發亮,並且Sades提供多達11種可自定義的RGB燈效模式,徹底展現自我好簡單。 在按鍵本身的布局來說,共有6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DPI有獨立的上下調整鍵,滑鼠左右兩側各有兩顆側邊按鍵,玩家可以自訂自調整的功能非常多。而滑鼠滾輪部分的段落感稍微有些明顯,但使用上的流暢度還不錯。滑鼠底部是採用大面積的防滑貼,這能帶來較流暢的滑鼠滑動,不過建議這類滑鼠要在滑鼠墊上使用比較能發揮完整的功效喔! 另外,硬體規格的部分,採用PMW 3325感測器,DPI範圍在200~10000之間,具備六段調整,回報率方面則是有125/250/500/1000Hz四段調整,按鍵壽命達到2000萬次,可以藉由Sades的獨立軟體自行調整按鍵自訂自功能和燈效,同時也可以自行編寫巨集。 初次拿到Sades推出的Axe戰斧RGB巨集變頻電競滑鼠時,就會先被它超多的按鍵吸引,可以想像其能夠自定義的功能非常多,並且也是光學滑鼠。不過先就手感來說的話,小編個人認為Axe的大小對我來說稍微大了些,其長寬高比為124 x 79 x 43.5(mm),重量則是有108克(三顆3.5g砝碼自訂加重),因此雖然重量本身在未安裝砝碼的情況下,移動狀況非常舒適,但滑鼠正面的寬度比許多電競滑鼠都還要寬的多,手掌不夠大的玩家較難一手掌握。 不過說到底,Axe在外觀上最大的設計還是在於它多達12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上,除了滑鼠左右鍵以外,DPI調整鍵有兩顆上下按鍵,左鍵旁邊還有獨立的FPS狙擊鍵,滑鼠左側才是重頭戲,除了兩顆前進後對方向鍵以外,還有四顆自定義按鍵(G1~G4)。除此之外,Axe還具備12種RGB燈效模式,可藉由前進鍵加滑鼠滾輪同時按鍵的組合快速切換燈效,玩家可以自定義的空間非常大。另外,Axe RGB燈效的區塊位於滑鼠滾輪旁、Sades狼盾Logo上,以及環繞在滑鼠尾端周圍的環繞燈條,視覺感還不錯。 雖然客製化彈性非常高,不過小編也必須說,滑鼠左側按鍵多的情況下,操作上就必須要花一點時間習慣,尤其是在玩遊戲的時候,這些按鍵在某種程度上能提供一定的快捷功能,不過若是還未使用習慣的話,一個不小心按錯鍵就有可能一命嗚呼。 硬體規格方面,Axe採用PMW 3325感測器,DPI範圍介於200~10000之間,具備6段切換,可調整四種回報率(125/250/500/1000 Hz),整體的靈敏度手感還不錯。藉由獨立的Sades Axe軟體,可以快速設定DPI段落調整值、回報率選擇、燈效設定以及巨集按鍵等功能,客製化的能力絕對夠玩家自由調整。 由德國Sharkoon(旋剛)所推出的Skiller SGM2光學電競滑鼠,採用有線滑鼠的設計、並且針對右手玩家推出,小編的第一握感印象是好滑,握感整體來說滿舒適的,其長寬高比例為132 x 69 x 42(mm),重量則是106克,仍然算是屬於輕巧好操控的滑鼠大小,不過整體的滑鼠大小還是適合手掌稍微大一些的玩家,小編自己的感覺是雖然左右兩側有設計防滑墊,不過在右側小指按壓處的防滑墊部分稍微有些無法貼合,導致操作時滑鼠右側部分會有飛出去的感覺,但如果換成食指中指在左右鍵的握法時,這個問題就能改善。 外觀設計上,旋剛特別強調他們取消許多不必要的額外功能,根據這樣的理念讓電競滑鼠能夠具備該有的基本規格,因此視覺設計上,雖然有圍繞在滑鼠左右和尾端的三邊環繞RGB燈效,不過整體來說還是滿低調的。RGB燈效共有四種模式,透過按鍵組合就可隨時切換燈效,不需要額外的軟體設定,甚至如果不需要RGB燈效的話,也可以透過滑鼠底部的按鍵關閉,客製化能力還是不錯的,不過因為少了軟體的需求,因此操作上更加快速些。 Skiller SGM2總共有六顆按鍵,也就是常見的滑鼠左右鍵、滾輪、DPI切換鍵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按鍵,不過旋剛為了讓玩家操作設定上更方便,沒有額外的軟體可以提供自定義功能設定,這點有些玩家可能覺得有些可惜,不過也會有玩家認為很方便,所以見仁見智囉! 硬體規格的部分,Skiller SGM2的DPI範圍介於400~6400之間,最大回報率為1000Hz,IPS數值為66、加速度則是22.5G,玩家如果是搭配高階的電腦硬體規格或是想要遊玩需要在低靈敏度下大幅移動滑鼠的遊戲時,就可能會需要考慮考慮囉!不過中階電腦系統或是想玩一般遊戲的玩家,Skiller SGM2是絕對足夠使用的。 Sharkoon推出的另一款電競滑鼠「馭龍者」Drakonia II歸來!不得不說這款電競滑鼠在外觀的設計上絕對能在眾多滑鼠中脫穎而出,正面上面有經典的綠色龍鱗設計,視覺效果非常強烈!另一個外觀上的重點設計就是總共提供多達12顆可編程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DPI控制部分共有三顆,除了DPI增減切換鍵以外,另外還有獨立速射鍵可以使用,除此之外,滑鼠左側有六顆側邊按鍵,可以藉由獨立的電競軟體進行自定義設置,可調整的空間非常多。此外,外觀在RGB燈效部分做的比較保守,只有滾輪和Logo有燈效顯示,可藉由獨立的專屬軟體自訂義設定。 再來說說手感方面,Drakonia II的長寬高比例分別是127 x 83 x 42(mm),重量則是104克,屬於輕盈的等級,不過如果玩家覺得這樣的重量手感不夠的話,Sharkoon另有提供5顆重5.6克的砝碼可以安裝在滑鼠尾端供玩家自行調整。小編第一手感印象是雖然側邊有許多按鍵,不過因左右兩側都有防滑設計的緣故,因此抓握其實滿容易的,滑鼠右側稍微有些抓不穩,要換成食指中指按壓左右鍵的握法才能穩定抓牢。滑鼠滾輪部分的段落感較不明顯,用來作為一般瀏覽滑動時非常方便。 另外,滑鼠左側所提供的6顆按鍵如果是手掌比較小的玩家,可能需要仔細調整一下抓握的手勢,小編的手掌照平常習慣的手法抓握時,拇指自然放置的位置會落在按鍵4和5上,這對於我自己來說一般遊戲使用情況下已經足夠使用,如果要額外將手指伸去按其它按鍵的話,就有可能會抓不牢滑鼠,尤其是在快節奏的射擊遊戲時尤其明顯,不過如果玩家本身就已經十分習慣左側拇指按鍵的話,Drakonia II提供的多種選擇還是滿足夠的。 再來看看硬體規格的部分,Drakonia II本身搭載的是PWM 3360感測器,DPI範圍落在100~15000之間,共6段調整,具備250 IPS和50G加速度組合,在需要低靈敏度DPI設定時玩的遊戲也能應付得來,滑鼠回報率共有125/250/500/1000Hz四段調整, SteelSeries Rival 105電競滑鼠外型上是從自家的Kana滑鼠作為原型所設計,外型手感不錯,大小比例為171 x 147 x 55(mm),重量僅79克,雖然左右兩側並不具備防滑墊的設計,但因體積小的緣故,掌握度滿好的。同時小編覺得貼心的小設計是,在滑鼠右側小指按壓區的設計有稍微往內凹,這使得滑鼠右側的手感更加優秀。 外觀設計的部分Rival 105就顯得低調許多,採用簡單的黑色設計,RGB燈效部分只有滑鼠滾輪和SteelSeries的Logo上有著墨,不過兩者在燈效設定上是單區同步設定的,而且除了預設的燈效模式外,沒有其他的燈效設定,不過小編倒是覺得這樣也簡單乾淨。不過,Rival 105支援SteelSeries自家的PrismSync技術,可以和其他配件同步燈效。 按鍵分佈的部分,Rivel 105共有6顆可編程按鍵,包括滑鼠左右鍵、滾輪鍵,滾輪的段落感輕微,流暢度還不錯,另外左側有兩顆側邊按鍵以及專屬滾輪下方的DPI切換鍵,雖然主要是偏右手玩家設計,不過如果左撇子玩家要使用的話也無不可,不過小編自己嘗試使用左手按壓時發現,側邊按鍵的下緣有些銳利,玩家使用左手小指按壓的話要注意。 硬體規格方面,Rival 105採用客製的S3059-SS感測器,按鍵壽命達2000萬次,DPI範圍在250~4000之間,軟體內共有8段DPI數值可選,選定兩個數值後可快速藉由DPI按鍵切換,IPS數值則是140,用來應付多數的遊戲已經算綽綽有餘囉! 剛握上SteelSeries Rival 310光學電競滑鼠後就可以馬上發現它是一款為右撇子玩家設計的電競滑鼠,外型大小上,長寬高比為127.6 x 70.1(最厚處) x 41.98 (mm),重量部分則是只有88.3克,是非常輕巧的電競滑鼠,滑鼠兩側的純矽膠側握防滑墊,其手握質感比多數防滑墊還要好一些,加上上方的紋路設計也不會太割手,就連右側小指按壓的區塊也沒有明顯感覺到不適,這點設計上滿不錯。 從外觀上來看,Rival 310採用纖維強化塑膠作為主要架構,材質則是使用抗指紋半粗糙霧面設計,手摸時會有磨砂的質感,手握和按壓手感都不錯,RGB燈效的部分同樣是在滾輪處和SteelSeries的Logo有燈效,不過Rival 310是雙區燈效配置,滾輪和Logo的燈光色彩可以分別設定,個人風格的展現還不錯。 按鍵配置的部分,Rival 310同樣共有6顆按鈕,滑鼠左右鍵以及獨立的DPI切換按鍵,滾輪部分的段落感稍微較Rival 105明顯一點點,另外在滑鼠左側有兩顆側邊按鍵可以使用,可以藉由SteelSeries的SteelSeries Engine 3軟體進行設定,除了燈效和按鍵以外,也可以設定巨集。 至於硬體規格的話,Rival 310按鍵壽命達到5000萬次,採用SteelSeries獨家的TrueMove3光學感測器,其DPI範圍在100~12000之間,每次100 DPI做為調整,另外,官方表示在100~3500 DPI數值之間內,可以提供真實1:1追蹤軌跡,也就是滑鼠在滑鼠墊上移動的距離,會真實反應在螢幕上,以達到無延遲、無混雜或影響降低抖動的問題。滑鼠回報率在1000Hz、反應時間1毫秒,IPS數值在SteelSeries的QcK滑鼠墊表面使用時,可以達到350 IPS以上的表現,搭配的加速度則是50G,即便是低靈敏度也能穩定使用。 Rival 600光學電競滑鼠是SteelSeries電競滑鼠較高階版本的選擇之一,外觀上的手感小編一握上的感覺就是觸感很好,加上在不管是滑鼠按鍵還是左右兩側的設計都有針對人體工學作著墨,體驗滿好的。至於外型大小上來說,131 x 69(最厚處) x 43(最高處) mm的長寬高比,搭配最低96公克的重量,在操作體驗上達到一個不錯的平衡,如果玩家們覺得這樣的手感太輕的話,SteelSeries提供8顆分別重4克的砝碼讓玩家可以自行安裝(最重可達128克)。此外,根據不同玩家喜歡的滑鼠配重比例,Rival 600可以有多達256種配重比例組合,能夠滿足絕大多數玩家的喜好。 外觀設計上,Rival 600顯得酷炫許多,同時也有強烈的電競硬派風格,使用觸感柔軟的黑色材料作為主材質,再藉由纖維強化塑膠提高整體架構,針對慣用右手的玩家來說,在滑鼠左右鍵位置上都有設計指腹放置的些微下凹設計,加上在滑鼠右側小指放置處也有內凹的設計,這使得手握Rival 600時帶來很不錯的手感。視覺上最酷的一點是在RGB燈效的設定上,嚴格來說Rival 600提供8區的RGB燈效設定,分別是滾輪、Logo、左右兩條燈條各有三區設定,再加上多種不同的燈效和色彩選擇,促成Rival 600的燈效客製化能力超級高。 按鍵分佈的部分,Rival 600具備7顆按鍵,分別是滑鼠左右鍵、滾輪、DPI專屬切換鍵以及左側兩顆側邊按鍵,全部都可以藉由SteelSeries Engine 3軟體自定義修改,同時也能設置專屬的巨集。 硬體規格的部分,Rival 600搭載SteelSeries TrueMove3+雙重感應器系統,除了原本的TrueMove 3光學遊戲感測器作為主要的感測器以外,Rival 600還具備深度感應線性光學偵測感測器,大多數的遊戲滑鼠都是使用單一主要感應器來偵測懸空距離,而Rival 600因具備額外的深度感測器的緣故,即便是只有0.5mm的懸空距離,也能精準判定移動。另外,在DPI範圍上,最低為100 DPI、最高則是12000 DPI,每段調整為100 DPI,具備350+ IPS(SteelSeries QcK滑鼠墊表面使用時)和50G加速度,讓Rival 600不管是要玩極度要求靈敏的RTS遊戲還是需在低靈敏度遊玩的射擊遊戲都可以發揮精準功效。 Tesoro Control R1是一款右手取向滑鼠,長寬高比例為130.5x72.5x42(mm),重量為102公克,和自家的Sagitta Spectrum滑鼠手感相當接近,比較特別的是Control R1表面有做柔感防刮處理,加上硬體規格大幅升級,握起來感覺相當舒服,適合偏好大型滑鼠的玩家選擇。 來看一下外觀細節,Control R1採6鍵設計,皆可透過自家Tesoro 360軟體自訂按鍵功能和巨集設定。滑鼠連接線採用編織網包覆,能夠多一層美觀和保護,線材也比較不易打結,操作時更滑順。再來看到這支滑鼠的燈光設計,從滾輪的兩側、滑鼠尾端的LOGO,和滑鼠的底皆可分別調整顏色和特效,整體呈現出來的燈效相當炫麗。 硬體規格部分,採用Pixart 3360光學感應器,解析度最高可達12000DPI、追蹤速度為250IPS、最大加速度為50G、回報速率為1000Hz,整體操作相當流暢。在左右主要按鍵搭載歐姆龍2000萬次微動開關,點擊聲相當清脆。內建512KB記憶體容量,可以將常用的遊戲按鍵設定記錄在滑鼠裡,能夠讓玩家不必再為了更換電腦就要重新設定而煩惱。 Tesoro Sharur SE(下稱殺戮SE)是鐵修羅的熱銷滑鼠款式之一,其體積相當中規中矩,比例為124x67.5x39(mm),重量為89公克,採左右手皆適用的人體工學設計,整體手感相當輕巧,適合偏好抓握的的玩家選擇。 再來進一步觀察一下細節,殺戮SE有兩種顏色可以選,分別為霧面黑和亮面白,這次借側的是白色款,按鍵配置採6組全自定義按鍵,特別看到滑鼠側邊,不同於一般右手取向滑鼠的前後側鍵,此滑鼠為左右各一側鍵,需大拇指和小指分別操作兩邊按鈕,不熟悉的玩家可能需要一點時間習慣。兩側搭配雙料成型止滑側翼,讓玩家在抓握時能夠更好操縱。另外殺戮SE也支援時下流行的RGB燈效,可以讓玩家依個人喜好更換顏色和特效。 