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情報

酷炫但還不夠好用,穿戴式電子尚待成熟!

文.圖/郭大師 2015-08-01 00:00:00
穿戴式電子在Google Glass出來之後,可以說是爆紅,不過是否真能普及,還有很大的考驗!


2014年1月CES上最熱門的是什麼?可以從CES大會新頒佈的3種創新獎(Innovation Award)來得知,一是車用體驗,二是3D列印(去年就很熱了),三是穿戴式電子。尤其是穿戴式電子,包含Sony、Intel、LG、Omron、Toshiba、Razor、Reebok、Garmin、EPSON、Adidas等傳統大廠都推出相應產品。

最近,在Apple Watch與iPhone 6、iPhone 6 Plus一併推出之後,穿戴式電子更為火紅!


穿戴式電子引發爭議與顧慮

在CES 2014之前的2013年9月IFA展上也有Samsung、Qualcomm發表,加上在Kickstarter群眾募資網站募到1000萬美元的新創業者Pebble等,也與汽車大廠Benz合作,要運用智慧錶遙控汽車等,穿戴式電子實在備受矚目。雖然穿戴式電子很熱門,但其實已有一些先期使用者有微言,同時也引發一些爭議與顧慮。

Google Glass在發表後就吸引眾人目光,但之後引發的則是隱私權的問題


智慧眼鏡引發隱私問題

首先是Google Glass,Google Glass具有攝影鏡頭,可拍照錄影,拍攝方式目前尚未確定,可能是觸控拍照、語音命命拍照(透過語音辨識)、甚至是眨眼拍照,但無論何種都幾乎可拍錄於無形,此作法已遭抗議,包含考場、法院、展覽(含博物館、美術館等)、三溫暖(含泳池、更衣間等)、電影院、賭場等地方都不歡迎人配戴這種可拍錄的眼鏡進場。

可以錄影的Google Glass,也引發隱私問題


也有安全疑慮
另外也有安全疑慮,Google Glass的微投影顯示會佔據右眼外的一個視角,雖不會影響兩眼直視,且投影畫面為半透明,仍可隱約投射畫面後方的自然景象,但依然容易造成視線混淆,開車時將有安全影響,目前有提案開車時不能配戴。

開車使用Google Glass,要是出車禍,Google要負責嗎?


技術仍有瓶頸,耳機與觸控技術受限

同樣以Google Glass為例,Google Glass提供觸控操作,但觸控面積僅右側一個條狀可用,只能前滑、後滑與拍點,簡言之是只能以「點、線」方式觸控,無法「面」觸控,觸控操作很有限。而即便是智慧型手錶,在普遍不到2吋的顯示畫面上觸控,也是無法進行複雜的操控,例如2007年iPhone就有的多點觸控,用兩根手指的開合進行畫面的縮放,就很難在手錶上實現。

Pebble與Benz合作,用Pebble智慧錶可與Benz汽車互動,進行操控與資訊顯示


可能產生危險
另外,Google Glass期望畫面與聲音都不要太過干擾配戴者,所以畫面為半透明,而聲音方面也有特殊處理,例如使用骨傳導耳機,骨傳導耳機有別於傳統耳機,傳統耳機是透過空氣震動來傳導聲波,所以必須塞住整個耳朵,但也因此影響耳朵聆聽自然環境的聲音,在路上用容易造成危險。

Jawbone UP智慧手環用標準3.5mm音源孔再搭配專屬UP手機APP就可以上傳運動、睡眠記錄,確保適用各種手機、電腦


技術仍有待克服
骨傳導耳機不用聲音為傳輸介質、傳輸路徑,是改用人的臉骨為介質、路徑,所以耳朵還是可以自然聆聽外界環境聲音,但同時也可以聽到來自Google Glass所發出的聲訊。另外還有一種是骨傳導麥克風,但Google Glass並未使用。骨傳導耳機立意雖佳,但實際使用結果可能不盡理想,否則Google不會再Google Glass硬體改版時,補提供一個傳統一般耳機的選項給用戶,言下之意可能有些人仍偏好傳統耳機,或骨傳導耳機的表現不理想所致。

法國業者在Indiegogo網站上募資要投產銷售僅99美元的智慧型眼鏡,並募得約12萬美元的創業基金


計步真的準確嗎?

目前穿戴式電子的三大流行是智慧錶、智慧眼鏡、智慧手環,特別是智慧手環,去年台灣有一陣子賣到缺貨,想買必須先付現預定,到貨時才去取貨,相當熱門。為何大家搶著買智慧手環?智慧手環的功效是運動記錄、睡眠記錄,跑步時可以計步,睡覺時可以記錄深眠、淺眠等(透過加速度感測器,感應身體震動程度來判定),然後這些資料上傳到手機或電腦上,就可以描繪出整個運動、睡眠歷程,進行檢討改善,或檢視自己是否仍有睡眠債(熬夜後的補償)等。台灣賣到缺貨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記錄睡眠,而不是運動,有些人已在手機上裝入App,已可以記錄運動。

中華民國藥事法有規定:「13條:本法所稱醫療器材,係用於診斷、治療、減輕、直接預防人類疾病、調節生育,或足以影響人類身體結構及機能,且非以藥理、免疫或代謝方法作用於人體,以達成其主要功能之儀器、器械、用具、物質、軟體、體外試劑及其相關物品。前項醫療器材,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視實際需要,就其範圍、種類、管理及其他應管理事項,訂定醫療器材管理辦法規範之。」因此,販售這些宣稱健康診斷、預防的穿戴式電子軟體、器材,其實已經違反藥事法!