最後來看一下硬體規格,這次殺戮SE搭載Avago A3050光學感應器,最高解析度為4000DPI,追蹤速度為60IPS、最大加速度為60G、回報速率為1000Hz,為入門級電競滑鼠規格配置,比較適合輕度玩家使用。雖說是入門級,殺戮SE也內建64KB記憶體容量,可以將一些常用的遊戲巨集和按鍵設定儲存在滑鼠中,方便玩家切換使用。 以上就是本次幫玩家介紹的市面上30款電競滑鼠,它們都是廠商們挑選出來菁英中的菁英,不只代表各家廠商對於電競滑鼠的設計精神,同時也代表了他們對於「電競」的期待,玩家如果有想要購買電競滑鼠的話,從這30款當中挑選是絕對足夠的。 如果玩家們還是覺得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的話(畢竟30隻滑鼠還是滿多的XD!),小編這邊就本次測試過程中的眾多滑鼠裡,挑選出了四隻滑鼠供玩家做為參考,參考標準主要有外觀設計、手感體驗以及軟體三種面向作為評判的標準。不過小編在挑選時也是非常難抉擇的,畢竟每一款都是一時之選啊!玩家們如果是第一次踏入電競領域的話,可以用這四隻滑鼠作為參考。 首先先來看看編輯推薦,第一個推薦的是由羅技推出的G502 Lightspeed無線電競滑鼠,羅技家的滑鼠由來已久,自Logitech G電競品牌推出後,其電競滑鼠的評價在玩家們心中也是有口皆碑,G502 Lightspeed承襲了上一代眾多優良血統,並且將型式轉為無線,解放了玩家電腦桌的空間束縛,在無線連結的前提下,達到和有線電競滑鼠相近的表現,因此,小編特此推薦。 賽睿的高階電競滑鼠Rival 600主打著雙感測器的優勢,在整體的操作穩定度表現優秀,不管是高低靈敏度條件下,都能帶來不錯的快速反應,同時因整體在眾多細節上都有針對手感做強化,雖然手感好壞在個人,但Rival 600在本次的電競滑鼠評測中,對小編來說手感名列前幾名中,加上SteelSeries自家的SteelSeries Engine軟體做得也不錯,即便是新手使用也能快速上手,因此特此推薦。 海盜船乘風破浪!NightSword RGB外型上採用少見的全滑鼠防滑墊設計,使得玩家在快速移動滑鼠時仍可穩定的掌握好滑鼠,加上在左側另有拇指墊的設計,整體的抓握更加牢固。效能表現方面當然也不馬虎,測試期間擁有不錯的穩定反應速度,能夠應付大部分遊戲。同時,Corsair的iCue軟體輔助得宜,提供的設定功能詳細且友善,能夠提供玩家非常多元的個人客製化空間,裡應外合下,決定給予其優質設計獎。 Tesoro(鉄修羅)旗下的Control R1就外型上來說雖然低調,但在許多環節上都有細心設計,像是左側拇指抓握處的內凹、滾輪的下嵌可避免卡輪,再加上滑鼠本身採用的柔感防刮設計,使得當手握上時的手感不錯,長時間使用下也相對比較不易感到勞累。另外,在視覺上也採用尾端的環形RGB燈效設計,低調但不失質感。
-
2019夏季30隻電競滑鼠採購指南,教你如何挑電競滑鼠、看懂專業名詞,一文搞定!【介紹篇】
暑假快要過了!玩家們打game的時間快沒了!(先幫QQ一波~)當然啦!如果你是學生的話可能就比較沒有這個問題啦XD! 言歸正傳,不管你是學生還是正在工作的辛苦上班族們,相信愛打電動的玩家們應該都入手了不少電競產品吧!前幾期小編幫大家介紹了電競筆電推薦、萬元電競顯示卡選擇以及電競螢幕的選購,這次將繼續延續電競的主題,並將主要想介紹的產品,延伸到電競周邊產品,也就是滑鼠、鍵盤等等,本期就先針對「電競滑鼠」來介紹囉! 本文除了會針對玩家們在挑選電競滑鼠時可能會碰到的問題做解答以外,另外也找了市面上30款電競滑鼠供玩家參考,相信其中一定會有符合玩家期待的產品喔! 那麼電競滑鼠到底要怎麼挑?市面上的電競滑鼠百百款,有入門的、高階的、有線的、無線的,再加上每次在挑電競滑鼠的時候,總是會聽到一大堆像是超高DPI、1,000Hz反應速率、G力等專有名詞,相信初次打算踏入電競滑鼠世界的玩家們肯定「霧煞煞」,不懂其中的關鍵所在。 在了解電競滑鼠的相關名詞之前,且聽小編快速說明一下什麼樣的滑鼠可以被稱作「電競滑鼠」。 電競滑鼠這個名詞的興起主要來自電競文化的逐漸蓬勃,且伴隨著多項電競大賽陸續舉辦,以及熱門的競技遊戲如《英雄聯盟》、《要塞英雄》、《絕地求生》等遊戲的高人氣,帶動多不少知名遊戲實況主、電競比賽選手使用的電腦周邊配備受到粉絲們的注意,也就連帶使得周邊廠商開始推出以「電競」掛名為主的電腦周邊配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電競滑鼠。 具備什麼樣的規格才得以稱作電競滑鼠,目前市場上沒有人定義過,不過小編綜合市面上多款電競滑鼠所具備的規格來看,可以找到幾項重點特色。當然啦!小編也不會說身為電競滑鼠就一定得具備這些要素,這還得取決於滑鼠廠商的市場定位,畢竟「電競市場」目前來說是一個很熱門的電腦周邊市場。一個所謂的高階滑鼠如果同樣都具備上述所有功能,但廠商將其設定在單純的高階滑鼠的話,對於電競玩家們來說,也未必就不會選擇該滑鼠作為遊戲使用,這點就必須延伸到後文會提到的手感和個人喜好問題了,這邊只是單純的先以客觀的條件來做認定。 具備RGB燈效這件事情,無論是在電腦還是筆電上,幾乎只要是主打電競的產品,就一定要有發光功能,而電競滑鼠當然也不例外。因此,電競滑鼠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多半具備了RGB燈效!此外,電競滑鼠在外觀設計上,多半會走比較「硬派」(Hardcore)的設計風格,而且滑鼠配色上,大多數也會以「黑色」(Black)作為最主要的選擇。 再者,就單純的規格層面來說,電競滑鼠都會強調其低延遲(Low latency)、高反應速率(Response rate)或回報率(Polling rate)的表現,前者常見的數字是僅1ms (毫秒)的反應時間,而後者常見的則是1,000Hz (赫茲)這樣的方式來表達。 此外,電競滑鼠也會提供高範圍可調整的DPI (Dots per inch,每英吋的點數) 設定,最低數字可以達到200 DPI,最高可以達到12,000 DPI、甚至16,000 DPI都有。 最後一個特點,就是除了基本的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多半還會具備至少兩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通常這些可以稱之為Macro Key (巨集鍵),部分針對特定遊戲如射擊遊戲的電競滑鼠,甚至還會額外提供獨立的所謂「狙擊鍵」供玩家使用。 以上就是目前市面上作為電競滑鼠常見的幾項重點特色,相信如果有稍微觀察一下電競滑鼠是什麼來頭的玩家們,就能馬上了解到其中的關鍵。不過對於初次踏入這塊領域的新手來說,光是這四項特點也有可能如原文書一樣困難,因此,且聽小編解釋一下前面所提到的種種關鍵名詞,以及其他選購電競滑鼠前須注意的事項吧! 當玩家要購買電競滑鼠時,常常會看到廠商強調自己的滑鼠具備多快的回報速率和低反應時間、DPI數字破萬等關鍵名詞,這些名詞代表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回報率」(Polling Rate)一般來說指的是滑鼠內建的微型控制單元(Micro Control Unit,MCU)傳送給電腦訊號的資料傳輸頻率,其單位為Hz,比較好的電競滑鼠可以在多種不同的回報率中做切換,如125Hz、500Hz、1000Hz,「回報率125Hz」可以簡單理解為MCU每8毫秒(ms)向電腦傳送一次數據(8ms代表千分之8秒,1000 ÷ 8 = 125這樣的算法所得之),以此類推的話,500Hz就代表2ms傳送一次、1000Hz代表1ms傳送一次,這就是所謂的回報率。理論上來說回報頻率越高,每次傳送數據的間隔時間越短,滑鼠MCU對於玩家動作的反應也就越快,從而降低操作的反應時間延遲。 市面上的電競滑鼠主要都主打具備1000Hz滑鼠回報率,也就是具備僅1ms的反應時間,這點對於射擊遊戲玩家們來說尤其重要,但這個數據也未必就代表滑鼠一定能完全不掉幀(Frame Per Second,FPS),不掉幀對於玩家們來說才是真正要考量的。其他遊戲如RPG角色扮演類的話較不至於,但對射擊遊戲玩家們來說,頻繁的使用滑鼠轉換畫面獲得更多視野是必須的,尤其部分遊戲在射擊時更是需要使用滑鼠下滑壓槍(開槍射擊時視角會因模擬後座力的緣故逐漸向上移動),這時如果滑鼠出現掉幀的狀況,就會出現Lag卡頓問題,也就是為什麼明明看畫面FPS顯示是144,但你還是覺得卡卡的。 不過,這點如果玩家的電腦主機是高階硬體規格配備的話,1000Hz滑鼠雖然偶爾還是可能會掉幀,但產生的問題幾乎微乎其微,但如果是中低階電腦的話,這時掉幀就反而會影響遊戲體驗了。另外,對於500Hz的電競滑鼠來說,如果玩家電腦是中低階規格,那麼也不會有掉幀的問題,這兩個狀況的差異在DPI滑鼠靈敏度的差異,雖然影響不大,但實際上來說,1000Hz的電競滑鼠其靈敏度會比500Hz略快,所以雖然同樣是中低階電腦,但這時使用1000Hz的滑鼠時,滑鼠要的電腦給不起,反而才容易會有掉幀狀況。 職業電競選手在選擇電競滑鼠時,多半會在500Hz和1000Hz之間做考量,小編建議是如果玩家家中的電腦硬體規格在中低階的話,那麼選擇500Hz的電競滑鼠比較能提供穩定的操作;若是高階硬體的話,就可以考慮1000Hz回報速率的電競滑鼠了。就小編個人的操作體驗來說,如果玩家以前就已經是使用1000Hz電競滑鼠,若要根據電腦硬規格來調整滑鼠回報率(部分品牌可藉由軟體調整)至500Hz的話,在遊玩射擊遊戲時,因手部肌肉已習慣DPI數值帶來的操作手感,因此是不會影響操作體驗的,除非換到250Hz或125Hz的回報率,才有可能影響。 電競滑鼠另一個常被廠商提及的名詞叫做DPI,最簡單的理解是它代表滑鼠的靈敏度,其全名為「Dots Per Inch」,字面意思代表每1吋裡有多少可輸出或顯示的點,這算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名詞,但其實還有另一個更專業的說法叫做「CPI」(Counts Per Inch),也就是滑鼠每移動1吋(約25.4mm),內建感應器採樣的解析度(Resolution)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滑鼠移動1吋所能辨識出的點,CPI數值越高、表示在同一距離內可辨識的點更多,也越能貼近玩家操作滑鼠的真實移動軌跡。而剛才的DPI其實也是類似的道理,可理解為滑鼠移動1吋,游標在螢幕上就移動多少個點,兩者就概念上來說殊途同歸,但為了統一和方便理解,小編本文使用的名稱都將以DPI為主。 舉例來說!在Windows作業系統自定的滑鼠速度設定畫面裡,關閉滑鼠加速之後,採400 DPI的電競滑鼠在滑鼠墊上移動1吋,滑鼠游標就會在畫面上移動400個像素,以此類推,DPI越高、滑鼠游標的像素數越大、游標移動的距離也就越遠,因此高DPI滑鼠可讓玩家用較省力的方式游標。那麼這麼說來,不就DPI越高就一定越猛?答案是:未必。 決定玩家選擇使用DPI高低與否的關鍵因素,最基本的分水嶺在於:你玩的遊戲類別,是射擊遊戲?還是別種類型遊戲?DPI數字越高雖然可以讓玩家和滑鼠都在較省力的情況下快速在螢幕上移動,這在做細部動作微調時便會十分困難,尤其在射擊遊戲中開啟狙擊鏡時更加明顯,當距離遠時,畫面上的敵人人頭甚至可能只有一個像素點的大小,這時候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就有可能是擊殺與否的生存差別,高DPI滑鼠在這時會非常難以精準操作,當然玩家們是可以藉由遊戲內的靈敏度設定或是部分滑鼠專屬的DPI切換鍵快速調整,但多數時候,射擊遊戲的玩家多半不會使用高DPI的電競滑鼠,反倒是愛玩像是《世紀帝國》、《星海爭霸》這類即時策略遊戲(Real Time Strategy,RTS)的玩家會比較喜歡高DPI滑鼠,因為要用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所有指令。 所以說到底,高DPI一定越好嗎?其實未必,要看個人,在目前Full HD (1920 x 1080)解析度還是主流的情況下來說,其實1600 DPI做為一般操作就已經綽綽有餘,除非玩家使用更高解析度來玩的話,這時高DPI的滑鼠在畫面移動上才會比較吃香,這時候要拿來玩遊戲的話,才有可能需要選購高DPI數值的電競滑鼠。因此,玩家在選擇電競滑鼠的時候,也不用一定要追求市面上具備最高DPI數值的滑鼠囉!有高DPI的選項很好,代表玩家可以根據不同遊戲類型或工作環境做切換,但也不要太過於執著。 說到這裡,小編也要再進一步補充一下射擊遊戲玩家的偏好細分,剛才說射擊遊戲玩家偏好低DPI的電競滑鼠,這類玩家的滑鼠DPI數值設定普遍落在400或是800,這類玩家很擅長做精準的槍枝單點操作和狙擊射擊,因為他們很了解滑鼠移動多少距離後,會在畫面上移動多大的視野,這樣的直覺反應已經深深烙印在它們的手部肌肉中,但低DPI數值滑鼠的缺點就是,如果要移動大範圍視野時,手部的移動距離就會比較大,因此往往會看到它們在做360度或180度視野旋轉、甚至極限壓槍射擊時,是利用整隻手臂大幅度往下移動來穩定視角的,多數的職業電競選手多半都是低DPI電競滑鼠的愛好者,但也是有熱愛高DPI滑鼠操作的玩家喔! 了解完DPI的概念以後,接下來要了解IPS (Inch Per Second),也就是每秒可移動的英吋數,這是電競滑鼠感測器可準確追蹤滑鼠動作的最大識別速度值,如果玩家移動滑鼠的速度超過這個數值速度的話,滑鼠內建的感測器就會無法辨識,也就可能會出現跳幀的問題,操作變得不靈敏,因此,如果是玩要頻繁快速移動滑鼠的遊戲如射擊遊戲的話,IPS數值高低就非常重要了。 小編快速離題一下,相信文走至此眼尖的玩家們一定注意到很多電競滑鼠的重要規格都會以射擊遊戲作為一個主要根據,或者很常會針對射擊遊戲來設計滑鼠,這主要是因為「電競」比賽,主要都以射擊遊戲或MOBA競技遊戲作為主要比賽項目,不過後者雖然同樣也是大宗的電競賽事類型,但相對對於射擊遊戲來說,MOBA類電競滑鼠對於滑鼠精準度、DPI快速切換、甚至所謂的狙擊鍵不會特別要求,因此,從最早的《絕對武力》、到近期的《絕地求生》、《Apex英雄》等等,射擊遊戲對於滑鼠的操作比其他所有類型的遊戲都還要更加要求,因此,通常能夠把射擊遊戲用的滑鼠做好,這個電競滑鼠就能拿來玩大多數類型的遊戲了。 言歸正傳,IPS的高低在射擊遊戲中非常重要,這點尤其對於愛好使用低DPI電競滑鼠的射擊遊戲玩家們來說尤其重要(且剛才也提到電競玩家多半喜好低DPI滑鼠),因為在DPI靈敏度較低的情況下,手需要移動很大的距離才能獲得畫面上的視角移動,也因此手拿滑鼠移動的速度通常會很快,如果IPS太低的話將不敷使用,就這點來說的話,玩家在選購電競滑鼠時,盡量選擇IPS數值高的電競滑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PS和滑鼠接觸的表面材質有關,不同類型的滑鼠墊或是桌面材質都會影響IPS值,例如像是在一般辦公桌表面使用,或是搭配專屬的滑鼠墊時,操作起來就會有明顯的差距,甚至滑鼠即便移動相同距離,但游標並未如此,因此,玩家們也必須考量自己將會使用的滑鼠墊材質、甚至沒滑鼠墊的話,電腦桌面材質也要考慮進去。 最後一個常見的名詞是可承受加速度,其單位為G,也就是滑鼠感測器能準確追蹤到的加速度,滑鼠突然的啟動或滑動,需要有30~50G的加速度追蹤才能確保準確率,目前市面上的高階電競滑鼠主要都主打具備50G的加速度,可應付玩家手部快速移動滑鼠時的承受力,仍然提供準確的操作。 加速度、DPI和IPS三者是電競滑鼠的鐵三角規格,三者之間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其中只要任何一項數值偏高、但其他規格並未因此自動調整的話,就有可能影響玩家的操作,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用低靈敏度(DPI 400)玩射擊遊戲時,因為要在一瞬間將視野迴轉180度開槍打位於後方的敵人,但卻因滑鼠的IPS數值不夠、或是可承受的加速度不夠,導致滑鼠在畫面上出現掉幀、卡頓的狀況時,就是生死一瞬間的差別。 滑鼠自從1968年其原型誕生、到當年年底世界第一款滑鼠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誕生到現在,已經擁有超過50年的歷史,至今也有多種不同類型的滑鼠在市面上充斥著,主要常見的有機械滑鼠、光學滑鼠、雷射滑鼠、藍光滑鼠以及觸控滑鼠等等,就電競滑鼠來說,目前常見的類型主要是光學滑鼠和雷射滑鼠兩種,另外還有近年來逐漸興起的無線滑鼠,後文另外介紹,先來看看常見的電競滑鼠類型吧! 光學滑鼠主要是利用滑鼠內部的LED發光二極體發出可見光,經過滑鼠內建的晶片和感測器掃描比對桌面物體表面粗糙度產生的陰影變化,藉此計算出滑鼠移動的方向、距離和速度,這種滑鼠類型是目前市面上電競滑鼠最常採用的。光學滑鼠目前在高階電競滑鼠上多半都是採用PMW3366這顆光學感應器,也有少數電競滑鼠廠商是採用自行研發感應器。 光學滑鼠因為其運作原理的關係,其缺點也相對明顯,也就是如果是在某些光滑表面像是金屬、大理石、磁磚、玻璃等較平的表面時,就有可能出現滑鼠游標飄飄的、不穩定的狀況產生,這也就是為什麼通常光學滑鼠多半會讓玩家搭配滑鼠墊購買的緣故。 雷射滑鼠其實也算是光學滑鼠的一種,但它將裡面的LED改為LD(Laser Diode)雷射二極體,雷射光能夠直接反射表面細節,不用再藉由陰影辨識,因此其表面辨識能力相對於光學滑鼠提升不少,也就是雷射滑鼠的操作流暢度會優於光學滑鼠,同時也能在任何可反射的表面上使用。此外,因為雷射光的光束發散不會隨距離減弱,因此也讓其耗電量降低,所以如果是無線雷射滑鼠的話,它的電池壽命會比較高。 然而,它的缺點就是雷射滑鼠雖然操作準確,但也非常敏感,只要些微動到滑鼠或輕微移動就會有明顯的游標移動,因此對於不習慣這麼靈敏的玩家來說需要適應。 藍光滑鼠的出現最主要是由微軟推出其自家的BlueTrack技術,它的優點是比現有的光學、雷射技術辨識能力更強,幾乎可以在任何材質的表面上使用。藍光技術的原理是利用波長較短的藍光LED光源,提高表面的可辨識性,再經過平行鏡面的大範圍光線,讓感應面積比起雷射技術更大,這也使得藍光技術能達到在任何表面上使用的技術。 其實如果我們回顧過往的滑鼠技術來看,最早的機械滑鼠因為使用滾輪的關係,容易因累積灰塵和污垢導致不靈敏,因此最後被紅光的光學滑鼠取代,但它的缺點就是這類滑鼠又必須要有優秀的滑鼠墊搭配,才會有雷射滑鼠的出現,雷射滑鼠提高精確度和可用的範圍,但仍然不夠完美,其適用的表面依舊限制了行動使用者,而藍光滑鼠的出現便解決了這一點。 藍光滑鼠的精密準確度,相對來說就不一定會像光學或雷射一樣這麼準確了,至少就現階段來說,藍光滑鼠尚無法完全達到和光學滑鼠、雷射滑鼠相同的靈敏操作,而微軟推出的藍光滑鼠的款式,主要也是針對一般日常使用的滑鼠而來,並非電競導向。因此想要追求極限電競體驗的玩家的話,藍光滑鼠不一定是您最佳的選擇,也許選擇光學或雷射滑鼠,搭配好滑鼠墊,會是目前比較好的選擇。 說到滑鼠的類型,其實現在除了滑鼠本身採用的類型以外,另一個最常被玩家拿來討論的一點就是,到底無線滑鼠好、還是有線滑鼠好?小編這裡並不會完全推薦玩家一定要選擇哪一種,只是單純介紹兩者的差異。 其實無線滑鼠(甚至無線鍵盤)為玩家在操作上帶來的最大優勢,就是能減少桌面上干擾滑鼠體驗的擾人線材,部分線材若材質使用不當,甚至可能會因此造成滑鼠移動時給人卡卡的感覺,使用無線滑鼠的話就可以完全避免這個問題。但傳統上一般玩家對於無線滑鼠的迷思和疑慮最主要有兩大考量,一是延遲問題、二是電池續航力問題。 先說延遲問題,無線滑鼠現階段來說主要都是以2.4GHz頻段搭配接收器或藍牙直接連線的方式,而電競滑鼠則是以前者2.4GHz無線的為主流,這是因為藍牙無線連結的方式並不穩定,且延遲更大。就理論上來看,無線電競滑鼠不管再怎麼樣強調降低信號延遲,甚至毫無延遲的可能,但畢竟仍然是隔空傳輸,多半都還是會給人「感覺就有延遲」的印象,不過隨著目前各大電競滑鼠廠商技術的進步,其實這一點就小編個人使用一年多的情況下來來看,延遲的問題已經減少許多,甚至達到幾乎感覺不到有延遲的問題。 其實就現階段各家電競品牌推出的無線電競滑鼠來說,玩家們普遍較擔心的延遲問題已經逐漸克服,小編藉由Mouse Test測試軟體進行反應時間和回報率的測試,觀察有線和無線電競滑鼠的數據落點報告中發現,兩者在相同的操作模式下,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測試是以400 DPI的低靈敏的進行測試。 另一個讓玩家們覺得無線滑鼠困擾人的因素,在於「電池續航力」的表現,因為通常許多玩家一玩起遊戲就是幾個小時以上,且滑鼠一直動,電力消耗很快。這點其實才是小編認為無線電競滑鼠首要需改變的技術,目前多數的電競滑鼠廠商都強調其無線電競滑鼠的續航力表現,儘管其電池續航力表現再好,也都會面臨電池沒電需要重新接線充電的問題,這點就有可能會讓使用無線電競滑鼠的玩家意願降低。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話,一個是等待日後的電池能力能夠進一步提升,另一個就是目前部分電競滑鼠廠商正在走的道路:充電滑鼠墊,也就是讓無線電競滑鼠內建無線充電的功能,只要將滑鼠放在該充電滑鼠墊上,就能保證滑鼠隨時處在充電的狀態,也就能完全解決電池續航力的問題。不過,這麼做的缺點就是,該充電滑鼠墊需要使用有線連接線材和電腦相連,玩家依然「間接」在使用「有線電競滑鼠」,只是已經沒有線材卡卡的感覺而已。 接下來的介紹部分就比較主觀了,當電競滑鼠發展到一個極限以後,各家廠牌使用的內部硬體規格數值就大同小異,這時對玩家來說,最重要的反倒不是誰的硬體最強(可能要比價格啦XD!),而是誰的手感最好。 電競滑鼠手感的考量可以分很多層面,首先是滑鼠機身材質的使用,這類型包含常見的ABS、PP或PE塑膠材質,或者也有使用金屬機身製作的,前者的優勢是相對較便宜,而且滑鼠的重量也可以控制的比較輕巧;後者的優點則是滑鼠看起來會非常有質感,不過重量也會比較重。 電競滑鼠除了本身的使用材質以外,同時會在其上方塗上止滑塗層或使用黏貼墊,提供手握部分的摩擦力,因為滑鼠如果太滑、不好掌握的話,在玩遊戲時也是一種困擾。常見的止滑塗層很多,不過每一種都各有優缺點,且手感也不盡相同,玩家在購買前建議還是要親自握過才知道喔! 第一種材質是親膚或類皮革材質,這類材質的優點是如果做得很好的話,即便流手汗也還是滿好掌握的,可是這類材質的缺點就是,一旦經過兩三年的使用後就容易變質,甚至出現溶解現象,手感會變黏,反而不好使用。 另一種常見的是磨砂或是使用矽膠,磨砂的材質效果還不錯,除了止滑以外也兼具防手汗的功能。矽膠的話優點是能夠抗腐蝕,會比一般親膚的材質耐用的多,不過用久了以後,依照玩家的使用情況,還是有可能會出現磨損或變質的情況。 最後一種就是橡膠材質,其優點是要磨壞並不容易,不過長時間使用後還是會有變質的問題,它本身不耐油質,但我們的手卻天生會分泌不少油質,所以使用久了以後,橡膠材質的部分也會變得手感不佳。 雖然說電競滑鼠本身在各部件上使用的材料會很大程度的影響滑鼠本身的手感,不過說到底滑鼠手感好不好還是玩家本身的主觀考量因素居多,小編也提供幾個手感選擇的考量點,讓玩家在購買之前可以仔細觀察。 首先就是滑鼠本身是否為左右手通用,不是說單純右手(或左手)使用的電競滑鼠就一定不好,只是不能期待所有電競玩家都一定是右撇子,所以許多電競滑鼠會強調「左右手通用」,如果本身是左撇子玩家的話,就可以針對這類滑鼠去選擇。另外,部分高階的電競滑鼠具備模組化的功能按鍵,除了本身就是左右手通用的以外,也能讓玩家自行將原本位於滑鼠左側拇指使用的功能鍵自己轉換到右側上方,以便讓左撇子玩家更好使用。 另外要考量的因素就是滑鼠本身的體積大小和重量,尤其體積大小這一點很重要,如果玩家的手掌本身並不大,那麼買到太大的電競滑鼠時,單手難以掌握的情況下,反而會讓整體的操作變得困難,不同的電競滑鼠廠牌喜歡走不一樣的滑鼠大小,玩家在購買前可以多方觀察。 滑鼠重量部分要考量的原因是,滑鼠越輕代表在低靈敏度下,越容易被瞬間快速的移動,這時滑鼠如果本身IPS或最大承受力不夠的話,就有可能產生跟不上玩家操控的問題。這問題在高階的電競滑鼠上是很容易解決的,雖然高階電競滑鼠多半會追求輕巧的體積,但它們有些會提供額外砝碼的選項,讓玩家可以自行安裝在滑鼠內部,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滑鼠重量。至於如果是中階入門型滑鼠的話,同樣的,玩家在選購前要先找到適合自己手感的滑鼠重量和大小喔! 前文有提到,目前市面上的電競滑鼠多半是以光學滑鼠為主,也就是說,它們通常都需要專屬的滑鼠墊才能最大化發揮其功效,這時候玩家電腦桌所使用的材質對於滑鼠本身的穩定性就有極大的影響,玩家是使用單純的桌面直接用呢、還是用專門的滑鼠墊使用,這些都會影響電競滑鼠的穩定度,有些時候不是買來的電競滑鼠不好用,而是沒有提供適合的表面給它搭配使用。 影響電競滑鼠穩定性的關鍵,最主要是在「做為」滑鼠墊的材質選用,這裡要強調「做為」的原因在,有些休閒玩家對於滑鼠的操作表面要求並不這麼高,它們或許只是單純的玩玩遊戲就好,就直接使用一般辦公桌的桌面做為使用滑鼠的平台,這麼做其實也並無不可,如果只是玩玩一般的休閒小遊戲時或者甚至只是角色扮演類這種節奏較慢的遊戲時還無所謂,但如果是玩射擊遊戲時,一般辦公桌桌面普遍材質設計較滑,光學滑鼠對於該材質的摩擦力不夠時,很容易出現游標亂飄、飄過頭的問題,這在射擊遊戲這類要求精準操控的遊戲來說是很要不得的,因為滑鼠墊材質的選擇不好,導致「飄槍」最冤枉。 因此滑鼠墊材質的選擇最重要,常見的滑鼠墊有很多種,像是布面材質、玻璃/金屬材質或是混和材質等等,但最常見且小編最推薦的還是布面材質為主。布面材質滑鼠墊的主體主要是用極細密的布料附著在一橡膠上所構成,接觸桌面的那一面會使用鋸齒星形橡膠來增加防滑的功能,這類滑鼠墊拿來應付大部分的電競滑鼠都是綽綽有餘,而且也會是多數玩家最習慣的選擇之一。不過要注意的是,這類布面材質滑鼠墊有些還會在上方塗上特殊材質或塗層,以增加其光滑度,當電競滑鼠DPI又設定太高時,這時候就有可能會出現掉幀的狀況喔! 至於玻璃或者金屬材質的滑鼠墊也不是說不好,其實有些玩家們心中認定的高階滑鼠墊就應該是以這樣的材質來設計,其優點是極為順滑,當滑鼠在上面使用時的體驗是很優秀的。不過這類滑鼠墊的缺點(以現階段電競滑鼠主要還是以光學滑鼠為主的前提下),該類型滑鼠墊若本身針對反射效果做的不完美的話,就有可能會讓光學滑鼠出現掉幀的狀況,有時候甚至有可能讓滑鼠完全沒辦法移動。而且要注意的一點是,因為其材質硬度是比電競滑鼠本身還要硬的(除非滑鼠也是金屬材質設計啦~),因此在使用這樣的滑鼠墊時,對於電競滑鼠底部的磨損相對說也會比較大。 最後要來提一下,只要是電競滑鼠的話,多半其廠商都會提供對應的軟體,搭配多種內部的設定功能,讓玩家可以進一步客製化。 這當中最常見的功能調整就是燈效調整,正如本文一開始所提,RGB燈效是目前電競滑鼠普遍都會具備的特色之一,而其燈效控制也主要都是在軟體中設定,除了可以選擇多種顏色以外,也提供不同的燈效模式可以讓玩家自行選擇。 對於玩家來說,軟體最大的功用還是在於可以讓玩家自行設定電競滑鼠提供的功能鍵功能,大部分廠商也都會允許玩家自定義預設功能以外的選項,讓玩家可以根據不同的遊戲類型或工作環境快速切換。 除此之外,巨集也是軟體會提供的功能之一,巨集讓玩家可以預先設定多項指令,當設定完成以後,只要在遊戲中按下單一滑鼠按鍵後,就能在一瞬間完成預先設計好的指令功能。雖然巨集在許多大型的國際電競賽事中都是被禁止使用的,不過對於一般休閒玩家來說,巨集的功能主要還是提供玩家不管是在遊戲中、還是一般使用情境下更方便操作的選擇。 關於購買電競滑鼠之前需要注意的特色功能和名詞解釋就先到這邊囉!相信大家讀到這裡也累了,喝口水,再來看看下一篇關於30隻市售滑鼠的介紹和測試吧!