酷炫但還不夠好用

2014年CES上,包含Sony、LG、Razor等業者都有推出智慧手環,而在此之前Nike、Adidas也有,另外一些小業者、新業者的產品也都很受歡迎,如Jawbone Up、 Fitbit Flex,及Misfit Shine等。而網路上已有人同時購買這三者,配戴在同一個手腕上,開始運動、睡眠等,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三款產品的計錄值均不同,有的顯示已跑了4506步,有的是5015步,有的是6229步,而對應出的消耗熱量也不同,跑4506步的說是消耗2347卡,跑5015步的卻是1838卡,此外跑步的里程也不同,如3.3km、3.8km、4.57km等,只有睡眠記錄比較相近,但有可能是三家使用共同感測器與演算法,是否忠實真確記錄,可能還需要驗證。或許,智慧手環的運動、睡眠記錄,可能跟Wii、Kinect的人體辨識系統有些類似,並不是很精確;雖然因個人的一些行動而很快提供有些回應,很快有愉悅及成就感,但等新鮮感過去,也很難有更多樂趣。

智慧手環並不便宜


防水性標示的注意

穿戴式電子與智慧型手機不同,iPhone只要受潮就不保固,但幾乎所有穿戴式電子都強調一定程度的防水性。不過,業者所宣稱的防水效果,可能需要更真確的了解。舉例而言,某款智慧錶宣稱可承受3ATM(大氣壓)的防水,更好的型款可承受5ATM,但防水標準另有一套由瑞士頒佈的,即瑞士日內瓦的國際電工委員會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提出的IP(Ingress Protection)等級。IP等級分2個位數,第一個位數是防塵(固體),第二個位數是防水,數字愈高防護性愈好,固體的級數是0~6,液體是0~8。舉例而言,Sony的第二代智慧型手機SmartWatch 2,官網規格寫著IP57,即是等級5的防塵與等級7的防水。

IPX/JIS防水等級說明


消費與保固風險

上述是產品本質與應用上的顧慮,接下來也談一些消費購買上的顧慮。由於穿戴式電子仍在前期摸索,價格相當紊亂,以智慧型眼鏡而言,Google Glass的探索者版約1,500美元,有的業者則為999美元(如美國Vuzix公司的M100),有的是649美元(如加拿大Recon公司的Jet),而法國新創業者的GlassUp甚至只有99美元。價格差異如此之大,到底功效上有多少差異?是不是買了才發現不合需求,或花了大錢才發現有些功能不是您所要的,例如Recon的Jet智慧型眼鏡是雪鏡型態,通常用來記錄滑雪或其他極限運動,一般使用反而成了大材小用。

Apple Watch未上市先轟動,不過,究竟是否有辦法造成大熱賣,或者取代傳統機械手錶,這還是一個未知數!


穿戴式電子也有不少糾紛

另外,若買的產品是知名大廠,則還有所保障,例如Sony、LG等,加拿大Recon也有Intel創投(Intel Capital)入資,短期內應當很穩妥(也不那麼一定,1998年資迅人也有Intel創投入資3億,2000年4月仍舊告終)。但有些為新創業者,新創業者推出的穿戴式電子產品,風險就高一些,特別是從群眾募資網站(如Kickstarter、Indiegogo等)獲得起步機會的,在產品通路尚未打開的前期,多採預購方式銷售,然根據了解,從群眾募資網站起步的業者,已有許多無法兌現當初的承諾,不是產品延遲交貨,就是根本交不出貨,或雖交出貨,但不合乎的承諾。如果買到不合當初承諾的產品,或延後拿到,可能摸摸鼻子就算了,至少還有售後服務與保固,但美國消費者很重視消費權益,不合預期通常會控告業者,許多新創業者才剛起步就被告倒,如此連售後服務與保固都不可靠。

國際電工委員會防塵標準


穿戴式電子仍有待考驗

各位可知道,以電子寵物(當初與穿戴式電子一樣新潮)Pleo小恐龍聞名的公司Ugobe,當初獲鴻海1億的投資,但也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於2009年4月倒閉,一段期間各店面到處都在廉價出清小恐龍,所幸後來有業者(Innvo Labs)接手Pleo產品系列,但新款的價格比以前更貴,從300美元增至500美元。由上述可知,穿戴式電子仍有其不成熟性,消費者當更謹慎,以免傷荷包又傷心。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