-
2019夏季電競螢幕採購指南!10款市售版本解析、下手前務必參考
這幾年的電競周邊產品相當火熱,一堆廠商也如火如荼的推出各項相關商品因應這股趨勢,除了常見的機殼、滑鼠鍵盤以外,時至2019年,多家廠商也開始推出包括像是外接智慧燈等更偏向玩家生活周邊的產品,然而電競主題最根本的硬體配備還是玩家最必要的主軸。 前幾期小編群已經跟大家介紹了多種和電競產品相關的採購主題,這一次要介紹的是跟主視覺有關的「電競螢幕」,也是玩家們購買電競主機後,每天看最久的產品元件,畢竟打從開機之後就得一直盯著螢幕看了,所以螢幕一定要符合玩家的需求才行。按照慣例,先來講解一下跟螢幕有關的名詞、規格與挑選時該注意的部分有哪些,順便也把這次集結起來的各款螢幕特色跟大家做個細部介紹,打算在最近購買螢幕的玩家可以作為參考依據。 說到螢幕,現在普遍都已經是FHD等級,標準的1920x1080已經是基本主流,更多如2560x1440、3840x2160的解析度,甚至是21:9、32:9的寬螢幕設計,也逐步的被玩家所接受,可是如果是以「電競」的角度切入,那該怎麼選? 單純要介紹螢幕的話,可能得連載個幾期才說得完,這次把範圍縮小在目前大家比較切身有感的電競螢幕上面,畢竟電腦配備升級、也買了高階顯示卡、加了RAM與M.2 SSD,不就是要玩Game嗎?好的電競主機都已經準備好了,總不能觀音頭乞丐腳,得配上一台合適的電競螢幕才是完美,您說是吧!所以在買電競螢幕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什麼是「電競螢幕」以及它的特色又有哪些,另外,相較於一般的高階螢幕它又有什麼差別呢? 簡單來說,電競螢幕一般強調的是螢幕更新率以及反應時間的表現;以螢幕更新率來看,一般來說會要求要達到144Hz、甚至目前最高有到240Hz的,但一般高階螢幕就不強調這一項目,數字上來說高階螢幕通常鎖定在60Hz。此外,電競螢幕因為要追求這些高技術規格,所以部分時候會犧牲螢幕的色彩呈現,或是無法衝上較高的解析度,不過一般高階螢幕就沒有這樣的限制,它們強調的是色彩的精準表現,同時也會提供高解析度(2560x1440以上)的畫面呈現,但相對的,這類高階螢幕應缺乏高畫面更新率和其他硬體規格,一般來說無法遊玩像FPS射擊遊戲這類畫面轉換和切換節奏較快的遊戲,只能玩較靜態的遊戲選項。 文走至此,相信玩家對於電競筆電和一般高階螢幕間的差別已經有初步的概念,那麼電競螢幕2019年的現在,在購買電競螢幕之前有哪些重點特色,且聽小編娓娓道來吧! 首先先從解析度來看,目前的主流解析度維持在FHD(1920x1080),這樣的畫面對於一般電競玩家或是職業電競選手來說最習慣,不過隨著顯示卡的硬體效能表現越來越強,在它們逐漸能應付高解析度如2K(2560x1440)甚至4K(3840x2160)解析度的能力下,其實高解析度的電競螢幕也正在慢慢地興起當中,然而在高解析度的環境下,遊戲整體的FPS數字也會相對降低,因此主要最常見解析度仍舊維持在FHD,玩家在選購前要先考量自身硬體規格。 螢幕尺寸方面,主流電競職業選手採用的多為24~27吋大小,這類螢幕適合常玩射擊遊戲或MOBA競技類遊戲玩家,因畫面太大的話,同一時間內眼睛能看見的內容有限,無法清楚掌握出現在畫面中的細節。再更大的螢幕如32吋的話,就比較適合喜歡RPG遊戲的玩家。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購買尺寸較大的螢幕(如32吋以上)的話,小編建議解析度要至少有2K以上,否則FHD解析度下的32吋螢幕,其畫面顆粒感非常重,整體的畫面細節就會不夠精細。 目前電競螢幕常見的比例有16:9、21:9和32:9三種。16:9是多數主流電競螢幕中較常採用的螢幕顯示比例,其常見的實際解析度比例為1920x1080、2560x1440、3840x2160等等。另一方面,21:9顯示比則是屬於寬螢幕等級,最常見的比例如3440x1080、3440x1440等等。32:9則是畫面更大的寬螢幕比例,雖然能提供更多的畫面和空間使用,但因這個顯示比例通常螢幕大小會到42吋甚至47吋,玩家在使用時若是離螢幕太近的話,需要轉動些微頭部才能看到左右兩側畫面,若非離螢幕有些適當距離的話,其實對玩家來說是比較不方便的。再者,螢幕太大對於玩家電腦桌空間的大小也更要求,因此,32:9電競螢幕目前在市場上相對較少見。 該如何在這兩種比例中選擇,16:9由於是長期以來無論是廠商還是消費者都比較習慣的顯示比例,因此不管是一般影片觀看還是遊戲遊玩,16:9都是原生支援的顯示比例之一,因此,多數時候不必擔心額外的失真問題,螢幕接上電腦以後就可以直接支援螢幕原生顯示比例(FHD、2K、4K等等),在玩遊戲時,眼睛同一時間餘光能看到的影像比較容易觀看,比較容易注意到位於畫面邊緣的敵人。不過缺點就是如果沒有要玩遊戲的話,一般時間同一視窗下只能開啟單一工作項目,多工能力相對不足。 至於21:9顯示比呢,最大優點就是螢幕較寬、所以整體的視覺體驗相對來說比較優秀,沉浸感較強。同時,因長度比例較長,所以若是作為文書工作處理時,可以將兩項工作事項並排在桌面上,處理事情更有效率。另一方面,玩遊戲時也可以輕鬆藉由分割畫面將其他螢幕訊號輸入到同一21:9螢幕中,建立子母畫面或分割畫面,一邊玩遊戲還可以一邊在同一畫面上看影片攻略。 2019年的當下,曲面電競螢幕也逐漸成為玩家選購的考量之一,其優點在於優秀的沉浸感,以及可以減少螢幕反光、減輕螢幕傷眼的可能。在此之前曲面螢幕之所以並未興起主因在於價格較貴,但在技術成熟以後,多數曲面電競螢幕已經可以和一般平面電競螢幕價格差不多了。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曲面曲度主要有1800R和1500R兩種,前者是目前市場上曲面螢幕的主流規格,後者則是新興的曲面選項,數字越小代表弧度越彎,以1800R為例,代表它的曲度是以一個半徑長度1800 mm的圓弧來製作的,如果是1500R的話,就代表是以半徑1500 mm的圓弧來製作。 那麼玩家有沒有需要購買曲面電競螢幕,需視喜歡的遊戲類型而定,如果是喜歡3A級遊戲或是RPG遊戲,甚至是其他像是賽車、策略模擬等類型的遊戲的話,曲面畫面會非常適合,沉浸體驗超級讚。不過如果是喜歡FPS射擊遊戲或是MOBA競技遊戲的話,建議還是以平面為主,因同一時間眼睛需要注意的細節太多。此外,購買曲面螢幕前也要考慮螢幕尺寸,除非玩家電腦桌空間夠大,否則曲面螢幕尺寸建議維持在24~27吋,最大不要超過32吋,否則同一時間眼睛需要應付的畫面細節非常多,長時間玩遊戲的話眼睛會非常痠。 最後要提醒的是,曲面和平面是非常主觀的判斷因素,小編建議玩家在購買之前有機會的話可以親自體驗看看曲面螢幕,根據自己的喜好決定是否要購買才恰當。 接下來是螢幕更新率的部分。螢幕更新率是多數電競玩家在購買電競螢幕前會優先考慮的重點規格之一,其單位是Hz,代表螢幕每隔多少時間刷新一張圖,例如60Hz就代表1/60秒,大約等於16.6毫秒(ms),Hz數字越大(例如144Hz、240Hz),代表圖之間的間隔時間越短,意味著玩遊戲時不管是角色移動還是圖像轉換比較不會有出現殘影的問題,視覺感和操作體驗也越流暢。 一般大眾平常在購買螢幕時的螢幕更新率普遍在60Hz,主因在於作為一般工作文書處理或是觀看影片,60Hz的螢幕更新率已經綽綽有餘。但為了滿足電競玩家對於高流暢度的需求,多數電競螢幕都會搭載高螢幕更新率。目前多數主要世界大賽(尤其是射擊類遊戲比賽)的螢幕更新率已經強調必須在240Hz,至於一般主流玩家則是至少需要144Hz以上,若是入門玩家或較不需要高螢幕更新率的玩家的話,則是會至少推薦螢幕要有100Hz以上(常見的會是120Hz也可以)。 另一個和螢幕更新率息息相關的硬體規格是反應時間,指的是液晶顯示器上的燈點由暗轉亮加上由亮轉暗的總和時間,這個時間越短、代表反應時間越快,通常計算單位為毫秒(ms)。目前電競螢幕多數都強調在3毫秒以內,入門等級的話會在4毫秒以上。 最後,購買螢幕前需不需要搜尋「G-Sync」或「FreeSync」字樣,老實說必須看個人感受,現實面來說,電競螢幕掛上這兩種字樣時,就會硬生生的比一般電競螢幕貴至少5000元以上,G-Sync級螢幕甚至可能貴1萬元都有可能。雖然這些技術在電腦自身硬體規格不錯的情況下確實能發揮穩定畫面、減少撕裂的效果,但還是需要玩家自身體驗才行。 此外,關於G-Sync和FreeSync螢幕的選購上,也提供一個小撇步,日前NVIDIA(G-Sync開發者)宣布部分採用AMD FreeSync技術的電競螢幕已經可以相容於G-Sync模式,也就是玩家能夠用較便宜的價格享受較高規格的表現,雖然部分嚴苛條件下,流暢度仍然會有所影響,不過一般情況下,相容G-Sync的FreeSync螢幕已經足夠應付多數遊戲。 除了電競螢幕本身的硬體規格要考量以外,玩家購買螢幕前還需要考量自身的電腦硬體規格是否足夠,其中顯示卡的等級尤其重要,顯示卡如果不夠力,購買再高階的電競螢幕也是枉然。至於什麼樣等級的顯示卡該購買怎樣的電競螢幕呢? 先從NVIDIA目前推出的GeForce RTX系列來說吧!目前RTX共有RTX 2060、RTX 2070以及RTX 2080三種一般版本,同時又有RTX 2060 Super以及RTX 2070 Super(未來還會有RTX 2080 Super),這裡將以常見的一般版作為標準介紹,「Super」版本的效能表現約落在一般版和「Ti」版本之間,玩家可以自行從價格面去做考量。 RTX 2060顯示卡的效能表現目前可通殺所有主流FHD解析度遊戲,包含3A級遊戲大作,若是搭配24~27吋G-Sync螢幕,可以完美發揮其效能表現,帶來穩定的FPS數字,若要再往上衝更高解析度的話,則是要看遊戲類型,節奏快的FPS射擊遊戲可能在2K、4K解析度下無法有流暢的體驗。 更高階的RTX 2070和RTX 2080在FHD解析度下的表現自然不在話下,不過其強勢的點在於更高解析度的遊戲表現,就中間的RTX 2070來說,已經可以踏入2K解析度領域,RTX 2080更是可以衝到4K解析度。 NVIDIA上一世代的GeForce GTX系列中,以常見的GTX 1080為例的話,主流FHD解析度遊戲是完全沒問題的,要衝到2K解析度的話就會有點勉強。再往下的GTX 1070 Ti和GTX 1070則是同樣可以滿足主流FHD遊戲,若是GTX 1070以下的顯示卡等級的話,還是乖乖待在FHD解析度比較妥當。 至於AMD陣營方面,目前最高階的7奈米神卡Radeon VII在主流FHD解析度下可以通殺所有遊戲,部分遊戲類型同樣也可以攻到2K或4K解析度上,至於上一世代的RX500系列顯示卡則是全部建議只衝FHD解析度就好,要再往上的話就有些勉強。 這裡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小編提供的各顯示卡適應的解析度,都是在24~27吋的螢幕尺寸下喔!若要再往上的話,玩家們就必須考慮FPS數字的表現問題了。 再了解完電競螢幕的相關重要規格以後,再來就要考慮採用的面板,面板放在最後才講的原因是電競螢幕採用的面板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它在前文每一規格中的表現。常見的螢幕面板目前有三種,分別是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轉換技術)以及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排列技術)三種,每一種面板都有其本身的面板特色以及適合的遊戲類型玩家。 TN面板玩家在購買時的最大特色就是便宜,同樣的螢幕硬體規格若是應用在其他兩種面板的話,就有可能貴個五千一萬。另一個優勢是TN面板可以將螢幕的反應時間壓在1毫秒、同時螢幕更新率也可以達到240Hz,目前電競螢幕上常見的240Hz多以TN面板為主。不過在便宜的價格下,其缺點就在於TN面板會有嚴重的色偏問題,這問題在非正視角看螢幕時尤其明顯,此外,它的色彩表現和螢幕的可視角也相對較不優秀。但對於喜歡玩射擊遊戲又不特別在意畫面色彩的玩家來說,TN面板絕對是FPS射擊遊戲首選螢幕。 IPS面板的優勢在於本身的色彩表現精準,且亮度也足夠,這也讓許多設計師或影像處理者常常會以IPS面板螢幕為首選,如果沒有特別喜歡玩射擊類遊戲又想要螢幕色彩棒的話,那麼IPS面板螢幕將會是優秀的選擇。目前IPS面板的電競螢幕主要以144Hz、3毫秒反應時間為主。 由於IPS面板本身因內部液晶排結構排列的關係,會導致出現「IPS Glow」的問題,當IPS螢幕在全黑暗畫面的背景時,會在螢幕邊緣區域出現某些區塊較亮的問題,雖然它只有在黑暗的背景中才會較明顯,不影響遊戲體驗。但如果是更想要完整黑暗背景的玩家的話,VA面板螢幕就會是首選了。 VA面板的特色就是其對比最高,尤其在黑色的呈現上,更是三種面板中的佼佼者,因此,能夠在看電影或是黑暗場景的遊戲畫面內,讓整體的視覺畫面對比表現上更加明顯。目前VA面板的電競螢幕其螢幕更新率和反應時間主要也都是144Hz、3毫秒。 簡單快速地幫玩家們做個對比吧!若要論及螢幕的反應速度,TN>IPS、VA。如果是要說螢幕的對比度表現的話,則VA>TN、IPS。最後若要說色彩的精準度表現,那麼IPS>VA>TN。玩家們在購買前可以根據自身的遊戲類型和喜好做選擇。 其實說到底,電競螢幕的好壞其實是很主觀的東西,對於一般玩家來說,除了在滿足預算下,購買需要的螢幕規格和適合的面板、尺寸和解析度以外,最主觀的也是螢幕的外型和玩起遊戲來的直接體驗,因此,小編最後還是會很建議玩家們在選購時,可以直接到專賣店去實際使用看看再做決定。 至於要從何開始下手呢?接下來將依照品牌英文名依序介紹10款市售的電競螢幕,提供給有興趣的玩家們做為購買前的參考! 相信各位玩家對AOC並不陌生,AOC推出的AG273QCX是一款27吋2K解析度(2560 x 1440)電競曲面螢幕,通過VESA HDR400認證,讓玩家能夠享受高品質遊戲畫面。不只如此,它還搭載AMD FreeSync 2技術,可以減少畫面撕裂的問題,避免破壞遊戲體驗。搭配時下最流行的RGB燈光效果和DTS立體環繞音效認證喇叭,還能利用附贈OSD快捷控制器,即時應對不同遊戲調整設定。 在硬體規格上,AG273QCX採用1800R曲面VA面板,顯示比為16:9,搭載1ms超低反應時間配上144Hz更新率,並支援AMD FreeSync 2 HDR技術,不只符合專業電競賽事要求,畫質上也因為VA帶來的優秀對比性帶來不錯的畫面表現。FreeSync 2 HDR的輔助更進一步避免畫面撕裂,提供良好的遊戲體驗。 外觀設計上,AOC這次為了玩家下了不少工夫,像是可拆卸的升降旋轉支架,輕鬆安裝輕鬆調整。適合多螢幕拚接的窄邊框設計,讓整體的視覺體驗更加優秀。另外還有加入RGB燈光效果,為整體使用體驗再加分,客製化能力很不錯。 連接埠輸出入的部分,AG273QCX提供相當豐富且彈性的選擇,有兩組HDMI2.0、兩組DP1.4 (皆支援HDR),一組傳統VGA輸入、四組USB3.0 HUB和3.5MM喇叭和麥克風輸出入,最後是OSD快捷控制器連接埠。 AG273QCX搭載的OSD快捷控制器使用相當便利,讓玩家在切換不同遊戲時,能夠一鍵切換畫面亮度、對比、色彩、黑平衡,更能夠記錄在三組自訂按鍵上,迅速切換至適當的設定值,另外還能開啟螢幕內建虛擬準心,在遊戲中能夠更準確的瞄準敵人。 實際畫面測試的結果中,視覺上因採用VA面板的關係,因此在灰階上表現較佳,在灰暗的遊戲畫面時,和一般的螢幕相比,陰影細節表現更清晰,例如在玩FPS遊戲時,能夠更輕易發現躲在陰影中的敵人,再搭配附贈的OSD快捷控制器,能夠因應不同遊戲情境,快速切換個人設定。一般色彩表現的部分,也因為採用VA面板的緣故,在遊玩場景較暗的RPG遊戲或是觀看電影時,可以有不錯的視覺沉浸體驗。 廠商名稱:AOC Monitors 廠商電話:(02)8226-1668 廠商網址:https://tw.aoc.com/ 在電競的世界裡,速度就是一切,這也是ROG XG248Q誕生的原因,XG248Q是一23.8吋FHD解析度電競螢幕,採平面搭配窄邊框的設計,顯示比為16:9,整體視覺體驗不錯。 外型上擁有ROG產品線的標準圖騰設計,並且採用大膽的流線型設計,除了背面的RGB自訂圓環燈效,可以藉由自家的Aura Sync燈效軟體自訂多種燈效設計和色彩表現外,還有三角角架上的自定義背光Logo,可以自由讓玩家設計自己想要的Logo反射在電腦桌上,客製化能力十足。 硬體規格上,XG248Q採用TN面板,搭載240Hz螢幕更新綠配上超低1ms反應時間,並且支援FreeSync技術,玩家顯卡夠力的話螢幕流暢度完全足夠的。除此之外,玩家們普遍不喜歡開啟遊戲中的Motion Blur功能,這點對射擊遊戲玩家來說尤其重要,畫面視角快速變換時,視覺上任一細節的畫面都不能因快速轉動而模糊,因此,XG248Q具備ROG自家Extreme Low Motion Blur技術,可以極限降低Motion Blur視覺效果。 XG248Q具備FreeSync技術,若有AMD陣營顯示卡的話,就可以直接使用,減少畫面撕裂的可能。另外,XG248Q也在NVIDIA開放G-Sync相容螢幕成為其支援的品項之一,因此,即使是使用NVIDIA顯示卡也可以直接無痛支援使用,C/P值不錯。 連接埠輸出入的部分,XG248Q提供HDMI 2.0兩組、一組DisplayPort,3.5mm耳機孔一組,以及兩組USB 2.0連接埠額外彈性使用。 實際測試的結果中,視覺上XG248Q由於採用TN面板的緣故,因此在色彩準確度的表現上稍有失真,但華碩校色的能力有彌補這一點,整體來說遊戲色彩上的表現還是不錯。強大之處在於240Hz和1毫秒的反應時間帶來的極致流暢體驗,用來遊玩射擊遊戲爽快度十足,小編是採用NVIDIA的顯示卡同步測試G-Sync相容技術,發現雖然畫面在偶爾大幅度的轉變下,偶爾還是會有些微畫面撕裂、跟不上反應速度的問題,但就一般遊戲情況下,G-Sync相容的技術已經足夠應付多數遊戲內容。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www.asus.com 華碩ROG玩家共和國另一款值得考慮的電競螢幕XG32VQR,不同於前一款採24吋平面設計,這是一款32吋曲面螢幕,不過前後外觀上和24吋的XG248Q是相同的設計元素,都是ROG圖騰搭配信仰之眼和環繞RGB燈效,可藉由Aura Sync燈效軟體和其他相容硬體進行燈效同步。另外,腳架底部的部分也有提供客製化Logo可以讓玩家利用紅色背光反射到電腦桌上喔! 最大不同在於採用1800R曲面設計,弧度在大螢幕尺寸的加持下,整體的視覺沉浸體驗不錯。搭配的螢幕解析度則是2K(2560x1440),顯示比為16:9,採用的面板是對比強度高的VA面板,在對比色彩表現優秀的前提下,也強調整體的色彩表現,例如具備sRGB 125%的色彩飽和度,同時也有DCI-P3 94%專業色域的高動態範圍(HDR)技術與通過DisplayHDR 400認證的對比效能,並且再搭配Shadow Boost技術,玩家玩遊戲時的時候,可以在畫面整體亮度不過曝的情況下,加強陰暗區域的場景,凸顯在陰影中的敵人,不管是在色彩表現還是對比上,XG32VQR都有不錯的表現。 螢幕更新率和反應時間分別是144Hz和4ms,搭配Radeon FreeSync 2 HDR技術,不只能夠減少畫面撕裂的可能,也能藉由HDR技術提供不錯的亮度和對比度,FreeSync 2技術可規定SDR及HDR內容的低延遲處理範圍,消除與HDR內容有關的輸入延遲,強化整體的遊戲體驗。順帶一提,XG32VQR具備多種HDR模式,包含DisplayHDR、ASUS HDR和FreeSync HDR,可在不同遊戲或工作環境選擇不同的模式使用。連接埠部分,提供3.5mm耳機孔、雙HDMI 2.0、雙USB 3.0以及一組DisplayPort 1.2,連接埠非常齊全。 實際的測試和遊戲畫面中可以發現,在色彩表現上,VA面板帶來的優勢,螢幕在灰階和對比度上確實非常出色,遊戲畫面中深色的場景部分也確實帶來優秀的暗黑體驗,144Hz螢幕也能滿足主流玩家的需求。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www.asus.com 喜歡玩遊戲的玩家每每一玩就是兩三個小時、甚至五六個小時都有可能,長時間下來對於眼睛來說其實是一大負擔,因此,BenQ推出EX3203R曲面舒視屏護眼螢幕,外型上是相當保守簡單的乾淨設計,沒有太多的稜角或RGB燈效,但搭載獨家類瞳孔護眼技術,復刻真實影像,源自BenQ舒視屏護眼科技與HDR高呈像,能藉由高動態範圍成像與智慧偵測內外光源技術,提供眼睛最舒適的亮度與色溫,更提供畫面上的亮眼與極黑色彩同步顯現,長時間使用下,可以進一步保護雙眼的健康。 EX3203R為一31.5吋VA面板螢幕,左右側邊是窄邊框設計,解析度為2560x1440,顯示比例是16:9,具備原生144Hz螢幕更新率和4ms反應時間,同時支援FreeSync 2 HDR技術,就電競螢幕的規格面來說已經足夠應付多數玩家的需求。除此之外,它同時也具備1800R曲面設計,貼合眼球弧度,可以進一步再減少眼睛長時間使用的疲勞可能。連接埠部分包含3.5mm耳機孔、HDMI 2.0兩組、USB Type-C一組(可兼容Mac和PC快速傳輸與充電)、USB 3.1兩組。 色彩表現上,包含90% DCI-P3廣色域,並且通過DisplayHDR 400規格影像認證,能提供8bit顯示水準,在2K解析度畫質下,使得畫面整體的色彩呈現更加清晰。另外,VA面板的高對比優勢下,也讓玩家不管是看電影還是玩暗黑風格遊戲,都可以有不錯的視覺體驗。 實際拿來玩遊戲看看,本身144Hz螢幕更新率帶來的流暢體驗非常不錯,VA面板下遊戲中的暗區表現也很不賴。另外,為了嘗試EX3203R的瞳孔護眼技術,小編嘗試連續遊玩遊戲近3個小時,過程中並未感到明顯眼睛疲勞或是痠痛不適的症狀,這點以小編自己來說有明顯體驗,尤其是在玩像是《絕地求生》這類大逃殺遊戲時,時不時會需要仔細觀看遠處房屋中是否有敵人隱藏在其中,長時間使用下來是滿傷眼睛的。 BenQ的電競螢幕在玩家市場中也是有口皆碑,許多職業選手也指名要BenQ出品的電競螢幕,可見其影響力。這次的EX3203R在遊戲中曲面的沉浸體驗自然就不再話下,採用VA面板的優勢在於可提供較佳的色彩表現,同時也能兼顧電競市場需求,整體來說是一款還滿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BenQ - 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27-427 廠商網址: www.benq.com.tw 技嘉科技(GIGABYTE)旗下電競品牌AORUS,前陣子推出全球第一台戰術型電競螢幕AORUS AD27QD,搭載許多目前高階電競螢幕該有的基本規格和功能以外,同時也集結多種AORUS的獨家特色和專利技術,讓電競玩家玩起遊戲來像是開掛一樣。AD27QD外型上可說是下足苦心,背面的外型設計是以「鋼鐵羽翼」作為設計概念的主軸,映襯了在無段式腳架上醒目的AORUS老鷹頭商標,該商標本身同時也具備RGB燈效輔助,背板兩側的側翼燈光設計,也可和AORUS老鷹頭一起藉由RGB Fusion軟體客製化燈效。AD27QD還首創數位LED的RGB燈效,在燈效的轉換上更加流暢平穩,同時搭配AORUS的RGB Fusion軟體操控,讓玩家可以通過直觀的操作介面和自定義的功能,完美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化風格。 再來介紹AORUS AD27QD的基本硬體,螢幕本身的解析度為2K QHD(2560x1440),採用全平面27吋超窄邊框設計,顯示比例是16:9。導入144Hz螢幕更新率加上僅1毫秒的反應時間,並且搭配AMD FreeSync技術使得畫面不撕裂,另外,AD27QD也已經成為支援G-Sync相容模式的電競螢幕,用NVIDIA顯示卡也可以支援G-Sync。 螢幕色彩呈現部分則是使用10 bits IPS(8 bits + FRC)面板顯示色彩,可視角度也提高到178度,以有效降低畫面重影效果,並且達到95% DCI-P3廣色域色彩規範。另外,再借助經VESA認證的DisplayHDR 400技術,可讓AORUS AD27QD提供更好的對比度和色彩準確度、以及更鮮豔的色彩。 輸出入埠的部分位於螢幕下方,除了電源孔以外,另外還有耳機麥克風孔、HDMI 2.0兩組、一組DisplayPort 1.2、兩組USB 3.0,連接埠的選擇非常彈性。另外還有一組USB Type-B連接埠,主要是用來與電腦連接,藉此透過內建的AORUS軟體來控制螢幕。 AD27QD特別的地方在於提供許多戰術功能可以讓玩家在玩遊戲時使用,包含開啟後可減少槍枝後座力晃動的瞄準穩定器(Aim Stabilizer)、或是能即時呈現目前電腦硬體資訊的儀表板(Dashboard)功能,還有像是黑平衡(Black Equalizer)技術,讓玩家迅速找到隱藏在黑暗中的敵人等等,還有也可藉由Game Assist功能開啟倒數計時器、準心輔助等等。另外,也提供並排和子母畫面的功能,讓玩家能同時看到不同畫面,AORUS AD27QD支援PIP和PBP顯示技術,允許玩家在同一時間內同時顯示不同的訊號來源,甚至可以選擇音訊輸出的來源,所以玩家可以在一台電腦下、透過多重輸出讓主畫面玩遊戲、子畫面直接觀看遊戲攻略!而所有的功能除了可藉由螢幕下方的OSD控制外,也可直接藉由AORUS OSD-Sidekick軟體快速使用鍵盤熱鍵或滑鼠調整,而且所有功能都是直接建立在螢幕韌體上,可以避免被抓作弊! 另外,AORUS AD27QD還有一個神輔助功能,就是螢幕內建ANC降噪技術。只要將一般的3.5mm耳麥插入AORUS AD27QD內建的耳機孔後,就可以直接藉由OSD-Sidekick軟體開啟ANC功能,通過多達5段式的降噪等級,直接幫任何耳麥進行降噪,原先麥克風容易收到鍵盤敲打或背景音樂的困擾通通解決了,效果非常驚人!以2K螢幕來說,有這麼多開掛般存在的功能輔助,同時又可以支援FreeSync或G-Sync技術,著實是一個還不錯的電競螢幕選擇。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http://www.gigabyte.tw 微星(MSI)日前推出全新電競螢幕OPTIX MPG341CQR(下稱MPG341),是屬於電競螢幕產品線中高階的MPG系列,即將作為MSI旗下旗艦級的曲面電競螢幕。 外型上,MPG341在背面使用大膽的線條組成,並且搭配簡單的RGB燈效,使得螢幕背面看起來非常簡單有力,背面右側部分則是有金色的MSI龍魂Logo,優雅不失質感。螢幕的正面延續廣受好評的下方RGB五條RGB燈條的設計,支援MSI獨家的Mystic Light燈效軟體,另外可以藉由Steelseries Gamesense軟體的設定和對應的遊戲搭配,例如可以設定同步子彈數,或是同步玩家角色的血量等等,讓RGB燈效不再只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富有實際意義的功能。 硬體規格的部分,MPG341本身為一34吋1800R VA曲面螢幕,解析度為3440 x 1440,顯示比例為21:9,介於16:9和32:9之間。螢幕本身由於是VA面板的緣故,色彩對比表現不錯,並且具有84% DCI-P3廣色域和105% sRGB的色彩表現。 電競規格方面,搭載144Hz螢幕更新率和1ms反應時間,在眾多VA面板搭4毫秒反應時間的選擇中,算是獨樹一格的特殊表現。另外,也具備FreeSync功能,以便維持畫面的穩定流暢。連接埠方面,則是提供HDMI 2.0兩組、DisplayPort 1.4一組、USB Type-C一組、三組USB 3.2 Gen 1 Type-A、一組USB 3.2 Gen 1 Type-B連接電腦以3.5mm耳機孔和麥克風。 MPG341除了本身的視覺體驗和硬體規格不錯以外,其他還有許多額外的特殊功能,外觀上另外還有內建一視訊鏡頭,位於螢幕的正中央下方邊框上,可以直接作為影像輸出使用。另外,MPG341也內建分割畫面的功能,可以輕鬆建立子母畫面。同時,藉由MSI GAMING OSD軟體的輔助,玩家除了可以使用螢幕的五向按鈕調整螢幕參數以外,也可以直接在電腦中藉由軟體調整,MSI GAMING OSD軟體提供多種不同的遊戲模式,可以讓玩家自由根據不同的遊戲內容調整各項參數,也提供多組自定義參數設定,可以讓玩家預先設定以便日後快速切換,客製化能力不錯。 廠商名稱:MSI微星科技 廠商電話:0800-018-880 廠商網址:https://tw.msi.com 老字號Philips的產品向來主打高CP值,這次推出的325M7C曲面QHD液晶顯示器,是一台31.5吋2K解析度(2560 x 1440)螢幕,面板採用VA面板,搭載144Hz螢幕更新率、反應時間1ms,其外型較為簡約,走的是簡單、低調的設計。 硬體規格上,採用1800R曲面VA面板加上Philips自家調校,因此在色彩表現對比上表現不錯。顯示比為16:9,搭配144Hz螢幕更新率和1ms反應時間,就VA面板來說能夠擁有1毫秒反應時間很加分,玩家不必因為追求低反應時間犧牲色彩,同時也符合電競比賽要求,並且支援AMD FreeSync技術。隨著NVIDIA開放FreeSync技術螢幕可相容G-Sync技術,Philips 325M7C也名列其中,有效減少畫面撕裂,完全不輸給其他廠家,進一步強化其主打CP值的特性。 在實際的畫面和遊戲測試下,2K解析度的畫面表現相當細膩,搭上螢幕內建SmartImage遊戲模式,為玩家精密調校可快速存取的OSD控制,可因應不同遊戲情境切換最適合的設定,例如「FPS」(第一人稱射擊)模式下,可強化遊戲中的黑暗場景,讓玩家看得見暗處隱藏的物體;「Racing」(競賽) 模式則是將顯示器調整至最快的反應時間、高彩度,同時進行影像調整。另外還可以依照個人喜好,設「玩家1號」及「玩家2號」兩組個人自訂設定,確保客製化功能並呈現最出色的效能。 除此之外,針對健康所開發的飛利浦LowBlue模式設定使用智慧軟體技術,可降低有害的短波藍光,減少長時間使用時眼睛痠痛或造成傷害的可能。另外,飛利浦的不閃爍技術可調節亮度並減少閃爍,提供更舒適的觀賞感受。 三星(Samsung)推出的曲面電競螢幕在台灣市場廣受好評,尤其三星又是最早推出曲面螢幕的廠商之一,因此其曲面螢幕產品線一向有不錯的口碑。近期他們推出旗下曲面電競螢幕新產品Samsung CRG5-27,強調要為消費者帶來視覺舒適度和對於速度的追求。 CRG5-27曲面螢幕採用RapidCurve技術,首度帶來1500R曲面技術,其曲面效果呈現會比1800R的效果還要更加明顯,也就是沉浸體驗將會更加優秀,其可視角可達到178度。硬體規格表現的部分,CRG5-27本身為一27吋VA面板曲面螢幕,解析度為常見的1920 x 1080,顯示比為16:9,VA面板下帶來的高對比度加上三星獨家的調校技術,呈現出來的色彩呈現和對比都難以挑剔(對比為3000:1)。視覺上的另一大特點是採用窄邊框的設計,在螢幕左右兩側和上方都採用窄邊框的設計,讓搭配曲面螢幕的CRG5-27帶來的沉浸體驗更佳。 CRG5-27搭載240Hz螢幕更新率,並且反應時間為4毫秒,具備眾所期待的G-Sync相容技術,達到畫面不撕裂的流暢視覺體驗。傳統上,常見的240Hz面板多會採用TN面板為主,在高螢幕刷新率的前提下犧牲色彩表現,但前文有提過,CRG5-27搭載的是VA面板,VA面板本身的色彩的表現,尤其是對比度就比TN面板還要優秀,再加上三星的色彩調校,射擊玩家們再也不需要因為追求高螢幕更新率而犧牲視覺體驗了,240Hz也能有亮麗色彩。 就實際色彩測試和遊戲畫面的表現來說,VA面板帶來的優勢,使得CRG5-27在灰階測試和對比測試上都有不錯的表現,而實際遊戲畫面中,藉由240Hz的高螢幕更新率,搭配G-Sync的輔助,著實為整體遊戲帶來優秀的流暢體驗,螢幕鮮少有殘影出現,且畫面中非黑即白。在這樣的高螢幕更新率和優秀的色彩表現下,不管是要用來玩需要強調快速反應時間的射擊遊戲,還是可以靜下心來慢慢體驗遊戲畫面的3A級遊戲,CRG5-27在兩種遊戲市場中都很吃得開! 玩家可以為各種類型的遊戲挑選預先設定的顯示選項,而對於更高階的自定義使用者來說,透過螢幕上的數字選單,最多可以建立三個客製化的遊戲顯示模式,以便在不同遊戲需求間輕鬆切換。另外還可以選擇是否開啟眼睛保護模式,以便在長時間玩遊戲時,可以減輕對眼睛造成傷害的可能。 隨著電玩遊戲的畫面精進,玩家對於顯示器的規格要求也越來越高,根據國外IDC市場研究公司2019年第一季調查顯示,在27吋以上及刷新率100Hz以上的市場逐年擴大,消費者為獲得最佳的遊玩及沉浸式體驗,願意購入大尺寸且高刷新率的顯示器。因此,三星選擇在這個時間推出CRG5-27搶攻遊戲市場,可說是一明智之舉,玩家如果不想因為想玩高畫面更新率遊戲犧牲螢幕色彩表現的話,三星CRG5-27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台灣三星電子 廠商電話:0800-329-999 廠商官網:https://www.samsung.com/tw/ 玩家們常常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電腦桌面空間不夠用的問題,往往會需要因此犧牲電腦螢幕或是其他周邊產品的大小,有鑑於此,三星推出的Space Monitor系列非常有看頭,可以釋放桌面空間。目前Space Monitor共有27吋和32吋兩種大小,小編收到的27吋版本(S27R75)是螢幕更新率有到144Hz的版本。 外觀上,S27R75的設計非常簡單,除了螢幕本身以外,最大的特色就是下方的腳架設計,採用的是可調式夾具,可以輕鬆將螢幕固定在電腦桌面邊緣,最大可調至3.54吋 (90 mm)。零細縫設計的HAS支架 (可上下調整支架) 可輕鬆將螢幕定位於最舒適、便利的位置。當不使用螢幕時,可將多段式螢幕向後推,平靠於牆面上,保持整個桌面乾淨。轉軸部分經過三星內部測試,可承受多達5000次以上的移動,確保每次移動能平滑且精準定位。使用時,將多段式螢幕向前拉並調整至你偏好的觀看位置,讓玩家不必再擔心腳架影響桌面空間的問題。 硬體規格的部分,S27R75螢幕是採用VA面板,解析度為2560 x 1440,顯示比為16:9,螢幕採用簡單俐落設計,採用超薄面板與三邊極窄邊框設計,低調時尚的外型很適合用來作為空間擺設用品之一。另外,在螢幕的背後,則是包含一個隱藏式的電線設計,可整齊地隱藏電源/HDMI Y型纜線,防止電線纏繞打結,保持空間整齊不雜亂。此外,螢幕背面採用全平面的設計,可以直接將螢幕靠在牆壁上,相較於傳統顯示器佔據大量的桌面空間,其零間隙貼壁的特色能釋放約40%的桌面使用空間,大幅提高工作和遊戲品質。 遊戲體驗上,S27R75本身的螢幕更新率可達到144Hz,反應時間僅4毫秒,已經可以提供流暢的遊戲體驗。在色彩表現的測試中,S27R75具備100% sRGB的色域涵蓋,具備高亮度及10億種顯色能力,色彩表現也不錯。支援Picture-by-Picture(PBP)畫面分割,可同時顯示兩個不同來源的輸入訊號,若同時使用Easy Setting Box(螢幕六分割),更可以將畫面分割成多個區塊,滿足專業人士多工的需求。 廠商名稱:台灣三星電子 廠商電話:0800-329-999 廠商官網:https://www.samsung.com/tw/ Viewsonic XG240R是延續前代XG2402電競螢幕的進階版,XG240R螢幕本身採用平面TN面板,解析度為FHD(1920 x 1080),顯示比為16:9,搭載1ms反應時間和144Hz螢幕更新率,以滿足一般射擊遊戲玩家的需求。同時,也支援AMD FreeSync技術,減少畫面撕裂的可能。 此外,XG240R還具備ELITE遊戲模式,可透過預設的多種參數,針對每一種遊戲情境進行最佳化調整,包含FPS射擊遊戲、MOBA競技遊戲、RTS即時遊戲和賽車遊戲等等。 視覺效果上,ViewSonic屬ELITE RGB聯盟一員,和多家燈效廠商合作,可支援Razer Chroma、TT RGB PLUS、Cooler Master MasterPlus+等燈效軟體並和其他電競週邊同步燈效,不管是視覺體驗還是整體的電競沉浸感效果都很不錯。 在外觀設計上,腳架部分採可升降旋轉支架,可以依照玩家身高調整至最舒適的觀看角度。螢幕邊框四周稍微偏厚,在搬運時能夠保護面板本體,螢幕背面則是沿襲XG2402的RAMPAGEX背光設計,透過RGB燈效元素進行點綴,讓整體外觀能夠更凸顯出個人電競風格。 實際測試一下遊玩FPS遊戲時,這時TN面板就發揮了高速反應時間的優勢,讓射擊遊戲的玩家能夠更準確瞄準。另外再搭配螢幕內建的22階黑色穩定性黑平衡設定,提高昏暗的陰影中的細節更清楚,可提高不管是低亮度還是昏暗的環境中進行遊戲時的可視性。就整體遊戲體驗在標準之上,若是剛踏入電競領域的玩家可以考慮做為購買選擇之一。 廠商名稱:ViewSonic 廠商電話:02-2246-3456 廠商官網:www.viewsonic.com 看完了前文的10款2019年最夯的電競螢幕之後,其實小編還是要再度強調,螢幕好不好用、色彩漂不漂亮,最主要還是要看玩家自己的喜好,建議下手之前還是前往實際的店面親自玩玩看電競螢幕再來做決定喔! 不過還是要說,小編提供的只是一時之選,其實這一次借來的每一款電競螢幕都有其特點存在,其實小編也是很掙扎的~像是AOC AG273QCX電競曲面螢幕採用1800R VA面板搭配AMD FreeSync 2 HDR技術、或者BenQ具備瞳孔護眼技術可以減輕長時間使用下的眼睛傷害,這對玩家也是貼心的設計,又或者像是ViewSonic XG240R RGB背光電競螢幕具備144Hz螢幕更新和1毫秒反應時間,也是足以滿足多數玩家的需求了。其實市面上的電競螢幕可以選擇的選項真的很多,如果玩家們還是不知道從何下手的話,小編這邊可以推薦幾款可以作為出發點的方向給玩家們參考! 首先要推薦的是三星全新推出的CRG5-27曲面電競螢幕,螢幕解析度為27吋FHD,為主流玩家選擇,採用VA面板下為螢幕色彩帶來高對比的表現。本身搭載240Hz螢幕更新率和4毫秒反應時間,加上支援G-Sync技術,以及使用新的1500R曲度強化視覺體驗,因應目前三星推出對應活動加上價格相對優惠的前提下,目前是一個相對最好入手的時機。 極致的速度表現是FPS射擊遊戲玩家的首選,這類玩家在乎的是螢幕是否能準確的提供快速且靈敏的操作,反而較不注重色彩表現。ROG XG248Q電競螢幕雖採用TN面板,且24吋的螢幕大小或許對玩家來說在現階段的電競螢幕中稍嫌小了一些,但24吋的機身也意味著玩家可以有更多的彈性空間,且可以讓整體的價位可以更低。另外,因具備240Hz和1毫秒反應時間,又擁有G-Sync相容的技術,能夠提供快且穩定流暢的畫面表現,因此正好符合FPS射擊玩家的需求。 玩家購買電競螢幕後,除了玩遊戲以外,也有可能作為一般日常工作螢幕使用,作為遊戲螢幕,MPG341CQR曲面的沉浸體驗加上寬螢幕帶來的優秀子母畫面,可以為遊戲帶來新的體驗。如果是工作的話,21:9的寬螢幕比則是可以輕鬆建立分割畫面,快速在多項工作項目中有效率的處理工作,特頒此獎。
-
資料無價的重啟機會只有唯一!Seagate Rescue Plan希捷資料救援計畫重裝上陣,雙免售後服務讓你不再有後顧之憂!
通常大家在組裝電腦的時候,會去挑選CPU、主機板、記憶體、顯示卡等零組件哪一家的比較好,但是隨著SSD的逐步興起,做為大容量儲存空間使用的HDD似乎都快要成為「只要有就好」,早期會比較轉速、快取、碟盤等重點都已經成為過去式不再重要,曾幾何時,做為電腦中的重點位置已經換人擔任,可是大家有注意到「零組件有價、資料無價」的觀念嗎? 的確,硬碟是電腦裡負責儲存資料的零件之一,好比家中的書櫃一樣,上頭存放著使用者各式的文件、照片、音樂、電影等,這些等同於玩家的生活點點滴滴,平常不太會去關心,但是有需要時也能夠時時翻閱跟查詢。不過世事無絕對,那天書櫃倒了、可能是地震、火災、淹水甚至是不小心撞倒了等等不可抗力的因素呢?上頭的書啊、文件、生活飾品等小東西就全掛了,那怎麼辦?有些東西或許還買的到,但是那些曾經一起經歷過的美好只剩下照片、影片,甚至是嘔心瀝血創作的音樂、數位資料等等,沒有備份就不再存在了。 嚴格說起來,CPU再快、顯示卡再強,如果沒有顆有效率的SSD/HDD,事實上所有使用者的工作努力也得報銷一大半,但是CPU故障可以換一顆、顯示卡壞掉也能換一片,SSD/HDD萬一掛點了,換一顆也就算了,裏頭的資料怎麼辦?甚至是突然的掛點還來不及做備份的情況下,無價的是裡頭的「資料」,最終結果就是送去做硬碟救援,救不救的回來是一回事,死馬當活馬醫,要是裡面的資料很重要,那剛好被當白羊宰了也沒得含扣(抗辯),這樣的場景是使用者預想得到的嗎? 小編記得當年在唸大學時,不小心把外接硬碟給玩壞了,當下也只能利用救援軟體慢慢掃描,最後雖只救回少部份資料卻也只能無奈接受,畢了業看到朋友硬碟故障直接送光華的救援店家救資料,動輒數萬元起跳,更不用說現在的硬碟都是氦氣硬碟整個密封,維修難度增加相對救援價碼更是高升,資料瞬間得花費高昂代價才能「有機會」拯救回來,那時心裡就在想,如果硬碟的原廠也可以像其他零組件那樣的RMA包括了資料復原的服務,不就完美了! 這一點,Seagate做到了! 誰說買硬碟不用想、隨便挑就好,如果想要資料不會因為陰錯陽差的失誤,而導致從此再也不見,那具備Rescue功能的Seagate各式硬碟儲存裝置會是你的最佳選擇,不僅讓使用者可以更放心的將資料儲存在硬碟之中,更不用擔心萬一發生時,還要負擔高額的救援費用。(坊間的資料救援可不保證一定救的回來,救不回來也不會退費的,基本上也是賭人品的模式,問題是,你敢賭嗎?裡面可是珍貴的資料啊~)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raeETFi8o&feature=youtu.be ▲Seagate Rescue Recovery 那到底Seagate的資料救援有哪些特點?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身為硬碟製造商的龍頭大廠,Seagate在資料救援方面擁有30年以上經驗,是目前全台唯一原廠有提供硬碟救援的公司,不僅自家設有專業實驗室能夠協助救援服務,而且正因為是原廠,所以零組件備料也最齊全,不只救援技術相當成熟,舉凡常見的誤刪檔案、意外斷電、撞擊,甚至是嚴重的泡水或火燒等情況,只要沒破壞毀損到碟盤表面的話,裡面儲存的資料都有極大機率能夠救回,目前資料救回成功率高達90%,大大增強了使用者的救援信心指數。 那或許也會有個疑問,救援成功率高達90%是很好,那萬一剛好人品爆發,是那沒救回來的10%之中呢?畢竟救援這件事沒有完全百分百的成功率,因此若是真的不幸剛好是落在那10%之中,別擔心,大廠的名號也不是叫假的,保證「無效退費」,萬一若資料救援失敗,Seagate將會退給您當初購買救援卡金額的等值禮券,也就是說,沒救成功的話至少不收錢,比起坊間沒救援成功也是要付所謂檢測費等等其他名目的支出要實誠多了。 事實上Seagate Rescue Plan希捷資料救援計畫,是一項使用者能夠在保固期限內可選購的加值保證服務,就如同我們旅行怕出意外會買旅平險的概念,這項救援計畫正是為硬碟出意外時量身打造的保險,Seagate在這方面除了保障使用者的資料救回,更堅持遵守嚴謹的保密協定(連美國執法單位都信任的),不只是救援當中嚴格保密資料之外,救援成功的資料更是進行加密,避免外流到他人手中,這方面能夠讓使用者更加安心(通常我們都清楚,裡面的個人資料是有一定程度的隱私的)。 救援服務目前是採資料救援卡販售的方式,台灣實體通路則是提供有兩種選擇:349元的兩年期、和499元的三年期,使用者可依需求選購合適的資料救援卡;至於使用方式也很簡單,只要在硬碟保固期間內註冊使用,即可享有一次資料救援計畫,不需額外收費,而且目前的救援計畫支援範圍也做了全面升級,原先只適用於內接式硬碟,目前已全面開放,包括外接硬碟也在救援行列中,但要注意單顆硬碟不得同時使用多張救援卡喔。 目前的救援計畫可以透過撥打客服專線或親臨服務中心辦理,只要透過標準五步驟就能完成申請,最後就是等待資料成功救回囉! 如果是硬碟突然掛點了呢?來不及選購救援卡的朋友可以選擇「事後救援服務」,可選擇採軟體復原或實驗室內恢復兩種,可透過Premium File Recovery Software與Technician File Recovery Software來做軟體復原,若是有以下4種情況,就可改採實驗室內復原:(1) 儲存裝置媒體發生實體損壞、(2) 資料是在行動裝置上、(3) 不習慣使用逐步軟體、(4) 復原您的重要資料需要專家,Seagate也承諾如果無法擷取檔案則不必付款,流程透明化而且有Seagate來做保障,這比找外面的救援公司可是具備高可靠性,當然,小編還是建議預防重於事後補救,預先購買好救援卡才是最正確且保險的方式。 其實除了提供有獨家的Seagate Rescue Plan希捷資料救援計畫之外,品質保證也是Seagate 40多年來的堅持,從產品本身的設計、製造、研發,Seagate都秉持守護使用者的數位資產,更將預防、監控、復原三項重點納入,以購買保險的方式為使用者的資料安全保障設下一道最後防線,萬一真的發生意外,仍可將資料救回,如果還在考量不曉得如何下手挑選硬碟作為儲存裝置的話,那具備資料救援服務的Seagate絕對是強烈建議的一項選擇。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o1yTxtUU8&feature=youtu.be ▲Seagate | Quality Assurance 如果覺得原廠提供資料救援服務已經很佛心的話,那連出門都不用就可以享受這項服務豈不是佛心到炸!是的,Seagate在大熱天裡不用使用者勞師動眾的頂著太陽出門、也不需要刮風下大雨的送修硬碟產品,只要到網站上線上報修,就能夠享受坐在家裡吹冷氣、輕鬆等收送服務的便利性。 事實上這項服務在去年10月31日,Seagate台北服務中心從三創生活園區搬至光華數位新天地6樓A11室的時候就開始推出了,這項「雙免服務」(免出門、免運費到府收送)可以說是讓使用者免去送修的勞動辛苦,還記得以前只能透過代理商或經銷商換修,現在又多了親送原廠服務中心和雙免售後服務,只能說Seagate真的是越來越貼心了! 不曉得怎麼送修的朋友別擔心,這裡一次就跟大家說清楚該怎麼處理。首先,假使遇到硬碟故障,想送回原廠維修的朋友,除了親自送到台北服務中心由現場服務人員協助處理之外,現在至官方網站線上報修其實也很方便,報修流程整體相當簡單,主要有四個步驟:建立維修表單、選取雙免服務、收件資料確認、快遞到府收件,大約三至五個工作天就能完成囉! 而且雙免服務範圍可是全台皆有(包含離島),只要是保固內、確認硬碟非人為損害,平均3個工作天就會更換新的硬碟給消費者了,不囉嗦,直接看圖比較快,需要的朋友請按下面的步驟圖示照表操課,就不會搞錯啦! 現代人使用電腦已經是一種生活的習慣,包括各式3C產品,對話、照片、影片、工作檔案、隨手日記…,每天產出的資料量其實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都是很重要的,如果養成備份的習慣當然是很好,但是即便是做了備份也是有可能會因為一些原因導致備份毀損,那怎麼辦?比較簡單的處理當然就是做到所謂的「備份三二一」,備份至少三份、使用二種不同形式、其中一份備份要存放異地(異地備份),以小編實際使用習慣來說,通常做完的文案會存在電腦一份、自己的NAS存第二份、在OneDrive存第三份,實際備份三份,其中一份在公有雲端上,以確保資料的安全性,但是如果遇到還沒備份就已經掛點的情況出現,那就只能依靠Seagate的資料救援了,再不然就是準備好白花花的銀子去看看坊間資料救援店家能否拯救回心愛的資料囉! 大家都知道人生不能重來,如果可以,沒有人想要資料就這樣消失不見,作為儲存資料的重點元件,難保因為一些意外或萬一的發生導致辛苦保存的資料隨著付之一炬,這時候聰明的你不是應該搖頭嘆息或是扼腕頓足的抱怨怎麼會這樣,而是該慶幸選用的是具有Seagate Rescue Plan希捷資料救援計畫的Seagate產品,上網按步驟填單,就能保留資料再次的重啟機會,這時候,會發現當初下手選購的決定沒有錯,因為,選擇只有唯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電腦用戶們也能輕鬆做環保,讓我們一起節能減碳DIY!
4/22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身為世界公民的我們,都應該對環保盡一份心。您是否想到,每天玩電腦的我們,在組裝超高效能等級的電腦時,若非工作或娛樂需求,平常是否可以隨手做環保,養成節能減碳的習慣呢? 是的!當今電腦的效能,比起以前快很多,但耗電量也不可小覷。不少人的電腦可能平常不需要全速運轉,因此經常有效能過剩的情況,導致能源的多餘消耗。以下就是幾招如何讓自己的電腦可以更省電,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 1. 今天就不要玩超頻了! (平時沒必要也盡量少超頻!) 是的!當今不少效能級電腦,都有提供超頻功能。不管從BIOS去設定超頻,或是從廠商提供的超頻程式去超頻,都可以幫助讓自己的電腦榨出更多的效能。然而您知道的,超頻總是有風險,除了更耗電、會減短產品使用壽命之外,更可能造成系統不穩的情況! 短暫玩超頻,讓跑分更快,那是在進行超頻比賽時的必要之惡!或者證明自己電腦有能力跑到那樣的階段,但不一定要經常性的用那樣的設定來長久超自己的電腦,除非您真的是分秒必爭的接案客,必須靠這一點點超頻效能來讓自己的工作快個幾秒鐘或幾分鐘完成,那也無可厚非。 然而平常使用的時候,老實說,超頻的提升效果其實非常有限,尤其是對於遊戲畫面來說,快個1~2 FPS其實玩起來根本沒什麼差別;或者您要大量轉檔,可能省個5秒,但其實這樣省沒多少時間。還不如將電腦設定成正常工作時脈,讓電腦不會因為超頻而用到更多的電,且壽命可以更久,讓您的更換週期可以更久一點喔! (雖說這點電腦廠商可不願見到,但地球只有一個啊!環保更重要對吧!) 2. 平常使用時,電腦設定成「平衡模式」,必要時才調到「高效能」 是的!您的Windows電腦很有可能被設定成高效能運作,讓您的電腦效能時常處於全速的狀態,散熱風扇也一直開啟,結果可能只是正在進行文書工作,或是上上網、看看PCDIY!的文章,或是YouTube影片。其實這樣也算是效能過剩,有點像是只要您用走的拿個東西過來,結果您一直跑來跑去,消耗體力! 現在您就可以檢視一下,您的電腦是否設定成全速來運轉,若是的話,可以將速度調整正常運作,讓系統自動去監控工作負載,並依需求來調配系統資源、處理器運作時脈!這樣不僅可以省電,也可以讓散熱風扇以較慢轉速運轉,甚至靜止,以獲得安靜的環境!現在就去看看吧! 3. 關閉RGB燈效,從BIOS或軟體去關閉吧! 是的!當今電競風潮,造成不管是電競筆電、電腦主機、鍵盤、滑鼠、滑鼠墊、耳機、麥克風、機殼、主機板、顯示卡、記憶體、散熱風扇、電源供應器、固態硬碟(SSD)、顯示器、路由器、電競手機、電競椅、電競桌、甚至電競背包… 等等,都有RGB燈效!!!而且還做到能夠燈效同步,甚至可以用手機來控制。這些閃閃發亮的東西,今天就關了吧!(未來也都關閉好了! ) 為什麼要關閉呢?其實若您一個人在家,不是在LAN Party會場,或是有必要秀給朋友看的場合時,這些RGB燈效與其打開、在家裡孤芳自賞,還不如關閉掉還比較好!畢竟老實說,您看螢幕畫面、手機畫面的時間絕對比看這些RGB燈效還久!而且對健康來說,在燈光昏暗的環境下看電腦、看手機,是非常傷眼的,加上又有RGB燈效在那邊閃來閃去的,讓您分心,這樣其實是一種光害!不如把這些RGB燈效關閉 (雖說省不了多少電,但省一點是一點),把家裡環境燈光調亮一點,這樣使用電腦的環境還比較好! 要關閉RGB燈效,可以透過BIOS去關閉,或是透過軟體去關閉!有些無法關閉的,那就沒辦法了! (下次要買的時候,買能關閉的,或乾脆別買這種有RGB燈效的好了!) 4. 不玩遊戲時,顯示卡就先拔起來,用內顯吧! 是的!對於使用桌機的玩家來說,若您平常玩遊戲的時間並不多,或者可能有一陣子不玩遊戲的話,其實可以把外接顯示卡拔起來,畢竟這些顯示卡都是非常吃電的!雖說平常不玩遊戲的時候,顯示卡耗用的電量其實相對低很多,但是畢竟您有外接顯示卡,因此系統或多或少都會用到外接顯示卡的資源,因此還是會消耗一些電力的! 要是您拔掉外接顯示卡,改使用CPU/APU內建顯示功能的話,此時因為透過內建的繪圖/顯示功能,整體來說,功耗會比較低一點點。雖說繪圖/顯示的效能會有所下降,但若您一般處理文書、上網、看影片,其實現在的內顯效能都非常夠用,甚至還能玩一些負擔不重的3D遊戲。因此,建議您不怕麻煩的話,平常時候就可以把顯示卡拔起來!放在電腦旁邊,或是收起來!讓您的電腦在您一般使用的情況下,再省一些電! 5. 選購低功耗的電腦,來成為其他場域的電腦 是的!當今不少人會擁有兩部以上的電腦,但平常時候,大多只會使用到主要的電腦(初號機),至於放置在其他場所如客廳、臥室、廚房、玄關、車庫、樓梯間、陽台,甚至衛浴室…等場所的二號機,可能也配備了不錯的電腦,以做為一般顯示或是監控之用。然而這些比較不是主要工作或娛樂用途的電腦,也可能配備用得太好,而導致效能過剩! 一般若是顯示資訊之用的電腦,可能用平板就夠了,或者是客廳要看的隨選視訊,用專屬的機頂盒或是迷你電腦就夠用了。若出門需要透過遠端方式連回家裡的電腦來存取檔案 (個人雲)、養動物 (檔案下載),其實也只要使用NAS,或是中高階路由器搭配外接硬碟即可,又或者可以使用低功耗、精簡型電腦來透過遠端控制軟體來連入,而不需要一直開著初號機,達到省電的目的。(若您非得以遠端的方式連到初號機,那可以搭配路由器來設定遠端喚醒WOL,透過遠端來對您初號機開機,然後再以遠端控制軟體來連入。這是屬於比較進階的應用,必須對電腦與網路比較懂的人才會設定。) 如果您需要一台PC等級效能的超低功耗的電腦,目前坊間有不少選擇。像是各大主機板廠商都有推出Mini-PC (迷你電腦)、Embedded PC (嵌入式電腦)、SBC (x86單板電腦),都是以小體積為主,且功耗非常低,適合放在不同場所的單一或單純用途使用 (例如家裡的客廳可以放一台省電的影音播放機,以適合用在追劇,而店面可以放嵌入式電腦來播放數位看板…等等)。 若您還要再省一點,不一定要使用x86架構,並發揮出創客的精神,您就可以選擇ARM架構的Raspberry Pi (樹莓派)或是其他相容的ARM架構 SBC,來打造自己的超省電嵌入式電腦喔! 當然,除了上述的省電做法之外,平常養成良好的電腦使用習慣,也很重要!平常離開位子去開會時,若是15分鐘以上的會議,建議可以讓電腦進入待機模式(或關機),將螢幕電源關閉,這樣一年下來,都可以省下不少電。 另外,使用筆電的用戶,平常的設定就是會在系統閒置時省電,超過時間沒有作用時,就會進入待機狀態來省電。此外,當今新一代筆電大多已使用SSD,開關機速度快很多!因此您可以進一步檢查一下,將你的筆電設定成螢幕闔起之後就進入休眠模式,因為通常螢幕闔起就代表一段時間不用,不需要進入待機模式,直接進入休眠模式,會更省電喔! 以上就是小小的幾招,可以幫助大家做到用電腦,也能同時做環保!大家可以照著做,輕鬆達到省電、安靜又省錢的目標,一起來響應吧!
-
原價屋的商業模式,引爆網友熱議!
批踢踢實業坊PTT,這幾天有個網友PO文:「[閒聊] 原價屋的商業模式」。很快的,馬上就引起了很多玩家與專業用戶的注意。網友表示,原價屋的成功,主要的原因是:「(1)線上估價系統整合 價格透明化 去店面也是點一點價格就出來了。(2) 一律含稅開發票 充實國家財政之餘 含稅價有時還屌打未稅價。(3)廣開分店 全國統一價格 讓各地店員嗆不爽去台北買這句話 從此走入歷史 」。 --------------- --------------- 接著,大家開始發言,討論原價屋的商業模式。一開始,就有網友說,不管怎樣原價屋的出現真的讓大多店家不敢亂開價。接著,網友說,不懂門路的就去某屋 至少全台均一價 不會被羊太多。也有網友說,原價屋就是賣方便省事的啊,而且還有30天換新保固,還有人說原價屋網路公開誰都能看,也沒遇過洗單,買電腦要諜對諜很累,原價屋沒公開前都很怕被當羊宰,兩年買一次電腦還要研究門路沒動力啊,就算貴一點就給他賺,開店賺錢天經地義,不要宰羊就好。 再來,有神人網友提出了,簡言之 沒時間>原價屋 有時間>慢慢找 有錢>找工具人。玩家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光是貨足 不囉嗦 我就懶得跑其他家了。原價屋對我們這些上班族大叔太有用了啊!都嘛整台電腦搬去換零件,年紀大了跟本不在乎這些差價。PC式微要當剩下來的強者就必須跟人家有差異。」結果,這個話題,引起網友熱議。 原價屋,為什麼可以成為目前台灣,最會賣電腦零組件的實體店家呢?這邊,則可以參考PCDIY! online特別專訪原價屋八德現代店店長王信雄的店家專訪報導:「 」 PCDIY! online歸納初一個結論,關鍵在於:「貨源充足,價格透明,全省統一價」。當玩家與專業用戶,要買電腦零組件的時候,除了可以到線上購物去選購,不用出門就可以敗家之外,最重要的,大家會想要看到實品,線上購物總令人比較不安心。不過,當到實體店面去買東西的話,即便是到台北光華商場,這個電腦玩家的聖地,電腦零組件的天堂,絕大多數的店家,不是要買的東西沒有,就是價格不透明。原價屋打破了這個模式,要買的東西,不管什麼品牌,不管多高階,幾乎都有現貨,可以說是光華商場,八德商圈裡面,電腦零組件備貨最齊全的店家。我們以顯示卡來看,光是NVIDIA戰線,原價屋幾乎是什麼品牌,什麼東西,都可以當場買得到,中高階一點的,GeForce GTX 950、960、970、980到980Ti,即便示頂級GeForce GTX TITAN X,也有現貨。即便臨時賣光,店家也能立刻訂貨,隔天就能取貨。然而,全省統一價,更是重點,這讓不是台北地區的玩家與專業用戶,也可以享受到光華商場的價格。 ================= 依稀記得原價屋-德欣 改成現在的商業模式至少也有7,8年了吧 包括 1.線上估價系統整合 價格透明化 去店面也是點一點價格就出來了 店員完全就是npc 不跟你囉嗦 2.一律含稅開發票 充實國家財政之餘 含稅價有時還屌打未稅價 3.廣開分店 全國統一價格 讓各地店員嗆不爽去台北買這句話 從此走入歷史 我記得德字輩以前也算黑黑的 怎麼突然大澈大悟更改商業模式 原價屋在組裝電腦的市占上有超過5成嗎 以前的生富 京典 好像也都沒落了 ================= 3C市場競爭激烈,不管是賣什麼商品,業者都知道台灣通路市場名言:「實體店家最強原價屋,虛擬電商最強PChome 24h購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要在台灣3C市場賣東西,除了要找到夠強的代理商來合作,有了強大代理商的支持,聯強、捷元、建達、展碁、威健這些代理商的火力支援固然重要,但通路市場佈局更不能馬虎。 業界盛傳,電腦零組件周邊要賣得好,實體通路佈局不能少。又說,實體店家這麼多,要找實力最強的原價屋合作,才能搶奪先機。這家厲害的地方,他們剛到台北的時候叫德欣電腦,後來中文改名叫原價屋,英文則叫CoolPC,門市橫跨台北、中壢、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與高雄,等於是除了東部與離島,台灣北中南都有據點,加上強大的業務團隊,以及網站報價系統,完整的DIY零組件產品線,幾乎任何品牌、任何商品都有現貨,即便門市賣光的東西,也能快速客訂交貨,無疑已經是電腦DIY類,除了燦坤、順發量販店之外,最強實體店家。勉強能與其匹敵的,恐怕只有高雄來的欣亞數位,不過主攻的市場並不大一樣。 業界也盛傳,電腦零組件周邊要賣得好,虛擬電商通路佈局是關鍵。又說,虛擬電商通路這麼多,要找實力最強的PChome 24h購物合作,24h都能線上交易,物流送貨賣東西。這家厲害的地方,除了佈局的早,相當用心之外,最厲害的是在3C商品,包括電腦零組件周邊都相當完備,不但最早實現24購物到貨,前陣子也開始試營運,進行新的快速到貨服務,全台灣保證24h到貨,台北市6h到貨。PChome 24h購物,台北市拼到6h到貨試營運,這主要是為了對付由PChome線上購物離開,先前是營運長的謝振豐,創辦uitox的ASAP閃電購物網,這家一開始的訴求,就是台北市6h到貨,後來又玩更大,變成5h到貨。 拼快速到貨越拼越誇張,虛擬電商領域,後來又來了一個大咖,這是傳統實體連鎖通路之王,以黃色為企業識別色系的燦坤,推出了燦坤快3網路旗艦店,以全省與離島燦坤實體店面為基地,進一步拼到3小時快速到貨。不過,拼快速到貨,並不是重點,為什麼業界盛傳,在3C市場,電腦零組件周邊,虛擬電商領域,PChome 24h購物實力最強?這是因為網路家庭佈局虛擬電商很早經營非常深,旗下包括了PChome 24h購物、PChome線上購物、PChome購物中心、PChome商店街、PChome全球購物與露天拍賣,PChome 24h購物是比較特別的,因為要快速到貨,因此和廠商談的是寄倉,寄倉就會出現倉儲物流費用,甚至是逆物流費用,PChome線上購物與PChome購物中心則是比較相同的,有訂單才由廠商出貨,再來跟PChome談費用,PChome商店街則又不一樣,是提供店家在PChome平台上來上架,等於用自家公司、品牌名字在上面開店,PChome全球購物,則是提供台灣出貨到海外服務,現在則可以出貨到104個國家。至於PChome露天拍賣,則是屬於不同類型的購物方式,原本則是eBAY旗下拍賣網站,後來轉成PChome旗下拍賣網站。PChome對於虛擬電商佈局的完整,絕非是其他後進業者可以輕易趕上的! 2016年了,事實上,原價屋仍然是實體店家最強,不過,虛擬電商最強PChome 24h來勢洶洶。這樣的實體店面與虛擬店商的競爭,看起來仍會加劇。尤其是,現在手機、平板當道,人手一支的手機,滑一滑難免不小心,就在線上購物買了東西,等於是不用出門,就可以買到全世界的東西。不過,以電腦零組件來說,玩家與專業用戶,仍然會想要看到實品,擔心網路購物會被騙,或者是信用卡刷卡出包,因此被盜用。也因此,實體店面與虛擬電商,究竟誰能稱霸天下?這就要看接下來市場的考驗了! 目前台灣,最會賣電腦零組件的實體店家,是原價屋。而且,由於全省統一價:「這個店家,讓不爽去台北買這句話走入歷史!!!」他們的實體店面經營的商業模式,近幾年來已經成為了顯學,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且的確也是成功的典範。然而,原價屋的商業模式:「貨源充足,價格透明,全省統一價」,再加上「生動活潑的開箱文」,對於其他競爭對手來說,值得參考與學習。 ※這邊有電腦產業界的八卦,科技世界的祕辛,市場和業內人士關心的趨勢、內幕與新聞。歡迎加入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洋垃圾】: →更多的【PCDIY!歪國貨】: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CPU核戰開打、AMD最強Zen 2架構7nm EPYC Rome內建64C/128T核心,入主伺服器龍頭寶座王位
AMD於11/7正式揭露其Zen 2代架構的處理器產品,採用最新7nm製程技術,成為繼Apple (A12 Bionic處理器)之後,第二家正式對外發表7nm處理器的廠商(I社:好啦!我知道啦!我的還在生啦!等我一下!)。這次AMD在PC處理器市場不僅在核心數取得領先,連製程也取得領先的地位!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次AMD針對伺服器市場所揭露之新一代EPYC (代號Rome)處理器,以及發表全新Radeon Instinct MI60與MI50繪圖卡(採用Vega 7nm繪圖晶片),有什麼特點與優勢! AMD於2017年第二季推出Zen架構之Ryzen家族處理器之後,隨後於第三季再次推出Ryzen Threadripper家族處理器,以更多核心與執行緒,正式與競爭對手的高階桌上型處理器對抗。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挾其超多核心的設計,搭配不鎖頻以及支援更高的DDR4記憶體時脈,讓多工處理效能能夠再往上提升,也致使Intel趕緊發表Core i9家族以及第九代Core處理器家族,來回敬AMD在效能的突飛猛進! ▼表 AMD規劃之CPU發展藍圖 (2017~2020) 從表格內容可知,在2017年,AMD推出的Zen第一代的Ryzen 1000與Ryzen Threadripper 1000系列之後,今年(2018年)則再接再厲,推出Ryzen 2000與Ryzen Threadripper 2000系列。如今2018年底而已,AMD就率先推出Zen第二代的Server/Datacenter CPU,以更多核心,以及更先進的製程,讓CPU的執行效能往上提升。 這次AMD揭露的Zen 2架構處理器,就是主打伺服器/數據中心市場的Epic Rome處理器,這款處理器直接跳掉10nm,直接採用7nm製程來設計,亦即他們跟GlobalFoundries(格羅方德)說再見,改擁抱TSMC(台積電)來生產Zen 2代的處理器,且目前已經開始有樣本供貨中。以下就來看看這款EPYC Rome處理器的特點吧! AMD的Zen 2處理器架構,跟Zen 1代有很大的改變,包含像是重新設計過的執行管線,搭配主要浮點位元數增加到256位元,以及儲存單位增加一倍,而這次Zen 2代直接使用7nm製程,便可讓Zen 2的核心密度加倍,讓CPU內部的每個核心CCX增加到兩倍。這也就是為什麼第一代EPYC (Naples)只擁有32核心、64執行緒,而第二代的EPYC (Rome)可以提升到64核心、128執行緒。以下就是EPYC (Rome)的特點: ● 改進的執行管線 ● 雙倍浮點運算(256位元)和載入/儲存(雙倍頻寬) ● 核心密度倍增 ● 每次作業的功耗減半 ● 改進的分歧預測機制 ● 更好的指令預取機制 ● 指令集快取重新優化 ● 指令快取容量更大 ● 增加了指令分派/指令休止的頻寬量 ● 維持各種系統設定模式下都能擁有最高的資料吞吐量 相較於14nm來說,7nm帶來的好處,包括:密度變2倍,功率僅0.5倍,在同樣的平台與功率下,效能提升1.25倍。因此這次EPYC Rome處理器能夠擁有高達64核心、128執行緒,提供更強悍的運算效能。此外,在記憶體支援上,這次一次直接給你支援到8通道,PCIe規格也升級到4.0規格,讓Radeon Instinct MI60/MI50的PCIe 4.0 x16能夠發揮頻寬倍增效果。 此外,在AMD的也有介紹到,AMD首次詳細介紹其即將推出的Zen 2高性能x86 CPU處理器,採用革命性的模組化設計,內部可透過AMD Infinity Fabric增強版本的互連機制,來連接每顆小獨立CPU晶片(叫做Chiplet)。也就是說,這次EPYC內部透過8顆Chiplet來組合而成一顆EPYC Rome處理器,在效能上、設計彈性上,以及售價上,都比Intel的Ice Lake Xeon還具備更多優勢! 目前已知Amazon (亞馬遜)已經宣布其。看來Intel再不加油,Server市場就快要拱手讓人囉! (01) (本篇) (02)
最多人點閱
- 迎廣InWin 805 ∞ Infinity重裝上陣,電腦精品機殼中的頂尖之作!
- 17吋電競筆電之王,MSI GT73VR 6RF TITAN PRO重裝上陣!
- AMD Ryzen處理器重返榮耀,美國舊金山發表會現場直擊!
- be quiet!電源供應器爆假貨,引爆了鍵盤大戰!
- 原價屋的商業模式,引爆網友熱議!
- 顯示卡之王,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Z 8G強悍登場!
- 台灣首測→ 史上最輕15吋筆電,LG gram 15 ZD960-GX70K開箱實測與拆解!
- 洋垃圾Xeon E5-2670有多夯?這個調查告訴你!
- 微星MSI Trident 3 VR7RC-040TW實測開箱,精品電競桌機中的頂尖之作!
- 2019夏季電競螢幕採購指南!10款市售版本解析、下手前務必參考
- Intel Skylake「非K超頻」震撼登場,空冷飆速加快70~74%大爆發!
- 電競筆電之王MSI GT80 Titan SLI,世界上第一台機械鍵盤遊戲筆電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